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喜人呀,改良的中国风格民居重新出现 -- 晨枫

共:💬157 🌺13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个问题我自然知道。

但是,你也说了,不论是低层还是高层都是要高密度,没有人会说底层低密度效率高的。你贴的这个项目的容积率最多也就是1左右,不论和低层高密度还是高层高密度比都是吃亏无疑。

这次的会上有个分会场讨论中国的绿色建筑,有一个法国人就专门讲了这个问题。他的结论是中国的城市在新建区虽然建了很多高层住宅,但从土地和能源的效率上来讲,比旧区(底层高密度)反而降低了。 建高层尚且如此,如果建TOWNHOUSE那就更可想而知了。

下面就引他做报告的一张幻灯片说明这个问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左边是巴黎旧区,右边是广州的三种情况, 右下角就是一个广州的低密度住宅区,可见是效率最低的一个。 同时从广州天河CBD和巴黎旧城相比,也可以看出高层的密度并不一定比底层高密度要高。 这也是我上面提高层和多层建筑的原因,但我想如果有得挑的话,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高层住宅而不是像广州或上海旧区那样的房子住的。

至于高层的能耗,毕竟是由于集中度高,还是比较容易解决,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建筑节能标准可以制定到和德国一样的原因,他单栋的房子要想达到和我们的公寓同样的能耗,要多花不少劲的。 例如你提到的空调问题,就可以使用冷热电三联供的机组来降低能耗,但是这个方案实现起来,显然是高层或者多层的住宅比单栋或者连排的房子容易的多。

家园 当然,要是低层还低密度,那肯定不是方向

不过低密度、高密度怎么计算呢?容积率的定义是什么?

高层加大间距的话,密度并不高;但间距太小,居住质量糟糕。这个矛盾不好解决。如果把高层放平了,假定40层的高层高度为150米,楼间间距100米,口字形场地容纳4座高楼,放平了形成田字形的三层连排,容量应该差不多吧?我这是极度简化的情况,但就是想说明连排不见得就不能实现高密度。

不过你是对的:对于集中冷暖来说,集中的高层容易提高热效率。我前面的例子是指上海现在很多多层(5-6层)的“新公房”装窗式空调,热效率很低,漏冷漏热。不过多层连排和高层的效率应该相近啊,为什么也很低呢?

家园 容积率的定义。

简单的来说就是建筑面积比上地块面积,例如发展商去买了一块10000平米的地,在这块地上盖了20000平米的房子卖,这个项目的容积率就是2. 这个容积率一般在卖地的时候政府规划部门都有了规定,例如最大不超过4等,这也就是为什么往往新闻里卖地的时候提到“折算楼面价”,就是把地价折算除以通过规定的最大容积率算出这块地上可以建成的房子的建筑面积。

低层高密地确实是像你说的那样通过多占地的方式取得。只不过你想像的乐观了一点罢了。那次这个法国人正好有一个40层高楼的例子,贴一下也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左边这两幅图的容积率大致相同(大致5-6),一个是香港40层的高层住宅,一个是巴黎旧区。只不过正如我上面提到的那样,我想大部分人选择的话,大概都愿意住香港的高层,而不愿意去住巴黎的旧区。(别的条件一致的情况下)

家园 至于多层连排和高层的热效率,多说两句。

首先,一个建筑的热工效率和很多因素有关,并不存在连排的一定低,高层的一定高。也很有可能良好设计的连排比高层低,这都有可能。 在这里只是讲如果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大致的比较。 一套连排的房子至少有前,后,顶上三个面和外界空气接触,而一套高层或者多层的公寓则可能只有朝外的一个面和外界接触,其他的面都被其他的公寓包裹起来。一个面做绝缘隔热,当然比三个面做绝缘隔热简单了。

家园 有宝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不能这么算吧

如果是高层塔式,一层4单元,那每单元有两面墙;单元数当然可以更高,但底面积也相应增大。连体可以背靠背,多层(比如说3层)背靠背的连体只有顶层有一面墙、一面顶,下面的层次只有一面墙,没有其他面和外界接触了。两面通透的话,要增加一面墙,但也不是每层都是三面朝外。

板式高层按每个单元算的表面积小一点,但板式高层的其他问题太多,比如遮挡阳光和通风,现在已经很少了。

家园 香港那样的密集高层并不好

有些单元处于永久性阴影之中,高楼之间间距极近,毫无私密。我想可能有不少人还是情愿巴黎这样的老式低层高密,至少社区感强一点。

家园 巴黎这样的老市区私密性和社区性强不到哪里去

我没住过巴黎的老市区,但住过类似的居住区。私密性嘛,底下一对小夫妻一天吵几次我是数得清楚的。社区感嘛,就是见面打声招呼。这里就是重来不认识的人见面也会打声招呼,所以我不知道这该不该算社区感。我在国内住过类似四合院、大杂院的环境,那种社区感是不好比较的。但即使那样的社区感也是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不断变迁的。

说到底,私密性是个建筑质量和条件的问题,而社区感多多少少和社区的交流和文化有关系。

要说取光问题,我原来四合院里也有住户一辈子住阴影里的,因为他们开门朝北。这个问题在上海一些老的西式公寓里也普遍存在,因为西人建房不讲究朝向。倒是解放后建的新式公房和高层普遍解决了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拉开建筑间距离,错开建筑排布。

