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黄药师的佛学密码(上集) -- 黄花2003

共:💬34 🌺10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黄药师的佛学密码(上集)

所谓药师者,即非药师,是名药师

拙贴〈〈葵花宝典渊源考》链接出处,提到东邪黄药师,“药师”一名源自佛教。西方阿弥陀佛,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

黄药师的名字源于佛教文化是无疑的。现实历史上,唐朝军神李靖,表字即为“药师”。所以李靖也叫李药师,他哥叫李药王。佛教里边,药王菩萨、药师佛是确实存在、有典可循的。《法华经》中有《〈药王菩萨本事品〉》(最早翻译于西晋)。而显宗和密宗都有《药师经》(最早翻译于东晋),药师佛信仰流传至今。(李药师他弟叫李客师,倒不知出自何典)。李靖后来在民间和文学上被附会成“托塔天王”,其三子哪咤。虽说在影响较大的《封神榜》中,李靖和哪咤都是道教系统中人,但托塔天王和哪咤都是实实在在的佛教文化的人物。甚至哪咤莲花化身的传说也源于佛教。先不说莲花是佛教的标记,按佛教净土信仰,佛子发愿往生净土,净土即生一莲花。功德圆满时,净土之人即从莲花中生。

但是,黄老邪为什么起“药师”这一佛教意味的名字,这又跟药师佛有什么关系?

“邪”好理解,黄药师一生行为乖张、孤僻,惊骇世俗,可以担当一个“邪”字,但跟佛沾不上边。

挖坑是学不来的。直说了,黄老邪名药师,不是老金心血来潮,只是借用佛教名相,其实人就是要告诉你,根本就是跟跟药师佛有关。YY一下:有点象禅宗说法。释迦牟尼灵鹫山(《天龙八部》的灵鹫宫)拈花,什么意思?大家搞不懂,莫非老师要教“插花”?摩诃迦叶(音涉)却笑了。

所以说禅宗是大密宗,不是一般的密宗,完完全全都给你说了,你自己不懂。神神秘秘的,反落了下乘。

其实,黄老邪为什么叫药师,《射雕英雄传》里边是有过解释的。话说桃花岛上,周伯通展开“碎纸机”的手段,碎了老黄做梦都想的〈九阴真经〉〉。老黄大怒,出手就揍。周伯通守着师兄遗训,只以一手御敌,吃亏了,被打得吐血。老黄过意不去,给他服了自制的丹药。

(黄药师)取出三颗猩红如血的丹药,交给他道:“伯通,天下伤药,只怕无出我桃花岛无常丹之右

。每隔七天服一颗,你的内伤可以无碍。现下我送你出岛。”周伯通点了点头,接过丹药,服下了一颗,自行调气护伤,过了一会,吐出一口瘀血,说道:“黄老邪,你的丹药很灵,无怪你名字叫作‘药师’。 咦,奇怪,奇怪,我名叫‘伯通’,那又是甚么意思?”

按照这个说法,跟黄老邪的特长爱好有关。黄老邪可以说是民间老中医,没事喜欢鼓捣些药丸。著名的还有一种秘制的“九花玉露丸”,据有消肿止痛、活血化淤、补神健体之功效,实乃居家必备,行走江湖之妙药。产品代言人:著名武林新秀郭靖、黄蓉。

也就是说,黄老邪热爱中医,药很灵,所以叫药师。

但,这是不对的。黄老邪可是个天才,通的不止是中医,除了武术专业,借用周伯通的话:“黄老邪聪明之极,琴棋书画、医卜星相,以及农田水利、经济兵法,无一不晓,无一不精。”音乐有“武乐合一”的“碧海潮生曲”;集阴阳五行的古代迷宫“桃花阵”。其女黄蓉在身边耳熏目染,到了外面,数学难倒了“神算子”瑛姑,文学倾倒了大理国的状元 。黄老邪为什么不叫“黄乐师”、“黄军师”、“黄工程师”,偏偏就叫“药师”?

所以,周伯通“无怪”了,我却是奇怪得紧,想“不通”了。

漫说许多人想不明白,小弟虽然在《葵花宝典渊源考》指出“药师”一名源于佛教药师佛信仰,“弹指神功”源于释迦牟尼“以手指轻弹,降伏三界魔军”的传说。除了这个,其它方面,翻破〈射雕英雄传〉,很难找到其它证据。按照黄药师的出场,是青衣文士模样。按其学业,包罗万相,又有点道家风范。按其怀大才而隐于海岛的行径,又是一名隐士形象。除“弹指神功”,看来看去,没找到什么佛教的影子。

说到“弹指神功”,小弟少年时学过一点。因为看了〈〈射雕〉〉,仰慕东邪用石子破空击人的功夫。看到武术杂志有这么一功,大喜,也着实手痛一番。初步即是以拇指压中指指甲作弹指势,保持不变,暗暗用力,如是数十分钟。如此坚持一段时日,后来痛定思痛,觉得收效甚微,还不如到找根番石榴枝做个弹弓,又便宜又实惠。

老实说,黄药师在小说中的佛教意味并不浓。再说了,你说黄药师的行为怪诞,性格乖僻,哪一点有佛的影子?

