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采访手记(四)郁金香王国(前言) -- 梦秋

共:💬160 🌺31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过奖了,我简单回答一下你的问题吧

养虾场距离发电厂很近。吉尔伯特使用的废热是从发电厂导出的,用了大约2500米的管道,引入到养虾场的地下。使用的废热来自脱硫装置的冷却塔,具体怎样导出废热没有提及,可以到www.happyshrimp.nl上面查看一下。

我们去的发电厂叫做E.on Benelux,是煤电厂。

家园 我回头查看了一下手上的资料

汗一个,工作不够细致。我去的这家发电厂是煤电厂,需要脱硫。另外,关于胺和阿摩尼亚(氨)之间的区别,我问了河里的那个化学马甲,他的回答是,胺有有机取代基,氨没有。

家园 听说氦气都是天然气里采出来的?

如果不制成液化天然气,而是管道直输的话,这个氦气就浪费了?

家园 废气将通过一个充满着液态胺

另外一种吸收介质是液态阿摩尼亚,吸收效率会低一点

液态胺是什么东西?阿摩尼亚是氨,那么荷兰人用两种an,一种是液态胺,一种是气态氨。

家园 看austin power---gold member。

为啥那么歧视dutch man呢?

家园 支持一下

虽说看了半天基本没弄明白几个专用名词,不过还是支持一下。

等什么时候有机会我也去这个地方好好看看。

家园 这个问题楼下的晨大和Suqier兄解释过了

看来我在这儿说得不清楚。所谓液态胺的英文是amine,阿摩尼亚,顾名思义,是ammonia,也就是氨,两者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楼下的那些解释要比我说的专业多了,请参考他们的说法吧。

家园 跟剧情背景有关吧

austin powers是英国间谍,英国人嘴下不外乎喜欢内损苏格兰,外损爱尔兰荷兰法国德国,都是历史上起劲的掐过的.

家园 呵呵 breda在荷兰已经算不小啦

一共将近20万人口的'大'城市,呵呵.还以为只是国内的"公务"旅游团日程这么紧,兄台的国际公务团犹有过之 :D 开句玩笑了.

参观过几个荷兰的花房,都提到把发电机产生的二氧化碳存在地下,可以晚上放出来配合生长灯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另外还可以供暖,但是提到供暖还需要再次加热,我心说那还不是要消耗一些能源,但是没细问.

家园 在温室大棚这个问题上

荷兰人计划得很精明。他们的温室大棚都用来种植鲜花和高附加值的蔬菜,保证高成本之下有高收入。通常情况之下,他们会用天然气向大棚供暖。后来我在海牙附近参观的几个温室大棚,那是18般武器全部用上,太阳能、地热还有风能,总之是争取不用天然气。至于温室所需要的二氧化碳,他们可以通过发电厂的CCS技术获得用之不竭的二氧化碳。

之所以说Breda是个小镇,那是因为我只到过其中一个角落。不过,飞雪、温馨的路灯灯光、充满沧桑的建筑,还有炉火熊熊的餐厅,留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宁静的小镇。

家园 【原创】采访手记(四)郁金香王国(第三天/A)

采访手记(四)郁金香王国(第三天/A)

也许是实在太累了,也许是马斯特里赫特太宁静,在熟睡了一夜之后,我的生物钟竟然失效了。早上9点钟就要集合出门,我睡到8点35分才突然惊醒。剩下25分钟里,连滚带爬洗澡早饭收拾行装一气搞定,如此神速,我不得不佩服一下自己。

这依然是忙碌的一天。早上的行程是到马斯特里赫特南部的Heerlem小镇去参观他们的市政建设。在地图上找了半天,我也没找到这个地方,仅仅知道这个镇子靠近比利时。昨夜下了一夜的雪,除了已经被清扫的路面之外,宁静的白色覆盖了大地。灰色的天空之下,积雪没有光泽,周围是一片茫茫苍白。对于台湾的记者mm来说,这是她见到的第一场雪,感到非常好奇。而从车窗外迅速掠过的、覆盖着雪的树林,则提醒了我,这里距离著名的巴斯托尼战场并不远。我想起了《兄弟连》以及《巴顿将军》。可惜,我无法左右自己的行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飞驰的汽车上拍摄的苍白树林,时常让我想起60多年前那场著名的战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白雪下沉睡的Heerlem小镇,隔着车窗拍摄,就像是加了一个柔光镜。

