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说明一切的时间,他们的1/3人生 (一) -- 五度

共:💬16 🌺9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说明一切的时间,他们的1/3人生 (一)

人的一生可以说是很长,也可以说是很短,到一定的年龄,这种感觉就会出现。

我今年30,乐观一些,我把人生标记为90岁,那么我就是活了1/3人生,同时我也看了很多人的1/3一生,所不同的是起点,我从0到30,有些人从20到50,有些人从30到60,大家起点不一样,但在时间这个绝对的公平的法官面前,跑了绝对一致的一段距离。

时间说明一切,时间改变一切。

在时间的开始,一切事情就好像是抛骰子,然后抛出之后,一条漫长的抛物线,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过去,甚至连抛骰子的人自己也是刚刚看到自己到底得了多少点,但最后当你看到点数的时候,有一些东西就会慢慢清晰起来。

一,两位老人

很多很多年以前就认识这家人,家里面有两个儿子,按照岁数我应该是叫他们哥。多少年我们两家人也没有多少来往,就是在小区见面打个招呼。

当年这家两个儿子都是在厂子里干活,后来两个儿子都娶了媳妇,即使听说一些消息也是两个媳妇都很刁蛮,有时候会在楼里大吵大闹。

后来一件事情让我父母和这家的父母,按称呼我叫大爷大妈的,有了第一次正经的往来,那就是曾经轰动全国的某功。

大爷大妈可以说是全中国第一批练某功的,不光是自己练,而且也愿意发展所有认识人参入。于是曾经有过一点点往来的我父母也在他们发展的范围之内。

那天我还在家,他们找来了录像带,还有那本臭名昭著的著作。我们一起看了录像带,我也有幸成为中国第一批见识到这个东西的人。

亲身感受,刚开始伴随着佛教音乐,以及屏幕上人的动作,我发现全身微微见汗,然后我一转念想别的事情之后,又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了。我父亲对这些算是免疫,可以说是不感兴趣,我母亲则感觉某功确实是有一些效果,于是和那位大妈谈了很长时间,当然主要是大妈说这个功多好多好。

大爷大妈走了以后留下了那本著作,逢书必看的我当晚就把那本书看完了,开始部分说的是某大师特异功能之强大,学艺之辛苦,过程丝毫不逊色现在的火影忍者。其中某大师的师傅在他眼前留下三个字的情节更是精彩,说他只要一睁开眼睛就可以看到这三个字。还有科学家用仪器竟然测不出这位大师的潜能。

很奇怪的是,在中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相信这些东西?我们的学校究竟在教些什么?以至于我在大学还是看到一批一批的人在操场上集体练功?

之后我看到后面的逻辑越来越混乱,比如说看到某人落难不要去救助,因为他要赎罪,然后来生他就解脱了。等等一堆看似有逻辑的说法。

我当时还在上大学,但我可以说是非常有远见的让我妈离这些人远点。大妈每次上门之后,做完正面的工作,我就和我妈来做反面的工作,说这个功如何的乱七八糟。

这家人家庭的斗争也还在继续。某天聊天大爷大妈谈起他们去找大师解决这个问题,大师说他儿媳妇身上有一个附体,其实也就是邪神。然后让他某天找个借口,把儿媳妇带到家附近的某个地方,大师会从远方摘除儿媳妇的那个附体,他们真的就去做了,而且之后还来我家说真的儿媳妇温顺了,但过了不久我路过他家又听到了吵闹声,不知道大师作何解释。

晚上散步,当时我还有这个好习惯,大概是网络不太发达原因。我看到大爷大妈盘腿坐在街心花园,周围是一群人,他们在讲解练习方法,也在讲解人生哲理之类。

再后来就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大爷大妈跑到了北京郊区去住,显然是避一避风头。但据说他们仍然是作为骨干,还在传播消息等等。然后我一出国,本来就和我们家不是很熟,几年间没有听说过他们的消息。

