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翔凤”的天空 -- 晨枫
这个嘛,现在还是有报道的,兄弟好好找找看。
比如《航空知识》200902就有。至于适航证嘛,从一开始就是按照中国、美国的适航当局标准去做的,美国联邦航空局(FAA)中国办公室在上海成立,其最主要的一个工作就是监督ARJ21的适航工作(毕竟其中利润分额最多的大头系统供应商:航电、发动机、飞控都是美国企业分包的,代表着美国的企业利益)。
超重(复合材料用得不多)?超重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机身减轻了150多公斤;
机翼(含起落架舱门)减轻了350公斤;
水平尾翼减轻了49公斤;
垂直尾翼又减轻35公斤;
系统总重也减轻了4860 多公斤……
…………
2006年3月20日,所有这些复杂而棘手的问题终于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ARJ21-700全机制造空机重量为24335.5公斤,达到了重量指标要求!
各种状态下的重心均满足了重心控制范围的要求!
ARJ21-700飞机失速推杆器系统经过改进设计,故障率不超过1.0-4每飞行小时,满足CCAR 25的要求,“深失速”问题得以解决!
复合材料这个问题是相对的,ARJ21-700飞机复合材料的应用采用了相对保守的比例仅有1%。作为中国民机产业来讲,现在仅仅处于“第四阶段(1970-21世纪初)”,当然不能跟美国企业相提并论。硬指标应该是:“使用空机重量已占最大起飞重量比”(“国外同类飞机使用空机重量平均值为59.73%”)。
即使是当今最先进民机企业波音、空客公司对于复合材料的使用也是有很多差异的:
至于ARJ21飞机的遗憾,主要就是ARJ21-700在可见的将来都不可能选用国产的航电、飞控、发动机系统了。希望我国的相关企业来发奋图强,早日研究出好的产品适装ARJ21-900飞机,而中商飞在设计阶段就注意支持、选用的本国产品。
另外,我个人觉得,对于ARJ21-700来讲,做对比的巴西航空工业公司产品应该是与ARJ21-700飞机目标市场一致的ERJ-170
ERJ-170
Flybe的ERJ-195巴西航空工业于1999年2月向外界公布主攻70-110座市场的ERJ-170和ERJ-190支线喷射客机的开发计划。同年6月,巴西航空工业在法国巴黎航空展中公布得到首个来自十字航空的15架ERJ-170的订单。 经过3年的开发设计,首架ERJ-170于2001年出厂[5],把飞机命名为Embraer 170,以拘别以往的Embraer飞机,但业界称呼此机为ERJ-170。该飞机于2002年试飞,共制作了6架原型机作飞行测试,在2004年取得适航证书,于同年3月开始交付给波兰航空[6]。
ERJ-170采用CF34-8E型发动机,采用了翼下吊挂发动机的设计,而非过往把发动机放在机身尾端。ERJ-170的飞行控制是利用电脑线传操纵方式,加上EFIS飞控系统。客舱方面,采用2+2方式,废除不受欢迎的中间位,最高载客量可达78人,而且设有两组登机门和前后共两个洗手间以及备餐处。
ERJ-175
在巴西航空工业最初于1999年公布的开发计划中,这个日后被称为E-jets的支线客机家族成员只有ERJ-170和ERJ-190两款。在巴西航空工业展开其开发工作后,很快发现这两款机型并不足以满足市场的需要,在70座和90座之间,存在着中间载客量的需要,于是便在ERJ-170的基础上开发了78座的ERJ-175。ERJ-175和原来的ERJ-170的发动机、翼展等基本规格相同,与ERJ-170的共通性达95%,主要分别在机身长度比原来的长了1.68米,可以增加两排座位,而ERJ-170航程为3334公里。ERJ-175在2003年6月14日试飞,在2004年取得适航证,于2005年交付。ERJ-175设有加长航程型的170LR及175LR,使航程增加至3889公里。
ERJ-190
ERJ-190是170型的加长版本,采用推力更大的引擎、更强大的起落架及更大的机翼,载客量提高至98人,航程为3334公里。ERJ-190的机身横切面同样宽3.01米,但机体延长了6.34米以便容纳更多乘客。ERJ-190的尾翼形状和ERJ-170/175也有别分别。由于载客量增加,需要更大的升力,因此主翼翼展比170/175长2.72米。E-Jets家族的设计原则是让营运者可以有效控制成本,ERJ-170和190有89%的共通性,让航空公司有需要时将170/175机队扩充至e-190时仍可以将额外的成本支出减至最低。客舱设计上,ERJ-190保留了两组登机门,在机翼上方增加了逃生门,而座位排列方面采用2+2形成,废除了不受欢迎的中间位。ERJ-190在2004年3月12日试飞,2005年9月2日取得适航证。设有加长航程的LR型,使航程增加至4260公里,是整个系列中航程最远的型号。
美国联合航空 Embraer ERJ-170
考验的是国内不同部门的协调能力,以及企业内部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技术上我反倒觉得不是什么大问题。
总的来说,如果光是几个国企来做,很难做出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东西。本国的私人企业做,唯利是图加上短期利益趋向,估计也就是龙芯汉芯这样的扯淡东西。
基于以上的,3-5年内不太会有成就,但是中国还是应当做这样的事情,如果期望值不是那么高的话,边走边看,10年左右还是有积累的。
再往后,一是重心问题,二是发动机短舱要装在尾锥两侧,短翼要加长,就算没有气动问题,也有重量问题。
正在写《翔凤的缺憾》,到时候请老兄也来点评。
何况“翔凤”的尺寸还是能做小预警机的,ERJ-145就有预警机。
希腊空军的ERJ-145预警机
关键件几乎清一色美国货,改军用肯定违反两者间商业协议。宣战以后可以,就是研制--定型--试用的时间怕是来不及了。
虽然负载能力勉强可以驼一个平衡木。但小涡扇耗油大(比之于涡桨),滞空时间短。比运8只有速度优势。
E-2的机身更小。而且瑞典的“爱立眼”的载机那个都不大:SAAB2000、ERJ-145都比ARJ-21小不少。
不过你说的对,“翔凤”在理论上可以改预警机不等于在实际上这样做就真的有利。
俺只盯着E-3了,平衡木那东西上翔凤是没问题,但它那发动机布局就决定了它上不了大盘子。如果以后只做支线,翔凤也够了,但要做干线,恐怕和重来一遍的工作量小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