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大陆49年后三十年的经济成就及相关几个话题 -- wolfgan

共:💬261 🌺342 🌵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家园 台湾工业如何请看以下介绍。

http://tdcinfo.sme.net.cn/twjm/twgk/twztgk/show.asp?id=8

(截至2000年底,到现在已经有九年)

工业是台湾经济的重要支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基本上建立了部门比较齐全、以委托加工型态为主体、以信息电子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70年代以前,台湾工业特别是加工出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也具备了相当的工业基础,但发展重心始终是以轻纺工业为主,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缺乏重化工业与生产资料生产工业。70年代初起,台湾在继续发展加工出口工业的同时,开始推动第二次进口替代工业。在第六个四年经济建设计划中,台湾把加速发展资本及技术密集工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并以“人造纤维、塑胶-石化”及“金属制品、机械-钢铁”两大系列作为代表,采取保护政策(即进口替代),建立台湾自己的重化工业。然而,世界石油危机的发生,改变了台湾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台湾当局便于1974年提出推动“十项建设计划”,发展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工业及重化工业(即兴建钢铁厂、造船厂与石油化学工厂)。随着十项建设工程的相继完成,台湾重化工业得以初步建立与发展。1978年,台湾重工业生产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台湾有了自己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70年代末开始,台湾除继续发展以出口为主的轻纺电子工业及加强重化工业的建设(1978年提出的十二项建设计划中继续扩建钢铁厂、造船厂与石化工厂等)外,开始转向发展所谓的“策略性工业”与“高科技工业”,重点鼓励民间投资,发展信息电子、精密机械仪器、光电工业等。1980年,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正式建立,是科技工业政策调整的重要标志,其主要目的是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吸引与培养高科技人才,建立与发展技术密集工业。1981年底,台湾又提出以信息与机械工业等为代表的策略性工业,并逐渐形成“二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密集度高)、“二大”(产业关联效果大,市场发挥潜力大)、“二低”(污染程度低,能源密集度低)的策略性工业发展标准,并采取多种措施予以鼓励,以实现工业升级与经济结构的转型。于是80年代以后,台湾资本与技术密集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逐渐取代传统工业或劳力密集型工业。但就70年代初到80年代的工业发展来说,受世界经济与市场波动的影响,台湾工业生产增长极不稳定,波动相当大,1974年出现50年代初以来第一次负增长,1976年到1978年又出现13-23%的高增长。80年代,台湾工业在波动中保持中速增长,年平均增长6.9%,其中1982年出现70年代以来第二次负增长。

  90年代以来,台湾主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在1990年制订的“六年建设计划”(1991-1996)中,台湾进一步提出发展十大新兴工业,即通讯工业、资讯(信息)工业、消费性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精密器械与自动化工业、航空航天工业(航太工业)、高级材料工业、特用化学工业与制药工业、医疗保健工业与污染防治工业。90年代中期后,台湾开始推动以建设“科技岛”为中心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虽然有不少规划未能全面落实与实现,但仍促进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台湾工业发展的主体与核心。整体来说,90年代,台湾工业增长速度进一步下降,年平均增长4.4%,其中1990年出现50年代以来第三次负增长,2001年出现第四次负增长。

  经过约50年的发展,台湾工业生产规模急剧扩大。工业生产净值从1952年的34亿元新台币增加到2000年的31287亿元新台币,增长了920倍。其中,1971年工业生产净值超过1000亿元,1984年超过1万亿元,13年间增长了9倍;1992年,突破2万亿元,8年翻了一番;1998突破3万亿元,7年翻了一番。在工业内部,制造业生产始终居主导地位。制造业生产净值于1972年突破1000亿元,1986年超过1万亿元,14年增长了9倍;1996年,超过2万亿元,10年翻了一番;2000年达到25503亿元。

--------------------------------------------------------------

搞了60年,工业到底怎么样了?主要工业品:汽车、飞机、轮船...韩国都不如!还是轻工业那一套,和30年代有什么区别?这种思路拿到大陆来,大陆能有今天的国际地位?能够形成世界工厂的格局?什么时候外国人导弹飞机大炮打过来,你怎么办?除了国土沦丧,还能有什么其他结局?

