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0.此事无关风与月-序 -- 可梦之

共:💬24 🌺3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0.此事无关风与月-序

最近又想读一些哲学的东西,直接的起因是在MITBBS上和人辩论时(可梦之:【原创】关于“打断了中国人思维中脊梁的故事”的辩论)发觉欠缺不少知识。其实是一直想系统的学习一下基本的哲学概念,但是总是以难懂为借口躲避着,荀子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也;不为,则易者亦难也。”遵从先贤的教诲,从今天开始吧。

最开始接触哲学是初中的时候,总是搞不明白什么基本矛盾,根本矛盾,主要矛盾之类的区别,老师被我问得也没辙,于是私下对我说,“别折腾那些了,我这里有本《西方哲学简史》,你拿回去看吧。”不厚的一本书,开始几章讲古希腊哲学家的朴素观点,一元论,二元论之类的还能看懂,之后讲到近代现代哲学就云里雾里了。为了不让自己发疯,只好放弃了事。

上了大学,有了时间,于是便翻阅了一些古典文学,当然也有些哲学的书籍。但也就是随便翻翻,有个模糊的感觉,却说不清楚。后来上了一门《哲学概论》的课程,让我受益匪浅,初窥了一下这片神秘的领地。授课的张祥龙先生水平很高,讲得深入浅出,而且将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都涉及了。当然后现代主义哲学是没怎么碰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张祥龙

之后就没什么时间系统学习了,只是喜欢庄子的文笔多看了一些寓言故事。几年前知道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但是一直也没有看进去多少。今天又翻了出来,希望能花一两个月,系统了解一下中国的哲学思想。这本书是冯友兰老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后来成了学习中国哲学的必读书目。我手头的是涂又光的译本,总共二十八章。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冯友兰

隔行如隔山,将自己的理解写出来难免错误连连,贻笑大方。然而熙熙攘攘,有几人以之为专业,古代先贤著书立作,也必是希望更多人阅读受益。况且行业成千上万,每个人只呆望自己头顶的天空,拒绝周围的阳光,那生活岂不是很无趣。想及此,心中畅然。“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倘若能与人分享,有高人指摘错误,不更是美事么?

因而,所谓的读书笔记,不必拘泥于任何形式。每有所想,便记录下来。积累多了,就或是财富了吧。

ps: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哲学有什么用?张老师的答案是“无用之用”,我的理解就是你指望他时是指望不上的,你不指望他时或许给你一个惊喜。因而灵机一动,给这个读书笔记起名为《此事无关风与月》。

关键词(Tags): #中国哲学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此事无关风与月?

若用哲学的观点来看待风月。那么它们就有关系了!

家园 坐板凳,得个宝,嘿嘿!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多谢LZ!

家园 无用之学——花等——
家园 【原创】1.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些哲学的基本概念

今天读了前两章,冯友兰先生妙语如花,讲得酣畅淋漓。然而作为一个深受科学思想毒害的理科生,总是倾向于条分缕析地总结归纳。下面主要采用问答的方式,虽然这样实在是有违中国的审美情趣。

1:哲学是什么?

哲学的希腊语philo-sophia本意是“爱智慧”。智慧是多样的,有PHD(Doctor of Philosophy)学位的专业都是智慧,没有的都不算是智慧^_^。

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以哲学最开始被翻译成形而上学,当然后来特指机械唯物主义。

冯先生的定义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a)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生”,这对东方哲学尤为明显。对于哲学中的世界观(宇宙论)和知识论,冯先生的解释是宇宙是人生的舞台,而知识本就是人的思想,故而用“人生”将这些都包括进来。而我更喜欢讲哲学研究的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b)哲学是“系统”地表达出来的思想,每个人都在人生当中,但是对人生有反思的并不多,能够系统化的就更少了。

c)而所谓“反思”的思想,是以人生为对象的思考。一切知识,包括人生、宇宙、知识等概念本身,都是反思思想的产物。在我们对人生开始思考之前,我们必须先明了我们能思考什么,就是“思考我们的思想”,而思考思想的思考是反思的思想。西方哲学家的理论总是令人陷入可怕的循环,但是用来思考思想的能力就是我们思考的能力。

