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把中国的钱算清楚(一) -- 陈经
现在要理解经济问题,一个通常的大麻烦就是“模糊”。看新闻或者分析文章,字都认识,也觉得有道理,好象也有数据。我自己都能扯不少大道理,好玩的东西是不少。但总感觉有点象搞哲学或者社会学研究。看着言之成理,也很有用,但实际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哪怕都是高手,学的是一样的东西,作出来的判断却相差甚远。说实在的,对于经济判断,没有谁特别有信心,也不应该对谁特别有信心。一个笑话说,经济学家成功的预言了过去六次经济危机中的七次,每次都是不同的人作出的。而理工科就不会这样,逻辑直接得很,推理可靠,再加上实践检验,慢慢的建立了很多非常可靠的理论,开发出了管用的工具。对于这些成熟理论与工具,人们非常有信心。
应该说经济学还是和理工科更象,这有几个原因。从搞经济的人来说,似乎是理工科的人对经济更感兴趣,也更能理解。经济专业的人,也是理工科背景的人多,很多大牛其实是数学家。经济学从研究方法来说,也是理工科这一套,学者们试图建立一个坚实的数学基础。这样的一个成果就是“货币经济学”,以“钱”为核心去构建体系。我觉得这个体系还是很厉害的,数字非常多,挺精深的感觉。有一些其它的“道理经济学”,象“市场经济”能搞活,“出口导向”发展快,这些就象哲学了,搞懂不难,但比较模糊。
现在经济学成了社会显学,新闻媒体上火热得不行了,民间舆论也很热。主要还是“道理经济学”,人看了觉得能明白。但明显有屁股问题,语言与逻辑可以被操纵,同样的事解读就可以两样,吵来吵去各拉一伙人信。经济学家嘴里时而会出一些货币经济学术语,但实际没多少人真正理解,只是看惯了不觉得奇怪。象GDP,人看增长率9%觉得习惯了,实际是啥绝大多数人是糊涂的。社会公众、企业经营者、政府官员可能陷入了一种误区,就是模糊地理解经济。慢慢就成了“糊涂”的理解,有很多不正确的认识,以为明白了,其实离真相反而远了。索罗斯说,“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它铺平了累积巨额财富的道路。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这是一个很厉害的观察,社会公众确实就是一伙糊涂蛋,弄出了很多荒唐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是一种幻想,“群众是很容易糊涂的”才是真理,搞经济或者搞民主得先明白这个道理。
高水平的经济学家与投资大师还是很厉害的,不少人能提前“认清其假象”。我猜想,主要原因是对经济体系有一个整体的观察,从货币经济学的底层开始,有较为严谨可靠的推理基础。而社会公众或者各类大仙,容易被表面的“指标”所迷惑,作出种种逻辑根基不可靠的推理。社会公众和做错数学题的学生不同的是,他们的贪婪与恐惧会产生直接的经济影响,从而直接制造了“假象”。
如何培养“认清其假象”的能力?我觉得虽然经济学很哲学很社会,还是得按理工科的原则来。对于经济数据经济现象,要刨根问底弄到完全明白,逐步建立可靠的逻辑根基。完全弄明白的东西多了,就能作一些可靠推理了。然后,要知道哪些东西自己是不明白的,或者别人也不明白的,根本就是忽悠,这样就可以避免没有逻辑基础的推理。最后,要相信实践,对理论的基本态度是怀疑。
基于这样的理由,我认为“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是理工科的思路。而“宏观调控”,从近来的一些表现来看,不是科学的态度,而是对“专家”的迷信。和社会公众一样,是被各种表面的“指标”所迷惑,没有坚实的逻辑基础。应该正确认识宏观调控理论对经济的作用原理,不要迷信理论。
对于个人,如果打算建立可靠的逻辑根基,我觉得关键着手点应该是货币。把一国乃至整个世界的“钱”是怎么回事给弄通了,才算有个起码的研究基础。另一个方面,货币制度体系在整个经济学里算是很精确的东西,有很多可供研究的数据,定义清楚明确,也是不错的学习方向。我以前想过不少经济问题,基本是哲学逻辑层次的。虽然有时想得挺深,但没有数理基础,总有在“蒙”的感觉。对于货币经济学,名词知道,但没有去融会贯通地理解。因此,想把货币经济学的一些基础学通。中国的情况熟一些,所以就从琢磨中国的钱开始。
(待续)
