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政府总是伙同资本家,把老百姓弄得没钱(一) -- 陈经

共:💬631 🌺1722 🌵3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3
下页 末页
家园 政府总是伙同资本家,把老百姓弄得没钱(五)

(五)价格与心理

我们这里谈的虽然是经济,但更多是哲学式的观察。听着似乎挺邪门,其实也不是这么可怕的,看各人心情。这也是哲学的特点,哲学家想多了就自杀了,他们眼中的世界和常人不一样。到底什么是真相,也说不清。政府与资本家也是个人组成的,没有什么大规模的黑暗阴谋。只不过各怀鬼胎集体行动,表现出来的就象是有那么回事了。老百姓物质享受有了,精神上有压力,到底感觉如何,这也和各人的心情有关。有些人声称现代生活享受得很痛苦,想到乡下光屁股种地,也没真去做。

经济象是研究客观指标的,通过数学打扮得象自然科学,但生活是主观的。人的主观心态,会影响到客观指标,这是经济学一个很好玩的地方。我认为,虽然早期的经济学家很多其实是数学家,但是象数学定义那样去研究经济搞经济,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办法,更多是跟在现实屁股后头解释。其它的都好办,经济学要上层次,得研究“人”的问题。经济学里有个“经济人”假设把这个核心问题简化了,我看这个不够。开个玩笑,可能我们需要“政府经济人”、“经济男人”、“经济女人”之类的假设,经济学家要象心理学家那样去研究问题。

另外,经济学家在制定经济政策的时候,容易只盯着经济体制、价格机制、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这些传统经济学问题,我觉得思路不够开放。经济学机制最终是用到“人”身上才起作用的,应该向政治家、资本家学习,研究“忽悠人”的问题。主席改造社会的魄力,是超过经济学家想象力的。资本家能想出办法,把矿物质卖成钻石,把砖头水泥卖成尊贵华府,这也是经济学家不敢想的。所以经济学家要投靠政治家、资本家,境界上确实低一个层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经济学的核心研究课题之一,就是那个供求价格曲线。有了市场经济,价格上升会导致供给上升需求下滑,价格下降会导致供给下滑需求上升,供求两条曲线反向运动,交叉点就是均衡价格。因为生产力进步,供给曲线整体平移,均衡价格减小。所以要搞市场经济,价格信号真实均衡圆满。所谓的“需求”,很大程度就是人的心理。这里片面假设价格升跌决定心理,可能过于简单。男人买东西讨好女人,生意人撑场面,有时还就选贵的,便宜的反而卖不动。买房买股都有追涨杀跌的心理。心理因素导致曲线很复杂,资本家、炒股高手对此的理解要深刻得多,经济学家的假设往往脱离实际。

我的领悟是,有时候观察价格现象,要象政治家、资本家那样去想事,要深入分析人的心理。“与人斗其乐无穷”,政治家、资本家这方面的本事远远超过经济学家。小老百姓是不行,还不如经济学家知道个供求曲线。但经济学家也不行,供求曲线的奇特变化,往往让他们张大了嘴难以置信,政治家、资本家却敢想敢干。资本主义时代,不入流的经济学家死读书的那点本事,也就混饭吃,在资本市场上就是个死。

我以前对经济感兴趣,但主要是对“发展经济学”有一定领悟,都是国家层次的战略,也就看个热闹。关于价格,这和日常生活直接有关,很不好意思,误导过人。四五年前,朋友问我要不要在北京买房,我说我研究经济,觉得地产商挣太多,价格过高,不建议买。如今8000的均价涨到了20000,那时如果买了,月供不过相当于现在的房租,可现在彻底买不起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还有这个上证指数月线图。那个大尖包,有哪个经济学家能想象出来?有唱多的,有唱空的,就是没人能想到这样大涨又大跌。

对于对此类资产价格问题,经济学其实也不顶什么事。要上层次,在这类问题上作出有意义的研究,就得研究“人”。我的领悟是,政府、资本家、老百姓的心理才是决定因素。无论房市股市,都不是自由市场,而是受操纵的。而操纵的目的,还是不要想得太光明。

(待续)

家园 【志愿者继续广播】下面请大家跟贴紧跟(五)

嗯,还是有一些同志不爱准守纪律,就像那些资本家一样。

家园 沉宝
家园 人啊,主席说与人斗不知心里会有什么联想啊,天下熙熙,

无不为此,各式派系,各色人等,各怀目的,最终成就历史,历史由少数人谋于斗室,号召于天下,从这个角度讲,我相信少数人是可以干预历史进程的,不过能否汇成洪流还看是否符合历史的不可逆转的“势”的方向,呵呵,献花!