等我回来,偶然听我家人说起,大妈得了病,因为信某功,不吃药练功治病,结果耽误了时间,小病变成了大病,然后去世了。再看到大爷的时候,不光是老了,而是整个人的精神没有了,眼睛里面灰蒙蒙一篇,偶尔很勉强的笑笑,目光向下。他两个儿子,大儿子不太清楚,家庭情况不是很好,二儿子好像也离了婚,现在头发少了很多,啤酒肚也起来了,工厂早已经下岗,在小区里面卖报纸杂志为生。

很多时候我都感觉我没有资格评论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条人生路线,同时我也觉得没有任何人有资格评论我,所以我所做的只是记录,只要发生的,就都不应该被忘记,同时记住了过去的,才能看到将来即将到来的。

关键词(Tags): #回忆录
家园 沙发.
家园 【原创】说明一切的时间,他们的1/3人生 (二)

二,父母经常跑国外的朋友

我父母是做通讯工作的,说实话我当年实在应该凭借他们的关系进那家著名的通讯公司,可能生活要比现在悠闲许多,当然也单调许多。

父母的这家朋友当年也是从同一个地方出来,然后去了外交台之类的地方。他们经常往来二三世界国家,偶尔有机会去美国欧洲等等。我印象中有些模糊,应该就是这家人第一次送给我家铁桶的雀巢咖啡和非洲带回的巧克力。当时那种巧克力的味道是我人生排名前三的美味记忆之一,其他则是龙虾之类,可见当时吃那个巧克力的激动心情。至于咖啡,我那是大概七八岁不到,就已经开始喝咖啡了,估计老外听到就惊了,这还不把孩子给喝high了。当时可能就是挺high的,反正也是一天一两杯的量,搭配的是三鹿全脂奶粉,那时候三鹿很香很甜,成分主要是奶粉。

这家的叔叔阿姨因为有文化,说话都不会很出格,找我父母多是叙旧,当年如何如何,同事同学现在怎么样了之类。我一般都是陪着坐着,小时候我喜欢琢磨不喜欢说话,偶尔遇到感兴趣的话题才说上一堆。真正和叔叔阿姨有点接触是一次去他们家看到他们的女儿居然有一台雅达利游戏机。

说起雅达利那是在任天堂诞生前一代的游戏机,有一个操作杆和一个按钮,游戏卡很多是几合一,当时我和我哥最喜欢的一个游戏是《巴比回家》,就是不能踩人顶砖版的超级玛莉,只能跳跃躲敌人。结果不幸事件发生,雅达利的变压器被我们给玩烧了,说实话可能我玩了这么多年游戏,那是唯一个烧掉的变压器。

我父母觉得很不好意思,然后就给我们买了第一个任天堂,其实是美版的胜天游戏机,好多日版的卡不兼容。目的则是为了买了以后,借给那个女孩玩几个星期,表示歉意。不管怎么说我终于有了第一个游戏机,并且有了第一个四合一:魂斗罗,热血硬派,绿色兵团,赤色要塞。

再后来那个女生也长大了,相貌平平,身材微胖。她和奶奶一起长大,非常淳朴,喜欢吃的菜是土豆和白菜,又听说她非常厉害,骑车撞了一个中年妇女,反而把人家大骂了一顿。

这家的叔叔阿姨因为在国外跑,早就为她安排好了人生,因为高考分数不高,后来她去读了一个国内读几年,国外读几年的课程,最后说要去的国家是美国。她也因此让我很羡慕的有了一个快译通。

之后她的人生目标基本上就是去美国,而她这个学校之前去美国访问的好几批学生居然都跑掉了,黑在美国,直接造成了她去美国上学的签证问题。结果经过一番艰苦斗争,她最后还是实现了梦想,到了美国。