我觉得很多哲学语言很难懂是因为哲学研究的是终极问题,而此时人类语言的表达能力是不足的。我觉得简单来说,《武林外传》中吕秀才问姬无命的“我生从何来,死往何处?我为何要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我的出现对这个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世界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世界?”就是反思的思考,而“你吃了么?”就不是。

我觉得不必太纠缠于精确的定义,而东方本来就没有“什么是什么”形式定义的传统。例如我们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而不是“廉颇是赵之良将”。“道可道,非常道”,很多哲学概念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论语通篇也没有给出“仁”的定义,印度的“奥义书”开篇就是说“梵”不是什么,也不是什么。

2:哲学有什么用?

哲学是没有实用性的,哲学不能养家糊口(除了极少数的哲学家),也不能掐算你的前生来世(那是迷信)。哲学是无用之用,是虚用,但他是一切思想的起源,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的理解就是你指望他时是靠不住的,不指望他时却时时刻刻在你身边。

哲学没有实用性,但不等于哲学家是废物。古希腊哲学家泰勒士思考问题的时候跌到了沟里,被人取笑搞明白了头上的星空,却没看不清脚下的路。他为了证明哲学的用处,根据自己的天文学知识,推断出第二年的橄榄会大丰收,于是便提前收购了很多榨油厂,结果第二年大赚了一笔。

哲学还可能当红娘,我知道现实中存在的^_^

3:为什么会产生哲学?

人类第一个问题大概是“我是谁?”,哲学思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只是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思考具体问题太多了,反而对最初的问题陌生了。

冯先生的说法是对于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的先天愿望之一。对“超道德”价值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爱人就是道德价值,爱上帝就是超道德价值。当然这里的上帝不是基督教里的上帝,而是一个形式化的概念,更类似于宇宙的概念,基督教里的上帝还是有人格的。

但是冯先生还是没有详细说明人类为啥要吃饱了撑的臆造出一个上帝来去爱。我觉得张先生的说法更容易理解一些。哲学研究的问题是边缘形势中产生的边缘问题。而边缘形势对人意义重大,也是无法逃避的。当你在旷野之中仰望苍穹,就会体会到自我的渺小和孤寂,就会去思考来慰藉自我。当你面临困顿和痛苦时,就会反思人生(例如释迦牟尼)。人在快乐时是不会考虑哲学问题的,往往社会越是动荡时哲学家越多。

4:哲学和宗教的区别(中国哲学是宗教么)?

冯先生认为宗教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因而儒家不是宗教,因为儒家缺少这种上层建筑。当然儒家成了正统学说,尤其是科举制度建立之后,儒者形成一个社会阶层,但这应该归属于国家的上层建筑,况且也是远远不同于佛教的寺庙和欧洲的教会组织。而道家是一个哲学的学派,道家才是宗教,两者有其区别。例如道家讲究顺乎自然,道家却天天炼丹以求延年益寿。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例如发明了火药。类似的,佛学和佛教也是有区别的。当然,东方哲学和宗教的区分不像西方的那样泾渭分明。

5:中国为什么一向不关心宗教?

中国对神佛的敬仰多是功利性的,很少有真正的敬畏心理,贩夫走卒,阿猫阿狗都能位列仙班。比如我奶奶每年过年都要给灶王爷,观音菩萨等众神仙上供,但香一点完,立马催促我把贡品吃了,别让鸡啄了。中国几千年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相比西方,的确中国的精神基础是伦理,而不是宗教。

冯先生的解释是中国人用哲学代替了宗教。宗教和哲学一样都是对人生的探讨,信仰宗教也是因为对于超道德价值的追求。而中国人在哲学里满足了自我对超现世的追求,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且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冯先生进一步认为在未来的世界,人类终将以哲学代替宗教,和中国传统相合。

的确,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低于宗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儿童启蒙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而现在都改成了“我爱北京天安门”,的确是一种悲哀。将来我有了孩子,一定要用《三字经》、《千字文》给他启蒙。这样学到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文化和历史。

6:中国哲学为什么没有孕育出近代科学?

