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闲聊 上海人的地域歧视 -- 子玉
我曾在北京机场看到过几个新加坡人在用英语交谈,当时觉得怪怪的,总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坡人之间讲英语倒没什么奇怪的,许多人根本不会或讲不好华语。
那个“眯细眯细炒咸菜”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上只角?就是指大约黄埔区、卢湾区、静安区,徐汇区,这么一些区,就是南京路与淮海路之间以及周围的那一片地方,为上只角。而杨浦、普陀、南市,等等,为下只角。
南京路淮海路,实际上是租界最为繁华之所在,这里的居民,估计原来都是较为富裕,或者是一些亭子间先生,洋行打工的,于是在经济上显得较为富足。这样相比杨浦工业区的包身工,当然自认高人一等。
怎么听怎么感觉像阿Q的那个“老子从前也阔过”的感觉,呵呵
中国不可避免的进入超级城市化的进程中了。上海作为中国超级城市化的先驱,集中了国人在面对城市化过程中所有的优缺点。
个人在巨型城市中的无助是必然的。有问题,仅仅靠几个朋友和亲戚是解决不了了。原来维系人和人关系的宗族势力,在大型城市里毫无力量。城市人学习的第一条就是自保,在高人口密度的情况下,损人利己是不二选择。随着对城市规则和法治的了解,才进一步到相互合作。这可以解释上海的很多现象。
地域歧视是城市化中间的一个过程,也会随着城市化的过程发展到全国,而后渐渐淡化。
更多上之角人对下之角人的感觉是“怎么你现在也阔了”。
租界的时候有点像现在美国很多城市Downtown的概念,虽然是大家发财之地,但是真的老板下班还是回西区的花园洋房。所以也就是长宁,静安,以及卢湾和徐汇一部分可称得上上只角。下只角的共同特点是都是华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跟不上,有点像British Raj中的非英国殖民地区。
以前不知道。后来去了才发现,那里虽然离闹市区很近,环境却相对清幽的多。但走路10分钟都不用,就可以走到非常热闹繁华的地方。
大概与以前那些富家小姐们类似吧。
像我以前问陕西同学,他们说陕西话现在只有在打架时骂人用了。要去西安你说陕西话,都要被营业员鄙视。
再者,不怕砖头,我要说上海话一点不好听。自己说的时候不觉得,听两个男人用上海话对话,太娘娘腔了。中年人说起来势利。女孩子用来发发嗲倒不错,不过有时候女人用上海话可以体现出一种冰冷的疏离。
抢救上海话,关键是要讲其作为一种文化保护,这种文化不需要加以普及:而不要将其作为一种流通的工具。
对少数民族语言也应该如此。
我的同事里面上海人很少,就两个,一个前台,一个我的好哥们,似乎都很不错,没有那种典型上海人的感觉.平时在我们面前也不说上海话,也没有机会说上海话.
按照我的经验,上海80后的年轻人都能说很标准的普通话,除s和sh的发音还有些混淆外.而我这种被定义成新上海人的人从来没有打算学过上海话,更没有打算说上海话,在中国普通话流利足够了...
您想一帮子上海娃娃对着外地人这么“眯细眯细炒咸菜”来上一句,对方肯定发蒙是吧,于是一群孩子哈哈大笑作鸟兽散。弄得个外地人木噱噱几个月不知所谓。
实际上眯细眯细恐怕是日语那个吃的意思,在上海话里,是没有眯细脉细这个词汇的。而上海人都知道日本人说眯细眯细就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