中间又是我出国的这一段时间,我出国这段时间好像和很多我认识的人都隔离了,共同的经历成了一片空白。

等到我回国的时候听说她已经拿到了绿卡,阿姨则感觉她完全变成了外国人,对中国挑鼻子挑眼,看哪里都不顺眼,曾经想在中国找个执教等等但未能如愿,又不能适应中国文化等等。在美国有个做公务员的男友,却又迟迟不肯结婚。

其实像这种情况我见得太多,这些人只不过是被美国征服了而已,对自己的本源文化产生了自卑感,把自己划分到了美国人这一群里面,于是自卑和自负并存,和中国人再也打不了交道,开始研究中国人的素质问题。我感觉中国人的素质一直就没有太大问题,是出国之后不少人的心态发生问题,就好像去同事家玩看到人家200平米的房子,十几万的音箱,回来之后不知道怎么过自己的生活一样。于是阿姨这边介绍的中国男友一概被否掉了,有时候我也会听到阿姨抱怨还不如不让她出国,我母亲则电话里说些安慰的话之类。

最近又听阿姨说她女儿可能要结婚了,和那个美国男友,也许会来中国,到时候可能我也会去参加他们的婚礼,不知道面对面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能认出彼此。

关键词(Tags): #回忆录
家园 不得不服,沉宝的金字沙发招牌,上花
家园 【原创】说明一切的时间,他们的1/3人生 (三)

三,学英语的叔叔

认识学英语的叔叔时候我还很小,大概是六七岁左右,然后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学英语叔叔心脏病突发,送到医院抢救,再也没有醒来。

死亡是永远的震撼,任何人都不可能对死亡无动于衷,一个活生生的人,前几天还在和你说话,然后就永远的消失了,那种感觉非常复杂,除了悲伤还有一些愤怒和不可思议,混杂在一起。

在我六七岁的时候,北京是什么样子,几乎很难想像,但有一件事情我记得,就是大家都比较闲。无论是我父母还是别人父母的单位,总会有打牌下棋聊天等等。学英语的这个叔叔绝对是个另类,他带眼镜穿白背心黑短裤拖鞋,总是守着一个单卡磁带机听录音,当时的教材说实话我还真不知道。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大学宿舍如果别人都在玩游戏,而你却在背单词,基本就是这个情况。我是小孩,别人不在乎,所以会当我的面说,英语叔叔如何如何,一方面是因为他心脏有严重的问题,经常躲活儿,另一方面是不知道他这么努力是为了干什么,一天到晚瞎琢磨。

我相信英语叔叔自己心里是带着骄傲的,他肯定有一个更高的人生目标,盼望着自己的人生能够出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从来没在心里把自己和周围人打成一片。

多少年他就这样学下来,可惜在他遇到机会之前,有一天他和单位一个同事的孩子搬东西,突发心脏病,送到医院就没有过来。

他老婆哭的没有任何言语,只是一遍遍抱住单位人叫对方的名字,他老父也是悲伤的默然。一个人就这样突然的消失不见了。

虽然我听到他当时同事说起来会有说他学英语没有意义,还有说如果不学可能还能多活几年,但我感觉如果毫无目的毫无意义的人生,即使再长也是浪费时间,也许他的生命短暂,但却没有虚度。至少在有生之年,他一直都在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

关键词(Tags): #回忆录
家园 无话可讲,便只有送花

为这些旁观他人生命印迹,和经历自己人生感受的人们

家园 此花有两宝,你一枚,我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家园 送宝来了。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坐分节沙发!
家园 同意,花。
家园 说明一切的时间,他们的1/3人生 (四)

四,我的美术老师

我一直把美术很当回事儿,也曾经断断续续学过。我并不是想画到像专业美术那样细致的程度,而是感觉美术其实是一个非常主观而且直接的形式,所以希望有一天我可以积累一部分基本功,然后可以自如的表达自己,不太有任何目的这种。