这个问题太大,只讨论冯先生的说法。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作用不是增加具体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获取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中国哲学有“为学”、“为道”的区别,而为学不属于哲学探讨的范畴。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具体的知识是不断积累,好比科学知识,而为道的知识是越来越少的,直到为空就得道了。因而中国哲学阻碍了科学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中国哲学根本不去考虑这类问题,就好像“艺术阻碍了化学的发展”一样荒谬。

当然,西方哲学是科学之祖,现代科学大部分从中分化而来。但是当代西方哲学也在向这个方向发展,例如维也纳学派认为“哲学若是试图给予实际的信息,就会变成废话”。

7:哲学,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以及发展趋势。

宗教和科学同样提供实际的信息和知识,但是两者不相调和。在西方,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丧失了宗教的人们也失去了更高的价值,因而必将采纳比宗教更加直接的哲学途径。因而冯先生断言哲学必将代替宗教,人不一定是宗教的,但一定是哲学的。宗教能够提供给人的洪福,哲学一样能够提供,而且更加纯粹。

看来我们的确要好好学习哲学。因为毛主席教导我们“人总是要有点思想的。”

关键词(Tags): #中国哲学
家园 说两点吧

1

哲学的希腊语philo-sophia本意是“爱智慧”。智慧是多样的,有PHD(Doctor of Philosophy)学位的专业都是智慧,没有的都不算是智慧^_^。

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以哲学最开始被翻译成形而上学,当然后来特指机械唯物主义。

把二者混为一谈是不合适的,

形而上学”源自日人西周对metaphysics的翻译“形而上学keiji-jō-gaku”。

他对Philosophy的翻译是:

西周最初把“philosophy”翻译为“希贤学”或“希哲学”,取宋儒周敦颐所谓“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之意,将“philosophy”理解为“希求贤哲之智之学”(参见钟少华《清末从日本传来的哲学研究》,载《世界哲学》2002年增刊)。在1874年出版的《百一新论》中,西周始把“philosophy”译为“哲学”,他说:“将论明天道人道,兼立教法的philosophy译名为哲学。”(卞崇道、王青主编:《明治哲学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按“教法”,西周是“以治人者为法,以导人化善者为教”,见同书第14页)由此可见,“哲学”这个译名的成立一开始就具有了中西文化会通的特点。

外链出处

2 关于哲学与宗教的分别

要点不在于宗教附加的仪式,而在于其根本指向。

哲学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不指向人格化的超自然力量。

而宗教指向人格化的超自然力量。

正是因为这种超自然力量具有人格化的特征,才需要有崇拜仪式。

以崇拜仪式来换取超自然力量的佑护,实际上是哲学精神的退化。

以道家和道教为例,

老庄都给出了对世界的解释,但这个解释无法作用于普通人的生活。

而道教则树立了人格化的神灵,信徒无需理解道家对世界的解释,只需要对神灵顶礼膜拜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

哲学的宗教化,实际上是哲学的无用之用被强行功利化的产物。

家园 有点异议

形而上学”源自日人西周对metaphysics的翻译“形而上学keiji-jō-gaku”。

我这里说的形而上不是西周的翻译,而是引用易经中的话。这里只是给出古希腊和古中国对哲学的定义。当然哲学的定义还有很多中。

另外这个人的名字颇让我困惑,还琢磨呢,西周的时候中国就和古希腊有交往了?呵呵。

关于宗教和哲学的区别,我觉得冯先生讲得也不是很清楚。其实这和东西方哲学差别有关系。东方哲学里哲学和宗教分别不是那么明显,西方则相对区别很大。我觉得冯先生的讲法更侧重于东方,而你的说法对西方哲学和宗教吻合得很好。

