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民工荒真相猜想:中国特色的滞胀已经来了吗? -- wqnsihs
问卷调查吗?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记得以前念书的时候,谈到日本经济时是把高储蓄率作为其成功的关键来谈的。这转瞬之间,高储蓄率就成罪过了。
不足,所以不希望存款。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我很喜欢淘旧书,1980年代出的很多系列图书都可以看到出版者的精心准备和教化意图。而1990年代就开始诲淫诲盗,什么赚钱上什么了。
在教育系统也是如此。“三个面向”一来没有资源,二来师道不存,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从上到下方方面面节节溃退,而没有人来承担责任。
最主要的问题,是教育完全丢掉了从实际出发的传统。大学时候精神上真的苦闷非常,知道混下去没有出路,但又不知道出路何在,从哪里着手改变自己。
教育产业化则加速了教育系统整体的堕落速度,比如教育部统管,比如盲目合并制造综合性大学等等。带来的问题不是几十年可以消化的,更何况现今并没能看到有解决问题的迹象。
现在的教育纲要,也没能给人太大信心。
至于您说到的问题,订单化教学可能是一个途径。其实以前的专业对口院校也大致是这个意思。比如武汉科技学院为武钢培养后备,武汉化工学院为湖北化工系统培养后备,所以现在湖北宜化称化院为黄埔。
没人需要国家的资源,不要搞共产就行了
扯了吧。老板总是变着发子让学生多呆一会而。
都要靠老总去争取。
之一就是鉴别这个学生的未来,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这个学生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对自己有正确的期望。不能为了赚钱乱忽悠学生,搞得学生不知道自己能够干什么,可以干什么,应该干什么。科大在我们这一级是做的比较好的,4年级上学期开始酝酿选专业,指导老师就开始帮你分析自己的长处,短处,未来的前途,可能的发展方向,这样学生就不会盲目乱窜。也知道自己是搞研究的料还是搞管理的料等等。前几年去,我还问过,他们说准备更早,在进校时就开始搞性向鉴别,以确定学生的展开方向。
这一切都是需要责任感来完成的,不能不顾道德,只把学生当成摇钱树,当成劳动力。这个我想与教改无关,与道德有关。
下任把前任抓起来,开个批斗会。
有条件的大学可以搞基地班,联合办学。没有条件的只是抓紧时间赚钱,各种分校来者不拒。当然更多的是一个大学里面两极分化。
这个道理我在学校里面就想通了,在这个社会里面人才总是少数,只是遗憾自己缺乏条件成为人才。学校里面的选材也有精英淘汰的趋势,能够和领导老师搞好关系的,混好党务的,能充场面的留校然后转从政已经成为终南捷径了。
教学和实际脱节的问题,研究和实际脱节的问题,在经济管理外贸销售等热门了几年的专业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由央企和大学合作培养行业人才似乎是一条路。中国缺乏人才吗?缺乏的是发现和利用人才的途径。顶尖的人才一般能够自己找到路径,比如校友孙金龙,一般的人才则需要指引,而不是简单的推向社会优胜劣汰。
还是一帮老院士到总经理处闹腾,才算没有得逞。但是很多部委学校就没有这么幸运,没有人帮着说话,就被鲸吞了。超级大学不说,象当年处于中等的部委的合肥工业大学,中南工业大学,被教育部没收后,现在都成什么了,兼并一大堆中专、大专、各种干部管理学院,还是以前的精品学校吗?杂货店都不如。所以当时的决策绝对是错误的。
还是自身举例,管中窥豹吧。我所在的企业是国企在九十年代转制上市,兜兜转转成为央企下属。所在行业是一个专业壁垒很强的细分市场,国内整体市场容量一年也不过100亿左右。技术的引领者、市场的垄断者都是跨国巨头、欧美企业,日企也不过是分羹而已。在很多小国甚至都没有这类制造厂。
近三十年来,我们一直在学习,努力提高(可以认为是国家引导+老产业工人的使命使然,也可以认为是竞争使然),合资、代工……经历着许多其他行业一样的故事。从完全进口配件+外方的技术指导组装/贴牌,到进口关键零部件+自主整机设计/自主品牌,再到自主科技公关关键零部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整机品牌。走的是学习、消化、仿制的路子,虽然无法撼动欧美日企的地位,但还是成为了业内其他国内企业的引路人。主要就是从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质量标准、配套供应上来影响的。如果说我们是对国际水平的学习消化,国内其他企业就是对我们赤裸裸的抄袭。
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只专注于自己的行业,也没有什么多元化啊之类的折腾,到今天,也算是奇葩了。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国家也一直有政策扶持,制造业的诟病也是通病,还是有一部分国企是在踏踏实实地低头埋首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耕耘的。随着工业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能力也就逐渐上去了。就怕唯利润最大化来指导企业发展啊,很多民企就是这样的。
总体而言我感觉还是国企既有责任心又有使命感。所以,还是谨慎乐观吧,道路曲折多险滩,希望在前方,我们一直在路上!
另:很多时候,民营企业对行业、产品的投入真的让人无语。不要说研发投入了,连售后、质量控制这一类都做不好。产能多少根本不考虑,就敢参与国家项目投标。中了标就找业内同行一起凑出产品,还美其名曰外包、合作,完全是草台班子。产品标准寿命是十年,十年中的维护、保养谁来做?客户还是得找老国企帮忙,真的是帮忙(那些非标的备件,我们哪里有,还得尽量找或定制,如果真的商业化收费,客户直接换新的吧)
补二:说一个事。前两年有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大政策,涉及多个部委,国家需要调研,有些细节分派给几个二线及退休官员。他们跟关系密切往来多多跨国巨头们沟通,全推了。最后找到我们想试试看,公司的反应是义不容辞啊。我们出调研方案、调动全国网络的人力物力,市场、研发、战略等部门的一把手和骨干放下工作全部陪同,分赴东中西部,时间跨度有半年。为了客观和独立,我们没有一丝露脸和表现的场合。完完全全地是奉献(当然,我们也掌握了有价值的信息,但是这样大的投入,搁平时,企业都不会主动去做的)。
最后,官员们感慨,有事了,还是要找国企。可是事情结束后呢,热火朝天的还是跨国巨头们,他们的高层公关直接享受着成果。我们能不心酸?虽然如此,企业上下依然无怨无悔。我们觉得挺好,因为没让垄断者们把国家蒙蔽了,挺好。
这就是国企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样的事情,除了国企,谁会来做?
对媒体的大多从业人员来说,这个只是一个谋生手段。从业者通过该行业的便利,获得更多的利益渠道,基本上对不起敬业这两个字儿,职业道德根本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