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读书笔记 (一) -- 五度
[QUOTE全部设备从欧洲进口(包括锅炉),厂房全部按欧洲标准建设(全空调、全自动,这是在90年代初)
][/QUOTE]关于空调厂房,一要看你现在干的是啥活;二要看你将来打算干啥活(肯定不是小厂房,今天盖了明天扒掉也不算啥的),空调厂房并不仅仅是用来改善工人的操作环境的,事实上有些产品按照技术标准必须在空调厂房里制作,没厂房你就拿不到订货。至于设备,干个粗拉活国产设备倒也行,干个精细点的活那国产设备可就有点吃力了。
3和4说的倒是差不多。
1、不是伪造某一批产品质量合格证,而是伪造设备试车合格文件,后来监察部门确认的确就是总工和技术处干的。原因跟选型时的拍胸脯有关,骑虎难下。
2、企业原料进场流程是需要实验室出合格报告。这个报告总工有最后签字权。这个企业原材物料进场是多层把关,根本不是质检可以单独左右的。(另外曾经有过质量责任事故判刑的例子)
要做欧洲订单,必须用欧洲标准。但是我们都知道量力而行,看菜吃饭,一个没有隔夜粮的家庭,如果要去借钱来,甚至因为借钱而破产(即使全部生产欧洲订单,一年也就至多3亿欧元,税前利润率6%--8%,利润至多1.2亿人民币,而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0亿,每年贷款利息近2亿。往年的累计亏损已经8亿。实际上从来没有拿到过一个哪怕100万欧元的订单,原因很简单,订单是忽悠你买设备时用的,真正下单时问题就多了,各种贸易壁垒。而且德国自己就是精细化工大国,会拱手相让市场?你的质量、成本并无优势,精细化工并不靠人海战术竞争,本质还是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你会干吗?未来也许很光明,但等不到这一天,一群如狼似虎的银行家就已经扑上来了,这就是现实。
合同按巴方需求交货(巴军要的是一次性产品,所以标准低)。这个企业的特点不存在一次性买卖,只要企业不关门,系统就必须持续运营,偶然停电都会导致巨大损失:管道报废。所以有自备电厂和三回路电网保障。而且军品与民品的控制体系不同,不存在损害自己质量体系的问题。不知我说得明白不,只能说到此,再多就涉及企业名声了。
而是以技术职务为官衔的官员们。
要是你看不起那些官僚们,因为他们把好端端的企业,为弄来各种荣誉而付出企业被虚伪做大做强的代价,最后亏损。
那么我们也有同样的理由看不起那些把企业账面上作的很好看的,最后能上市的投行银行家们。
把所有的好企业交给投行的银行家们去打理, 世界将会怎样?
你的经历和故事应该很精彩,很期待能够看多一些
我觉着我认识的老工程师没有一个真的会干这种事情,工程师们其实都“实际”着呢。当年老爸参加的一个技术项目得了国家表彰,他提都不提,还是上了新闻联播我才知道的(差不多接近二十年前的事情)。结果老爸对我说——这东西没用,国家下的科研项目,但是市场对这种产品没需求,对厂子没有任何现实的经济效益,白搭功夫不挣钱。
至于您说的这位,不客气的说,他这明摆着跟您对着干——拆台呢。这种事情在国营单位实在太多了。
如您所言,您根本不是这个专业或者系统的人——没有人脉。就仿佛您说的,这类企业总有安定团结贷款的,所以效益不效益无所谓,就算下岗也轮不到管理层。那么这些“无事一身轻”的人儿那许多精力还能干嘛?斗呗!您这外来的“空降兵”不正好是个天然的斗争对象么。再说句不好听的,这种企业通常都是从系统内部提拔自己人做干部,您这外来汉突然跑来拿走厂长的“宝座”,那些早就看好厂长这个位子等着接班的本厂副厂长总工们只怕要恨的眼睛窜血!
前几天看中央六频道上电影“袁隆平”的访谈,主演谈到了里面一个细节的具体背景——袁隆平担心大雨冲了自己的稻子,雨水里跑去查看,结果只发现一个大泥坑,什么都没有了。电影的主演解释说影片中不好明说,其实那些都是让人偷偷给扒光了,这人眼红老袁要出成果而已。现在人都知道老袁千里迢迢去海南种稻子是因为那边一年可以繁育好几代,却不知道老袁在那个偏僻的海南农场里就不用担心有人拔他的稻子,就可以睡安稳觉了。
另外,科研所领导,工厂总工什么的听起来虽然像技术干部出身,但其实能捞到这种位置的一般也不是善人了,做事绝对不会像技术人员那么“单纯”。我认识一个沿海开放城市下面某局的总工,没有任何学历,从没去过工地下过现场,就是白天黑夜的在办公室里召集人马打扑克赌钱玩。我在这个局干了五年,因为我不打牌不赌钱,结果到我离开我都不知道这个总工长啥样!
事情简单的很,国企典型的内耗而已。那个本系统内爬上来的总工凭啥给一个外来户厂长搭膀子干活?详细的看我楼上的回复吧
而是算的很清楚,摆明了是本系统的干部要撵走这个外来户厂长而已,总工打头罢了。
下面的普通技术干部都是很朴实的,不过国企环境里面朴实的人哪里有机会升到厂长总工的位置
这样的人到处都有,我海外第一次创业时的西人伙伴就是为了多争一点小利,而拒绝了一笔大定单,让我俩的公司没法挺过那次经济萧条。
不过对“技术专家”也不能一概而论,我也算是个小小技术专家, 78年你毕业那年我正好进大学。咱们是同代人吧。
我就特别能体会当“死”技术与“活”经营发生冲突时,哪个该让步的道理。
顺便向你表示一下敬意,你在管理版发表的大作,通篇都是没有一点水分的真价实货,没有多年的甘苦历练,和内外一体的人品,是悟不出那些道理的。
我有感而发的目的一是是想说明目前所谓的技术专家并不是50年代那个概念了,已经被精英淘汰政策污染;二是想说明目前部分装备精良的国企的困境主要是组织部造成的,并不是市场、技术、资金或人才原因。
另外,我们这种书生,的确低估了企业里面人心的险恶和关系的复杂。本来以为是来帮他们忙的,三年以后上市就离开,根本不会占他们一点点利益。但是没想到一批以前受压或竞争失败的人会利用这种外来力量,重新掀起一场夺位战,结果我们成为双方交战战场利用的掩体,后果可想而知:两面不讨好。
这句话用在老国企,包括政府机关部门事业单位都成,企业的经营管理根本不那些所谓的管理层们关注的,他们仅仅是政治斗争人事斗争的精英。
老爸原来走的纯技术路线,吃了很多亏,后来离开技术岗位了,事实证明真正的技术人员在那个环境里很难有出头的机会。
我也从里面吃了很多苦头才明白自己真的不适合那个环境……
ps,您去申请认证会员吧,希望您能经常在河里,还想跟您学学经营管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