至于你的话和上面的介绍有多大区别。大家都有眼睛,不需要我来一条条分析。

家园 貌似兄台很厉害的样子

您敢谦虚点吗?河友讨论问题,不需要“臭水平”,“有屁用”这样的高端词汇。您要是认为自己水平高,大可自己开个帖子,给大家科普一下,就当是让我们这些菜鸟开开眼界也好。河里平时有几位被大家称做大牛的,据俺观察,那是相当谦虚待人,不耻下问的。不会随便说别人“人云亦云”,更不会训斥人家“自己动脑筋,好好思考”,“没有脑子”,“不能独立思考”。那叫文品好,人品更好。俺虽然年少愚昧,但也晓得人品比文品重要的道理。大家本来就是抱着学习交流的目的来西河的,河友之间水平有高下之分很正常。有的河友发言可能不入您法眼,也请您高抬贵口,与人留点情面。大家相会西河,已然是缘分,互相友善点不是挺好么,您说是么?

家园 也继续与狼主兄商榷

我在文中采用的初级工业产品数据对比的方式,这实际上是对中国很有利的一种对比方式。正如你所说,中国前三十年的增长是粗放型的,实际上这种粗放到现在依旧没有完全改观。既然是粗放,那就隐含着一个意思,那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内涵并不好,在耗费同样的物质后创造的价值量偏低

……

在二战后,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也是一次产业升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发达国家可以在能耗消耗不大的情况下,实现产值的快速提升。其中代表就有日本、德国、美国等。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仅靠对比初级工业品的产量是根本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鉴于中国一直没有摆脱粗放式发展的模式,我不认为中国在前三十年就有在经济增长率上超越日本的可能。

——恕我直言,兄台这段话说的完全离题了,而且逻辑跳跃的过大。我们辩论的是中国前三十年的发展成就是否明显弱于同期的东亚其它一些实体,首先您一直企图把这一比较仅仅局限在纯经济或者说GDP增长率的比较上,我同意GDP是相关比较中最重要的一个数据,但我一再指出,不要说对于中国那样一个刚结束长期外患内乱的落后农业国,就是当年已经相对发达的日本,其它一些经济社会指标的提升也是极其重要的,比如说人均寿命,从70岁提升80岁,也许并不能引起人民很大的兴奋,还可能因加重了社会老龄化问题而产生一些忧虑,但从40提升到50、50提升到60之际,请问您难道不认为,那是并不比多少一二个百分点的GDP增长率不差的发展成就吗?所以至少在前三十年这个时期的国际间发展比较中,光看纯名义经济率是很偏颇的。如果我没有弄错,现在国际经济学界在进行社会发展的历史研究时,也已经从纯看经济数据比较转向同时观察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了吧。

更何况,即使是比较纯经济增长率,也不能挑挑捡捡,这个是落后生产力不应计入增长,那个是滞销产品也不能算进统计,我还一直只要求用GDP(排除汇率变化因素)以及各方间最具有共同性的基础工业产品进行比较呢,PPP我没用,巨量的国防开支(中国是不计入GDP的,而按西方模式是完全应该计入的)、东亚其它经济体无法比拟的资源类产品,我也没有要求进行比较。但这些您能说就不算发展成就吗?

至于您最后一句结论“鉴于中国一直没有摆脱粗放式发展的模式,我不认为中国在前三十年就有在经济增长率上超越日本的可能”,窃以为,甚近于先已经下了结论“前三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不可能超越日本”,然后再去找证据。而且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证据——“中国一直没有摆脱粗放式发展的模式”更是与历史上的事实完全不符,相对欧美同期,日本的发展也曾经是粗放型的,相对日本,四小龙还是粗放型的,而正如您所说,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长仍然带有相当重的粗放型特征,如果按您的推论,日本、四小龙经济发展速度不会超过欧美啊,中国经济增长率现在更也不可能长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保持第一,难道那些都是各国统计游戏所造成的幻觉吗?

