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读‘那年庐山’有感 -- 老广
杨8月13日见李锐,不意味着他8月9日就没有见。就象李锐实录增订版没有写胡服的你篡党不如我篡党,这不意味着胡服没写。你的假设是建立在杨的所有事情都记录在日记的前提下,这个假设不客观。
杨尚昆回忆庐山会议,你能不能推翻?而且8月12日晚上周小舟同主席谈话,回去写的信,怎么可能8月12日就印发全会了呐,印发是13日的事情。这个就是彭,薄,杨加上总理在敲打一下李锐,让他杠住,到他为止。
而且这么重要的一次会见,你所依赖的实录为什么没有记载。李锐可是大段写了8月13日的大会的。四大巨头和他单独约谈,这么重要的事情都没写。你觉得这个实录还能作为基础材料。
如果一切以实录为准,那么这次见面就不存在,总理,彭,薄,杨四大巨头和李锐约谈,而实录居然一点记录都没有,这个说明什么。这个本身就说明实录不实。李锐诚信有问题。
俺没有引杨尚昆日记八月九日的记载是因为俺很厚道,但为了您的不屈,俺还是再给您抄一段吧。
告诉您八月九日杨尚昆的活动吧。
引自《杨尚昆日记》
“八月九日
上午7时半下山,赴九江机场,接胡志明同志。
9时半飞机到,上山已12时了,大雨。
1时半主席请胡吃饭,常委各同志都在,我亦参加。
今天甚疲乏,下午睡觉,晚间仍参加汇报。”
你需要否决整个杨尚昆对庐山会议的回忆. 里面说的很清楚,在8月11日以前谈话,难道每件事都要记在日记上。另外实录没记是怎么回事。这个谈话不重要吗? 你难道对实录一点置疑都没有?
而且关键是他揭发没有揭发陈,胡,田,吴这些秀才。
有以偏概全之嫌呢?其实您拿来参考的那篇百年潮杨尚昆谈庐山会议里说的很清楚
“8月10日,小组会上有人揭发周小舟在7月23日毛泽东讲话的当天晚上,在黄克诚处讲过“主席像斯大林晚年”的话。全场大哗。后来又有人揭发李锐曾向周小舟转述田家英说过“将来有一天他调离中南海时,准备向毛泽东提三条意见:(一)能治天下,不能治左右;(二)不要百年之后有人来议论;(三)听不得批评,别人很难进言。这又引起巨大震动。李锐当场咬定这话不是田家英说的,是他自己的想法。会议转向批判李锐,被刘少奇制止,说李锐不是中央委员,他的问题另外解决。 ”
“后来又有人”说的很清楚,田家英的问题是在八月十号之后被揭发的。事实上,揭发的人就是周小舟,不过这里为他遮掩罢了。
第一,您没有看过《杨尚昆日记》
第二,您没有仔细看过《杨尚昆谈庐山会议》
第三,您对李锐的要求过于苛刻了,比如李锐没有把八月十三日周公,杨尚昆,彭真,薄一波找他谈话写进实录,就是“没有诚信”。
不如我们就此歇息,好好理一理资料,再仔细想想?
这段我以后会分析,前一个有人,就是李锐。后一个有人是周小舟为了报复李锐揭发李锐关于田的谈话都是可能的。
而且这个和李锐在8月8/9日揭发秀才并不矛盾。非常高兴你引用杨的回忆,那么杨的回忆里面已经说了李锐揭发了陈,胡,田,吴等秀才。你为什么把矛盾集中在田身上?吴冷西当事人的证言不能采纳。退一万步说,就算李锐在8月11日前没有把田的那三句话抖出来(我认为有这个可能),那检举其他人有没有这事。
一句话,就是杨的回忆是不是应该采信。还是那句话,关键是李锐是不是向他在实录里说的没有检举秀才。
你对李锐的要求实在是过于宽松了,甚至到了袒护的地步了。
史同志提到李锐如果揭发了,那是在8月11日前的什么时候。史同志的意思就是李锐还是在黄大将坦白的8月10日后才揭发的。这个其实是混淆了揭发秀才和坦白斯大林晚年的区别。李锐在实录及“请吴冷西给个说法”里说他不但没有揭发秀才,而且还保护了秀才。而我是对这点提出争议,就是他揭没揭发秀才。这是最重要的。
其次关于揭发的日期按照杨尚昆所说,我们还原一下,就是彭真突然找杨要保护秀才,然后他们和薄一波一起去找李锐谈话,“要他到此为止,不要再扯宽了。” 然后他们向东哥汇报,东哥同意,并要杨向各大组组长打招呼,保护秀才,同时东哥亲自安抚秀才们,说过两天东哥我出去帮你们说话。然后8月11日东哥发言保护秀才,这个讲话也在实录里。
如果这些是真的,那么我们反推一下,8月11日东哥讲话,两天前就是8月9日,或者8月8日,取决于这个过两天怎么理解。我觉得是,过两天就是隔两天的意思,如果那样就是8月8日,如果从宽,起码也是8月9日。这还是需要假设彭真接到揭发材料后不过夜,找杨,薄同李锐谈话,然后去请示东哥,胡服,总理。大家同意后,东哥分别接见秀才,表示过两天要讲话保秀才。如果这一切都发生在同一天,那起码8月9日,李锐的材料就交到彭真手里了,合理假设这材料是8月8日写的。