家园 see了

所以哲学最开始被翻译成形而上学

你指的是这句话有问题吧。我印象中高中老师说的。没有详细去考证。多谢。

家园 深受科学思想毒害的理科生的是不该这样的

1

你把metaphysics和Philosophy混为一谈了。

把metaphysics的译名当Philosophy的译名对待,

理科生应该知道什么是物理学,什么是后物理学。

也应该很容易理解后物理形而上之间的关联。

看到metaphysics这个词就应该反应过来,而不是说

这里只是给出古希腊和古中国对哲学的定义。

资料已经很明确了,古中国没有给哲学下定义,形而上谓之道仅仅是日本学者用来对应后物理学的借用。

2

我明明以道家与道教为例来分辨哲学与宗教,对不对可以讨论,但不讨论就自顾自地说更适合西方,这不大实事求是吧。

我对理科生总是期待更高的科学精神。

家园 涉及到翻译的问题

古中国没有给哲学下定义,形而上谓之道仅仅是日本学者用来对应后物理学的借用

我觉得不能说古中国没有给哲学下定义,中国古代没有完全和西方哲学相同的概念,但是类似的是有的。我觉得“形而上者谓之道”是比较接近的说法,所以放在这里。这句话出自易经,只是后来被日本学者借用去翻译metaphysics。我这里指的是他的本意。说实话我以前不知道metaphysics这个单词。

对不对可以讨论,但不讨论就自顾自地说更适合西方

我不是说你的不对。只是我读冯先生的书感觉他的很多说法是偏重东方哲学和思想的。而大家平时接触的多半是源于西方哲学的概念。宗教和哲学区别有很多,每个人有不同的视角。我也只是说我对冯先生说法的理解。

而且我觉得以人格化区分也不是100%满意。对“老庄的解释不能用于普通人的生活”也不敢苟同。很多思想我们平时生活中都是使用的,比如以弱胜强,福祸相依等。

家园 再说两句吧

1

道虽然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涵义非常广泛,并不统一。而易传系辞所谓的形而上谓之道,是与形而下谓之器相对立的一组概念,这里的道器涵义很狭隘,就是抽象原理和具体事物,远远不能覆盖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容。

严格地说,

考虑到系辞中观象制器的说法,这里的道有相当部份内容是制器所依赖的具体事物的工作原理,这实际上还连物理学的范围都尚未脱离。

西周的翻译本来就是一个比附的产物,而且仅仅是比附metaphysics的产物,不是比附philosophy的产物,从自己的误会出发,坚持要把中国古代哲学归结为形而上谓之道,我看不出有什么好处。

2

对“老庄的解释不能用于普通人的生活”也不敢苟同。很多思想我们平时生活中都是使用的,比如以弱胜强,福祸相依等。

你没有理解我说的话,

我说的是

哲学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不指向人格化的超自然力量。

老庄都给出了对世界的解释,但这个解释无法作用于普通人的生活。

而道教则树立了人格化的神灵,信徒无需理解道家对世界的解释,只需要对神灵顶礼膜拜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

信从一种解释,按照这种解释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当然也可以说成是作用于生活。

但我的意思是说,老庄的解释本身就与普通人追求的东西相反,老子讲少思寡欲,讲去奢去泰,庄子讲无待而行,讲精神自由

而道教的信徒并不按他们的教诲生活,相反他们

排出繁杂的仙班,并以向他们祈祷的方法换取富贵荣华。

这就是我说的哲学与宗教的分别所在。

家园 老庄很大程度上是出世的哲学

但我的意思是说,老庄的解释本身就与普通人追求的东西相反,老子讲少思寡欲,讲去奢去泰,庄子讲无待而行,讲精神自由而道教的信徒并不按他们的教诲生活,相反他们排出繁杂的仙班,并以向他们祈祷的方法换取富贵荣华。

但这和人格化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且还有入世的哲学。不能作为和宗教的区别。

繁杂的仙班和祈祷正是冯先生讲述的上层建筑。

道有很多含义,一个是世界的本源(类比西方概念),取这个概念的时候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抽象的原理。另外中国很多哲学流派都讲究求道,“朝闻道,夕死可以”。我们可以猜测是否都可以称之为“道学”。在西方哲学传入之前,没有哲学这个词汇,古人用什么称呼这个学科呢?按照四库全书经史子集的分类,儒家学说属于经,其他的被归入子,但是这个明显不是一个很好的称呼。所以我觉得用“形而上者谓之道”作为古中国对哲学的定义是比较接近的。否则用哪个更好呢?