家园 这个“人”还包括他自己

他在晚年发现了这个,他不好受。

家园 炒股就是和人斗,技术指标学习太多没用

我的领悟是,有时候观察价格现象,要象政治家、资本家那样去想事,要深入分析人的心理。“与人斗其乐无穷”,政治家、资本家这方面的本事远远超过经济学家。

家园 陈大要搞行为心理经济学啊

男女差别大是挺大的,不过我看在现实利害前选择都一样。另外,我觉着吧,个人生活得有个奔头,民族也是如此,人类也是如此,大同世界和和谐世界希望能是人类未来的归宿,在向最终的目标前行的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弯路也是正常的。

家园 这不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

家园 明白人
家园 你很毒!哈哈
家园 不过是一个放大的519

中国股市一向如此.没想到的是因为不长记性.

家园 又在搞阴谋论。陈大你就不能说点新鲜的?心理?还不都是利益

闹的嘛。能掌控局势的,都在各为各的利益忙活。用其他的来分析,都是旁门左道,不会得出真正正确的道理来的。

家园 老百姓没钱才是当前经济发展遭遇困难的主要原因

楼主以赞赏口气来说,真是糊涂认识。

劳动者不仅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劳动者收入既是生产成本,也是购买力。设想我们的社会只有一个资本家,例如,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属于国家,如果我们压制劳动者收入,使所有国民的收入,只够吃饭,我们生产的所有工业消费品都会卖不出去而积压。现实社会中,我们有一批资本家,也有一批收入较高的管理者,我们的部分工业消费品卖给了这些人,但是,当这些人的消费饱和以后,继续增加产出,产品同样会积压。这时我们必须给低收入劳动者增加收入,使他们能够购买工业消费品,从而使经济继续发展。

劳动者收入只占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却是购买力的全部。压低普通劳动者收入,只会使消费能力继续下降,使更多产品积压,更多企业破产,更多工人失业。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自由市场经济下,劳动者地位会逐渐下降,增加工资的可能性会逐渐减小,保持或降低工资的可能性会逐步增大。我国普通劳动者工资多年来增加很缓慢,而物价却不断上涨。根据世界银行报告,我国10%低收入人群在2007年收入下降2%。资本主义社会早期,国家不控制劳动力市场,工人工资同样难以增长,导致的结果是不断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每8-10年就发生一次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大量资本家破产自杀,工人失业,经济滑坡,经济发展速度受消费增长的限制,发展缓慢。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经过近一百多年发展,到1820年,发展速度明显低于中国,同期中国从战乱的清初开展发展到占世界GDP32%,大于所有西方国家,包括欧洲和美俄日之和。因战乱和国外的侵略掠夺,后来经济发展缓慢, 但到1890年,中国的GDP还和美国相近。

家园 怎么打不到?这恰恰正是问题所在啊

说到底,这是一个劳动生产率vs技术生产率的问题

原文作者观点的核心,就是强调通过压榨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发展生产,具体办法就是政府伙同资本家,利用各种“高级蛋糕”和超级手段,如股市、房地产,(时刻)让劳动者变得没钱,为了挣钱就会更加拼命,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劳动效率。

这看上去会提高生产效率,实则恰恰相反。

首先,事实证明,劳动生产率是无论如何比不过技术生产率的,所谓两条腿跑不过四个轮子,肩拉手抬干不过吊车铺路机--两条腿甚至也跑不过两个轮子(自行车)。再怎么压榨,这方面的潜力都是有限的。能够提高到两倍,累积增长率100%,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但是通过技术的改进或革命,十倍百倍的提高都是可以轻松实现的。

何况到了极端的情况下,你可以提高这个劳动生产率,别人也是可以的。要想通过这方面的努力压倒别人是不切实际的,即便你咬牙切齿,作出超越生理极限的努力。以二战为例,到了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交战各方哪一个国家的工人,不是在没日没夜拼命生产?最后不还得看工业潜力的对比和生产方式的先进性?

