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关于中国人的质量spirit的探讨 -- WiFi
用老美的话说,you got what you paid for。一分钱一分货,如此而已。世界上的流行消费类电子产品还真很难找到不是在中国造的。拿爱疯来说,设计是苹果做的,但制造过程全部是富士康,苹果只管定一个良率而已。你能说中国制造的爱疯质量不行?
我们这个年代消费类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太快,产品做太牢靠完全是浪费。电视机能看十年有什么用,现在已经普及数字高清,十年前的电视没坏也是鸡肋。手机更不要提,十年前的手机个个是砖头式的模拟机,今天拿那玩意出街,被人围观是小事,那手机根本不能用——模拟手机网络已经不存在了。
记得以前看到一个帖子,作者是做二手设备生意的。前两年日本不景气,大批小电子厂倒闭留下了尚算先进的生产线,被国内全部收购了。其中有种设备叫贴片机,就是把表面封装的电子元件一次性焊到电路板上。原先日本的技术规程要求在热风里停留若干秒,可保焊接的强度达到若干程度,足以保用十年云云。买到设备的中国老板大手一挥,十年太长了,两年旧的手机都没人要。于是把焊接强度减掉一半,生产速度是以前的四倍。
这中国老板没有质量精神吗?我看不是,他无非是按现在的标准对产品的质量和成本做了合理的取舍而已。日本人当年干的是一样的事情,只是当年的标准要求保质期长一点而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难道你一个砖头用了5年?
我记得那时候高端的手机是NOKIA 8810之类,中等的是摩托罗拉的翻盖,入门的是NOKIA 3320啥的,个头儿跟现在的手机差不多,甚至还要小,因为那时候把手机往小做都有点儿过头了,后来又矫正了一些。毕竟人的手跟手指的个头儿在那儿,更小的手机已经不符合人机工程了,用着反而别扭。
砖头状的手机应该是20年前的东东吧。
不能一概而论,前提是市场是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消费品市场是买方市场,是制造商适应消费需求。
比如我买路由器,国内是100多人民币,有基本功能,国外要贵一些,多了很多功能,并且我估摸着质量要好些。你看,一种厂商花心思加功能以赚更多的钱,一种厂商花心思去除功能以降低成本。谁的市场份额大是取决于消费水平的。
这个公司自己不做手机,用不用高通是手机厂商的事。
请问您怎么评价日本的照相机与摄像机产业?
在照相机行业,佳能尼康并不是最高质量的代名词,蔡司莱卡之类的还差不多。即便已经到了数码年代,低质量的日本品牌已经彻底的打垮了高质量的欧洲品牌,但如果注意一下色影无忌之类的摄影器材论坛,在发烧友的群体中,只能手动对焦的蔡司镜头的口碑依然要好于日本镜头的。
说到底是一种性价比的设定,同样的产品,整体上日本产品的设定已经是偏于价这一端了,而整体上中国产品的设定要比日本的更靠近价格这端。
我很支持这个回帖
日本人把全世界产品的标准降低了一次从而占领了全世界市场,现在轮到中国人干这个事情了
对于性价比,色影无忌上的名言:
一分钱一分货
二毛钱二分货
三块钱三分货
日本汽车的竞争力还是集中在低价低质量一端,高价高质量端的日本车并没有优势。
没错,消费类电子产品更新的速度确实太快,做得太好似乎没什么用处,特别是在那些最终用户看不到的地方。所以在很多领域日本人的产品已经完全没有竞争力了---他们过于追求细节了,过于追求完美了,成本因此也随之成倍增加。但你不能不佩服日本产的东西确实很好。
从你对贴片机地描述看,我觉得你似乎没有亲眼见过贴片生产的六成,而只是道听途说。贴片机可不是将表面封装的电子元件“焊”到电路板上,它们只是负责将元件按要求“放到”电路板上,这个从它的英文名称“pick-and-place machine”也能看出。要将元件焊到板子上,还要经过“回流焊”或者“波峰焊”,在热风中保持若干时间,也不是从焊接强度来考虑的,若果没有良好的预热,焊接过程就不能正常完成,你就等着去返工吧。提升效率也不能玩这个把戏,相对于你生的那点时间,返工花费的功夫可就大得多了。当然也不排除有些生产垃圾的工厂这么干。
实际上是一个连在一起的一条线。电路板进去,从刷焊膏开始,然后是放置元件,再然后是回流焊。减少的时间是在回流焊炉子里的。回流焊的炉子可以设定加热的程序,就是那个温度-时间的曲线。我想他们是在那上面做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