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吉利与福特签订沃尔沃轿车股权收购协议的意义 -- 易荣草

共:💬59 🌺9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很恶搞 现在沃尔沃的中国产能是由另一个国企长安生产
家园 缸体缸盖 底盘 车声也动了? 那么你们老板是个天才。。。
家园 不要想得那么复杂

把整体拆成部件,部件拆成零件,然后一个个琢磨替换而已。不过老爷子确实是有才,他的设计是我们这一行的国家标准,加工厂的人也很服他,日本进口的设备上的集成电路板坏了,派来的修理工说只有换板,拿来给老爷子看看,直接点出哪里坏了,该换什么电子零件,我们这有什么现成可以替代的,修好回去用的刚刚的。

家园 看好吉利的长远发展,因为它后面有一种感动的精神。

长期以来,民企在垄断性行业被排斥在外,而国内的几大车厂靠着政策和市场的垄断坐收渔利,你可以说他们是在为外国人打工,也可以说他们在发展中国轿车工业,但是不争的事实是既然钱那么好赚,国企不思进取,毫无自主创新的规划,让人寒心。

奇瑞、吉利、比亚迪,这在几年前就是默默无闻的小工厂,民企靠什么长大,就是头脑和激情,比如我们的万象集团的汽配,改革开放三十年,靠着自己的双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是民企!这才是民族精神的代表,靠着自己的努力,走向世界。

我的几个感想:

1、李书福是个非常成熟的商人,在吉利初具规模的今天拿下沃尔沃,应当有一个十年规划,只要李书福在,企业就没问题。我不是夸个人主义,我是欣赏其背后做事的激情和智慧。

2、这次收购对吉利的影响只是开始,对国内的影响更巨大,中国未来10年的市场已经赋予人们更多的联想,也许生活之中需要一点激情,对于消费者来说将来更倾向于个性化的车型,吉利目标也是在此。

3、最大的收获一定是整车技术的进步,而且是在民企手中,民企的效率应该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之一,而国企居然都不敢去收购,大家看看马云、看看李书福,决定企业发展不是垄断而是头脑,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一批人。

4、最感动的莫过于此,吉利造车屡败屡战,在车展上被人笑话自己在后台哭泣,也就是这样的一批企业把技术一个个攻关,降低了整车的价格。记得很清楚,记者问李书福,你为什么做汽车行业,他这样回答:凭什么一辆大众卖那么贵,买一辆车和房子差不多,我就下决心一定要造中国人自己的车。

最后,可以确定的是,未来的10年对于产能过剩的中国汽车行业来说不竞争就意味着死忙,李书福收购沃尔沃与腾中收购悍马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到背后国家的态度。希望吉利给人们带来惊喜!

家园 残念啊 希望老李以后能吃到动力和大卡部门

那样就完美了.

家园 volvo汽车= 10栋楼而已嘛

18亿美元,吉利手里如果有几百亩杭州的土地抵押就够了。一个历史近百年,拥有2万多员工,全球知名品牌的企业。不过120亿人民币,参考北京四环内上海内环内3万以上的房价,大约折合40万平方房子。不过10栋大体量高层住宅楼而已。而汤臣一品,面积11.5万多平方米,按现在10多万的价格,Volvo汽车还不如汤臣一品一个楼盘值钱。

只是瑞典的这2万多员工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就到了吉利手里,将来欧洲要搞什么反华,封锁什么的。volvo员工2万多人,他们的亲戚朋友不下20万人,那个瑞典首相敢挑头得罪中国,他估计就可以下台了。一个汤臣一品价钱就能起到和当年藩国质子入朝差不多的效果,这钱花的还是很值的。瑞典也不是什么鼻屎小国,在欧洲说话还是有分量的。

家园 吉利就是电脑届的神舟,一个个把其他对手干趴下

是神舟才让我们用上了万元以下现在3000元以下的笔记本电脑,干趴下了ibm。

是奇瑞吉利让我们不再只是用10几万元的桑塔纳,而且要一个个把所谓的大厂干趴下。

我倒是觉得现在中国走了重剑无锋的路子,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名牌,但擅长把名牌打趴下,大家一起玩。

家园 由于李书福们的不懈努力,现在一栋房子可以买十辆大众桑塔啦

中国汽车保有量会有一个井喷的发展,尤其是二三线城市,不为房地产困饶,买个吉利熊猫上汽五菱还是木问题的。

家园 保留意见,可不是10栋楼那么简单

土地可以保值升值,年景不好还可以屯着。

Volvo可不是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至少现在不是,按过去的业绩来看,可是一个年亏损10亿美金的吞金兽,要是这么亏下去,每年都要搭进去10栋楼。还不是简单倒楼,连附带的土地也要赔进去的那种。

至于说那2万员工,《疯狂的石头》里面说得相当到位:“那可是2万张嘴,喂不饱他们,他们就要回过头来吃你”。指望雇员替雇主说话?笑话,全世界没听过。不在你困难的时候背后捅刀子罢工就算客气的了。主流话语权不在你手上,就抽你脸了怎么着?你的那些员工还要替我叫好。

家园 花。

这就是为什么他是老板而别人只能是修理工。

中国需要这样的实干型企业家

家园 兄弟,随便看看国际收购的例子,特别是近年来汽车品牌收购的

例子,您就不会用多少亿美金去衡量一个收购了。您以为厂子是你的,里面的外国员工你想咋样就咋样?做梦去吧。你等着看看,这瑞典的这2万多员工即便在中国新开了厂子,也几乎一个都砍不下来。

汤臣一品建成多少年了?现在销售出去多少套?卖的这些钱够还利息吗?

