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一篇好文章:印度辉煌的IT大厦和它的种姓制度 -- mandman

共:💬149 🌺306 🌵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一篇好文章:印度辉煌的IT大厦和它的种姓制度

原文题为《“猎身”经营——不平等社会结构与印度IT业》,发表于本月二十三日出版的《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作者项飚。

文章很长,但是非常有条理,分析得很清楚、也很深刻。文章解答了我们一个很大的疑惑:印度辉煌的IT大厦到底是怎么建立起来的,这和它落后的社会制度、尤其是落后的种姓制度又有什么联系。

文中说到:

为什么印度在IT人才存量上迅速外流的情况下迅速增长,而中国在IT人才数量高速增加的条件下却作为一般?看得更广泛一点,印度的识字率不到65%,中国是93%;不到2%的印度人口拥有电脑,只相当于中国的五分之一。这一令人疑惑的现象,正是中国各界对印度IT业的经验特别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作者的看法是:印度的IT业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固然要归功于高等教育上的成绩,但也很可能是其社会结构的失衡和基础教育方面的失败而造成的意外结果

文中分析到,印度IT业的辉煌背后,是印度成百上千个“劳力行”(所谓的ICC)对更多的IT工人压榨的结果。这些劳力行不仅利用板凳工人的免费劳动力,而且直接向工人们收取高额中介费。劳力行向每个去美国的工人收取 10~30万印度卢比(大约为1.75万元人民币之间),去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则需要10~20万,去新加坡也要6~12万。这还不算各种要随时加上的 “附加服务”,比如每提供一封证明信、或者假证书,都需要1.5~2万卢比。

更令人发指的是,一些劳力行老板为了撑过萧条期,他们甚至在自己的劳力行公司内部创造出比如“实习生”和“软件开发师”这样的职位,然后将其卖给失业的IT人。比如,要成为一个实习6个月的实习生,工人反而要给公司10万卢比!

就这样,免费的,甚至是付费的工人们极大地压低了软件开发的成本。靠这些付费工人的免费劳动力,劳力行要价很低,而且在项目完成之前可以不收取任何前期费用,为小型IT公司进入国际市场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

分析到这里大家自然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IT技术人员会愿意掏这么多钱出国,甚至去买一个毫无保障的空口承诺呢?

作者为此采访了印度的一位前部长,同时是现在一个州的IT产业方面专门顾问。对方的回答是:“他们又有什么其他的选择吗?”一位受访的付费工人说,如果没有基本的工作经验,他可能永远也找不到他的第一份工作,所以他的职业生涯就无法起步,正因为如此,花钱买工作这是他“唯一能够获得第一个突破的办法”

现在另外一个问题又来了:为什么IT的工作这么难找?

作者说到,在印度,一方面IT的工资比其它行业高得多:

印度的全国失业率在8%到9%之间,印度的“过度教育”和“文凭病”(即中上层家庭盲目追求高等教育和文凭,而与社会的实际需要脱节)是一个历史性问题。异军突起的IT业似乎给人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就业世界。如果能在大公司里找到工作,一名刚毕业的IT技术员可以拿到每月1万卢比的薪水;这几乎是非IT企业里顶级工程师们的工资。我在海德拉巴和中产阶级家庭聊天,我常常听到某个IT人前往美国淘金、如何在一夜之间改变了全家人生活的故事。于是,在就业市场上挣扎的受过教育的劳动者纷纷涌向IT。

这就导致了供给过剩: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极大量的资源被动员起来培训IT人才,私营技术学院疯狂扩张。其结果是大规模的IT人才过剩和IT产业中的高失业率。在本世纪初,根据我的估计,在印度南部海德拉巴市的IT毕业生中,大约只有40%的人能够在毕业后的半年之内找到工作。官方估计的结果并不乐观多少:有半数左右的IT毕业生处于失业状态。

作者没有就此止步,他又提出一个新问题:为什么这些IT人员能够付这么多钱?印度社会又从哪里组织起这么多资源培养这些IT人才呢?

