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也来说说邓小平的功过 -- 达雅
要是八九没有邓小平 估计现在早就乱了 至少到现在为止的这二十年安稳难得
不过 这带来的一个后果是 要是现在再乱 肯定比89更加的严重
捶地ing~
比如,农业劳动力变成农民工,进入了轻纺工业,带来了人均产出的大幅增长。但无论是农业还是轻纺工业,其本身的技术水平没有增长,增长的是轻纺工业的规模。
这三十年,tg紧抓gdp不放,应该也是意识到这个根本;理论上来看,马经里,剩余价值也是脱胎于对投入-产出的分析,tg是懂这个的
科技只是提高产出的一个手段,人力和资本的投入也是手段。而且从中国农民的数量和素质来看,走高科技的工业化道路明显很难快速释放这大块人口的生产力;个人觉得在如何提高农民的生产力上,毛和邓的路子有很大的区别
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分配上存在很大问题,这个很赞同。
但是邓思想内核,“一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二是要发展经济”(真人的看法),还是值得重视;相比较而言,前三十年,“革命”和“生产”的时常冲突,邓在此点上很可能是敏锐地意识到一些事情
这可是他自己说的
一个很经典的反例就是1830年的清帝国和英王国相比,清的GDP无论怎么算都是远超出英国的,但英国的生产力就是比清领先一个时代。
今天的沙特和中国比,算人均GDP沙特高出中国多少倍,但要算生产力水平,中国肯定高于沙特。
把GDP发展就等同于生产力发展是庸俗论,就会陷入唯GDP论的怪圈,这恰是改开30年的最大弊端之一。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某人说了个什么话
结果振华 就去深圳办个什么厂
现在深圳还有个振华路。
~
清那个,没看过原始文献,比较怀疑核算的方法;无论如何,从人均看,只要两者可比,大英领先我们一个时代是很清楚的
用净产出衡量生产力,唯一问题是产出/投入的效率吧,用人均看,问题不见得很大吧。(沙特的例子,回去看一下相关行业的核算方法,可能跟行业有关,但算上农业人口,中国人均生产力确实不像想象那么高。)
anyway,回到最初例子,只要承认,农业和工业之间大规模劳动力转移(人力和资本的投入),对人均产出提高的影响很大,上面这些例子都不能成为阻碍。
而且上升得虚一点,毛和邓对于中国如何发展,尤其是三农的现代化,应该是有自己的方针,这一点上,毛开始做得很成功,但很难否认,邓的方针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改开以来还有个问题就是,农业生产力向工业的转移,所带来的产出也不完全是自己的,因为你的投资很大部分不是自己的。
比如像富士康这样的企业,中国得到什么呢?GDP数字、就业岗位和税收,而最大的部分——利润也就是剩余价值,是属于老板的。
私营企业还好说,利润毕竟留在了国内,外企的利润则是返还总部。
如果考虑到各地招商引资时的优惠政策,比如税收“两免三减半”,中国所得就更少。
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是否有甩掉美元的趋势?
或者是单位资本产出率
衡量的标准自然要量化,科技不是一个实体,是意识形态,承载在人工(和管理)和资本上的,无法数字量化,无法当量度。生产力是生产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可以用净产出数字(gdp、gni不完美,但目前没有更好的)除以人数或资本数来衡量。
中英的例子简单,英国当时劳动生产率高,单个人,单位自然资源,单位资本都比中国的产出高,所以说当时英国生产力水平高。
沙特的例子是这样的,现在社会把自然资源资本化了,沙特有那么多石油储备,以后可以变现,有未来现金流,以现在的金融体系,就等于拥有了巨额资本,所以沙特的GDP高,但如果石油储备折成总资本,以这算单位资本产出率,沙特就没什么了。
后一半,我认为不是事实。事实是,农业和轻纺的人均产出都大大增加了,如果技术水平没有增长,那谁在起作用?直观的来说,30年前,纺织厂是用什么设备,现在中国的纺织厂是用什么设备。
当然,你也可以无视笑贫的永不翻案保证书。
经典马列衡量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生产工具。就纺织厂的例子,你看纺织设备有多少是进口的?反正我知道自己老家的纺机厂全部消灭了。
青岛的九个棉纺厂几乎都倒闭了
当时真的是产能过剩了吗?所谓压锭,真的压了吗?
据我所知,很多纺锭都被私人买走了,到别的地方继续生产了
青岛当年“上青天”的纺织地位现在几乎没有了。沿着四流路一趟的国棉*厂,成了昔日云烟,可悲啊
我现在住的小区就是原来国棉九厂的厂房区,当年九厂破产,很多老工人都静坐示威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