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集锦】有谁能像中国人那样工作 ?! -- 愚弟

共:💬61 🌺22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不过,准确的说,应该是有谁能像中国人那样生存!
家园 深有同感

送花。

家园 有谁能像中国人那样工作 ?!

居里夫人

家园 【文摘】 英《金融时报》: 非洲从中国得到更好的交易

【注】 这篇文章是两天前发表在英文版《Financial Times》上等,现在《环球》有了译文。

英文·原文·连接:

Africa is getting a better deal from Beijing

By David Pilling

Published: December 9 2009

http://www.ft.com/cms/s/0/0106079a-e50f-11de-9a25-00144feab49a.html

根据我读到的文章和看到的新闻报道,赞同戴维-皮林(David Pilling)的西方人并不多,即使是很多非洲人也是持相反的观点。非洲人并不是都是受西方人剥削、压迫的。老欧洲在非洲办了一些学校,有私立住宿小、中学,从这些学校毕业后,进老欧的本土大学,培养了很多代理。现在中国在非洲投资修路,建厂,买矿,也多受这种人指责。去年以来西方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使得他们有点顾头不顾尾,最近联合国又想拉中国在非洲投资低级加工业,可能是 David Pilling 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欧美跨国公司自己为什么不到非洲投资低级加工业呢?显然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中国也就是能从这种投资里挣个“人缘”;就象当年修的坦赞铁路带来的实惠并不多。

英国《金融时报》12月9日文章:非洲从中国得到更好的交易

作者: 戴维-皮林,周铭 译

http://www.huanqiu.com

来源:环球时报 2009-12-11

几年前,矿主卢卡斯骑着摩托车从开罗到开普敦。在5天的旅程中,他蜿蜒走过10个非洲国家。令他惊讶的是,他走过的路85%铺了沥青,质量也很高,很多都是中国公司修建的。

  这已是2005年的事了。从此以后,中国对非兴趣与日俱增。2006年11月,北京举办了中非峰会,会上中国向40%的非洲国家做出承诺,中非合作步入新纪元。为纪念这次活动,大象和长颈鹿也上了巨幅广告牌。但北京提供的远非这种象征。仅2006年,中国就和非洲签订价值600亿美元的交易。带有资源换基础设施含义的投资也纷至沓来。中国对外投资额超过1200亿美元。2006年,安哥拉暂时超过沙特,成为中国主要供油商。非洲现在是中国石油30%的来源。中国的兴趣不仅仅限于石油和矿产。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注资南非一家银行。仅上个月,在另一次中非峰会中,北京承诺向非洲提供100亿美元新的优惠贷款,同时,中国也承诺削减60%出口税,免除一些国家的债务。中非贸易飞速增长,去年达到1070亿美元,是2000年的10倍。

  但同非洲的接触却引起诸多歇斯底里。西方慈善者指责中国对苏丹等国家的投资。在一些非洲国家,中国日益明显的影子引起怒火。但这些反对声夸大其词,并且有悖真实。中国不是慈善家,但中国的崛起仍是非洲摆脱贫穷的最大希望。截至2007年前的8年间,非洲国家平均增长率达4%,远高于从前。这大多归功于经济管理改善、债务减轻和资本流增加(部分来自中国),还有中国需求带来的高价格。赞比亚经济学家摩育说:“中国的非洲角色比战后任何国家更广、更有修养、更有条理。”

  很多对中国影响的批评充斥着空洞。正如中国和日本官员指出的,西方的经验不值得仿效。欧洲同非洲的接触至多可以概括为:几十年赤裸裸的贪婪以及失败的赔罪企图。中国的实用主义或许能结出累累果实。首先,对基础设施的侧重意味着,即使交易囿于腐败,至少接受国最终获得公路、港口或医院。亚洲的大部分增长,包括中国自身,都是基于基础设施。其次,中国采用的途径是从贸易着手。摩育认为,真正的贸易机会比政府间援助更能催生经济发展。世行主席佐利克说:“帮助非洲建造低成本制造基地符合中国的利益。”

  最关键的是,中国不是在非洲大陆寻求机会的唯一国家。巴西、印度和俄罗斯与西方一样正在参与商业竞争。这应该赋予资源丰富的非洲各国家争取更有利条款的能力。如果对中国的投资目瞪口呆,那将大错特错。一些中国企业应该为松散的安全标准和回避非洲劳力受谴责没错。但是,不管有何负面作用,争相对非洲投资比昔日欧洲的做法强得多。

家园 开罗到开普顿骑摩托车只用了五天?

