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个人和金融机构打交道的一点体会和想法。 -- 隔路山贼
现在的存款方式既简单有可靠,对容易被忽悠的老百姓来说,是现存的极少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了(半玩笑),但是银行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已经说明国内的银行不满足这些收益了。
所以,提醒身边的老人,在自己不明白的情况下,千万不要信银行的推介。
馅饼不是那么好吃的,在国内公积金贷款是最佳选择了。不过不知道公积金贷款能否如商贷般多次变更贷款合同。如果只能提前还但是不能变更,且有能力多次提前还款,还是商贷更合算把(不过没计算过,只是自己猜测)。
组合贷款很麻烦,对付一个银行已经够我们头痛的了。
我把信用卡都停了,毫无影响嘛
1。还贷阶段的2.26万元似乎没有考虑折现到50个月的现值,所以实际的损失更大
2。贷款开始于第51个月,而到时候的6年期市场贷款利率不应该同于现时的6年期市场贷款利率。用金融术语讲,5.04%是即期利率,而51个月开始的是未来利率
而中德的合同的诱惑恰恰在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性-按照我的计算,未来利率在5.3%左右的水平时,中德合约和市场合约持平,未来利率若跌到2.5%,中德合约将多支付3万,未来利率若升到6.5%,则少支付1万。所以如果lz假定未来利率和即期利率持平,则不选择中德的结论是正确的。
从这个角度看,中德的3.3%相当于4年/6年的远期利率互换合同(interest swap)。
3。在存款期满时,客户是否可以选择不在中德贷款?(当然8千的前期手续费就白交了)。如是则该合同又相当于和约利率为3.3%的利率互换期权-当市场利率低于3.3%的时候,当然不会去执行3.3%的合同,所以最高锁定损失为2万元。
鉴于国内没有利率衍生品市场,对该产品无法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价,但私下认为对消费者不是太有利(极端趋避风险者除外)。
1、没有异议;
2、贷款不是始于第51个月,而是第54个月,其中有三个月账户处于静止状态(不用存,也不能贷),正好4年半,所以我是按照5年的零存整取与之比较;
另外您的计算只涉及贷款利率,实际上存款利率也会上升,不知道考虑没有?
3、存款期满后如果选择不贷款,则退还全部本息(当然是2%)和手续费(本金,5年的利息白给了——手续费是一签合同存第一笔钱的时候就同时存进去的)。
我认为中德的优势只在长期贷款上,但他偏偏规定一个最长还贷期,而且这个时间很有讲究,71个月,不到6年,而再少一年呢?59个月的贷款利率一个较低的档次了(银行贷款,5年以下和以上是两个标准),我估计申请贷款的要不申请低于5年的,要不申请20年的,绝不会有人申请刚好超过5年的。
2.考虑了,我假设的是存贷利差不变
3.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最高损失是1万2,用1万2买份利率不上升的保险,对某些人来说还是可以的
贷款期的问题我猜想主要是因为中德可能只能对短期的远期利率互换进行风险对冲的缘故-即便在国外也是一样的,长期的远期互换肯定要收更多的手续费。
全世界的都有,没有不亏的。
07年初年景好的时候citibank给我推荐european property的基金,说是稳赚的,结果是稳步下跌,还不如瞎买个股票。
所以,国外的金融机构,在国外就是披着羊皮的狼了,到中国能指望它们是披着狼皮的羊吗?
金融危机给我的最大启示就是,别指望靠所谓金融机构的理财来赚钱。钱,还是要靠自己的劳动来赚。所以爸妈说的是对的,身体好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