本帖一共被 6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中国的货币不可自由兑换,人民币在境外规模小,理论上不能流通,境内的外汇也不能流通。所以中国的钱比较简单。例如,按央行的说法,中国的货币供应量有M0、M1、M2三个层次,而外国的层次更多,有新闻说美联储不公布M3了。央行每个季度有《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里面的数字搞清楚了,应该就差不多了。
最新的是《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见:
http://finance.ce.cn/macro/gdxw/200811/18/t20081118_13879159.shtml
里面的政策不用管,我们专看货币相关的数字,研究其根本意义。
头一段是:
“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5.3万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比上年同期低3.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6万亿元, 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年同期低12.6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3.2万亿元,同比增长9.3%,增速比上年同期低3.7个百分点。前三个季度现金净投放1350亿元,同比少投放608亿元。”
M0、M1、M2可能不少人就不太清楚了,我们来学习一下。注意一定要学到完全没有任何疑问。
今年9月末,“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3.2万亿元”,这是什么意思?央行怎么知道3.2万亿这个数字的?它说的可不可信?我们来看定义:
流通中现金(M0),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
从定义看,M0是现金,是纸币与硬币,不是电子数字。而且不是银行里放着的纸币,是除了银行之外的其它人拿着的。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央行真的开印刷机印钱了,比如说历史上一共印过8万亿结结实实的钞票。然后可能其中3万亿回收烧掉了,是真的放火烧的,网上有照片。为什么烧,可能是觉得流通中的现金不用过多,或者老版的钱与破钱不想用了,换新的。对央行来说,不考虑印刷成本的话,钱并不宝贵,烧了再印就行了。还剩5万亿,其中1.8万亿在各种银行里放着。这个1.8万亿是可以统计出来的,各个银行可以向央行报告说,说我各分行加起来这三季度末共有1000亿现金,加总就行了,央行应该也放着不少现金。我们看银行每天下班关门了似乎都要点钱,可能存款机里的现金也得点算,这个数据应该是可信的。所以,5万亿减1.8万亿,得出不受银行控制的“流通中现金”为3.2万亿。数字是举例,8万亿、5万亿、1.2万亿是我假设的,只有3.2万亿是真的。
根据以上讨论,可以确认,央行报告的M0为3.2万亿非常可信,而且也清楚了它的统计方法。这个统计方法是我想象的,请知道情况的指正。
按照这个理解,这3.2万亿是个统计数据,加加减减出来的。那么它就和GDP一样,具体在哪里就没谁弄得清了。有一部分是流通到了境外,其数额各种估计都有。由于中国不会从银行用一个电子数字把人民币转到境外去,所以境外的人民币应该就是现金。由于总共也就3.2万亿现金,我们可以合理估计在境外的人民币现金应该是千亿元规模的。我猜想,美国在境外的现金要多得多。
M0具体是如何增加的,可不可以减少?如果我们从银行存款机或者柜台取现钱,那么就增加M0了,存现钱,M0就减少了。主要应该是这个途径。有谣言说银行资不抵债了,存钱不安全,要人去把钱取出来。还有人说,如果人民都去取钱,银行就会被 “挤兑”,就完蛋了。如果“挤兑”这种事真发生了,那么M0会大幅增加,我们看央行货币政策报告就能看出来。三季度M0同比增长9.3%,应该是个正常数据,3.2万亿只有银行存款总数不到十分之一。可以得出结论,老百姓与企业对把钱放在银行是放心的,拿麻袋存钱的土包子不常见。
我这里得出的结论应该算是理工科研究了,有明确的定义,有具体的实体,不是“道理经济学”。没看过经济学书,不知道怎么写的,但弄懂了就行了,并不用看书。