Heerlem小镇曾经是个煤矿城市。1960年代在荷兰北部发现充足的天然气之后,荷兰政府采取了封闭煤矿的做法。这座城市接下来面临着许多能源型城市的转型结果:青年人口大量流失,一片暮气沉沉。好在完好的社会福利制度之下,无所事事的人虽多,却没给城市造成太大的社会治安。唯一的麻烦是城市人口在30年内减少了整整4/5。我们到达Heerlem小镇后,重点参观的内容是它的地热空调系统。这个系统说起来并不复杂。小镇的中心有一个曾经是周边最大的煤矿,已经被废弃并封闭起来。在进入新世纪之后,环保潮流带来了新的思维,有人建议将矿井里恒温的地下水抽到地面上,通过热力泵(heat pump)将其能量用于制冷或者制热。这种想法得到了当地退休工人的大力支持,于是很快付诸实施。

Heerlem市政厅的设计者向我们展示了整个地热供暖系统的原理。他们重新发掘了两个废弃的矿井,一个深达700米,另外一个的深度是56米。地下水随着深度每增加100米温度上升3度。假设地表水温是冬天的0度的话,700米下的矿井水温应该是21度。实际上我们知道深井水温不可能随着地表水温产生变化,在一般状态之下它是恒温的,温度稳定在大约18度左右。700米的深井水温,一般用于在冬天提供暖气,“就像冬天的集中供暖系统一样”,设计者告诉我们。至于56米的矿井里面提升的地下水受到地热影响很小,温度恒定在10度以下,用于夏季的制冷。

不论是高温还是低温的地下水,被抽上来之后还不能直接供暖或者制冷,需要将其与自来水进行水温交换。交换完毕之后,这些含有有害杂质的地下水将被再次注入到矿井当中,由大地母亲再次温暖它们。那些带有地下水体温的自来水,则徐徐流过每家每户的地下,给住户带来凉爽或者温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个方方正正的东西,据说就是地热空调系统的关键仪器热力泵。这个将在后来的几次参观当中频繁出现。它的原理,按照现场人员的解释,“就跟冰箱上面的那个空调压缩机一样”。懂行的朋友给解释一个吧。

2006年,Heerlem小镇开始着手建立这个地热空调系统。在记者们前去参观的时候,这个系统已经初步建立,可以让40-50户左右的住户享受到地热空调带来的好处。从长期规划来看,这套系统最多能够满足2500个住户的需求。这个数字不算大,但是足够对当地人产生足够的影响,因为Heerlem的总人口眼下不到3万人。对于大部分局外人来看,这依旧是一个实验性的工程。它有两个明显的缺陷,首先是不能做到完全摆脱石化能源(这个问题在绝大部分新能源工程中都会遇到),现在的情况是,地热空调系统必须和天然气能源系统混合为居民服务。其次,这个系统的供应能力实在很成问题,在大规模使用上,恐怕还有一定的距离。在中国,它的规模可以供应一个村庄,但你要在每个村庄下都打个700米深的井,这不是瞎折腾么。

除了Heerlem小镇的这个空调系统之外,当局还在兴建一着一个“生态友好社区”。这里面包括新型的节能超市,充分利用太阳能供电的住宅区,老年公寓等等。整个Heerlem的市中心都在建设当中,即使是在大雪的覆盖之下,依旧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工作热情。这座煤矿城市正在渐渐褪色,新一代的居民前几年将煤矿工业留下的最后一个烟囱也炸掉了,但是眼下却呈现出这种难得的生机,让人有点费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Heerlem小镇正在大兴土木建造的绿色市政厅。这个类似于大烟囱的建筑也许恢复了这个小镇上的历史记忆。与历史不同的是,新建筑的设计基于“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这两个出发点。

困扰着Heerlem的问题并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所有制上的某些考虑,例如……地下水里所包含的热能是不是政府所有?这个我们看上去是相当白痴的问题,人家研究了很长一段时间。据说,最后的结论是,500米以上抽取的地下水算作是投资方所有,500米以下的地下水,政府公有。这个结论我记得有点模糊,还需要调头确认一下,但是他们的这些做法,一度让我在感慨对方做事认真考虑细致的同时,也不免会想到“一根针尖上能够站几个天使”之类的著名命题。

