-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泡沫过程注定反演,北京房价暴跌60%(一) -- 陈经
在《政府总是伙同资本家,把老百姓弄得没钱》一文中,我对资本品价格运动的泡沫过程有过一定研究。市场价格变动十分剧烈,资本品的真实价值难于估计。完全无泡沫的绝对合理价值可以估计,但一般远低于实际市场价格。舆论的心理共振能够极大扭曲市场心态,令价格出现难以置信的极端表现。这种泡沫过程需要的不是理性,疯狂的唱多唱空往往成为现实。大众不够疯狂的想象,反而是错误的。
北京数年来的房价上涨幅度在全国最为夸张,上涨越多,暴跌幅度也就越大。我先把唱空目标提出来,在房价开始下跌以后,特别是有一定跌幅之后,这个唱空将自我加强,越来越多人会相信。泡沫过程的特点就是疯狂,提出60%以上的下跌幅度才算是唱空。20-30%之类的目标跌幅,只算是回调,等于是唱多。如果目标跌幅只是30%,可能根本就只是短期跌一下,没有人害怕。
泡沫过程第一阶段的特点是,持续的上涨最后会发展到极为疯狂的程度,出现极其离谱的估值,如高达1000的租售比。但这种估值总是得不到纠正,市场反而通过不断上涨、暴涨说服群众,租售比200之类的“正常估值”是“骗人”的,不能信。
市场相信“永远上涨才是真相”,“长线必涨”,“至少涨到五万”。并且产生许多没有逻辑根基的信念,如“政府必须靠房地产搞经济”,“涨了政府其实高兴”,“政府只是想涨慢点”,“真跌了政府就慌了”,“跌下去肯定被人买上来”,“跌多了政府会托市”。这些信念也不能说全错,但有前提条件,有适用时间段,如政府某些时候确实希望房价慢慢涨。但是,市场一再把这些信念推到离谱的程度。房价一万时目标是慢慢涨,均价3万了目标还是慢慢涨?但在暴涨中,没有人去细想这些问题。
这些没有逻辑根基的信念,因为在上涨过程中没有得到纠正,慢慢说服了理性本就不足的群众。大众逐渐变成疯狂逻辑的坚定信仰者,所有人都忘记了正常估值,而是不断尝试更加离谱的估值。
泡沫过程的第二阶段,就是一个反演过程。从价格表现上,涨得越多,跌得就越多。并不因为涨得越多,所以能“抬高底价”。从群众心理上,就是各种非理性的疯狂念头,慢慢破灭。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因为群众心理需要被反演。
需要的,只是一个触发点。
(待续)
听政委报告!
没有出现大量失业或在岗收入大幅度下降,北京城区(五环以内)的房价最多跌30%-40%(通县大兴顺义之类的地方跌个100%都不是没有可能)。。。
如果出现了大量失业或在岗收入大幅度下降,咱先洗洗睡了吧。。。
房价其实是行政问题造成的,你用经济规律分析会错得很厉害。
索罗斯的书里把这种自我强化的泡沫与崩盘说的非常透彻, 而且从根本上否定了西方经济学中所谓的“理性人”的理论。
我觉得全国大城市中最接近可挽回的是上海。最危险的是北京。
上海过去在1990年之前,就是全国住房最紧张,住房密度最大的城市。人均居住面积极小。
92年之后又变成金融中心,涌入大量新移民。而上海的相对收入全国又高。解决住房历史欠账的压力大。
北京在历史上一直是住房最宽松的大城市。公共交通发达,周边可扩展的可用面积大。历史上各大单位积攒了大量公房。北京虽然单位都很牛,福利很好,但一般职员的可支配工资并没有那么高。很多背景复杂的单位,自己盖的房子可能并没有计算入上市房产中。实际盖的房子可能远比统计数据大。虽然有些房有一定时间的上市限制(也仅仅是一定时间)但它们仍然是可租可住可转借的房屋。
目前的实际人均居住面积是个关键要素。
我们设想将来房价降50%或更多,由于很多上海人目前居住面积仍然很小,外来人口也很多,有改善住房的实际需求和新买房的需求。可能在降到一定程度后刚需就会出来,改善居住。