我这里是从本意出发的,而不是从后来的翻译意会的。只是说因为这个概念和西方哲学最接近,所以最开始将哲学翻译为形而上学(这一点可能是错误的)。正好像“爱智慧”的解释并不是哲学的一个严谨的概念,“形而上”的解释放在现在也不完美,但是最起码都说明了古人的一种理解。

家园 还是思维的问题

但这和人格化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且还有入世的哲学。不能作为和宗教的区别。

繁杂的仙班和祈祷正是冯先生讲述的上层建筑。

我从来没有反对过宗教有上层建筑,仅仅是指出,这不能作为一个根本区别来看待。

而要问,宗教为什么有,而哲学为什么没有,导致这个分别的,才是宗教与哲学的区别。

哲学不需要,因为它们的目的在于对世界进行解释,这种解释是诉诸理性的,仪式没有价值。

宗教需要,因为宗教有人格化的超自然力量,借助这种力量来规范社会生活,

这种力量是诉诸信仰的,仪式可以稳定和强化信仰。

这个根本区别,是对所有哲学与宗教都有效的,没有入世出世之分。

儒家哲学之所以在中国社会有儒教的功能,不是因为它的哲学内容,而是因为它倡导的一系列仪式。

道有很多含义,一个是世界的本源(类比西方概念),取这个概念的时候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抽象的原理。另外中国很多哲学流派都讲究求道,“朝闻道,夕死可以”。我们可以猜测是否都可以称之为“道学”。在西方哲学传入之前,没有哲学这个词汇,古人用什么称呼这个学科呢?按照四库全书经史子集的分类,儒家学说属于经,其他的被归入子,但是这个明显不是一个很好的称呼。所以我觉得用“形而上者谓之道”作为古中国对哲学的定义是比较接近的。否则用哪个更好呢?

我这里是从本意出发的,而不是从后来的翻译意会的。只是说因为这个概念和西方哲学最接近,所以最开始将哲学翻译为形而上学(这一点可能是错误的)。正好像“爱智慧”的解释并不是哲学的一个严谨的概念,“形而上”的解释放在现在也不完美,但是最起码都说明了古人的一种理解。

首先要说明的是,

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以哲学最开始被翻译成形而上学,当然后来特指机械唯物主义。

这是你的原话,已经清楚表明,从本意出发云云遁词而已,你的看法根本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史实上--哲学从来没有被翻译成形而上学。你的说法,不是可能是错的,而是绝对是错的。

要说本意,形而上者谓之道,是与器相对的概念,与作为世界本源的道完全不同,连各种道的内涵都不能覆盖,更不用说整个哲学了。

第二,形而上者谓之道,并不意味着道学与形而上学就可以等量齐观。

道学在中国哲学中专指特定的儒学流派,老庄杨墨都不在其范围内。

形而上学是西周对metaphysics的译名,与中国古代哲学的门类没有对应关系。

第三,中国古代没有一个对应哲学的词汇。

没有就是没有,不要根据自己的误会坚持一个说法。

如果非要找一个,不应该是形而上学,而应该是清人所谓的义理之学。

理由很简单,形而上学这个词汇本是舶来品,中国学者自己,从先秦至晚清,从来没有试图用形而上三个字去界定他们的哲学思考。

就中国哲学的内容而言,四库的分类虽然不妥,但诸子之学加上经部的儒家学说,就完备了。

这些内容也不能用形而上一言以蔽之,别的不说,论语中零碎的修身格言,可以算作形而上吗?