为什么日本在战后会千方百计玩命式地围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亦即技术水平、技术生产率)来进行发展,多半与他们的切肤之痛有关。这也就是为什么奇袭珍珠港的大胜,仍然不能消除那位联合舰队司令的忧心忡忡--不是对对方的海军实力,而是对对手的工业潜力。中途岛一战三艘航母的损失,就已经是其携整个国家战前几十年高速发展成果之一的大半,已经令日本元气大伤无力恢复。而其后短短三年的时间里,仅仅是航空母舰(包括轻重各型),美国人就造出了几百艘!日本占有东南亚,因而这当中资源的因素是相对可以排除的,当然更不用说,也不是工作拼命程度的问题。

这也就是说,光靠勇敢,"拼命",大刀长矛是打不过机枪大炮的。僧格林沁的骑兵打不过英法联军,全军覆没,不是他们不拼命、不勇敢;义和团成千上万人攻不下别人几十个海军陆战队员驻守的外交使馆,不是他们不拼命、不勇敢;志愿军在初期的朝鲜战场上整团整营视死如归前仆后继的决死突击,以数百人的牺牲,每每攻不破对方一两个连防守的阵地、只换到对手个位数的损失(甚至零阵亡!),不是他们不拼命、不勇敢。

而在对越战场上的两山之战中,仅仅因为多出一部购自英国的反炮兵雷达,我们就可以将这一幕对别人上演:数千义无反顾、越南民族最精锐的能征善战之士,以其血肉之躯统统化为乌有,不能攻下我们以班排防守的山头阵地,而我方仅付出微不足道的代价。这背后,是英国这样一个老牌发达国家的技术实力。

同样到了后期的朝鲜战场上,有了喀秋莎火箭炮,米格飞机,大规模换装的苏式武器,以及秘密参战的苏联飞行员开辟的后勤通道“走廊”,就可以与对方打成平手。这背后是什么?是苏联这样一个超级大国庞然大物的全部工业实力!

其次,以压榨的方式发展劳动生产率,必然会伤害技术的发展,阻碍生产效率的提高。一是这种方式必然会助长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产生和采用,妨碍通过技术升级和改进提高生产效率的动力和主观意愿。现在美国的南方,一个人可以轻松耕种上万亩土地。如果没有当年奴隶制的打破和黑奴的解放,种植园主们总不缺一无所有的劳动者,这样的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水平能否达到?能否在今天达到?

二是这种方式会导致资本和人才向不能直接催生技术进步的部门和领域不必要地流动。工资可以吸引人才。更多的优秀人才加盟,技术的改进和提高才有可能。第二次产业革命始于第一台蒸汽机,是由学徒工出身的瓦特所发明;第一次产业革命,手工纺织业者造出了珍妮纺纱机。

而在官员高收入体制的封建专制主义社会里,中国古代有才能的人都跑去做什么了呢?多少像瓦特这样在技术上有兴趣有天分的人才埋没在无休无止的官场斗争和拥挤漫长的求仕之路上?鲁班之后的两千多年,在这个官僚利益集团专制制度开始并最终确立起来的不短的时间里,像他那样有能力进行技术革命的工匠又出了几个?这期间我们在技术上的发展是快还是慢(甚至停滞不前)--直到百多年前,被工业国家的坚船利炮打开大门受尽屈辱?这一切难道不应归咎于这个落后的不合理的制度吗?

回过头再来看看日本的例子:八十年代中期,经历了战后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日本出现了大量的剩余资金,由于日元升值等外界因素,大量剩余资本涌入,再加上日本政府的政策失误,造成房地产和金融市场投资过热,诱发了公众和各行各业的公司大量投身投资于这些领域。这一产业的繁荣短时间里就给日本带来了大量财富,并充斥于国际市场上,号称“日本钱”(Japan Money)。日本人甚至买下了洛克菲勒大楼,一时风光无限。然而好景不长,一进入九十年代,所谓地价只会上涨的泡沫一灭,日本就陷入了十多年的衰退,直到今天还没有走出。

这不可谓不是前车之鉴。

家园 读书最重要的是活学活用。

别只会套模型套公式,那样人是永远干不过计算机的。

两个问题,

1.中国是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吗?这世界上主要经济体有封闭的吗?

2.一个国家如果处于上升阶段在搞建设和扩展海外市场,生产能力超过消费能力会有问题还是消费能力超过生产能力会有问题呢?

经济运行绝大多数的时间不是处于平衡期的,所以那个生产和消费关系的模型大多数时候都是不能简单的拿来就用的,否则美国经济早崩溃无数次了。

抱歉没有保持队形,实在受不了这些读四书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