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路遥《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 瓦斯
西部文学、西部片,都很牛啊
其实我看了你讨厌买文,自持甚高的文学青年,大家一样都讨厌一天只说话不干事的家伙。
只是对你对路遥的一些看法澄清一下,路遥不是靠卖文博取同情的人,只是当时中国风气如此。
据我所知路遥在文革中加入保皇派,保护过当年一些老干部,路遥全集里面有反映,后来和北京知青结婚,以后平反的老干部与路遥私交甚好,他们也爱才。
路遥的弟弟,投身煤矿,后来又矿工当上记者。
文中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可以找到原型。包括地名、煤矿、大学、人物、81年陕西安康的大水,都可以一一对应。当然也确实有记者死在安康
争鸣是好事情。只有争鸣大家才能想的更清楚知道的更多。
路遥是个非常传统的人,说句不够好听的话,我觉得他英年早逝,还是个幸运的事情。他很有良心,很执着,对某些东西有很强烈的向往,但是缺乏某些弹性,也缺乏某些意识。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对还是不对。梁实秋散文说过,他有个朋友说,人有时候还是年轻轻的死了最为得体。有的时候我觉得还是蛮适用于一些情况的。倘若路遥活到今天,看到世界已经不再是他笔下的平凡的世界(其实《平凡的世界》,也是他理想结合了很多梦想的作品),他会作何感想?或许他会远渡重洋找寻一片安宁的空间?我不知道。其实我看书还是蛮能理解路遥的,他的书可以看出这个人内心很苦,但是,还是有点迂的,这或许是他的婚姻不如意的一部分原因吧。
我引出文学青年不是说路遥是博取同情的人,那个人也不是博取同情的,他是觉得那样活着就是一种坚持,就是在坚持他的理想。或许在他的世界里他的生命特别的有意义。那个年代,老百姓还普遍认为知识分子是值得尊崇的,不像现在,记者、专家、教授,都已经被解构的体无完肤,记者是“妓者”,专家是“砖家”,教授是“叫兽”(这几个词都能直接用搜狗拼音打出来)。
我看书经常能从里面看到作家写作的时候的心态,何时才气不逮,何时心态不爽,自己心有戚戚,却往往无法和人分享。因为有的时候,跟人一聊便会被笑,“想的太多了,哪里有那些东西。”
我不喜欢把一切事物往高了拔的观点,对原来河里的“浙江人致富就是头脑好用就是勤劳”的观点,我持反对态度,对有些人神化《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也持反对态度。有时候会很固执的坚持一些东西,或许会被认为偏执。
我对文学作品欣赏的看法,打个比方吧别笑话我,大部分精神消费品就如同买工业制成品,我去商店里买鞋,尺码合适,自不必说,未必就能找到款式喜欢材质又是真才实料的。那么,如果找不到材质上乘款式喜欢的怎么办?如果按照我的性格,我就选一个材质不错,但是款式不太好的。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之于我,是一双款式不太好,皮子拼人造革的鞋子(部分基于想象的对人物的处理不好)。《山楂树之恋》是一双做工不太好但是真皮的鞋子,写的很粗糙,但是有料,有真实的事情(根据日记改编的可信性强)。两下选一,我选后者。
当然,出现红楼梦这种,就不能拿鞋子做比方了,那起码是工艺品,甚至是神品。
谢谢您介绍很多情况。我一直认为,作家的创作是跟个体的成长经历关系很大的。所以我买了张爱玲的《小团圆》,也很关注黄仁宇的《黄河青山》等描写自己的经历的作品。
你说的这些东西只能证明你太年青了.反过来,也说明我们国家在最近的30年的变化太快.以前是10年20年作为一代,现在5年一代都让人觉得描述不了这种代沟.
路遥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属于他那个知青时代.平凡世界描述了中国80年代这个巨变的时代,作为中坚力量的知青一代的思想演变.
恰如,曲波的林海雪原描述的50年代的战士的生活.