原因有三个:

一、首先,IT人员所占有的资源是历史形成的不平等社会结构的一个折射。IT人员至少要有大学文凭,但是大学入学人口只占同龄人口的6%。从社会背景上看,尽管IT人员不来自于社会最高层的精英,大概80%多的软件专业人员出身于“先进”种姓(也即原来所谓的“高级种姓”),只有9%来自“落后”种姓(即原来所谓的“低级种姓”),这与“落后”种姓占印度总人口52%的基本事实显然是极不相称的。

二、家庭成为资源动员的有效途径。如果一个年轻人要接受IT培训或者要出国,在家族圈子借钱将是很容易的事情。特别是那些已经出了国的IT人员,让他们支持家族中的后来者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在南印度,婚姻和嫁妆又是一个特殊的资源动员方式。

三、农业盈余是印度得以培养出这么多IT技术人员的一个基本原因。农业所以可以产生大量盈余,又是和印度社会中高度不平等的种姓、性别和阶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种姓不平等使得大量的农业劳动力的报酬大大低于他们付出的工作,从而积累了大量的剩余价值,为地主(包括大量的居于城镇的“不在地主”)提供了高额租金,使得印度能够以非常低廉的成本生产出大量的IT劳动力。

作者由此提出了一个令人深省的论断:

如果说中国曾经通过政策上的“剪刀差”,对农村进行剥夺,那么印度则是通过文化上和意识形态上无形的剪刀差汲取剩余资源。

正是阶级、种姓和性别的严重不平等,使得从全社会动员吸取的剩余价值集中到这样一个人数有限的精英群体中,从而生产出具有特别竞争力的IT劳动力。

通宝推:舞动人生,高野谪客,南加菜帮主,零状态,sukan,一无所之,
家园 就业

印度的IT创造了那么多的GDP,可提供的就业机会又有多少呢?

家园 好文章,能肯定“低端劳动者”创造价值,难能可贵。
家园 没错

其实,原文中说的很清楚

我在印度遇到的很多家庭,仍不允许低种姓的女仆做饭、甚至不允许她们进厨房,因为他们认为低种姓者是不干净的,会“污染”食品。有时候一个家庭会雇佣不止一个女佣:低种姓的负责打扫卫生,而出身于和雇主相似的种姓的女佣则煮饭烧菜。

不平等的性别关系导致大量的妇女充当工资低廉的佣人。大多数妇女们的日常劳动——这些劳动对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对幼儿的抚育、病者的照顾,以及对日常生活的维持)——都是“无价”的,即不体现为货币价值。阶级差别也非常巨大。在我所访问的印度中小型企业中,不管是劳力行还是专业的IT公司,几乎都雇用8?15岁的男孩,从事端茶倒水、购买午餐、清洗地板之类的工作,他们每个月的工资大概在500到800卢比之间。

所谓的一个中层阶级家庭,就可以雇用多少位仆人。

这不仅仅是阶级和性别的不平等,更是种姓的不平等。如果一个人生来就注定只能从事某种职业,恐怕无论这个职业工资有多低,他(她)也只能做。

家园 从作者的“劳动力生产”角度多说几句感想

好文章。作者特别指出了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但是每天离不开的家务劳动其实是含有巨大价值的:“高级”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离不开这种低端工作的。

我最厌恶所谓的陈志武那本《金融的逻辑》里所谓“价值发现”什么的观点,难道不标价出售出去,就不是创造价值?或者低价出售就是毁灭价值?把之前无形的东西贴上价签一卖,才是创造价值?

作为给老板打工的国产土鳖,在血汗工厂出差的经历,更让我愈发觉得在生产活动里,“脑力劳动”(写程序,在控制室摆弄上位机)和“体力劳动”(并不是纯卖力气,接线,查线,调整仪表,检修电机)同样重要。线接错,仪表有问题,光靠“脑力劳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要实现社会平等发展,既不能“歌颂”血汗工厂,但是也不能过分强调“高级工作”。如果人人都去做高级工作,低级工作没人做,或者不用心做,“高级工作”甚至无从谈起。

首先是像作者一样,要在观念上充分认识、肯定那些甚至是看起来不起眼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一样创造价值。这样,才能引导就业观念、和家庭培养关键的转变。不然,即使工资相同甚至略高,低端工作也会有多少大学毕业生去做,或者硬着头皮,三心二意去做。

但是,另一方面,像家政服务这种“低端工作”的工资维持在什么水平对整个社会的生产有利,确实值得考虑:如果家政服务价格高,“高端工作”者雇不起,那就只好自己分身分心来顾家,或者干脆不要孩子,不要家;这肯定是有害的。起码这种受过系统教育的人如果做家长,对培养未来的劳动者要比单纯依靠学校教育要好得多,而他们没去当家长,是对之前投到他们身上的社会资源的浪费。

我觉得,国家一方面要承认“低端的”、“家务的”劳动价值,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全部变现,“价值发现”,其实是对社会发展有阻碍作用的。那么如果像补贴公交系统一样是不是可行呢?低价高水平的公交系统肯定是赔钱的,但是缓解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又是无价的结果。如果国家补贴家政等工作是不是也能收到“高端工作者”无后顾之忧的效果呢?