根据后来整理的资料,我大致得出这种印象。Heerlem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当中得到了媒体的关注。他们的地热空调系统得到《泰晤士报》甚至是《澳大利亚人报》的关注。当地政府在引进资金的时候,公关活动进行得十分成功。这个地热空调项目得到了十几个合作伙伴的投资,政府本身投资其实并不多。可以做出两方面的结论:其一,当地政府在公关引资以及经营运行方面成效卓著;其二,环保企业或者环保机构乐于将Heerlem作为实验基地,以检测新技术的规模效应,同时也可以作为借用媒体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地热资源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能源。也许记者们从中看到的各种运作与规划,还有当地退休矿工的热情参与(这种所谓的bottom-up motivation),将能够给予许多地方政府以参考。

从Heerlem市政厅出来,记者们直接来到了矿工博物馆。关于这种保存完好的小博物馆,我没有太多可以描述的,仅仅记得里面的那个退休矿工讲解员英语很差。后来知道,在1960年代来到荷兰采矿的矿工,基本上来自南欧或者东欧,是为“廉价劳动力”也。这个并不出名的煤矿城市,最多的时候,有来自23个国家(包括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矿工在辛苦工作。Heerlem是个地地道道的工人阶级城市,从这个意义上而言。

接下来的午饭,我们难得地进入了一家当地的餐厅,雪白的桌布和闪亮的刀叉。窗外是大雪掩盖的树林和冰封的湖泊,室内暖意融融,让人感到生活的惬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雪掩盖的树林和冰封的湖泊。作为南方人,我差不多没有机会欣赏到这样的雪景,这种经历让我感到非常的惬意。

关键词(Tags): #地热空调#热力泵
家园 【原创】采访手记(四)郁金香王国(第三天/B)

采访手记(四)郁金香王国(第三天/B)

雪景且慢欣赏,下午还有一家企业需要我们去走访,那就是位于荷德边境的Solland Solar。在没有到达这家太阳能公司之前,我们从荷兰官方得到的一个怪吓人的数据:Solland从2005年到2007年的增长率是2819%。听到这个数字,所有记者立刻产生了职业性的亢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olland的行政大楼比较有意思。荷兰和德国的边界正好穿过这栋三层楼房,我也就算是到了德国一游。在Solland的过程和前面几次的采访差不多,大家喝着速溶咖啡,听着对方的媒体部门的人员用ppt介绍整个公司的发展过程。

Solland是一家很年轻的公司,2003年才成立,主要产品应该是PV(photo-voltaics)制式的太阳能电池板。我对太阳能这个方向的知识了解得很少。按照对方的介绍,太阳能的利用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模式是太阳能-电能,另外一种模式是太阳能-热能(是不是国内的太阳能热水器就是这种模式?)。

显然Solland走的是太阳能-电能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一个特点,众所周知,是晚上无法利用光能发电,而白天太阳能所产生的电能,如果无法及时利用或者输出的话,需要有极大的电容储藏。在Solland,我听到了一个以前自己没有听说过的词汇:智能电网(smart grid)。这种电网的特点在于,可以在一个相对较小的社区之内实现太阳能电力的传输和使用,使之得到均衡和充分的利用。这个智能电网应该在西方国家已经不是一个很稀奇的东西。美国记者史蒂芬也向我介绍了美国这方面的情况。智能电网在美国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应用,而且还分为两种……可惜他是在汽车上跟我闲聊的时候说到的,我没有写下任何这方面的记录。我在“智能电网”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着疑虑,因为这个电网是一个社区型的电网。它和Heerlem小镇的地热空调系统一样,存在着一个大规模应用的问题。此外,它是否应该和大型电网兼容供电,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不论在技术上是否可行,智能电网这个东西无疑极大地促进了太阳能电力的应用,并且成为太阳能电力价格下降的一个原因。根据Solland提供的消息,在2007年,荷兰等欧洲中高纬度地区太阳能发电每千瓦的成本大约为0.5欧元;到2010年,同等地区太阳能发电没前往的成本将下降到0.3欧元。到2020年更下降到0.2欧元/每千瓦。因此,Solland预计,2013年左右,太阳能电力价格将下降到一个可以为普通消费者接受的范畴,对太阳能电力的需求,将进入到一个爆炸性增长的阶段。

Solland Solar过去几年的变化其实已经给这个“爆炸性”增长以极好的注脚。2005年,Solland自己的太阳能供电总量是20兆瓦。2006年这个数字达到60兆瓦。2007年,经过扩建的Solland供电总量已经上升到170兆瓦。而Solland的员工总数也从初始的50人扩充到1000人,并在中国上海设立了亚洲区办公室。

