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讨论】毛时代普通人的精神面貌——上山下乡 -- 酥油茶

共:💬613 🌺1867 🌵7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家园 富裕了干啥都行,开普桑种地确实不对,种啥地啊?
家园 扩展您的视野,因为您先扩展了我的视野!

因为在我接触的100多个“被自愿”的知青后,您是第一个“自愿”的知青!

家园 那干脆学布尔布特同志好了,大家都下乡!
家园 在文革开始后67年时候

自愿下乡的知青还是有的,而且不少,和当时的宣传和对下乡抱着理想主义有关系。不过后来,去的人多了,把各种真实情况反馈回来,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了,就都不愿意去了,于是乎各种强制手段就出来了。

家园 那你去问问洋鬼子吧,看看洋农民有没有轿车开?

洋农民要是有的轿车开,那他为啥还要种地?

家园 那用普桑去拉犁耕地么?
家园 上不了大学的还是大多数吧?剩下的顶多也就是

成为技工,有那么多工业岗位吗?

我何时说过他们都能上大学? 如果某党某人不作恶的话,那些青年里很多人可以上大学,很多人会学到更有用的东西,找到更理想的工作,拥有更美好的人生。而不是去受十年肉体和精神的折磨。

说白了,你们眼里只有你们自己的个人利益,骨子里就透着那么一股子“高贵人”的优越感,凭啥就只能你们上大学搏个好生活;老农民就活该面朝黄土背朝天、就不能享用一下知识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颇有那么些人指责TG搞城乡壁垒,可TG那时确实在想办法改善农村面貌。你们这些人肯为农村建设出一点力吗?你们根本就无视农村农业的发展权,你们只盯着已有的好位置想拼命挤进去捞取现成的好处罢了。

家园 你去问你洋大人啊,看看洋农民可不可以开轿车到地头?

可不可以开轿车去购物?可不可以开轿车出门?

  • -- 系统屏蔽 --。
  • -- 系统屏蔽 --。
家园 你能接触100多个知青?

  说谎都不脸红,我都不敢说我接触过100多我女儿那一代的人。

  要说接触知青,你能有我接触的多?经常联系、在一起腐败的就超过五、六十。

家园 所以我说的去的早的心态相对较好。

  你这时间有个错误,文革后第一批下乡的知青是68年九到十月份,具体运作是五六月开始,在这之前只有文革前65年及以前的少量下乡。

家园 你从何判断俺有洋大人呢?莫非你以己推人?
家园 他们退休了

同学聚会就有近70人,因为场地问题,基本是在俺家附近的一个茶社聚会,父母经常做召集人,俺就跟着做点服务工作。

他们的同事就有近20个知青,京津沪黑冀吉辽江浙都有,机缘巧合到了一家单位,中学时到父母单位就会碰到。

现在小区里也有14个知青,平时串门聊天,开业主大会时总是开着开着就成了忆苦大会。

小学到大学,都有老三届出身的老师,加起来也有13、4个.

单位里的老前辈,同样是老三届出身,累计有近30人。

你没接触过你其他年代的人,难道别人就不行?又是把自己代替了全体!不害臊。

上面的数字你自己累加一下吧,慢慢算,不着急啊!

补充一下,他们的同学加起来就有100多人,能活到现在的就只有70个了!

家园 时间没错

可见《中国知青史》,第一批是1967年10月-1968年初,这批是以自愿为主的,知青主要是来自北京、青岛,去的地方也主要是内蒙等边疆地区。68年开始就是大批有组织的让毕业生下乡了。

另外,说到上山下乡,我从帖子里面感觉大多数人可能都以为是文革之后才有,其实是从50年代就一直有,文革前的典型就是贴里有人提到的邢燕子,还有侯隽等。不过下乡在文革开始后逐渐变成了遍及全国的一项制度,波及人数太多所以才广为所知。

补充一点儿关于老三届下乡的历史:

老三届学生上山下乡热潮的序幕就此拉开了。从这时起到1969年老三届学生离京,这场运动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7年10月至1968年春,是带有自发形式的上山下乡阶段;第二阶段,1968年夏到当年的12月21日,是各省、市、自治区开始有组织地动员毕业生上山下乡阶段;第三阶段,从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传达了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以后,至1969年春,此时老三届生于的毕业生大部分已被送到农村。在前两个阶段离校的,大多是对上山下乡方向持积极或者比较积极态度的学生,特别是1967年率先下去的几批。

——刘小萌《中国知青史》,1998年第一版,第113页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