唯一有些疑惑的是,“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3.2万亿元”,它为什么要说“余额”?我的理解,这可能是一种动态描述,和“房贷余额”一样。现金收回又放出,房贷借出又还上,所以是“余额”。
(待续)
陈经在帮我温习大学里的课程,说真的,好多都还给老师了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老外书上的说法
MB=C+R
MB=monetary base=M0,基础货币
C=Currency in circulation 流通中的现金
R=Reserves 准备金--银行在央行的存款
M0是央行的负债,也等于央行持有的资产,美联储能够精确地控制M0
陈大对于美元在美国外存在的说法曼昆的书上也提到,平均下来每个美国人应该手里有2K多美刀,但实际上很少有人有这么多现金。
为了避免陈大继续努力想象和理解错误,还是厚颜喊一嗓子
谈钱,建议先扫一眼:凯恩斯 货币论 第一篇 第一章
尽信书不如无书,不看书也能学习。如果我有啥理解错误,别人指出来,是很好的讨论。对事情的理解本来就是这样前进的。
也包括俺抽屉底的几块钱硬币。
国内多多情况下是用现金的,一下几十万都有。
俺一张办公桌上铺着一张旧报纸,上面有条消息,某公司到外地收欠账,收到50万一元的硬币,装了一汽车,送到银行说人少只能慢慢点,要好多天。
群众还是更喜欢龙门阵,不喜欢书本上的那些调调。
没有“现金”的定义,余额的理解是错的。
不看书,侃M2与M1、M0关系要闹笑话的。
话说回来,货币学这玩意,弄懂也赚不到钱,但弄错了也不会赔钱,比股票研究好。
报告说,“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6万亿元”,这又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定义。
狭义货币供应量(M1),是指M0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
这个M1就有些糊涂了。活期存款好理解,就是随时可以取出来的。利息很低,刚从年利0.72%降到0.36%了,1万存一年才36元的利息。可是,定义里说,“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算M1,那个人的活期存款算不算?答案是,个人活期存款不算M1,算M2!为啥单位活期存款就能算M1?为什么要这样定义?
把货币分成M0、M1、M2,似乎是看它起作用的直接程度。比如说M0,是现金,掏出来大家都认的。有很多小商贩、商店,它们是只认现金的,人数非常多。所以M0太少的话,可能说明人都跑大商店刷卡去了,小商贩没法活了。大多数商贩与小商店就是挣3.2万亿的M0,这个经济规模大致就是这么多,发展空间就这么大,挣不到太多钱。虽然很常见,但不是主流。我有一个推论,奔着挣M0做生意的,发不了大财。
那么M1是如何起作用的?M0是包括在M1里的,能直接用出去,单位活期存款是怎么回事?如果单位做生意或者运营,这也是立刻能管用的钱。开个支票给对方,或者直接把钱转到对方户头,交易对方也接受的。对方拿到支票,可能立刻到银行取,所以得是活期存款,定期的转不过去。单位开支票或者转账,是一种常规行为,拿现钱的反而少。个人的活期存款,这么用的情况就相对不多了。个人转账买东西很少见,开支票的人现在也不多。
所以,我们可以说,M0就是小商小贩能挣的钱,M1就是做大生意能直接挣到手的钱。小商小贩收现钱,大生意还收支票与转账。M0只有3.2万亿,M1有15.6万亿,当然大生意挣钱空间更广阔。
不过这个定义我觉得肯定得发展。比如现在用支付宝上网买东西的人很多,支付宝里的钱算是啥?众人支付宝里的钱其实是在阿里巴巴集团的银行账户里,我怀疑阿里巴巴只用维持部分的活期账户应付淘客提现,有不少可以存成定期甚至搞别的挣钱归自己了(完全是假设性的猜测)。还有许多人刷卡消费,这卡里的钱算不算M1?因为金额还不算多,所以不用加进定义里。
外国的消费模式和中国很不同,所以M0、M1、M2的定义和中国是有不同的。我们也不必死记定义,记住原则就行了。M1就是做大生意能直接挣的钱,现金支票转账都行,但得立刻挣到手。
M1是15.6万亿,其中有3.2万亿的M0,所以单位的活期存款是12.4万亿。各银行把单位户头数字加一下报到央行,就可以算出来了,所以这个数字也是可以统计可信的。我们知道M0是央行印刷和烧掉保持数字的,这M1是怎么增加减少的?