家园 这个只不过是照片上看上去的错觉而已。

香港有建筑条例规定建筑物的通风和采光,在这些新建的高层住宅区中是不可能有处于永久性的阴影的,发展商也不会那么笨的去建这种卖不出去的楼的。

至于私密性, 高层之间的间距再密,私密性也不会比那种旧式的小街小巷差的,这个你放心。

至于社区感,高层住宅一样可以营造,看你怎么做就是了。

家园 晨兄这个观点和主流观点是一致的

也就是现在当政者持有的观点。

呼吁保持所谓城市传统面貌的都是我等即不当政,又不搞技术的酸文人。

记得当年最后一个鄂伦春部落迁出森林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是正确的,只有搞文化学的人掉泪。因为他们见证了一种文化的消失。

城市也是有文化的,否则为什么巴黎人不把老城区推倒打造“塞纳河畔的纽约”呢?为什么佛罗伦萨人要规定新建房屋也必须是“红屋顶”呢?

中国的城市建设走的是美国的路子,“高楼大厦,玻璃幕墙”那才叫“现代化”。砖瓦平房那叫做“落后”。

其实这和中国官员的出身有很大关系,一直想说说这个事情,可是一直没有理清头绪,以后再说吧。

家园 我这里只是说个大概,而且也强调了是可能只有一个面。

就算是南北通透的话,也就是两个面而已。一个同样面积的高层公寓单位,比起一个同样面积的连排栋的房子表面积要小,应该是没有什么可以争论的地方的。

家园 保护传统文化和把传统文化博物馆化是不同的

只有活着的传统文化才是有活力的,而活着的传统文化是适合现代生活的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博物馆化的努力中外都有,看看北美印第安人,他们的文化尽管受到保护,但是死亡了,而且是安乐死。

国人常喜欢把巴黎拿出来说事。今天的巴黎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要看你在哪里划代了。现在的“传统”巴黎是拿破仑三世时代巴黎总督欧斯曼时代重建的,也就是19世纪下半叶。当时把这之前的巴黎大体“犁平”了,只有少数重要的教堂和宫殿例外。由于大体“较新”,巴黎的“传统”建筑享有接近现代标准的自来水、污水排水和具有当时先进水平的城市和小区规划。这和中国现在面临的城市改造问题是截然不同的。

说到老城市的新建筑,佛罗伦萨没有去过,但巴黎、维也纳、甚至威尼斯都不乏和传统风格截然对立的现代建筑,而且不是在远离老城的新区。我的《蓝色的浪漫》里维也纳篇里,就有斯蒂芬大教堂边上的钢骨玻璃房子的照片。

美国城市又是另外一个问题。直到19世纪末,除了纽约、芝加哥、波士顿等少数城市外,美国没有多少有规模的城市,新建筑当然就自然地采用时新风格。

中国官员或许崇洋媚外,其实外国官员也一样。没有发现欧洲主要大城市的建筑风格经常是很相似的吗?

家园 您没觉得东亚主要城市的建筑风格也很相似么?

这是地域问题,说起来话长,在此略过。

印第安文化的消亡人为因素占很大比例。实际上中国现在也面临这个问题。而且,中国现在才是把传统文化博物馆化呢,就拿北京来说,成片的拆掉民居,然后划几个保护区,往墙上喷完颜料就放那不管了。这其实就是坐视其自生自灭,等到房屋不可修复的时候,很自然的就拆掉了。

巴黎确实是当初重建过,但是自从那时起,就产生了世界闻名的巴黎,而且至今没有大的变化。我们呢?从八十年代开始,把中国的城市几乎重建了一遍。现在哪还有塞外风光和江南水乡的区别,全国的城市都一个模样。

完善的自来水、污水排水系统是可以建设的,但这不是以高楼大厦代替四合院为必然条件。至于城市和小区规划,什么是先进水平?起码,北京的城市布局是有自己特色的,而且并不需要如此大规模的重建。

我没说过中国的官员在城市建设上崇洋媚外,但是他们的出身确实影响了他们的决策思路。

家园 城市风格的同质化是和现代观念的同质化有关

巴黎重建之后就不变了,那是不是可以说,北京重建后也就没有必要再变了呢?事实上,纽约在过去几十年内也没有怎么大变了。

传统的四合院如果可以整体提起来,把地下重建现代水电,那当然好。在这样做在经济上不现实的情况下,对传统四合院该怎么办呢?

家园 改建、翻建和拆了再建哪个花费多,我还真的不知道

晨兄若有数据,可以提出来作为论证。

巴黎一直在变,但是“巴黎”还在,北京也在变,但是北京还剩下什么呢?

北京的彻底变化说远了,才不到二十年。二十年后呢?是不是又要变一次?

北京不是自然变化的,而是人力作用。而且是很野蛮的作用。参考《城记》

当然也有成功的案例外链出处外链出处

但是作为整体的城市风貌,北京已经没剩什么了。

如果说现在才找到北京的建设方法,太晚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