按照老兄的说法,美国实在是万能,一国就可以决定所有国家外部环境的好坏。我只能说老兄对美国的信心实在太强了,绝大部分韩国人、台湾人、新加坡人对美国的信心恐怕比不上你。事实是,即使有美国的外部援助,台湾、韩国,包括新加坡的军队人数占国民比例,军费开支占总财政支出一直在中国大陆之上。其中的一些数据就在本贴的后半部分。在他们看来,他们的外部环境恐怕未必有中国好。老兄真应该去给他们宣讲宣讲,讲讲美国的伟大,让他们提振对美国的信心,全民参军的义务就不要有了,军队人数要大降特降,军费要猛砍,反正有美国人嘛。

——在下重新审查了两遍,还是觉得从在下的文字无法找出鼓吹“美国万能”的主张和逻辑。但美国在二战后成为世界第一超级大国,尤其在二战刚结束的一段时间内,经济实力上独步全球,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在这方面也完全不能与其相提并论,这显然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而且与它的关系好坏,当年事实上基本左右了与整个西方世界的关系程度,在此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提出外部环境的优劣差距,难道不是顺理成章的吗?

至于说这些实体对美国提供安全保证的真实信心究竟如何,我们甚至不用倒溯回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那么久远,看一看日本主流社会对于日美同盟的重视,看一看韩国整个保守派对于收回国防主权、减弱美军角色的忧心(韩国近年正是一直有人想大砍韩军规模、缩短甚至废除强制全民兵役,但保守派恰恰是以美军正减少在半岛存在为主要理由而反对),便可知一二了,这还是它们历经数十年经济奇迹,国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的今天。至于军费开支,且不说日本是著名的按美国安全顺风车,就说看上去比例很高的韩台吧,当其的军费实际大半是由美国(转移)支付的时候,名义军费很高根本不会产生对于经济民生的排挤作用,就象现在伊战和阿战严重拖累了美国的财政健康,但如果中国日本欧洲海湾诸油国突然国际主义大爆发,向美国每年捐个三四千亿的专项援助,那战争经费对于美国财政来说还是个大麻烦吗?事实上,这种状况下,只会接受援助的地区经济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因为军队军人也是要消费的),日本战后第一次大景气不就是因为“韩战特需”吗?

顺便说一句:新加坡虽然一直声称自己的国防战略是“毒虾”,但地区各国都心照不宣的知道:它最晚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对于第一假想敌马来西亚制订的战争计划主旨就是进攻、进攻、再进攻,至少要先拿下柔佛。加上它对于美英的重要战略地位,它的安全环境远没有它自称的那么可怜。

就拿中日两国来说吧,中国的劳动力素质在日本之下,经济发展层次也在日本之下。中国劳动力素质差对中国发展经济显然是一个不利因素。但是日本经济发展层次搞意味着要进一步向上发展的阻力也大。你如何证明中国的这个不利因素一定会比日本那个不利因素强呢?你可以说没有普及初等教育很难进行现代化建设,但不要忘了普及初等教育的难度要比普及高等教育的难度低很多。

——首先,普通高等教育的难度不见得就比普及初等教育的难度高。我们可以看:唯一和中国人口规模及发展起点相近的印度,直到上世纪末之前,就是长期在普及高等教育上领先于中国,但却在普及初等教育上被中国远远甩在后面。而以中国近年来的大学扩招为例,似乎在完成初等、中等教育普及阶段后,只要政府有此政治意愿和行动能力,普及高等教育的难度甚至小于从文盲占国民主体到开始普及初等教育(从二者初步实现所耗用的时间进行比较,而从政治决心和行动力度看,后者在建国初从最高层到最基层得到的重视与支持程度,只会更高于本世纪的大学扩招)。

