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随感、随记 -- 投入

共:💬54 🌺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999-028 投机、金钱影响政治

链接出处

家园 999-027 评价胡温

链接出处

链接出处

链接出处

链接出处

家园 999-028 进步

链接出处

家园 999-029 急躁

链接出处

家园 999-030 我来选国歌

链接出处

家园 999-031 发达

链接出处

家园 999-032 党性

链接出处

家园 999-033 菜刀

链接出处

家园 999-034 吃亏还是占便宜?

链接出处

家园 035:少有人走的路》导读

外链出处

这是一本伟大的书:

  它从根本上解释了人为什么会痛苦,并为人指出消除痛苦该走的、但少有人走的路。

  

  简单的说:

  假如一个人清晰自己的目标,又客观判断自己可以达到,那么他就会自信、从容,保持这种状态,他就会心理健康、一生幸福、并惠及子孙、社会。

  如果认识到目标和自身有差距,进行正面解决,比如积极的办法是提高自己,这虽然是根本的解决办法,可能比较辛苦、也比较冒险。或者消极的办法是降低期望,这比较容易、稳妥,可能带来其他的问题,比如保守、冷漠等。

  而如果认识到目标和自身有差距,但不正面解决,就可能下意识地欺骗自己、或者责怪别人。

  而如果连认知都不清楚,就可能麻木、焦躁、或者困惑等等。

  《少有人走的路》详细地告诉了我们,人为什么会选择不同的道路,并且不同的道路对人的不同影响,以及如何坚定的选择、实践正确的道路。

  

  本书一共分四个部分:自律、爱、成长于宗教、神奇的力量。我将结合自己的体会、分别的介绍给各位读者。讲述中没有沿用原文的标题、段落,而是按原文的次序、自己进行了组织、微调,配了自己加的标题、主题,及按语。

  

  此书电子版,可以从网络下载。具体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5222720.html

家园 036:人的思维是如何运作的。读《人工智能的未来》有感。

外链出处

人的思维是如何运作的。读《人工智能的未来》有感。

传统上,我们对人的思维运作是这么解释的:

人发现事实1、2、3,选择事实1.然后再运用自己的逻辑判断,推导出结论a。

这里有一个很主要的假设,即人是主动的。

  

  但在《人工智能的未来》这部半科普、非定论的书中,结合了神经科学的一些进展,给我们展示了另外一种画面。

  

  首先。大脑基础物理件是神经元。而每个神经元有最多达千数量级的分枝。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各个分枝相连的地方形成突触。可以相互感应。或者说分枝传感化学脉冲电信号,而突触可以相互抵消、或者加强化学脉冲电信号。

  

  其次,他说人的思维主要部件是大脑皮层、或者说人类智慧的发源地。人的大脑皮层有6层,其他动物的大脑皮层要么是4层、5层。要么达到6层的,它的大脑皮层的面积比人小很多。

  上面提到的神经元,可以构成同层连接,也可以跨层连接。

  这里的每一层,处理的事物由大量、具体,到微量、概括。

  比如和视觉神经相连的初级层次,有百万级的神经元。每秒更新3、还是6次。每次完全不同。

  而再上一级,会有一些综合处理,比如区分出直线、斜线等等。

  而在上一级,会更抽象,比如区分出脸这个概念。

  再往上,会是一些联合区域,综合视觉部分、和听觉部分等等。

  对于人是如何在不同层次里区分出直线、或者脸,作者把它归述为一种恒定表征,或者说就是一组下层神经元的固定反应、而上层有对应的单个神经细胞做固定反应。

  

  再次,必须结合时间因素,一组神经细胞的反应,是一段时间内的反应,而不是某一刻的反应。这构成了自联想模式。

  

  总结来说:

  1.大脑皮层可以存储模式序列;

  2.大脑皮层以自联想方式回忆起模式;

  3.大脑皮层以恒定的形式存储模式;

  4.大脑皮层按照层级结构储存模式;

  

  

  所以,如果这本书的论断在总体上是正确的,我个人倾向如此,那么人的思维,或者说智慧的产生,就是一种反应、表决式的,而不是传统的主动选择式的。

  

  这对理解人自己的思维、思想,比如爱、恨、恐惧、偏见等等,甚至理解由人组成的社会形态、社会发展等等,都会有很重大的现实意义。

  

  注1:

  《人工智能的未来》这本书大约发表于2003年,他的作者杰夫·霍金斯是硅谷很著名、很成功的科学家、商业家。掌上型电脑PalmPilot、智能电话Treo以及许多手持装置的发明人。

  

  注2:

  人工智能的未来.pdf_免费高速下载_新浪爱问共享资料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520083.html

  

  注3:

  百度百科:人工智能的未来

  http://baike.baidu.com/view/2536732.htm

  

  注4:

  豆瓣:人工智能的未来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834728/

家园 037:中国读书人的可恶:以己之心、改人之意。

外链出处

生活中,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而且我自己也经常说这么一句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用来回击某些人的批评:我的事儿、你懂个屁。

  据说这是庄子说的。而其实,那是惠子说的。

  不过庄子确实说过这样的话来回答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单独看这两句,意思真是一样的。可实际上呢?

