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闲聊 上海人的地域歧视 -- 子玉
[原创 2008-11-03 10:05:05]
闲聊,兼做自我批评,呵呵,要都是这么个形式,相信社会风气会大大改善。
前不久说道上海人有一些毛病,大家很有意见。今天我就再仔细说一个毛病,最为各地诟病的毛病,就是题目里说的:地域歧视。
上海人有一种自负感,看不起其他地方的人,的确很有那么一点。只一个上海话的词,就说明问题:外地人。
外地人,木噱噱格...呵呵,就是这么一种口气(这个要请相声演员这么学学,侯宝林那样的相声大师)。
但是,您要是只知道这么一点的话,那么老实说,您对上海人的地域观念,就太不了解了。今日,我就给您给说道一番:
首先上海人,啥人是真正的上海人,嗯?比如在下,我是上海人,真正的上海人,但是我套用美国移民文化的说法,实际上也就是第二代移民罢了。我父母都不是上海人,都是外地人,木噱噱格,哈哈....
真正的上海人,恐怕只有在郊区去找,市区很不好找了。我不记得有什么同学朋友算得上祖辈在上海的真正老字号。
为什么呢?因为上海目前的市区,绝大部分是后来形成的租界。原来就是空白的农村,是上海老城之外的地皮,被洋人租去的。这个地皮上的中国人,形同到外国的中国移民,自然是外地人多了。
移民有一个特点,就是多半是原属地的精英。就是现在来上海的,哪个不是外地的有点本事的人?别看地铁里托着口袋的老大爷,那在他老家兴许很是一个人物来,否则他老人家单枪匹马敢奔出来闯荡?
上海人对于外地人是一而概之,都是外地人。外地人到上海,上海闲话讲不来,眯细眯细炒咸菜。但是实际上上海人因为都是外地来的,真正还有一层地域观,呵呵,才是外地来的朋友们不可懂的。当然我这么说出来,不是希望大家不加批判地吸收的哦。
就是实际上上海人,还有两个讲究,一个是对你祖籍的讲究,一个是对你现住地在哪个区的讲究。
什么是祖籍的讲究?就是你不是第二代移民第三代移民吗?那你老爸老妈他们原来是哪里人?一般来说,广东人,浙江人,是自视颇高的,这跟广东人浙江人在旧社会上海经商比较成功有关。江苏的,却因为江北人多从事剃头修脚等行业,为上海人长期歧视。这个现在是不大看到了。但是还是有。
安徽人,因为以前出来讨饭的太多,属于被看不起的。呵呵,老乡们,千万别再跑到上海来要饭了,越这么要饭,大伙在上海越不好混啊!
现在是新疆人,呵呵,被歧视了。为什么?小偷多啊。
我这么说出来,是希望各地来上海的好汉们,一定要注意原属地的形象,自己要兢兢业业,要诚信,否则同乡们都不好混啊!
其次还有一种关于你居住地区的讲究,现在随着各色小区开发得无边无际,基本消失了。在上海话里,原来有上只角下只角的说法。
什么是上只角?就是指大约黄埔区、卢湾区、静安区,徐汇区,这么一些区,就是南京路与淮海路之间以及周围的那一片地方,为上只角。而杨浦、普陀、南市,等等,为下只角。
南京路淮海路,实际上是租界最为繁华之所在,这里的居民,估计原来都是较为富裕,或者是一些亭子间先生,洋行打工的,于是在经济上显得较为富足。这样相比杨浦工业区的包身工,当然自认高人一等。
这种说法,到文革之中,大致上被淘汰了。后来居民居住条件改善,上只角的人一个动迁,就到了下只角,大家就此脚碰脚了。
闲聊,有一类书专门讲上海掌故的,我这么聊,您就不必买他们的了。
其實約定俗成的上海人,都是移民。
而你所說的正宗上海人,全部是上海人口中的鄉下人,因為他們操的方言與上海話有相當大的區別。
上海人自認為上海人,是以比較時尚的上海話為標準區分的。
說得一口時尚上海話的自然是上海人,無論他自個是移民還是父輩是移民都無所謂。
比如說嘉定、松江的人就都不自認為是上海人。到市中心區都說去上海,跟上海周邊的江浙縣市的關系倒反而更親密。比方說青浦的朱家角與蘇州的周莊,就遠比朱家角與上海的關系緊密,口音相近。
陳云的故鄉蓮塘緊靠浙江嘉善,兩地的口音相差無幾。
當然這是指老輩人。
現在由于上海城區的擴大,上海人的定義遠比從前大。上海郊縣的小孩都在努力學說時尚的上海話口音,為成為一個標準的上海人在努力。
上海的新移民也在做此努力。
但上海本地的標準上海人卻在努力說洋話,說標準的國語,以示自己高人一等的優越感。
1800万常驻人口(应该是户籍为上海户口),600万登记的暂住人口(应该是在上海常住但是没有上海本地户籍的吧),而前者还有何高的比例是从外地迁移来的,所以,至少50%的外地移民(上海官方的结论),所以,上海是个中国再典型不过的移民城市,歧视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平时也感觉不到,除了方言隔阂,已经没有多少人在意了吧,我认为。
很多小孩子啊已经几乎不会说上海话了。你说的关于语言的这条不认同。
我文章的最后說了這個現象。
問題出在最近二十年上海的外來人口成暴漲態勢,在新資金新人口的沖擊下,上海話不那么時髦了。這說明上海人的標準在發生重大變化。但是僅以戶籍區分顯然不夠。
那么,你給一個何為上海人的標準?