在悉尼那段时间,我当时的音乐老师给我介绍了我的第一个正式的美术老师,大概四五十岁。

刚开始她只是闲聊,让我准备各种铅笔,素描纸,到她家也只是画石膏球等等,时间长了,包括她周围的朋友说,我才慢慢知道她的经历。这位老师早年间是画工笔的,曾经做的一件事情是给故宫复制古画,后来她出国到过几个国家,在新加坡待的时间最长。有时候她也说起过对有些新加坡人的不满,原因是有些大陆过去的女人到了新加坡就从事特殊行业,所以她认识的人中,有些就管大陆来的女人叫“小龙女”,到这个时候就少不了她和对方吵上一架。

在新加坡的这段时间她的收入可以说是非常丰厚,当时她的画室接一些富人的活,比如改善风水的油画红鱼图等等,一张就是几十万元,一年下来活不断。但因为种种原因,我估计可能是孩子上学等等,她最后来到了澳洲。只是在这边她没有名气,对社会也不了解,所以教一些美术等等,一方面在为自己的画展做准备,当时她定的风格也是比较讨巧的这种,就是东西方技巧都有一些的这种作品。

刚开始画石膏的时候,我总是画的很淡,她就告诉我黑就要黑到极致,白就要留得很白,立体感就出来了,自己感觉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就用脑子去想。我问她所谓打网,就是素描里面一条条画线的方法。她说国内有很多学生基本功很扎实,线排得很漂亮,但她到国外以后,发现很多搞美术的,就是顺着物体轮廓一条条线慢慢画,很随意,最后效果也很好,让我按照这个路子走。

然后说起其实她在这边的学校也上一些美术课,而且感觉很有收获。她说比如学生们会收集一些羽毛碎石碎布等等材料,然后涂上油彩,按照一定方法拼接,再覆到纸上,最后的作品看似随意却很有趣。还有画花瓶的时候,用几层布裹上,让学生画,每画完一张就撤掉一层布。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给我讲解的现代艺术,当时她拿了一幅画,就是看出不来哪里是哪里那种,然后她把一个个面拿出来,说这幅画比如就是你透过一个六棱的玻璃去看一个物体,然后物体映在各个面上,就是这样。又说起国内的画家,名头响亮的国画家,也会引进新的创作技巧,比如画完一层就用吹风机吹干或者晾干,过几周一个月再花第二层,这样用墨一层层堆积,同样会有油画的层次感。还有说画素描,说基本功是一定要打好的,现在她教国画也是先让学生从素描学起,先对现实世界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再去主观的变形,只要学好素描学好色彩,对于不是专业的人来说也就基本够用了。

那段时间我进步很快,每画一张我就贴在墙上,有物体有人,想到什么画什么,然后因为种种原因,我开始准备回国。告诉老师这个消息之后,我们有几次长谈。

老师做了炸酱面,我一边吃一边和她聊。她说她儿子和她关系并不是很好,走动很少。虽然曾经让他学了很多东西,包括音乐,钢琴多少多少级,但他在澳洲却最后选择做了GYPROCK ,也就是国内的装修。老师的儿子其实很赚钱,汽车是几周换一辆,都是买的最好的新上市车,但老师就觉得很冤,不愿意儿子做这种工作,我说澳洲不像中国,工作不分高低,其实她儿子也是很成功的,她不置可否。

她说了不少自己当年的往事,可以说是非常坎坷,我感觉从事艺术的很多都是性情中人,所以会做出一些违反常理的事情,也因此会遭不少别人不会遭的罪。她说她想离开悉尼去另外一个城市找她的朋友,继续准备画展。

我现在手里只有她当时的地址,还有手机,email等等网络的东西她都不会用,新的地址和手机我还不知道,但我希望将来有一天我可以再见到我的这位老师,看看她现在好不好,至少请她吃一顿饭,再聊聊天。

关键词(Tags): #回忆录
家园 【原创】说明一切的时间,他们的1/3人生 (五)