其次,您只考虑了由于日本等比中国经济发展的层次更高因而会有百尺杆头难以更进的困难,但却没有考虑到日本等同样因此具有先发优势,更何况大家都知道,日本等并不是真正的开路者,它们在上升中与中国可以吸取它们的经验类似,同样可以大量吸取更先发的欧美的经验,不走已知的弯路。

而最重要的是,我一再强调的关键在于:只受过初等教育的劳动力固然在正常情况下,在同等基础上确实是很难竞争过过接受了中等甚至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但只要借助于低价优势,并非没有一搏的机会,而没有接受过初等教育的劳动力在二战后的现代工业社会,根本是连进场竞争的资格都没有。您既然也强调指出了“在二战后,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也是一次产业升级的过程”,更不应该不清楚这一点本质的区别。

对于以上观点,仅以二战后的历史,我就可以举出日本、四小龙,以及中国自身的实例为证,尤其是中国自己,谁都知道我们之所以能用三十年时间打造成了如今这个“世界工厂”,其兴起的基础就是数以亿计的仅受过初中等教育的普通工人,但……,这里开过工厂、做过生意的朋友多的很,请问一下,有几位认为自己的工厂商场里大部分都用文盲,也能参与市场竞争并获得成功的?我想如果以上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的观点也就阐述并证明完毕了。

家园 继续讨论。

恕我直言,兄台这段话说的完全离题了,而且逻辑跳跃的过大。我们辩论的是中国前三十年的发展成就是否明显弱于同期的东亚其它一些实体,首先您一直企图把这一比较仅仅局限在纯经济或者说GDP增长率的比较上,

我帖子的题目就已经点明了只讨论经济成就及其相关的几点。至于其他的成就,我当然不是说他们不重要,但是如果都讨论题目就太大了,我没有这个能力把帖子写好。如果兄台有兴趣,可以自己去开一贴。至少对我本人而言,我写帖子不想犯跑题的错误。

更何况,即使是比较纯经济增长率,也不能挑挑捡捡,这个是落后生产力不应计入增长,那个是滞销产品也不能算进统计,我还一直只要求用GDP(排除汇率变化因素)以及各方间最具有共同性的基础工业产品进行比较呢,PPP我没用,巨量的国防开支(中国是不计入GDP的,而按西方模式是完全应该计入的)、东亚其它经济体无法比拟的资源类产品,我也没有要求进行比较。但这些您能说就不算发展成就吗?

我正文中就是引用的基础工业品的数据。不过正如我上文举的德国和加拿大的例子,只分析初级工业品是不可能得出完整的结论的。如果你有自己的方法,可以证明中国在同时期经济发展不弱于日本,可以把证明过程写出来。到目前为止我没有看到你的证明过程。

至于您最后一句结论“鉴于中国一直没有摆脱粗放式发展的模式,我不认为中国在前三十年就有在经济增长率上超越日本的可能”,窃以为,甚近于先已经下了结论“前三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不可能超越日本”,然后再去找证据。而且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证据——“中国一直没有摆脱粗放式发展的模式”更是与历史上的事实完全不符,相对欧美同期,日本的发展也曾经是粗放型的,相对日本,四小龙还是粗放型的,而正如您所说,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长仍然带有相当重的粗放型特征,如果按您的推论,日本、四小龙经济发展速度不会超过欧美啊,中国经济增长率现在更也不可能长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保持第一,难道那些都是各国统计游戏所造成的幻觉吗?

日本在那三十年中经济的发展不但伴随着产能的迅速扩张,而且伴随着明显的产业升级。也就是说,中国如果要在那个年代取得超过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也必须不但有产能的升级,而且有明显的产业升级。而明显的产业升级就必须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中国现在经济增长率全球第一,日本同时期经济增长率基本为零,日本这个时期是产能停止扩张,技术升级也停止了。如果要超过现在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中国1949年后绝大部分年头都可以做到。至于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并不比日本经济增长率最高时更高。日本经济增速最高时有14%之多。至于你的推论,我实在看不懂。

至于军费开支,且不说日本是著名的按美国安全顺风车,就说看上去比例很高的韩台吧,当其的军费实际大半是由美国(转移)支付的时候,名义军费很高根本不会产生对于经济民生的排挤作用,