而北京目前的人均实际,注意是实际居住面积就非常大。阻碍北京外来人口继续进京的,不是住房而是工作岗位。
北京这个城市,大单位多,容纳就业的小单位少,就业岗位没弹性。就是你白给外地人房子,让他不付租金白住,他也未必肯来——找不到工作。
所以,北京未来面临着空房多到没人接盘的危险。
我倒不太担心实体经济。
中国目前大量出口,如果经济短暂崩溃,人民币必定下跌,会促进出口大量增加救场。
中国囤积了大量粮食,两年绝收都有的吃,囤积了大量美元黄金,对外支付毫无问题。
出问题的是银行。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从最近中央的动作来看,我感觉中央有种shock的感觉
中央可能对住房的实际积压程度测算有严重偏差。现在可能才刚刚摸到实际的积压情况。
(我们总以为,中央派了那么多官员,那么多机构,对这些情况肯定门清。其实未必。特别是这种集权式的地域广大的大国
拿明史说吧,以免跨省。京城的皇帝,虽然派有厂卫等叠床架屋的机构,但对下面的实际情况仍然一无所知。
明朝当皇帝本人都是不错的。但实行的政策往往全错,甚至跟需要的政策相反。不是他们笨或怎么不好,而是完全不了解下面的情况)
我有个模糊的推理链说明。
开始中央认为住房需求很大很刚,暂时的炒作泡沫控制一下利率就可以了。但派电力部去摸底,摸出了6千万空置的底。中央可能一下震惊了。
然后再问这些空置是怎么来的。
于是有了任先生含着微微的怒气讲出的,大量土地和住房,没有经过市场渠道,直接被官员瓜分,然后再推高价格待售。
(对任志强大一贯言论,我们要换个角度,这些话历来都不是说给我们的,而是说给中央反映情况的。用这个角度去回头看任先生的话,
就是近几年来一再向中央反映,(那时的)政策有误,商品房供给不足,土地供给不足,很多房屋是房产,但不是可供销售的商品房。。。
政策有误,商品房供给不足,土地供给不足,很多房屋是房产,但不是可供销售的商品房。。。
政策有误,商品房供给不足,土地供给不足,很多房屋是房产,但不是可供销售的商品房。。。
政策有误,商品房供给不足,土地供给不足,很多房屋是房产,但不是可供销售的商品房。。。
政策有误,商品房供给不足,土地供给不足,很多房屋是房产,但不是可供销售的商品房。。。
我担心中央在shock的情况下,采取的打压政策过火,无法从容地布局。
尤其是2008年狼没来,错过了平抑商品房的最佳机会,失去了人民的信任。
现在的中央犹如射失了一个点球后,第二次射点球的球员,心里默念这次一定要进,然后手抖脚抖,动作变形。
这些政策如果从容地按步骤放出,可能会稍微好点。但中央这是第二次射点球了,恨不得立刻进门,结果很可能会打击力度过大。
但愿我错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因为中央意识到,中宣部严格的言论管制,一方面控制了舆情,另一方面也严重限制了中央了解下面真实情况的渠道。少量内参也受到地方政府的限制,因为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贿赂记者的形式,阻碍内参。
(在明朝同样发生过)
结果形成上下阻塞的情况。
仿佛可以遥见,某地某人在叹道:谁谁误我,误我。
最近看到的这些内部人士言论和似真似假的内部消息,仿佛有龙王下诏求直谏,龟也得言鳖也得言的感觉。
这样的东西没有中宣部的首肯是不会出来的。
而且似乎好像说的,中央确实感觉到了某些人要经济撕票的压力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855897
否则有损文章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