五,创业会计师

这位会计师是在1990年起步的,那是个特殊的时期,也有一批特殊的人来到悉尼,而这批人就是这位会计师最早的客户。

这批客户首先是英语不过关,无法于澳洲的本地人交流,然后是粤语也不会说,之前广东华人的社会圈子他们也进不去。他们生活上面临着太多困难,澳洲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别人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像是报税等等,他们就无法自己完成。

在当时已经有一些华人会计师楼,但多是广东人开办,确切的说大多是香港华人开办,所以大陆背景的这位会计师会说普通话就成了他的优势,有了一批稳定的客户。他当时还给我说了个具体的数字,大陆客户那个时候能占到80%,现阶段则是大陆50%,东南亚20%,30%当地白人。

在刚起步的时候,这位会计师的选择是靠着大树好乘凉,第一步是加入了一个澳洲会计师协会。在那个阶段相当于是挂在别人的牌照之下,也就是被西人的大型会计师行雇佣。由于华人数量的增多,市场需求增大,西人的大型会计师行需要拉拢华人客户,但由于文化差异,他们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同时又有华人背景的人。他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的优势就在于他本身对澳洲社会了解,能很好的与西人交流,同时他本身又有大陆的文化背景,能很好的与大陆客户沟通。

他的会计师楼在别人的旗下运营了三年,相当于是挣了三年的经验,做了充分的准备。两三年后他与一位香港的会计师合伙,正式挂牌。经过这段时间的准备,无论是客户的数量还是工作经验他的会计师楼都可以独挡一面。又过了两三年,他终于自己独立挂牌。从90 年,历经五六年时间,他的会计师楼凭借最初的一批稳定客户,终于发展壮大。从这点也可以看到,一般华人的合作都是像这种,最终还是各干各的。

随着规模的增大,他的业务也不仅仅停留在作帐这类基础的服务上。而是给公司做策划,或是给一个大家庭作投资。这个时候,他的很多客户已经跟了十多年。他们从最初的对澳洲一无所知,到已经有稳定的工作或是自己的生意。他们更多要考虑的是要靠理财来赚钱,而不是最初阶段靠打工挣钱攒钱。也就是说打工挣钱是最原始的积累,要往上走一个台阶必须要以钱赚钱才行。

我当时也看到很多华人以为要想多挣钱就要少缴税,这个也是国内思维的延伸。于是就有了不少看不到的收入。社会比较底层的打工者就是打不交税的工,再从政府领救济,一周可以挣1千多澳币。到老板这一层,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某处保险储物柜失火,后来发现里面有很多很多钱的碎渣,但没有任何人站出来这些钱是自己的,为什么不存银行,就是因为钱是没有计入收入的。

当时这个会计师也给了我一些建议,比如在澳洲,个人收入超过 5 万需要缴税43% ,5 万以下需要缴税30% 。既然这里面有一个税率差别,那30% 是不是还可以动脑筋降低?他说可以建立一个家庭退休基金。现在政府鼓励这项措施,所以建立家庭退休基金以后所得的收入只交15% 的税。这样下来自己的收入自然就增多了。他说所谓合理的方法,就是类似这种或者靠投资等策略来解决税务问题。税是一个合理的支出,当收入增多,钱赚得多,税就不算什么。

再说那些领救济的,虽然收入也不算低,但几年过去,他们赚的钱不能存银行,不能贷款买房,更不能投资。他们的现金收入大概为 5 ,6 万,最多10 万。而按照法规工作的华人,他们通过将收入投资房地产等,有些人已经有了三处房产,成了百万富翁。光靠出租房子就可以过上很好的生活,他说了一句话对我也还是有一些影响,眼光要放长远,对社会有贡献是肯定会有回报的。其实也不光是对社会,如果挣了钱,最好是把钱分出一部分给团队,或者回报亲戚朋友,这样才能有一个正向的发展。

