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那些即将消逝的名字 -- 须弥一芥
我听美国银行的员工说过,从60年代开始,NationsBank不断收购同业,最终成为美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也许是受这种风格的影响,当年美银也是以闪电速度从花旗手里抢下了建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和海外中文圈‘接轨’了,都改称美国银行了。
美国银行早在1940年代就在中国建立分行,当时就叫“美国银行”。后来90年代重回内地建立分行,还是沿用“美国银行”的旧称。之前国内的翻译界,倒一直使用“美洲银行”的说法(即使当时BOA已经开立内地分行),直到BOA入股建行后,才逐渐改为美国银行。
不过,我倒认为使用“美洲银行”更合适。一来“美国银行”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是“美国的银行”,品牌的独创性不够,而且国内讲到“美国的银行”,一般总是联想到花旗银行。二来美国只是一个国家,而美洲是一个大洲,显然用“美洲”这个称呼更大气,按国人喜大厌小的习惯,更迎合国人的这种心理。
俺记得以前在国内的时候,系统内言必称“美洲行”如何如何。到了三藩市,才知道海外的中文翻译为“美国银行”。
美国银行中国区行长陈文发说,“使用全球统一的中文名字可以避免误会,特别是正当美国银行在中国加强其各方面的合作关系并增强其业务的时候,”
据悉,美国银行于1981年在北京开办第一个办事处,当时曾担心公众可能会误认“美国银行”为美国中央银行,因此而使用“美国美洲银行”这一中文名字。
毕竟,在这种情况下,客户和投资者的信心至关重要。Bear stern倒下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人开始瞄准雷曼等着它倒了。雷曼只要有一点点让别人不放心,后果可能就想恐慌时期银行被挤兑一样迅速垮台。
我看它一很无奈啊。大环境下,没有硬梆梆的实质资产的保障,躲是躲不过了。哪怕象WaMu这样的大银行,虽然有大量的客户存款当低,但是恐慌一来,10来天内被客户抽逃资金150亿,也只好倒闭了事。
看了后面的续,明白了,原来是被人收购了,但是名字比人家原来的响亮,被留用了。
纯粹的投行业务太单一,不能用其他业务的收入来冲抵损失,投行业务的整体风险也过高
这次幸存的几个大玩家,花旗,UBS,瑞士信贷,德意志,都不是纯粹的投行,其他业务的收益可以部分抵消IB业务的损失,能够混过来就不奇怪了
投行这个词,大概会变成历史了.
be as savage as the competition
the only rule: survive
银行之间,特别是商行,这种收购合并太多了。商行要扩大,就是扩大自己的爪印儿(footprint),一般要靠收购别人的网点儿,自己从头做代价太高。另一方面,自己不足够大,就随时有被别人吃掉的可能。
当然boa这方面和citi差不多,都比较aggressive,所以同事度假回来有时候都会开玩笑地说,我走这几天anybody got pregnant, married, any merger?
可咋没有我的涅?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