个人如果把活期存款取出来消费,M1就增加了,这是经济活跃或者通胀的一个迹象。个人把活期存款取出来去炒股,M1并不增加,所以实体经济能挣的钱并不增多。单位把活期账户的钱当工资奖金发给个人,个人不消费存起来,M1就减少了。所以总体来说,挣工资的个人、做小本生意的小商贩,他们的活动是不可能增加M1的,就算取活期存款增加M1,是因为前面有一个存钱动作减少M1。总体来说,个人与小商贩的活动是减少M1(增加到M2里面)。所以,想做大生意挣M1的钱,光靠忽悠个人从原理上就不通。个人再被忽悠的厉害,也就那么大消费能量,不借钱的话增加不了M1,能捞到的饼就那么大,来捞的人多的话,怕是经营要困难。
那么增加M1的途径,一个明显的大项是搞出口。一个企业干出口,挣来了1亿美元,央行收走外汇,给换成7亿人民币,一个电子数字就到这单位的活期账户上了。这是企业换汇,直接凭空增加M1。个人换汇,如果是偷偷进来的,很可能就是以企业换汇的名义进行了,真正个人带进外汇换的远比企业少。现在中国有2万亿美元的外汇,约相当于14万亿人民币,和M1的规模相似,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巧合。这说明,M1的增加主要是靠出口顺差结汇。出口顺差越多,M1就越多,个人存起来减少了M1,还是有多。所以中国的货币增发主要是以换汇的形式进行,增发到了出口企业的活期账户上,出口企业再把这些钱花出去,变成社会的M0、M1、M2。这些年来,很大一群中国富人就是搞出口的,因为社会的钱等于是他们先“无中生有”挣出来的,社会繁荣与经济增长是他们的活动拉动的。别人挣的钱可能得先在那,干出口的却不用管,这也是“出口导向”拉动经济的原理,无中生有变出M1。这是M1的外部来源。
还有一种增加M1的办法,就是先让一个“雷锋”向银行借钱,再把这钱花出去,别人挣了这钱就可以增加M1了。比如白领张老三要找老婆,贷款50万买了个房,张老三就成了“雷锋”。房地产商收到许多张老三的钱共2亿,还掉银行的贷款1亿,多出的1亿就真的凭空产生了,增加M1了。这多出来的1亿M1是社会通过“创造关系”产生出来的。理论上来说,张老三们努力工作挣来别人或者企业的M1,还给银行2亿还多,这M1就消失了。所以,M1是可以通过“借贷还贷”不断产生、消灭的。这样的雷锋有很多,越是发达的经济体越多。公司可以借,个人可以借。如果越借越多,M1就不断增加。理论上,这个办法可以生出无限的M1。实际上,银行放贷多了会有一个限制。如存款准备金率,贷到后来银行就失去放贷资格了。
总之我们知道,M1除了外部来源,还有一个内部来源,就是银行借贷。一个经济体靠M0、M1这两招,就可以有一个基本的运行框架了。由于外汇一直在增加,所以中国的M1不停地增加。如果有很多外资公司要求拿人民币换外汇,离开中国,这会让M1减少。这在别的国家发生过,外资换汇走掉,M1减少,经济遭到重大打击。不过在中国,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很清楚的前景,外资如何退出没有和政府谈好,先在中国挣人民币再说,没有合法的退出途径,暂时不用考虑。Motorola美国母公司经营遇到困难,想从中国子公司抽5亿美元利润救急,这都得中国政府特批。这是中国的主权,还不用怕。
另一个内部来源,银行借贷还贷创造或者消灭M1,这是全世界都要面对的问题。如果创造多于消灭,M1就增多,挣钱似乎容易,但这是“创造”出来的钱,理论上要还的,可以认为并不是靠得住的钱。现在挣着容易,可能以后要面对困难的日子。
当然,还有其它的创造办法。央行与政府创造M1的事,可以留在下节M2来学习。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