现在又过了几年,一直也没有联系他,不知道他的生意做的如何,但他的一些理念,我还是赞同的,我看到澳洲一些华人抱怨不被主流社会接纳,其实很多时候是没有按照人家的规则玩游戏,这位会计师其实并不算大老板,但做的生意本身是在规则下,然后找到自己的特色,这样西人社会和华人社区才会两边都说他好。

关键词(Tags): #回忆录
家园 【原创】说明一切的时间,他们的1/3人生 (六)

六,修车厂老板

这次要写的是悉尼的劳动人民,修车车老板,广东人,基本算是劳动人民,雇了不到5个工人,自己也会下车间修车,我经常看到他就是一身沾满油泥的工作服。

他出生在新加坡,所以从小就成长于多民族环境之中。中学时代 ,因为家人对他寄予厚望 ,把他送到了澳洲上学。他的家人在新加坡开的是车船修理厂,所以他最终选择了和家人一样的行业 ,进入到专业学校学习汽车修理。这个线路说实话我还不是很能理解,因为中国人一般会选择让孩子脱离这个行业,而去选择一些偏脑力劳动。

毕业之后,他先是进入丰田代理商行工作。他最先开始的工作是修车技师。因为他态度认真 ,工作出色,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生长环境特殊,所以包括英语, 中文以及粤语等等他都会说,和各个地方来的客人都可以交流。

澳洲本身民族很杂,所以这种人才就比较需要。于是他被提拔到 Public Relation 部门工作,专门负责处理和顾客的纠纷。

这对于他来说等于是迈上了一个台阶。可以说是从纯技术,到了和人打交道这一层。慢慢他在代理商行的培训中学会了如何接待客人 ,如何处理纠纷。除此之外, 由于他本身是从最基层的修车工人做起。所以对于车的每一个零件的作用他都了如指掌。不论客人提出什么样刁钻古怪的问题他都可以做出让客人满意的回答。公司对此也是相当满意。

这样技术过硬 ,善于解决问题的员工当然不会被公司忽视。很快,他就成了部门经理 ,进入到管理阶层。到这个时候无论是薪水还是在公司的地位都是不错的,但他却辞职了。原因是感觉自己把这些东西都摸透了,既然在这行花了这么多时间,为什么不能自己干?

当时他其实是冒了不小的风险的,毕竟是澳币,要凑一笔启动资金是不容易的。他当时就是挨家挨户跟亲戚朋友去借,当时生意如果做不起来真的就是负债累累了。

我感觉他的线路其实是很清晰的。第一个台阶是做专业技师,学修车。第二个台阶是做协调,学和顾客沟通。最后做经理 ,学管理团队。等于公司上上下下都摸透了。

他的第一家店是在大街上。虽然靠街边的店铺开销比较大,但因为大街上的客流量同样很大大 ,对于初期起了不小的作用。修理厂刚开始,最担心的其实就是客人不够。因为当时的人都习惯去找代理商行,找原厂修理,而对于私人的车行普遍有一种不信任感。所以即使多花钱,他们也觉得找代理商行比较可靠。

要想赢得客户,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给出好产品。当时他一共从自己原来在代理商行的手下中挑出了三个人,都是最好的技师。此外,之前在代理商行时他负责的一批客人也跟着到了他自己的公司 ,成了他最早的客户。这个在国内也是如此,尤其我见得多的是广告设计业的,都是自己带着客户出来,开小公司的。有几个大客户,小公司就支撑起来了。

到今天不光是这些客人还在,就是最早的三个工人有两个也还在他这里工作, 另一个离开的原因则是自己开店做了老板。

时间长了很多客户发现这里的修车质量和代理商行一样 ,价格上还要更低一些。就这样,靠着熟客的宣传,客人逐渐多了起来。他自己介绍说首先是大型的代理商行里面是有学徒的 ,如果你运气不好,碰到学徒修你的车。最后商行里面的师傅是会再检测一遍的。而这个耽误的时间是由客人自己来付钱的。这边则全部是师傅,不养学徒,都是一遍维修就完工。收费自然就会降低。