我一大学同学,顺义的,我们自然都认为他是北京人,可他不这么认为,他说他们那里的人进市区去都说“我去趟北京”。我们宿舍的兄弟听了都觉得很奇怪。
其实就是那个2要2不要,做到了就是“自己人”。。。
语言么,说句不中听的话,听得懂,不要在上海也要求别人说普通话就足够了
我觉得吧,上海人所谓歧视外地人的缺点也是江浙农民缺点的缩影。谁家有了在上海扎根的人,便成为家里的骄傲随时炫耀的资本和上海的代言人。时间一长,两边心态都失衡,然后就有高看自己和歧视别人以及成了上海人后开始歧视外地人的事情啦。大城市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毛病吧,有时候,小地方的居民户口也会看不起农村户口呢。
很多人带着对上海人的偏见到上海游玩或学习,随时把自己的偏见与上海人的行为或对号入座或强行对应,然后带着“上海人的确如此”的结论离开上海。
所有的歧视都是自抬身价,无论是上海人歧视外地人还是外地人歧视上海人。
上海人眼中,全都是乡下人;广东人眼中,全都是北佬;北京人眼中,全都是下级;地域歧视,其实是人类的通性。上海人的地域歧视,突出表现在语言上。上海话(市区但不包括老城厢)是苏州话和宁波话的融合产物。比苏州话硬一点,比宁波话软一点。但和原来的上海话(本地话)却差异非常大。大家如果听听宋庆龄和宋美龄的录音讲话,就知道本地话和上海话的区别了。正因为如此苏州人和宁波人在上海的地位是很高的。有句话,苏州人做官,宁波人撑船。广东人在上海也有很大的势力,现在恒隆中心北面,陕西路,新闸路一代,原来就是广东人聚居区。阮玲玉故居:沁园村就在附近。同时江苏人,苏南人(苏州,无锡,常州)和苏北人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上海人口中的苏北(或称江北)确确实实是个语言概念,而不是地域概念。无论江南江北,只要是江淮官话区的(如南京,镇江,及安徽大部),都被上海人看作江北人。滑稽戏里,常常作为取笑的对象。他们在上海的聚居区一分布在苏州河的北岸和杨浦一带。明显就是产业工人区。市区也有小片的集中分布。一说扬州三把刀,大家就明白了。当然,三把刀,现在也产业升级了,现在上海滩理发,浴场按摩的老板,一般都控制在扬州老乡手中。但很奇怪,大浴场的老板,全部都是东北人,洗脚店的老板,一般都是温州人。
原来上海就是指老城厢,那里的人,上海话做本地人,说的话叫本地话,吃的菜叫浓油赤酱的本帮菜。后来有了租界,包括租界,华界,合成上海。而浦东,五角场,大场,真如,莘庄都不被认为是上海的。直到现在,五角场,大场地方的人,到市区,还是称到“上海”去的。当然,自从三年大变样以来,上海的人口分布也大变样了。现在的地图是,内环以内是外国人,内中环间是外地人。中外环,才是上海人。
随着人口地图的分布,上海语言也在变化。现在的上海小囡,很多都不会说,不愿说,不肯说上海话。会说的,也都是大舌头,文白不分。再过三代,估计上海话要绝种了。因此,抢救上海话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怪怪的。
这个苏北不是地理概念,是语言区概念,大致涵盖了吴语区之外的江苏和安徽地区。
感觉传统上上海人对苏北人的看法特别不好,对于更远的东北华北西南西北,倒没有什么特别的不良印象。
蘇北人,大多在舊上海從事屬于苦力的活,如碼頭扛麻包、掏糞、拉黃包車等。
另外黑道人數也是蘇北人占多,多數人又住在棚戶區里。
比方說今天上海繁華的徐家匯商圈,就是以前著名的肇嘉浜棚戶區,多是蘇北人聚居。以前肇嘉浜路是一條臭水河,兩邊搭了好幾千戶棚戶。
在此類居住環境中頑強生活的蘇北人自然會被有一定財產的上海上只角的人看不起。一直延續數十年至今,雖說現在的程度與當年不可同語。
我抄起一块板砖向飞马萧后脑勺砸去。。。。。。你太不给江浙人面子了。
再偷偷塞朵花。。。。。。您老说的都是实话。
在我看来,上海人所谓歧视外地人的缺点不仅是江浙农民缺点的缩影,也是全世界人民普遍存在的缺点的典型。
城里的对乡下的有优越感,穷的看不起富的,“文明”的看不起土气的,虽说不是放之全球皆准,但到哪旮旯差不多都有。
为什么上海人在这方面名气特别大,还不是因为在中国总体土和穷的几十年里,上海人的洋和富(其实也就是日子过得去)比较突出一点,大家关注的多一些。
社会在变化,时代在进步,上海人的年轻一代已经很少有歧视外地人的了。“乡下人”在上海还是会被歧视的,但“乡下人”现在已不特指外地人,而更多是称呼“没素质”的人了。
同意飞兄说的“所有的歧视都是自抬身价”,再补充一下:
往往没什么身价的才会乐于自抬身价,搞什么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