史同志拿杨尚昆日记没有记载此次见面作为反驳。一个是我相信没有一个人能把,会把发生的所有事情记在日记上。一个杨当然也有记错的可能,谁也不能排除。但东哥11日的讲话,一个是说了有人要挖秀才,但挖不过去,另一个就是专门点了李锐的名字。这个是为什么,没有来由的无的放矢。合理的解释就是为了保护秀才,同时把李锐搞臭,就是说他说的话都不能信。杨尚昆的回忆实际已经把这点说的很清楚。东哥8月11日讲话点了李锐,吴冷西写文章控诉了李锐,并提了彭,薄,杨当时处理此事,杨尚昆回忆里也提了李锐。这些都不算数? 这样对待历史未免太不严肃。
根据杨的回忆,我还是认为说李锐是第一个交代的人,要早于张闻天的8月9日和黄大将的8月10日。杨尚昆的讲话其实可以解释很多事情。我们一件一件看一下。首先是为什么李锐怨念这么大,对于李锐在庐山确实不公平,作为第一个揭发的人,揭发的还都是事实。就是因为人家是大秀才,哪怕李锐揭发的态度那么好,那么老实,那么彻底,不但没有立功,反而被一棍子打到底。以彭真历来的作风来看,彭,杨,薄接见李锐,逼李锐闭嘴时,那肯定是相当的严厉。李锐当时的感觉就是从阳光明媚的地面掉到大同煤井了,那个黑啊。其他主席身边的秀才,最后倒霉都各有取祸之道,而且没倒霉时,主席也对他们不薄,庐山保护过关就是其一。但对李锐,那记忆就是惨痛了,而且极不公平。他对土共,东哥没有怨念都不正常了。
关于黄大将的8月10日交代,我最初看88版实录是真是扼腕啊,你看按照当时的说法如果不是庐山会议,可能没有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按照实录,如果黄大将没看到罗大将压着李锐进来,就不会招供。那就不会有庐山会议的结果。而其实罗大将不过是为了要李锐对质关于高岗的一次谈话。这么小的一件事影响那么大,合上书也不仅长叹造化弄人。我从来没怀疑过,但现在吗,如果前面推理是正确的,那么事实就很可能有另一种解释。
1.
【彭真就来找我商量,提出要保护“秀才”。为此,彭真、薄一波和我专门找李锐谈话,要他到此为止,不要再扯宽了。】——这是某天。
【我把这个意思向刘少奇、周恩来和毛泽东汇报,他们也表示同意。】
【随后毛泽东分别找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谈话,批评“秀才”们前一段表现不好,方向有些不对头;同时又要他们不要过分紧张,要夹着尾巴做人;还说过两天向会上打个招呼,下“停战令”,对“秀才”们挂“免战牌”。】
随后和某天未必是同一天。
过两天,实指还是虚指亦不知道。
也就是说,8月11日——前,不确定是8月9日。
2:杨尚昆8月9日日记并不能证伪“撞墙”。
参见8月6日日记
上、下午均开小组会。
晚间汇报。约廖、孔谈话。
8月9日日程白天是满的,
但是“晚间仍参加汇报。”——约人谈话,亦多在此时或汇报之后了。
也就是说,不能就此得出“你撞墙了”的结论。
ps :8月5日、8月7日、8月8日的日记几乎完全一样:
“上午、下午都开小组会议(8月7日用“小组会”一词。)
晚间汇报。”
晚间汇报的“余地”就太大了。
《杨尚昆日记》的价值既在于表达,亦在于沉默。
庐山会议他刻意写得格外粗减,不多话。
和庐山会议日记之前的语气、字数——完全是两个数量级的。
《杨尚昆日记》对于研究59年不可不看。不仅仅是庐山会议这几天。他把有些话说在别处了,(研究庐山只看会议这几天就会漏掉一些猛料)
这几天却是要多守沉默的。此人表达的艺术,nb极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广兄:《杨尚昆日记》是本极有料的书,推荐。:)
身在海外,就是这个资料实在是不全,只能依赖记忆。我也倾向于是8月11日以前,但多前不好说,最晚应该是8月9日。
1,是老广兄自己提出杨尚昆八月九日和李锐谈话的。----实际上,他根本就没有看过《杨尚昆日记》。----同样的,他也不知道李锐和田家英在庐山之后的友谊深度。----换句话说,因为老广兄没有接触过相关的一些必要史料,所以,他可以这样猜测,---但在这些史料摆在他面前之后----我们需要给李锐一个清白。----这个清白不是为了李锐的声誉,而是我们自己,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的底线所在。
2,杨尚昆的日记,如果您认为杨主任写日记的时候,都要注意“价值既在于表达,亦在于沉默。”----俺只能说,文学的想象力有时候在史料众多的现代史研究里,其实并不那么需要。----您不觉得,这样的研究历史史料的方法,看起来深刻,但或许过于“深刻”了?