直线距离7000公里,实际公路距离上万公里。一天开两千多公里?

家园 应该差不多,7000公里,4000英里,

开摩托的一小时开100ml的很多。4000/5/100 = 8,一天开8小时而已。

BTW, David Pilling 还年轻,玩一把不算什么!

你可以写email问他。原文下面有他的email地址:

家园 那是直线距离

实际路程是八千英里。非洲过海关可是比较慢的,一个关口卡你半天不新鲜。在路面不好的地方,一天你能走一百公里就是很运气了。

我查到原文了,五周,不是五天。

http://www.ft.com/cms/s/0/0106079a-e50f-11de-9a25-00144feab49a.html?nclick_check=1

这个翻译也太马虎了些。

家园 天哪,差了7倍呀

真够雷人的。

家园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因为能干活,所以会被人抢。

家园 【文摘】 “中国工人”形象引世界争议

【新华网主页 - 新华国际】 

“中国工人”形象引世界争议

2009年12月23日  

来源:环球时报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12/23/content_12693954.htm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没有中国工人,中国不能阔步前进;有了中国工人,世界才会感激中国。”当“中国工人”意外当选美国《时代》周刊“第二”年度人物后,西方媒体罕见地流露出对这一特定人群的感激之情。以前被《时代》评为年度人物的多是各国的政治人物或各界名流,甚至“离经叛道”的个人,而这次“中国制造”背后的中国工人“高调”入选,自然引起人们的好奇和议论。《时代》坚持认为,“中国工人”上榜是名至实归,因为他们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贡献“无法估量”。不过,美国一些媒体很快又说中国工人抢了很多国家百姓的饭碗。对于西方对中国工人“忽高忽低”的复杂议论,一位中国学者认为,中国工人为自己的国家,为世界创造了很多财富,他们付出很多,但得到的回报还不够。

《时代》总编热捧“中国工人”

美国《时代》周刊12月16日揭晓2009年度人物,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本·伯南克排名首位,结果全球有六成网民认为他“根本不配”。而“中国工人”作为榜单中的唯一一个群体荣登亚军位置,引起的却是世界的热议和中国人的意外。《时代》还刊登了4名中国女工的照片,她们是来自深圳的一家光电科技产品企业的女作业员。

按照《时代》的说法,他们选择年度人物的标准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对于新闻媒体和我们的生活影响最大,不管这种影响是好是坏。”《时代》总编辑理查德·斯坦格尔近日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今日”脱口秀专访时,介绍了年度人物评选特别是“中国工人”获选的过程。斯坦格尔说,编辑们在做这个选题前会咨询所有的记者和撰稿人心目中的人选,并适当考虑前几年的年度人物评选结果后才会做出决定,而他本人则拥有“一锤定音”的权力。提到“中国工人”的上榜理由,斯坦格尔说了一大段话来赞扬中国工人的力量。他说:“几乎每年,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没有中国工人,就没有中国8%的经济增长,世界经济也会处于最糟糕的境地。所以中国工人是观察中国对世界影响的一个角度,这种影响实在是无法估量。”为了配合今年的年度人物报道,《时代》11月份就派报道组到深圳拍照片。

