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厦门,解放日(九) -- 王外马甲
他孙子回来的时候,叫我陪着把黄上校当年逃跑的线路走了一遍,能不详细么
自己汗一个先
他要是真逃掉了就没天理了
不感慨都不行。
飞机在空中呼啸,战斗机一次次的俯冲扫射,竭力延缓着追兵的步伐;军舰在海面激战,“太康号”驱逐舰冒险冲进海峡,拼命压制着大陆炮兵的火力。港口外停泊着招商局的“中字103”和“中字109”,因为担心解放军随时会冲进码头来,所以这两艘负责接应的坦克登陆舰只敢停在离岸二三百米远的地方,登舰的人员要靠渔民的小船来回转运。
人多船少,随着枪炮声的临近,码头上的紧张情绪终于造成了混乱,栅栏被掀翻了,人群冲上栈桥、冲进海滩,不顾水手的呵斥和宪兵的打骂,拼命挤向每一艘不堪重负的舢板。为了能让小船搭载自己,有的人挥舞钞票,有的人朝天鸣枪,大家死死地攀住船舷,在齐腰深的海水里撕扯摔打、推攘踢踏,一位妇人绝望地抛撒着自己的金银首饰,“都给你,都给你,求求你让我上船……我的男人在那边啊,我的孩子在那边啊……”
海滩上一片狼籍,随处是敞开的皮箱、散乱的衣物,遍地是枪支弹药和旗帜徽章,证件和文书在水面飘荡,哀嚎和咒骂在空中回响。55军骑兵营的人在杀马,当兵的抱住马脖子喊一声“兄弟,对不起……”,顶着马耳朵就是一枪。马倒下了、人也倒下了,扑在血泊里放声大哭:“畜生啊,我连畜生都不如!”
但也有人不甘心当“畜生”。三十多名军官组成了“忠孝队”,自愿豁出命去抵挡越来越近的共军,但条件是要让他们的父母妻儿先上船。闻听这项“孝举”之后,原本拥挤的人群闪出了一条通道,可那些家眷却迈不开步子了,瘫在地上哭呀喊呀,直到宪兵上来把他们抬走……(那支38人的“忠孝队”随后在白石炮台附近被92师274团1营歼灭)
内战,不仅仅是历史的短暂瞬间,革命的阵痛,也不仅仅是民族的伤痛,60年后,应当有更多的马甲这样的文字,尽量客观真实的反映历史
最烦那些一提解放战争就说:“中国人打中国人,有啥值得写的”,他就不想想老蒋打红军时的残酷劲。再说,这时候阶级矛盾就是社会主要矛盾,能回避掉?讨论历史,秉笔直书是王道,衰人就要写成衰人,好人就该写成好人,而不能用现时的标准好恶等左右当时的时局。
内战消耗了多少中国人的脊梁。
用在黄上校身上太合适了
这句话前后两部分有啥关系?
“时局”怎会被“标准好恶”左右?
因为那些不倡议内战的,谈到国军围剿红军,却认为光明正大。
现实的标准好恶,就是现在的标准,阶级斗争,已经很淡化了,但当年的时局,就是阶级斗争是主要矛盾,用现在的标准看当年,离了阶级斗争这个背景,那自然不吻合当年的时局,所发出的“都是中国人,战争不义”,就占不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