不理解这一点,你就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把<平凡世界>认同为划时代的作品.
有些东西是你很难理解的,比如户口/个人身份/编制/家庭成份.
为什么很多人怀念80年代甚至文革.原因是那时尽管很乱经济贫乏,但是绝大多数人的私德很好,人们之间的信任感,道德认同感很强.
平凡世界是讲述低层老百姓的生活.与高高在上的一小撮生活明显脱节.
就如同现在的精英们的生活与低层老百姓的生活隔离一样.
但是记住,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句话的人民是指贩浆走卒的市井,而不是精英.
比如,户口,编制,个人身份,家庭成分。这些我都曾经经历遇到或者听说。
我的父亲我的爷爷因为社会关系不清白,入不了党,而后来我想放弃入党的时候,他们给我一定的压力,在我身上投射了他们的愿望。
户口问题我们现在也是遇到的。我对户口的重视要超过我bf,我妹妹去广东上学的时候,我一定要她把户口转过去,她开始倒是没有转。
据说现在是3年一代,我觉得有点这种意思。
事实上,我在老年人那里还是比较吃得开的,很多老人跟我聊觉得还蛮能放开讲事情的。我对文革和80年代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怀旧贵怀旧,欣赏文学作品归欣赏文学作品。文学批评是一种专业的工作,我是踏在门口却不得其门而入。而更多这个帖子里的人是把简单的对细节和事件的共鸣作为欣赏文学作品的必要成分。
我同意您说的最后一段话,但是您也要看到,这个时代是五千年来前所未有的时代,虽然已经这么烂了。私德很好管啥用,人吃不饱还是吃不饱。何况,绝大多数人的私德也丝毫不能掩饰人的私心。在我所听到的故事里,这种内容还是有的。
另外,文革的信任感怕没那么强吧。道德认同感,在一部分人的眼中是好事情,在另一部分人的眼中也没有那么好那么重要。《山楂树之恋》中男主死了,女主不敢哭,就是一个明证。
两相比较,我还是喜欢这个时代,虽然它够乱够烂。
看过韩东的《西安故事》,当能体会陕西人的那种激情。
这竟然是西窝窝博士说出的话,西窝窝博士很有见地嘛。。
你竟然这么有见地,我要是有200经验值,简直就要给你每篇都送花了。。。
你居然还是个文艺青年,这么有文化,这么有见地,不愧传承了上海工人阶级优秀传统啊,我要是有1000经验值,就用花砸死侬。。
专业啊什么区别的话,中国现在研究当代文学的最活跃的人物(没有之一)咱也接触过,全国最好的中文系研究现当代文学的老师对平凡的世界的评价咱也亲耳听到过。。。
他们对平凡的世界的评价恰恰跟益者三友相反,拿文艺文学理论之类的帽子来蒙事,蒙谁那?(还不如方解石河友自己的感受来的真诚)
研究写作年代的人民日报和陕西当地的省级报纸,还在煤矿住了一段时间。。。
你了解80年代和文革的事,但是你没有过他们内心的纠葛。
知青一代是理想与现实决然冲突的一代。他们本质上受多年党的教育,内心是向往国家富强的,为国家分担忧,为国家崛起而奋争。但是现实是只有经济的发展才有国富。经济的发展是以人的自私为前提的。恶与善的冲突,在他们的内心的纠葛是持续终生的。也许过些时候,他们也会像你现在那么思考。但是青春时代一去不复返。我说你太年轻,就是你没有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即时你天天念叨着一寸光阴一寸金,但是它没有在你的内心生根发芽。到了40你就会明白的。
那个时候很小很小,小学五年级吧。
但是印象很深刻,最深刻的是韩子奇,爱玉如痴,为了争取被收养假装自己是回族。这个大概是因为有背景,我们家就在回族镇,我们小学旁有个清真寺。我对回族的很多风俗了解就是从那本书里面来的。虽然我很多同学是回族,但是现在很多老习惯也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这本书不能说是意淫,只能说是手法比较奇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