  

  《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http://www.zdic.net/cy/ch/ZdicE6ZdicBFZdicA010888.htm

  

  这里,完整记录了庄子和惠子的对话,而且把对话当时的场景及背景都清楚的记录了。

  

  很遗憾,我是在昨天为了回答书话友西西里柠檬茶的问题、而进行网络搜索时,才看到原文。不禁羞愧难当、继而义愤填膺:老子被中国的读书人蒙骗了几十年啊。

  

  从全文看,什么是庄子的核心意思?是:

  我若不知道鱼,那么你也不知道我。

  是:(你别抬杠),我若不知道鱼,那么你也不知道我。(所以,你不能证明我说的是错的)。

  

  这才是大有意味的一句话。翻译成名言、警句,就是:

  我知道的,你一定也知道。我不知道的,你一定也不知道。

  

  而用白话说,就是:

  你和我一样,都是人,咱俩没有本质的区别。我能了解的事情,你也一定能了解。我不能了解的事情,你也一定不能了解。

  

  这讲的,根本不是什么“我懂的、你未必懂”、这么一种唯我独尊的姿态或者意识。而恰恰相反,是“同为人的你我,思想、思考、思维水平其实没有本质差别、别说谁比谁高”,这么一种谦逊、朴素的态度和人生观。

  

  由此,又联想起爱迪生中国名言的故事:

  天才就是99%的汗水和1%的灵感。所以要努力。

  而实际上,人家的原话还有,这1%,比99%贵重多了。

  整个儿一满拧。

  

  还有就是在书话的存在:王怡和他的《看电影、信耶稣》。甚至某生。

  

  中国的某些所谓读书人啊,读书不求甚解也就罢了,可是习惯性的以己之心、改人之意。还不断的以此教育、毒害广大善良如我的人民群众。

  

  可恨、可杀。哈哈哈

  勘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之真正足本: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条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256929

家园 038:生活词典之:党同伐异。

外链出处

生活词典之:党同伐异。

  党同伐异是个很严厉的词,它说的是某些人泯顾事实、背弃正义、以人划界、一意勾连陷害、打击报复。

  

  所以,涉及党同伐异的事,似乎都应该是大是大非,从事党同伐异的人,在品行上是大奸大恶。

  

  但其实,放在生活中,你会发现,党同伐异时时刻刻都在上演:

  发生交通事故、我们曾经第一想到的不是警察,而是朋友。而赶场来的朋友,永远是两肋插刀、壮怀激烈。自己这边完全没有责任、错误全在对方。

  父母的爱子,和别家的小孩发生了争执。做父母的,不顾小孩子又一块儿过上家家了,互相干的热烈。

  婆家、娘家起了争执,朋友亲属、一定是帮亲不帮里。当然也有胳膊肘向外扭的,因为当媳妇的,已经把自己算在了夫家一边,或者当老公的被媳妇管束甚严、再加上迷混了头。

  

  所以党同伐异,其实是人的一种天性。因为我们人类一直脆弱,要抱团对付猛虎野兽、乃至同类的竞争。不如此,不能生存。不如此,不能抢到女人,繁衍宗族。不如此、要遭别人的欺凌、有灭门之忧。

  

  最近的书话,我看到了两件党同伐异:

  一件是今世唐高宗所指摘的各方围剿李承鹏。

  一件是两位斑竹和坐忘姑娘的争执。

  

  对前面那个,没什么好讲。因为它发源于嫉恨,是恶。

  对后面那个,有一些话要说。因为它发源于爱和维护。

  

  但如果在爱和维护的本能之外,能发现自己爱和维护的本心,其实就会明了,生存对现在的人已经不是一个问题,而爱的狭隘,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家园 039:文章与人

外链出处

文章与人

  

  俗话说什么人办什么事,什么人写什么文章。

  

  这是书话众们除了写写帖子、发发文章,还喜欢论论作者的原因吧。除了单纯的八一八作者们的生平、轶事,很主要的,也是想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们的精神面貌。这些,都对了解作者的时代、感悟作者的立场、理解作者的作品、大有脾益。

  

  最近,网友坐忘斋书话的一个帖子《为之一辩——追述萧红的权利暨女性的自尊自重自强自爱》给转到版务处理了。我私下猜测,可能是版主认为那就是3个女人拌嘴,有违书话的清净。

  

  真是这样吗?

  吵架不假,但是论事、能脱离人吗?

  

  鲁迅先生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应该是大家都读过的吧,因为很有一些人喜欢不时表达对鲁迅的崇敬,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时髦。但是他们真的了解鲁迅吗?

  

  鲁迅做论文,从来不止于就事论事,他总要、而且总能挖掘出文章后面的根源。这既是他的文风,也是他的见识:直达人的思想深处。

  芸芸众生念念不忘鲁迅,不止是朝花夕拾和藤野先生的八卦,以及骂人是狗的淋漓,而是在内心深处感受到鲁迅锐利的思想锋芒。

  

  坐忘斋书话的文章,也是这样一篇直诉本源的作品。撇去里面的几个人名,她阐述的是妇女的生活与精神、应该有怎样的姿态:自尊自重自强自爱,而不能是娇宠和厚颜阴险。

  

  这样一篇优秀的论文,竟被转移到版务,把立场的争执、归结为女性的碎嘴闲言。

  

  我看:不止是平庸文人的无知,还透着对女性的侮辱。可恨、可鄙。

家园 040:核电站、扎针、抢汽车

外链出处

日本核电站发生了常规爆炸,好几响。

  某城市有人屁股上挨了针,好几个。

  为了抢到手,北京汽车玻璃被砸破,一个。

  

  在恐惧、兴奋、热议中,谁能告诉我:

  日本有没有持续的一手权威新闻发布?

  散出的核辐射、在多大距离、是多大剂量?

  核辐射对人造成损害的剂量是多大?

  有几个人被核辐射伤害?

  降温的海水有没有流回大海?

  日本人为什么还没有封闭核电站?

  

  人们在恐惧什么?

  人们在兴奋什么?

  人们在热议什么?

  

  最后,停止核反应的燃料,是否可以自己冷却下来?要几天?

  吃多少碘,会导致人体碘中毒?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