《时代》评选结果出炉后,《华尔街日报》17日的一篇文章称,《时代》把中国工人看成是拯救者,强调了中国工人和“8”这个数字的关系,因为他们在中国“保8”中起了关键作用,并特意做了8张中国工人的特写。不过,也有美国人对《时代》的做法表达了醋意。美国媒体新闻与评论网站Mediaite.com在14日的一篇文章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中国工人”入选年度人物令人疑惑,另一个庞大的群体 twitter族为什么没能入选?甚至还有网民说“中国工人”是《时代》“最糟糕的选择”,他宁可投票给伊朗大选的示威者。

英国《卫报》相关评论说,“中国工人”虽然只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但正是这样的概念让人们难以忘记中国这个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的成功正是来自数以千万计的、草根阶层的中国工人。英国广播公司也表示,中国工人特别是那些背井离乡到沿海地区工厂打工的民工是中国经济成就背后的真正功臣。

“中国工人”形象60年变迁

中国工人在欧美受到如此高的推崇可能还是第一次。在国外媒体的报道中,可以找寻到60年来中国工人形象的变化。香港《新晚报》1968年11月刊登过一位澳大利亚人在华访问时对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人的感受。给这位澳大利亚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所看到的修路和建桥工人开工前或收工后都会学习毛主席著作,他们有很强的“集体成就感”。英国《地理杂志》1969年五月号刊登过一篇评论,对中国工人建设南京长江大桥时表现出来的“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精神进行描述,讲了潜水工胡宝玲初冬季节潜到“死亡危险线”作业的故事,并议论说“由于有了这样的工人,才使社会主义路线最后胜利获得了保证”。

改革开放期间,《华盛顿邮报》曾在一篇题为“外国投资者的红星”文章中说,“低工资、守纪律的中国工人使外国投资者激动不已”。1988年11月,《新闻周刊》记者在采访中国工人期间,曾谈到大多数美国工人有自己的汽车,当时中国工人很吃惊地说:“相比之下我们有点落后。”

“中国工人”这个字眼这几年在国际媒体上出现的频率更多一些。《洛杉矶时报》今年8月21日以中国工人开始利用互联网维权来报道中国“无产阶级”的新变化。匈牙利《世界经济报》今年12月4日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政府心知肚明”的文章,该刊一位名叫高阿尔· 乔鲍的栏目主编结合自己的中国之行说,有很多人羡慕中国今天的经济成就,甚至有人说这是“中国模式”的胜利,但成就背后却有另一番景象。他在桂林看到修高速公路的工人居然还使用手推车,并以此推断“在这个占世界人口1/5的国家这是自然的事情”,并说“城市里半数工人没有养老金”。匈牙利当地报纸还报道过中国某地的电脑配件工人每周要工作80个小时,干活时还受到监视,不得四处张望,不得和同事说话。

德国《镜报》2005年曾议论说,“中国经济是全球化的赢家,但中国工人赢得的是什么呢?或者他们只是全球化中失去最多的人?”文章提到“仅在矿业上中国每年就有5000多人死亡”,中国产业工人的平均工资可能只是西方同行的一个零头,工人也越来越经常与 “利益饥渴”的老板发生对峙,迫使公司做出让步。《纽约时报》2003年10月曾对鞍山一家韩资企业侵犯中国工人权益事件进行过报道,文章说中国姑娘的辛勤劳动在这家韩资企业换来的是痛苦,不是财富。

背井离乡却“毁誉参半”

中国工人到海外打工、做劳务的数量已达到400万人左右,他们既要忍受思乡之苦,也要防范可能发生的劳资纠纷、绑架、爆炸等各种麻烦甚至不幸。2006年5月15日,法国《解放报》派往非洲加蓬的记者说,8名中国工人住在狭小的带有铁皮屋顶的房子里,为了省钱,他们甚至不领工资花。

而就在美国《时代》把“数以千万计背井离乡的中国工人”选为年度人物并“记上一功”没几天,《纽约时报》 12月21日报道说,“在非洲和亚洲,中国劳工出口面临不断增多的轻蔑和暴力”,把关注中国工人的视角从中国国内转向国外。文章说,在一些国家,当地居民指责中国工人偷走了他们的工作,非法居留。而中国公司劳务管理人员则认为,较之当地工人,中国工人技艺更高,更易管理,也并非如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总是不舍得花钱,“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中国工人在所工作的国家都普遍获得好评”。