对了,再补充一句,楼主的帖子写得还是很用功的,

内容也比较充实,否则我也不会写这么多了,望楼主

明鉴。

家园 继续请教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回帖。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即便是有些看法我和你的不同,对我也是很有帮助的。我觉得读书不是背书,要把他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才算掌握了。而在这个过程中错误是必然的,讨论越多越清晰,越少犯错误。

我写的时候本意是想先给哲学一个比较直观(但不严谨)的说明,再讲述冯先生的定义(当然我觉得他的定义也不能让我满意)。所以用“爱智慧”和“形而上”来说明一下。后面我说哲学被翻译成形而上学,是我的错误。我第一次到“形而上者谓之道”就非常喜欢,可能我理解错了,但是让我对哲学和其他学科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区分。

我也特意查了一下Metaphysica,他的起源是

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很多代的弟子整理他的学说,发现有一些学说无法归入具体的科学中,于是他生造了一个词,来表示这种学问

另外这里外链出处也提到

一种超出具体科学的纯学术研究,含义基本可以等同为哲学

不知道baidu上的是否可信。是不是因此很多人(包括我)把形而上学误解为哲学。

另外百度说

我国的一个翻译家发现不好翻,在翻阅古籍的时候,发现周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于是把这个词翻为形而上学。 也成为玄学。

而wiki外链出处上说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由日本人(明治时期)井上哲次郎metaphysic翻译而来。

我觉得百度的说法可能不对,因为日本比中国更早开始翻译西方著作。另外井上哲次郎是不是就是你说的西周。

另外,我的理解是道和道学不一样,虽然老庄讲道讲得最多,但是其他的也求道,只是可能对道的解释不同。不知道“道”在中国哲学里的地位是否可以类比印度哲学里面的“梵”?

东西文化差别很大,用中国的概念去对应西方的概念很难,另一方面,用西方的概念对应东方的概念也很难。当我们用西方的观点来理解东方哲学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困难。我不是想找一个对应哲学的词汇,只是想形象介绍一下哲学是什么。我原文也说了,精确的定义是很难,也是很繁琐的,我不是科班出身,所以就更加倾向于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当然是不严谨的)的方式。

对于宗教和哲学的区分,我觉得冯先生的解释只是指出现象,并没有指出本质。不知道学界有没有比较统一的说法。您所说的“人格化”说实话不能让我非常满意。当然,我觉得这个问题并不是很重要,因为西方的哲学和宗教区别是很明显的,而中国情况不一样,对应过来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别扭。就好像非要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中国社会也不是非常严谨的一样。

家园 简答

1 关于哲学与形而上学的涵盖关系

古希腊哲学家透过问问题来进行哲学实践,他们所提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三类,这三类问题分别形成了哲学的基础学科, 形而上学(metaphysics),知识论(Epistemology)以及伦理学(Ethics)。

最初的三类问题分别是:

* 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

* 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

* 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

我前面以儒身格言为例,就是指出形而上学不能涵盖伦理学内容。而这,正是儒家哲学中很重要的一部份。

2 关于译者

井上哲次郎(1855—1944)是西周(1829─1897年)的后辈,

早在1873年,日本启蒙思想家西周在《生性发蕴》中已用“形而上学”表述希腊文“超越身体(或自然)”的学问,他还用“超理学”翻译它。西周在同文中说:“超理学家……研究所谓的形而上之理。”

这个功劳还是算在西周名下比较合适,算在中国翻译家名下肯定是不合适的。

3 关于道

道的使用一直很含混,在老子那里,道德经全文除一处外,均指实体而非规律。而在其他学者,包括庄子那里,更普遍的用法是指规律法则和对之的认识。

而这个道,与形而上的道仍然是有较大距离的,人们常说的政治上的先王之道,圣人之道,不能理解为与形而下的器相对立的概念。印度哲学我不熟悉,但大致上梵还是更接近本体吧,对于道在本体之外的涵义没有可比性。

4关于宗教和哲学

简单的说,冯先生说的是表象,而不是本质区别,学界有没有统一说法,我不知道,但我的说法,目前看来没有不合理的地方。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