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如何理解茅于轼的“红线”观点 -- 法加
茅于轼的“红线”观点如果得到决策层的认可,会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决策层认为一段时间内国际环境是安全的,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是有限的、可控的,而当前国内城乡居民消费能力下降带来的社会问题远大于粮食安全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在所释放的土地非农业化运作取得的收益大于原来农业化生产可得到的收益的情况下,通过承担粮食安全的风险,解决国内居民消费能力下降的问题。
在当前形势下,如果“红线”取消或者“红线”的数字减小,释放出的土地对国内的经济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无论是作为工业生产还是商业运作,都会比农业取得更多效益,并且解决更多的就业。
这就能理解茅先生在为自己辩解时所讲的:“为什么必须取消这条红线?因为它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极不利于加速农民进城,解决三农问题。因为一个错误的计划经济决策而延误了国家最重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
不久,应该会出现类似于“大裁军”的“大裁地”,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
连西西河都注意到了.
算算看,这几天的发帖,乘以$0.5,才几块钱,河里已经是一浪接一浪了.这效费比,不得了.早拿这劲头放到造车上,还要什么bailout,直接捐款资助花儿街了.
就是从城市的郊区展开,取消农业户口。
太原:外链出处
重庆:外链出处
至2008年底已经有近半的省开始改革
茅并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论据来论证,而在缺乏权威论证来证实其观点的前提下,红线肯定是不能取消的——事关十几亿同胞的肚子
事情的实质是已经出现了变化。
!
网上对茅一片反对声,但西西河几个大佬却没有什么发言,对照自己过去几年的经历,实在不觉得茅有什么太多的错。
首先,粮食安全的问题,很重要,不能出问题。
但是不是就一定要坚持18亿亩红线呢?想想也有道理,粮食是从耕地里长出来的,至少有了耕地,心理不慌。可是又要城镇化,没有城镇化、工业化,经济上不去,也是问题。
目前说来,我国的粮食生产是能够自给自足的,还大有潜力可挖。
例如,我知道的一个县(南方,可能没有太多代表性),有80万亩耕地,都是可以种两季的。老毛时代还种3季(冬小麦),去年,这个县种一季的有70万亩,种两季的10万亩左右。一般说来,种两季比种一季增加2/3的产量是可以达到的,这是潜力;
有没有抛荒的呢?当然有,只是上面检查得严,公路、大路边,政府出钱耕了,做工作让农民都种上了,这也是潜力;
所以,我认为,如果要确保粮食安全,是不是一定要划一条18亿亩的红线呢。
当然政府的考虑是对的,18亿亩,不能退;至于你要城镇化,将耕地转作其它用途,要么多出钱,要么去开荒,要么把过去螨报的数字恢复过来,基层总是有办法的。
老茅是实话实说,但各级政府其实也是心知肚明,无非就是农用地转作它用,麻烦一点,成本高一点,也不会太误城镇化、工业化的事。
广州:
北京:
浙江嘉兴更大胆:
北京:
河南省将投资3000亿建粮食核心区
这可是实实在在的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息息相关。
这“红线”可是当下最新鲜的划定,其他一些产粮大省的还没出台呢。
河南,粮有核心区,武有54军。
不过文章中的这句不恰当:
而且要满足我们对食物高层次的需要,比如说我很喜欢东北大米而不是泰国大米。
我更喜欢国内的水果,吃不惯国外水果。
食品安全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09吉祥,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