实际上,很多国家民众对中国工人的看法不一致。全俄社会舆论调查中心的一项民调结果显示:58%的俄罗斯人认为,大批中国工人长期在俄工作,必将导致俄当地失业人数增多,26%的人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中国工人对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50%的俄罗斯人认为,中国工人不断增多,有犯罪率上升的潜在危险,29%的人认为,中国工人来俄罗斯只是为了挣钱,并无犯罪之意。在俄远东地区,大多数民众认为,中国工人来俄罗斯有助于弥补俄劳动力的缺口。

俄罗斯国立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教授亚库波夫的父亲曾是马戈尼托戈斯克钢铁厂总工程师,中苏友好时期有很多中国工人在那里工作。亚库波夫常听父亲说,“中国工人干起活来从不知疲倦,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经常超额完成任务,而且恶习很少,不酗酒,不偷懒”。后来因为中苏之间闹矛盾,中国工人只好撤回,很多苏联人都舍不得他们走。俄罗斯画家马卡维耶娃女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俄罗斯的中国工人主要是建筑工人。俄罗斯属寒带地区,可是中国工人能在严寒风雪中照常工作,真是令人敬佩。”相比之下,不少俄罗斯工人没有紧迫感,工作起来比较散漫,这是因为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原来的大工业体系崩塌,轻工业尚未健全,工人很难在短期内从心理上适应私营企业的工作模式。

中国工人应得到更多回报

“是中国工人撑起了中国的天空,因此不能只有外国媒体赞扬他们,中国政府应该牢记工人才是经济的支柱。没有他们,中国不能阔步前进;有了他们,世界才会感激中国。”澳大利亚《商业观察家》在《时代》评选“中国工人”为年度人物后做了这样的点评。对于来自世界的复杂议论,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普通工人评为年度人物,这是美国文化多元、包容性强的一种体现。中国是美国的竞争对手,《时代》对中国的工人进行肯定,表达出了一种善意。这种肯定也表明美国人没有忘记他们享受的很多物美价廉的商品是这些非常辛苦、待遇不高的中国工人制造的。何茂春说,中国工人为自己的国家、为世界创造了很多财富,但他们付出多,得到的回报还不够,有些时候在国内也没有被十分尊重,所以很多人对“中国工人”被美国杂志选为年度人物感到“很意外”。

谈到国外对“中国工人”的概念存在模糊认识,何茂春说,改革开放前享受国家福利的那批工人已经淡出历史舞台,新的工人阶级指城市受雇的产业工人和来自农村的临时性工人,前者占一小部分,后者占大部分。他们分布在中国各地各种体制的企业里,做的是最辛苦最没有保障的工作,对社会贡献很大。

英国东亚问题学者马丁·雅格斯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工人”以及“中国制造”这些概念就如同上世纪 80年代的“日本制造”以及“日本产业工人”一样,代表的是一股新生且源源不断的生产力量。不过,雅格斯也提到,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只有在中国,人们才会了解到来自国有企业的工人和来自农村的民工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他认为,今后中国需要也必定会进一步地提升产业科技水平,让中国工人的形象从简单的体力劳动向高新科技方向转变,这也会帮助中国更好地树立自己的产业形象。

(本报驻美国、英国、俄罗斯、匈牙利记者 温宪 木春山 纪双城 焦东建 李震本报记者 钟玉华)

原文联接: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12/23/content_12693954.htm

家园 “时代”有向人民日报转化的趋势?
家园 与此同时某部简直就像是中情局中国分部

这是怎样一个河蟹而吊诡的状态呀

家园 有谁愿意像中国人这样工作 ?!

包括中国人自己

家园 日本人韩国人也应该算是勤勤恳恳吧?
家园 是不是因为汉文化的沉积?参见另一篇:

【补充篇】谁能像中国人那样工作?!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371323

我不是做这方面研究的,只是叙述和感触。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