这种经营策略对顾客当然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但对车行来说就需要因为雇用熟手工人增加许多开销。他对此已经做好了计划,第一年第二年不赚钱。当时的情况是 ,他同工人下车间去修车,而他老婆则负责接待客人,处理文案。

除此之外,他还不留余力的通过报纸广播来扩大自己修车厂的影响。收到听众的来信以后,先是由他口述,他老婆进行整理,然后他老婆写成稿子,再由他自己在广播里为听众解答。

就这样随着修理厂知名度的增加,慕名而来的客人越来越多,他另外一个采取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建立起完备的计算机档案系统。

当客人来到修理厂,一个有关他车的档案就被输入到计算机里面。等修理工作完成后,计算机里面的数据包括他车的状态,修车进行的工作,甚至细致到更换零件的编号和负责这项工作的工人都会被存下来。这个档案车行会一直保留 7 年时间,和在银行开账户一样。这样一来,如果客人需要了解自己车的状况,或者是修车之后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用计算机一查就可以发现问题。再有就是如果客人想要卖掉自己的车,买车的一方只需要到车行查一下纪录就可以了解车的情况,做到买家和卖家双方公平交易,两不吃亏。

因为他车行的出色表现, 四五年前 RTA特批他的修理厂为第一批网上用户。如果一辆车在他这里检查通过,就不用再去 RTA做检查了。他自己也不断的往里投钱更新设备,专门请老师给工人培训最新的技术。

服务方面就是典型的华人作风了。我在悉尼的时候经常看到当地白人四五点钟下班,等我下班什么事都干不了,人家也下班了。他这边营业时间则是从早晨 7 :30 一直到晚上7 :00 另外星期六也不休息。这个对于老外真是不能想象的,华人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比其他人要付出得多。

如果车出了问题,下班开过来,明天早晨再过来领,或者伙计就给开到你家门口了。这种服务是花钱在其他地方也享受不到的。有时候如果修车时间长,他这边就借给你一辆先开着。这几项都为他这边带来了很多回头客。

最后可以说是华人的杀手锏,就是便宜。我记得他和我说的具体例子,说是收费是按照工作时间来收费。就拿奔驰车来说,如果在大商行做一个保养大概要收费 500 甚至1000 左右,但他的收费还不到大商行的二分之一,200 元左右就可以搞定。而且保证是使用原厂零件,同样的工作质量,如果过了保修,他就会给挑一些性价比高的替代零件。

现在他车行的客人,白人和亚洲人基本上一半一半。三年一次的地区小生意奖,现在已经得了三次。

最后再说回他会去读汽车修理,可能也是家里人把这些事情看透了,上个大学拿文凭进公司又能如何,还不如和家族一样,学个手艺开个生意,然后一辈子搞定。

家园 说的是苏永泰么?

他的车行广告做得蛮多的,不过因为路不顺,所以从没去他那儿修过。

服务方面就是典型的华人作风了。我在悉尼的时候经常看到当地白人四五点钟下班,等我下班什么事都干不了,人家也下班了。他这边营业时间则是从早晨 7 :30 一直到晚上7 :00 另外星期六也不休息。这个对于老外真是不能想象的,华人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比其他人要付出得多。

华人车行都是这样,俺常去的那家连周日都不休息,真是很辛苦。在老外看来,你房也有了,车也有了,应该多享受人生,何必弄得那么累。但对很多华人小老板来说,除了自己的人生,他们还要为下一代,甚至下两代的幸福打拼,虽然那些小ABC们还不一定领情……另外一方面,也是对熟客的一种责任感吧

家园 哈哈

啥都不说了,上花吧作为华人其实还有一个,就是上一代要赡养,可以说人人都不轻松,但下一代不领情其实也是越来越严重,国内也差不多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