家园 三线城市潜力更加巨大

主要是因为房子便宜,所以10到15万的车卖的更好,基本上就是自主品牌的天下。

家园 我算了一下,不止10栋楼:

昨天的报道说,李又加了9亿美元投资,一共是27亿,买VOLVO(当年福特花65亿)。在福特手里,VOLVO 去年-2009年亏损了9.34亿美元,今后两年也好不到哪里去。三年内,在李的中国VOLVO厂投产之前,吉利要为瑞典VOLVO每年补贴近10亿,如果瑞典V车的销售没有进步。三年后,30万辆国产V车,一年能赚10亿美元吗?吉利还要补贴瑞典人多久 ?!还要看吉利从VOLVO的技术部门能拿到多少货?

中国成功吸收欧洲企业也有先例。不过科堡机床厂很小,只有几百人。2万(!)号人头的汽车制造厂是什么规模?

德国科堡机床厂的中国“救星”

——《中国机床网》报道

瓦德里希科堡机床厂(Waldrich Coburg)董事长胡伯特.贝克和美中两国企业都打过交道。1986年,美国大型企业-因格索尔机床厂(Ingersoll International)收购了瓦德里希机床厂,而德里希机床厂的厄运就此开始。因格索尔的三个机床厂生产同样的机器,形成了自我竞争。而且厂里的各种决定都由美国的母公司做。

2003年,因格索尔公司宣布破产。瓦德里希机床厂需要新的投资者。2005年,北京第一机床厂收购了该厂。被中国的公司收购,当时所有的人都有顾虑。而在2005年10月24日公司交接的这一天,北京第一机床厂厂长崔志诚向德国工人做出承诺,瓦德里希机床厂还是瓦德里希机床厂。曲向军是工厂四名经理中唯一的中国人。他告知:“瓦德里希好比是一棵百年的老树,只有在德国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另外我们当初也做了不裁员的承诺。”

四年下来,承诺都得到了兑现。企业从2005年底的500名职工扩大到目前的750人。公司营业额达到1.7亿欧元,是当初的3倍,利润也有大幅度的提高。公司还追加了3千万欧元的投资。既使在全球经济危机的2009年,公司仍达到了20%的增长率。而德国机床生产行业的业绩在同期却下降了30%。贝克讲述道:"我们是德国机床生产行业的例外。我们的情形在业内不多见。经济危机反而给我们了一个喘息的机会,缩短了交货期。"

瓦德里希科堡机床厂现在的订单已够该厂的生产线忙到 2012 年。与北京的合作给科堡带来了新的客户。但贝克认为,北京第一机床厂获利更大。因为客户知道有科堡作后盾,对产品质量可以一百个放心。他举了个例子:北京第一机床厂曾按照瓦德里希科堡的图纸制造了一款车床。在北京机床展上,这种车床一下子就获得了五个定单。

贝克说,这不是抢了科堡的生意,因为这都是低价位的产品,而瓦德里希科堡只生产高价位的机床。因此两家公司在市场上形成了互补而非竞争。曲向军如此评价两者的技术水准:“从技术的层次来划分,科堡在世界上处于金字塔的顶端。而我们处在金字塔的中部。”即使有一天北京第一机床厂也抵达了金字塔的顶端,“母子”二人也不必为市场份额而打得不可开交:“世界每年需要重型机床 700 台左右。而瓦德里希科堡公司每年仅能够生产三、四十台。我们的目标是争取那三、四十台以外的市场。”

与瓦德里希机床厂的合作可以大大缩短北京第一机床厂攀登技术顶端的时间。曲向军透露,这也是当初他们收购瓦德里希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收购科堡公司是从战略层面考虑的。我们要走国际化之路。收购了这样的公司我们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

而对瓦德里希机床厂来说,中国企业的收购给它带来了新生。贝克讲述道:“我们实际上很自主,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做出必要的决定。我们只须每年去一次北京,为总公司提交一份年终总结报告,并提出第二年的生产计划及投资建议。”

贝克认为,北京第一机床厂让他们保持德国企业的自主性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

家园 说的不错,分解欧洲。

不过要养活这么一批人和维持研发的投入,吉利一年要投入3到4亿美金。而且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一个民企来做的,而不是国企,支持吉利收购的资金半数以上还是来自于美国和欧洲,所以我实在看不到这是国家在背后做的事情。

家园 同意,战略是第一位的。

瑞典的2万多人估计几年内不会打裁员,否则失去的也许是海外的市场。吉利的野心很大,也就李书福敢这么做,掌门人极其重要,我们拭目以待,也许未来第一个打压沃尔沃的就是德国的企业,来吧,我赌德国车未来10年占有率下滑,呵呵。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