这个事情我倒确实不知道,但是还请老兄具体举出例子,摆出数据。

至于初等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普及它的困难,我怀疑老兄相当程度上夸大了。我这里有一段关于韩国初等教育的文字:

1954年,政府制定了第一个初等六年免费义务教育计划,并于1959年以95.4%的入学率实现了该计划。1958年《教育税法案》的制定和外国援助为该计划提供了财政支持。按照政府财政总额的百分比计算,教育预算在该时期提高了3倍,即从1954年占政府年财政总额的4.2%增加到1959年的14.9%。这些增加的部分被用于建设更多的学校,以减少二部制学校。这一时期的教育预算主要被分配给了初等教育。在1948-1959年期间,初等教育所占份额约为整个教育预算的69%-80%,在1960年达到了顶峰,约占总预算的81%。

韩国是战争一结束就把初等教育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而且其经费在政府开支中的比例确实很高很高。中国如果与韩国相比,恐怕就不能说自己重视教育了。如果黑岛人兄有意探讨一下中韩初等教育的普及和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我觉得很有意义。

家园 我无法投蛋,因为不够格

不过,非常不喜欢你的口气,暂且不论观点的不同。你有自己的观点,大可以理性的提出讨论。

家园 提点建议

有人批评楼主的文章烂,我的看法差不多。

楼主的文章,看似理性,其实逻辑不顺。

举两点疑问:

1、开篇提到抗美援朝,对中美国力做了对比,根据列举的数据,国力的衡量当是以钢、石油、发电量等数据作为参考的。

随后楼主又提到儒家文化圈国家,并认为“不怎么耀眼了”。这个结论,非常突兀和怪异。既然前面的例子已经作为一个阐述问题的模型建立起来了,怎么后面的国家间对比就弃如蔽履,直接给出结论了?严谨一点的话,逻辑完整一点的话,至少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泰国这些国家的钢铁、石油和发电量应该提供具体数据。

2、第二个很重要的结论,“共产党在历史时期对国民党的优势并不能证明现在现在这个优势依旧存在”,也是很突兀的,文章前后内容基本看不出来有什么必然的关联。

首先,按照楼主的阐述,似乎完成土地改革,就是所谓的优势。这个……,一言难尽哪。因为楼主第一段就重点提到“组织方面”这个话题。从组织跳跃到土地改革,看不出来优势是怎么转换的。

其次,这个结论明显与文章前半部分内容是相背离的。我很难想象楼主在写下这些文字时的情感。我猜测,楼主过于随心所欲了。

家园 关于第一个问题,是因为我是故意采用了对中国有利的

比较方式。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钢、石油、发电量其实已经不能准确的衡量一国的经济能力。采用这个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大国有利。换了其他任何指标,恐怕中国都要变得难堪些。现在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展开来。

根据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的计算,1950---1973年亚洲各国经济复合增长率如下:日本:8.1%,中国内地:2.9%,香港5.2%,马来西亚:2.2%,新加坡:4.4%,韩国:5.8%,台湾:6.7%,泰国:3.7%,印度:1.4%,印度尼西亚:2.6%,菲律宾:2.7%。

这是对世界各国最全面的比较。但是其中中国的数据,我个人觉得偏低。

按照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公布,历年经济增长率是这样的:

1953 15.6%

1954 4.2%

1955 6.8%

1956 15.0%

1957 5.1%

1958 21.3%

1959 8.8%

1960 -0.3%

1961 -27.3%

1962 -5.6%

1963 10.2%

1964 18.3%

1965 17.0%

1966 10.7%

1967 -5.7%

1968 -4.1%

1969 16.9%

1970 19.4%

1971 7.0%

1972 3.8%

1973 7.9%

1974 2.3%

1975 8.7%

1976 -1.6%

1977 7.6%

1978 11.7%

据说根据这个数据,从52年到78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3倍(我自己没有计算过)。更重要的问题是,我无法搞到其他国家类似的数据进行对比。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找一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找到台湾经济增长率的一个网址