寥寥两行:
上午、下午都开小组会议(8月7日少了一个“议”字而已。)
晚间汇报。
偏偏8月6日的日记如下:
“上、下午均开小组会。
晚间汇报。约廖、孔谈话。”
呵呵,如此暗示,晚间汇报的“余地”就太大了。
其实俺做功课还是比较用心的。
目前为止,还没有在青史栏目的跟贴里看到有同学提出俺没有看过的资料。-----但这并不是夸耀,而是想对您说,俺对整个庐山会议的进程略有心得。换句话说,俺是顺着这个会议的脉络看整个会议里各个人的表现的。
因此说,俺大概会比一些同学看得比较深入一些。
而说到这里,其实俺写这个系列,本意很简单,就是把关于庐山会议的整个几个大的因素,人物的互动给大家科普一下。----着眼点,就放在这个事件之上,但从没有带着什么政治目标来写文章的意思。
然而非常奇怪的就是,很多同学会因为俺里面的一些事实而不舒服,比如俺提到了东哥的个人威信这个因素。---其实这不是俺的创见,而是会议期间,洛甫和谭振林的发言都说到,东哥的威信就是党的威信。因此必须维护。-----洛甫是作检讨的时候,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己的错误。谭振林则是在“保皇”的时候说这番话的。----但有一些同学因为这个观点非常不爽。
再比如说,李锐。----俺不知道您的情况,但俺看过了《李锐日记》(出访卷)《李锐诗文自选集》,俺对他的文章是略有了解的。-----您看了俺提出的李锐从北大荒回来时田家英帮忙,认为是田家英大度,---其实,李锐回京后,他们两个还多次密会。互诉衷肠。---试想,这样的友谊,李锐有可能在庐山揭发田家英吗?----正是因为俺看过这些资料,所以知道您怀疑李锐揭发田家英完全是无稽之谈。----这就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道理,怀疑是对的,但有时候多看书可以解决很多不必要的怀疑。
说到李锐,俺对他晚年评论东哥的一些言论是有所质疑的。-----但这个质疑不是像某一些同学们所说的,认为李锐是党员,就不应该骂党。---这个理由在逻辑上很清晰地反映了持这个理由的同学们自己的理论高度。----俺对李锐的质疑在于,他过早地脱离了东哥晚年的实践,(李锐庐山之后就几乎没有机会接触高层政治,直到拨乱反正之后,他才出山),因此,李锐对东哥的评论似乎过于从理论出发,而且也过于把中国当代政治的弊病集中于东哥一人了。
但虽然如此,俺依然对李锐的《庐山会议实录》在史料的正确性上保持信心,这个信心不是因为俺从李锐文章中的蛛丝马迹里看出来的,而是综合其他所见到的史料的结果。---您是老前辈了,俺觉得您对李锐和庐山会议的确有很深的思考,但似乎略有偏见。---不仅反映在您对李锐在庐山的表现,还反映在您说的李锐做中组部领导是因为他曾是陈云的政治秘书。---其实您对史料的掌握是有问题的。因为首先,李锐做陈云秘书的时候是在东北战场时期,后来李锐去哪里了。是不是继续跟着陈云呢?-----答案是,李锐跟着黄克诚大将去湖南了。----所以,陈云还没有赏识李锐到了一直提携他的程度。---而且陈云根本不是喜欢拉个人关系的人。
更重要的是,您完全忽视了老一辈革命家看人的本领。举一个小例子,袁宝华回忆陈云,说以前他跟陈云的时候,有一次陈云就在他的学习心得后面批了一段话,其中有“自以为是,自持聪敏”八个字。---让袁宝华终生难忘。------陈云的一双慧眼,肯定比我们这些小辈对李锐看得更加清楚。-----这一点,如果您看回忆录越多,就会越明白的。
总之,多看史料,多综合永远是了解事实的基础。愿以此和您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