但是,我对这个飞速发展的太阳能企业充满这一种说不出的疑问。太阳能是否能够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将成为清洁能源的一部分?“智能电网”是否具有很大的推广性?在介绍Solland的发展过程中,他们的公关经理曾经说过,许多投资中国太阳能产业的外资都纷纷失败撤资了,那是因为中国国内以PV模式提供太阳能电力的空间还很不成熟,大家用的都是太阳能热水器,而不是电池板。回国之后,我曾就这个问题询问过河友我不是马甲。他认为太阳能外资企业在中国失败的原因,一个是中国强大的代工能力,提升了本土企业的竞争力;其次,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其实并非完全没有污染。电池板里面使用的多晶硅是一个很大污染源。只有中国才能冒着这样的污染危险,大量生产并向全世界提供太阳能电池板。

马甲还有一个观点让我稍微觉得意味。他认为中国的情况不太合适太阳能电池板的推广使用。太阳能电池板的效率会因为灰尘的积累受到影响。在北方沙漠地区,大风扬尘,很容易对电池板维护造成问题。最合适使用太阳能的地方,除了西藏的部分地区和海南岛,我还真想不出有什么更合适的地区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olland Solar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

在采访过程当中,我问过Solland的公关人员,既然生产太阳能电池板有可能造成污染,电池板本身在寿命完毕之后也有再次污染的问题,处理这些污染所需要资金,占整个生产成本的比率是多大?对方对我的这个问题没有答上来。他建议我有空给Solland相关人员发email查询一下。不过,这位公关人员还是将他本人的一些估算告诉了我:占成本的5-10%左右。凭着我自己的感性估算(没有任何科学基础的一种预测),这个成本似乎比较低,不太可信。

对于“智能电网”的疑问也被我带回了国内。在本周采访GE“绿色创想”中国区的负责人时,我向他提出了类似的问题:“智能电网”是否能够运用到国内?这位负责人告诉我,中国的国土面积太大,社区型的“智能电网”如果和大型电网并网的话,成本和技术都将成为很大的问题——例如,怎样将这些不稳定的电流不间断地供给东部缺电的地区?“但是,按需送电的智能电网,将是未来节能型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位负责人说。

不知道国内是否有这种可能,建设若干个实验性的社区型“智能电网”?

接下来的参观就有点肤浅了。我们来到太阳能电池板的厂区,远远地观望太阳能电池板的印刷(感觉上就像印刷集成电路板一样)和质检过程。整洁的车间,仿佛像个大型实验室,有喧哗,更有喧哗之下掩盖的有序和肃穆。里面的员工在各自忙碌,没人理会这群探头探脑的记者。在里面呆了不长的一会儿,大家自觉无趣,各自出来了。夕阳正从德国方向照耀着Solland厂区,平坦的地面上,皑皑白雪已经开始消融,露出褐色的地面。就这样,我们结束了这一天最重要的两个采访项目。此后两天的采访项目,与前两天的相比显得有点单调,我将不会花费太多笔墨去描述它们。我想我所要描述的内容,可以转向不那么专业的社会人文方向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olland工厂当中,工人正在检查已经制作好的太阳能电池板。

关键词(Tags): #太阳能#电池板
家园 好文章!
家园 看来荷兰还是暖和

大冬天的,雪是半化的,和加拿大的BC很像。

Heat Pump就是热泵。别看他们说得玄玄乎乎,这说到底就是把地下的热水用泵抽上来,然后和自来水热交换,加热的自来水灌入热水汀,供房间取暖。问题在于地下水只有21度,和自来水换热后,最多只有十几度,而房间取暖需要至少二三十度以上,温度更高更好,否则需要尺寸极大的热水汀。加热的自来水的温度和最后的温度之差只有用天然气加热解决,所以地下水最多只是预热而已。如果循环水回到地热换热器的时候温度比21度低不了多少,这个系统的热效率极其糟糕。

他们这个环保帐吧打井、维护和泵机的能耗算进去了吗?

这个系统在夏天效率要好很多,10度的地下水把30度以上的房间温度拉下来可以有一点效果,不过问题又来了。热水汀如果是按加热设计的,应该放在靠近地板的高度,热往上走;如果是按空调设计的,应该放在靠近天花板的高度,冷往下走。要是两用的话,放在哪里好呢?

我们这里也有政府带头开始用这个所谓geotherm的取暖,但是效果不好,推广不开来。

家园 荷兰人以小气著称

比苏格兰人还小气。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