http://3395281.photo.hexun.com/47677645_1026130_d.html#47677645

按照这个记载,在53--78年间,大陆经济增长率恐怕比不上台湾。

家园 受不了蒋粉而已

国民党到台湾后痛定思痛,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没有再犯在大陆和地主阶级纠缠不清的老毛病,而是痛下杀手,坚决地进行了土地改革,不过是不流血的而已。台湾时期的国民党和大陆时期的国民党有本质区别,这一点必须承认。共产党在历史时期对国民党的优势并不能证明现在现在这个优势依旧存在。

我从来没有自称我有多少水平,只是每次看到这种蒋粉无耻的吹牛嘴脸,我就受不了,见一次就喜欢骂一次,仅此而已。

家园 是啊,规划写得很不错。

但是为什么97年以后,日、韩的经济都能很好地恢复,台湾却没落到要依赖大陆对台开放市场,每年依靠对大陆的几百亿美元顺差过日子呢?按照战后台湾的条件,原有的基础,比不上日本,至少比韩国好得多吧?你说发展了重工业,我只看到日韩的钢铁厂、汽车厂、造船厂在中国投资,在世界竞争,台湾的钢铁、汽车、船舶工业都在哪里呢?

其实老蒋在30年代的发展规划,轻重工业什么的,也是写得很好的,你可以去查查看。但是日本人飞机大炮一来,我们的军人只能用中正式加大刀和人拼命。

家园 数据说话。

1990-2002日本平均增长率只有1%,

2002 1.1% ,2003年 2.1% ,2004 2.0% ,2005 2.4%

台湾经济增长率 1998 4.6%,1999 5.7% 2000 6.0% 2001 -2.2%

2002 4.2% 2003 3.4% 2004 6.1% 2005 4.1% 2006 4.4%

的确,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经济得到了很好的恢复,而台湾却没落了。真的,我又一次见识了文科生的概括能力。没有数字就能得出结论。

你说发展了重工业,我只看到日韩的钢铁厂、汽车厂、造船厂在中国投资,在世界竞争,台湾的钢铁、汽车、船舶工业都在哪里呢?

在你的眼中重工业就是钢铁、汽车、轮船?难道你不知道电子工业的重要性?我现在真的怀疑你是不是理科生了。理科生的一大特点,数字说话,可是我从来没看到你列数字,只看到你下结论。另外,对电脑普遍比较熟悉,因此对电子工业的重视度比较高。可是这位好像两条都不符合。

家园 注意到一个说法

现在中国大陆实现的恰恰是蒋介石当年要走的道路

说这句话的美国人是胡说八道。蒋介石当年只会走封建会党的道路。

家园 现在中国大陆实现的恰恰是蒋介石当年要走的道路

那我也可以说国民党实现的恰恰是北洋当年要走的道路;

北洋实现的恰恰是满清当年要走的道路;

由此一直上溯。。。

李世民实现的恰恰是隋炀帝当年要走的道路。

隋炀帝所写的文章,也“是尧舜而非桀纣”啊。

要走的道路,能走的道路,实际走的道路,这是三样不同的东西。

二五减租是国民党提出来的,他们不实行,我们实行了,于是这就成了我们的罪状。

毛泽东如是说。

家园 顺便练习一下数据库的函数

1952 100

1953 115.6

1954 120.4

1955 128.6

1956 147.9

1957 155.3

1958 187.9

1959 204.4

1960 203.8

1961 146.7

1962 138.5

1963 152.4

1964 179.8

1965 210.4

1966 231.4

1967 218.3

1968 207.3

1969 242.6

1970 288.7

1971 308.9

1972 321.3

1973 327.6

1974 353.8

1975 382.2

1976 376.0

1977 402.3

1978 446.2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美国人的说法我也不认同。但问题是人家这么说也不是全无依据

蒋介石当年只会走封建会党的道路。

蒋介石在台湾进行土改证明你是在胡说八道,人家明明是资产阶级政党嘛。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