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民工荒真相猜想:中国特色的滞胀已经来了吗? -- wqnsihs
这个分灶吃饭指什么?
叹一句:“劣币驱除良币,遵纪守法的,想做百年老店的,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民营企业一般都会被淘汰,相反那些土匪企业能够长寿。”
我们公司如果不是底子厚,是国企又怎么样?是上市公司又怎么样?还是被噎得很难受,左突右闯,好容易才杀出血路。
实际我说的都是大实话,不知那些人是完全不了解现实还是本身就是民营企业的。个别民营企业有好的,兢兢业业,但是一般都活得不舒服,获得光鲜亮丽的民营企业,基本都是土匪企业。所以产业升级绝对是指望不上他们的。这就是事实。你提供的又是一个例子。
一口灶吃大锅饭,而是分开火,各自拥有独立的利益,谁产的粮多,下的米多,谁就能吃上饱饭。
收入分灶核心是把财政收入分为四个部分:
1、中央财政的固定收入包括中央所属企业的收入、关税收入和中央其它收入;
2、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包括地方所属企业的收入、盐税、农牧业税、工商所得税、地方税和其它地方收入;
3、经国务院批准,上划给中央部门直接管理的企业(例如茅台酒虽然属于地方企业,但上划),其收入作为固定比例分成收入,80%归中央,20%归地方;
4、工商税作为中央和地方的调剂收入
支出分灶
1、中央的基本建设投资、中央企业的流动资金、国防战备费、对外援助、中央级的事业费和行政管理费等由中央财政支出;
2、地方支出的范围包括地方的基本建设投资、地方企业的流动资金、支援农业支出、地方各项事业费、抚恤和社会救济及地方行政管理费等。
明确收支范围后,就确定包干基数。凡是地方收入大于支出的地区,按比例上交;支出大于收入的地区,从工商税中按比例留给地方,收入仍然小于支出的,不足部分由中央财政给予定额补助。
因为收入划分的依据是行政隶属关系,地方政府为自己扒堆,势必来个“两手抓”:一手抓税高利大的地方企业,一手抓市场封锁。结果就是地区分割,重复建设。确保了自己这一堆,还要想办法挖中央一块,对体制内分成收入的征收消极怠工,在体制外收入上多下功夫,大做文章,搞财政资金体外循环。中央财政要么不知,要么是心知肚明口难开。此外,地方还可以找中央讨价还价,来个一年之际在于争,跑部钱进。极有创意。
中央财政弄得很被动。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到1993年只有22%左右,与发达国家50%-70%的比例相差甚远。人穷志短。中央财政手中拮据,囊中羞涩,想利用财政政策调节宏观经济,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结果,中央财政只得伸手向地方求援,让地方多做贡献,以解一些燃眉之急。
1994年,开始对分灶吃饭进行升级,实行了分税制,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税收。分税制的核心是分税、分征、分管;同时建立转移支付制度。分税就是切蛋糕。就是将蛋糕一切为三,一块为中央所有,一块为地方所得,还有一块双方共享。即把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关税、消费税等为中央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等为共享税,它们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其它为地方税。
地方的对策就是增大收费项目,例如卖地,例如路桥收费等等。目前如果把地方各种预算外收入加上(大头是卖地),中央收入占整个收入比重仍然在33%左右(这个数据来自国外投资银行研究报告,不一定准确,但是国内数据更不靠谱)。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虽然,每个人都有腐败的动机、和意愿,和贪官一样,这个我同意你。
但是,舆论监督是非常有效的腐败大杀器。
首先,内部人有动机。真正有分量的爆料,一定是利益方发表的,他们是某次潜规则的输家。动机就有两点:
一、扳回局面。比如最近潘石屹爆料北京金融街地王招标条件量身定制到全世界只有一家:中国人寿+中国远洋联合体。
二、泄愤。比如最近的局长日记,就是戴了绿帽子的老公。
其次,外部人也有动机。因为利益有限,不够收买局外人,或者拒绝收买。
一:报业:比如美国的报业大亨:普利策。曝光别人、提高自己报纸销量、控制政客。。。
二:有正义感的个人,比如网络人肉。
三:有追求的政客,比如薄总,当今美国社会想要从政的各检察官。
所以,虽然有一段时间,国内的IT公司都在偷税,但是当时的联想,还是帮助国家税总开发了第一套增值税交叉稽核系统,基本杜绝了虚假开票。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Z F 可以通过圈地运动来获得
78年以前也是类似分税制吧
忙总回复,那就多说两句:民营企业也有好的,只是少的不能再少。
还是说我自己的行业,我所知道的民营企业不是作坊就是买办(可能话有点重,但这真是实情)。作坊就是直接抄袭我们,然后减配打价格战;我们用宝钢作坊用河北小厂的钢,电子元器件我们要考虑整体寿命,作坊是什么便宜用什么;……
买办出品的产品绝对是A国的头B国的肚子C国的脚。宣传起来颇有“这大英国的烟卷儿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伺候着我一个人儿,我这造化敢情不小吧?”的架势!可谁管整机安全性啊,更别说稳定性了。
经常几年换一茬企业,细一探究,还是那些个老板。无他,为了税费优惠、为了逃避售后问题……换个名字换个注册地址继续来。
我就琢磨了,这一年年的糊弄下去,可总归只有那么点客户让他们挣点小钱,为什么就不能踏踏实实干,培育自己的企业跟品牌呢。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国家计委统一制定,然后下达各省执行(所以当时把计划叫粮票),有粮票后,相应钱由财政部下达。所以当时各省没积极性,只等上面下拨。在分灶吃饭以前地方机动财力极小,税收原则上要100%上缴国库的。没有任何分灶或分税的事情,当然一事一议的地方税收留成会有一点,例如广东为搞广交会会留成部分税收,但是这是要中央特批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我有个学生不及格,家里人来找,张嘴就是我是报社的,一副流氓嘴脸
我觉得到县级就是下限了
乡镇积聚过多人口和工业的话 太分散
公共设施不管是交通、环保都不好弄 中西部地区,要县县通铁路都难,别说村了 建个污水处理厂,同样的处理能力,当然是一个大厂比十个小厂好 还有就是资本和人才的集聚效应
实际上除了已经城乡一体化的沿海某些地区比如东莞 中西部广阔地区经济的下限恐怕还是会以地级市为主
将来可能会是 长三角 珠三角等地城乡一体化的超级都市圈--每个都相当于1-2个日本 中西部地区以省会为龙头 铁路辐射各个地级市 ,每个省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各个地级市相当于他们的经济主要城市
现有的西部城镇不出十年会有很多空心化---年轻人都到地级市和省会去了 ,有的到两个都市圈去了
实际上上,你看现在中西部发展好,吸纳人口和资本的地方基本上市省会城市和比较好的地级市
太小太分散的乡镇 经济和公共设施都是没有经济性的
虽然挂靠某个研究所
实际上,以前有个邮电部的“央企”--邮电总公司,是渣。
教育出来的不过是一些识字的文盲而已。有一流的生源教育成这样,不知道搞教育的人还有什么面目说自己是在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