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我的平凡的世界 -- 成奎花
它的价值。
是最好的之一。而且棋王只是个中篇。长篇,我觉得比较不错的有《康熙大帝》、《李自成》,再有,一时想不起来了。网络小说有《悟空传》等。
《棋王》还是蛮有魅力的,这篇小说我只看过两遍,但是印象很深刻。
后来就看了《棋王》的电影。梁家辉主演的。他在里面的扮相,乍一看,和我bf的相似度超过85%。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巧合。
看电影《横空出世》,里面的两弹元勋说过一句话:人总是要有“精神”的。谁能否认中国搞成原子弹没有这种精神力量的因素呢?
这也是我从《平凡的世界》得到的最主要的收获。实际上看这部小说很早了,比看《横空出世》那部电影早很多。但内心的感受是一样的:人总是要有“精神”的。
我想大家没必要执着于是否有孙少平那样类似的经历。不管在哪里成长,不管在从事什么工作,人总是要有“精神”的。当你的“精神”和时代前进的步伐合拍了,你就为新时代所接受。当你的“精神”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合拍了,你就为人民所称颂。如果非要举例说明的话,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与之相对,梁实秋先生就不是这样的。
《平凡的世界》描述的是近30年前的中国社会,但毫无疑问,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仍然需要小说中描述的那种“精神”。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小说仍然能占据很多人心中重要位置的一个原因吧。如果大多数中国人,都能坚持这样的精神,还会有人觉得中国没有希望吗?
写到此处,鲁迅作品里的两句话突然回荡在耳边:
过客向野地里跄踉地闯进去,夜色跟在他后面 -- 《野草.过客》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 《野草.墓碣文》
甚至有点不现实,尤其是在论坛里。一方面存在着实实在在的技术难度,另一方面甚至当事人可能根本没意识到这个视角差异的问题。有个例子也许合适,请看 雷声:这是胡说八道。这个楼里,雷声和布丁还有不少争论,在我看来雷声着重观察音乐背后的大众文化现象,布丁则注重音乐性本身。
其实我想说的是,老兄打的酱油比起坛子里的其他人来(其中不乏“以学术为业”的),实在是成色十足啊。
这是一个猜想,哈哈。。。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说的这些在个人作品鉴赏上是不可分的。但角度的差异是确实存在的。
举个熟悉的例子,比如说在文艺作品创作鉴赏中,当代文学史曾出现以政治为标准的风潮,这也是我一再举出的浩然。以他的创作经历来看,单纯以政治为指向,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其作品的艺术价值。这和作家是否真诚,是否理想主义,是否是不忘本的农民其实关系还不大。
而在文革之后,又出现了在文艺创作中摒弃政治的倾向,而问题在于,如果说艺术源于真实人生,那么真实人生中是无法摒弃政治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现代社会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是种泛政治化的生活。在文艺创作中回避政治事实上在造成了作品的失真。当然啦,这里的真有不同层面,在另一个层面上,这种现象的出现又真实反映出某种时代风潮。
正如我所说的,成同学帖上“我的”两字是很强大的挡箭牌。在个人的文艺鉴赏过程中,以某种视角为主,完全是个人自由。呃,这个……这么说起来……我还真的就是来打打酱油的……
嗯,你提到雷声和布丁的争论,我个人比较认同雷声的观点。比如说这段
真的有些个人臆测了。
“励志文”不是对一部重要的长篇现实主义小说的应有评价。
很多人公推《妈妈再爱我一次》是最感人的电影,无助于对其艺术价值的评价。
以自己的有限生活经历和局限的生活时代来评价小说是有局限的。
有的评论很奇怪,先问方解石,你的生活经历是什么,什么年代的人,农村去过没,北方的南方的。。。然后说:方解石的看法是局限的,受其个人经历限制的,没见识到。我自小在农村生活,和平凡的世界类似的环境,因此。。。。。。
因此你根据自己有限的生活经历得出的文学作品偏好是很有局限的。
87年生的文学硕士和77年的文学硕士,对莎士比亚,卖炭翁都有共同的评价,即使没有人生长在伦敦。
一个从没有到过农村的人,也会对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给予正确的评价。因为艺术的真实主要是现实主义精神。
如果你相信自己可以评论50年代,60年代,70年代世界上的文艺作品,那么你的侄女文学专业人士对80年代的文艺作品的眼光是充分可靠的。
平凡的世界,我只断断续续的读了一遍,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上来说,完全找不到契合点,所以也没什么感动。而从作品的文本来看,我个人感觉,怎么说呢,不是很精致。嗯,所以我不是很喜欢这部小说。
我没有从励志的角度来评价这部书。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长篇小说,反映了从田间地头到矿井,到校园,到县城,以至到省委大院各个阶层的生活和思想,是一部现实主义的长篇巨著。
读同一本书,每个人的感受和获得的信息是不同的,即见仁见智。
我中学除了一些演义之类的书,其它文学阅读很少。在我自身的环境下,《平凡的世界》对我最强烈的冲击就是孙少平的奋斗。当然上了大学后,有了更多时间和机会读书,对《平凡世界》也有了更多认识。被您回复的那一段话,是想和某些朋友辩解一下,这不是意淫。
当然非常感谢你的回复,补充或纠正了我说法的不足。
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归根到底是由最广大的读者群决定的。而非一些专业评论家。
其它的好像都没有“最好”的帽子。小说或者文最终也是最重要的是有人看。说它最好别人就一定看,或者说它不是最好别人就不会看?读书人,特别是读万卷书的是不会在意书是否“最好”,而且对于这样的争论也会一笑了之。
我会谨守版规,好好的打酱油的
从文学体验角度讲,很多地方甚至比较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