家园 有宗教洗脑,种姓制度的不合理在民间并不反对

人民觉得种姓制度没有什么不好的,所以形成这种社会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家园 老兄搞错了

印度IT就是吹出来的,中国软件业产值早就超过了印度。

家园 其实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价值是一样的,区别在于

脑力劳动可以剥削体力劳动的价值,所以脑力劳动就高贵了。

如果都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就没有可剥削的对象,也就啥也不是了。

家园 呵呵,这些都是相对的

作者也说到,

我所遇到的多数印度IT人都认为,如果印度的总人口减少一半,而像他们这样的“能干的”、“有竞争力的”IT人才又增加一倍,印度就会自然变得跟美国一样繁荣。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如果那些被他们看作是包袱的另一半印度人不复存在,他们IT自己也会失去竞争力,被世界市场抛弃。

美国五六十年代的辉煌、全民“中产”是以对全世界的剥削为代价的,后来日本、德国渐渐追上来,世界开始变平,普通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就下去了。

就这样,现在美国的农业、建筑业、家政业离了劳模,怕也是经营不下去。

家园 确实是好文章

印度高种姓IT新郎用老婆的嫁妆来给自己买一个被剥削的机会,种姓制度与所谓后工业时代的知识经济的这种结合方式,令人目瞪口呆。生活比小说精彩。阶级分析还是犀利无比,一下戳穿了“福利国家”“后工业社会”“专业主义”“中产阶级”等等的真相。

搜了一下作者的资料,是牛津的人类学博士,不过这篇文章倒是经典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http://baike.baidu.com/view/1931034.html?fromTaglist

家园 我觉得

我觉得,这个倒是可以由市场解决的问题,当然要加以适当控制。

家政这块市场自由解决的没问题的。

首先,社会要认识到,家政服务人员是和雇主是平等的主体,这个其实大多数情况都做到的。

可以说,一个保姆可以对大老板更平等;而大老板底下的雇员连说话都得注意下方式。

其次,合理的待遇,我觉得这个是可以由市场解决的。家政服务业不是没有技术含量,但是委实来说,技术含量也不高,进出都容易。因此可以依靠市场力量来调节其薪水范围。

而像高级职业,比如金融、it、技术工人、医生,需要时间来积累,如果社会判断错误,那么后果会很麻烦;比如我现在就担心很可能10年后,医生紧俏程度会难以想象。

“低级”和“高级”职业的差别就是知识含量的不同

也就是培养成本和周期的不同,高级职业要是失衡,很可能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纠正过来。

家园 没错

如果那些被他们看作是包袱的另一半印度人不复存在,他们IT自己也会失去竞争力,被世界市场抛弃

菲律宾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大学普及率相当高,但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只能出去当菲佣。

没错
家园 it人过剩了

it人过剩了,那么价值自然就下降了

论空调的技术含量反应的整体加工水平肯定高于电饭煲;但是现在个高档电饭煲可以卖的比空调贵不少。

印度人口如果真少一半,同时还能发展其他“高等”产业,那么生活可能确实会好——如果仅仅集中在it,it的盘子可就这么大呢。。

菲律宾这个例子也是,高等教育的人才无用武之地。

何况我国也有这方面迹象——但是本国情况大家更明白些,处于底端的大学生学习能力和技能、工作能力是不如当年的中专生的。

这点我觉得是和人口素质相对应的。

家园 d
d
家园 我们

我们得承认这个现实:虽然说人人平等,但是大概小职员在部门经理面前都得战战兢兢。更不用说大老板。

大老板雇佣一个家政,作为长期服务对象,多数时候对其态度会比对小职员更亲切。

虚幻的人人平等大概是没有的,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差异还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

只不过,本帖说的是印度,如果与之相比,我朝的家政人员和雇主的关系无疑是平等太多。

至于和发达国家比,就不清楚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