俗话说瞌睡碰到枕头了。也是因缘巧合,不久后找来南怀瑾先生著的一本〈〈药师经的济世观〉〉[URL=]http://www.wuxiacn.com/nan/mydoc667.htm [/URL]。 一看之下,知道了,黄“药师”这名字有道理呀!

(“所谓药师者,即非药师,是名药师”。这是套用《金刚经》“空假中”三观的说法。)

东方有个药师佛

佛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曼殊室利,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

这种说法,脱胎于佛教的“五方佛”观念。或有人说,难道不正应着中国本土的“五行说”?比较有把握地说,还是“五方佛”的说法更近老金原意。

按照大乘佛教的说法,十方世界,到处有佛。其中有“五方佛”的观念。“五方佛”即东方阿(“门”中加“众”字)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佛,中央是毗卢遮那佛。一般说,五方佛乃至一切佛都是平等的,但根据《华严经》的说法,“一切佛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换句话说,十方三世诸佛,乃至一切众生,也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南怀瑾先生)按这个说法,中间的毗卢遮那佛,相当于“中神通“。而按“五行说”则套不上,因为它没有彼此相生相克的关系。

另外,就安排来说,“南帝’对应“北丐”,暗喻佛教本师释迦牟尼出身王室(南帝),轻王侯不为,为求无上解脱大道出家的事迹。而印度称出家修行之人沙门,意即“乞士”,托钵化缘,形如中原的乞丐(北丐)。

黄老邪来自东方。东方除了阿(“门”中加“众”字)佛,其实在中原最著名的,是“药师琉璃光如来”。药师名则暗指来自东方。这是最简单的解释,也是最偷懒的一种。

刚才说了,十方有无数佛,在东方,最著名的是药师佛。现在的人,对药师佛陌生得紧,也只有接触到佛学的人,才知道除了西方阿弥陀佛外,东方还有个药师佛。但,准确地说——

药师佛不止一个,而是七个!

话说〈射雕英雄传〉第二十五回〈荒村野店〉,里面有黄药师与“全真七子”的一场恶斗。本来黄药师打全真七子就等于大人打小孩。王重阳留下的“天罡北斗阵”,七个打一,确实利害。黄药师连变十三般奇门武功,却从半夜一直打到天亮,打到头顶冒烟,堪堪只能打成平手!最后,只因欧阳锋冷眼旁观地横插一手,才打破了全真七子的阵势。

说回头话。〈〈药师经〉〉确实是密宗!传到中国,又成为显教经典。有五个译本,现在一般都采用唐僧(字玄奘)译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里面只有一个药师佛,即药师琉璃光如来;而同是唐朝晚些时候的的义净法师译的〈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光咒语就有五种,属密宗经典。其中,说到药师佛则有七:东方有吉祥王如来、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无忧最胜吉祥如来、法海雷音如来、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等,共七尊药师佛。类似于“全真七子”,实为七人,都以“全真”为号,而具体到个人又有丹阳子马钰、长真子邱处端、长生子刘处玄、长春子丘处机、玉阳子王处一、广宁子郝大通、清净散人孙不二。就药师佛来说,七佛药师可归为一佛药师,一佛药师可演化为七佛药师。所以,一般都只说一个药师佛即药师琉璃光如来。现在学佛者所持的佛号中,即为“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大概可说是以“药师”为号,本名为琉璃光。

琉璃是佛教七宝之一,叫琉璃宝,不是中原古建筑用的琉璃瓦。琉璃宝有晶莹之质,内处透彻。琉璃光是怎么样的呢?是天青色的,也就是蔚蓝色的,也是炉火纯青的、万里晴空的那种颜色。每当我们看到蓝蓝的天,都会感到很舒服。

琉璃光如来身边有两位菩萨,日光遍照菩萨和月光遍照菩萨。比喻琉璃光如来的境界,如青天白日,光明、温暖、积极;或如月行碧空,清凉、安宁、幽静。两位菩萨是琉璃光如来的胁侍,即是辅佐琉璃光如来教化的助手,也是如来的继承者。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左胁侍日光菩萨,右胁侍月光菩萨,三者合称“东方三圣”或“药师三尊”;即如本师释迦牟尼佛,左胁侍文殊菩萨,右胁侍普贤菩萨,此三者合称“释家三尊”;又如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或“阿弥陀三尊。

佛教的这种“菩萨-佛-菩萨”模式,经常出现于金庸的小说中。明显的如在《倚天屠龙记》中,化为明教教主和左右光明使。左右光明使教中地位尊崇,是辅佐教主的。在《倚天》中,教主不见了,右光明使跑了,留下的左光明使杨佐就可以暂领教务,只是他器宇狭窄,不能服众。

在历史上,明教不仅是波斯传来的一种宗教,更是一种已本土化的混合信仰,其中包括佛教弥勒信仰。现在的弥勒佛是一幅整天笑眯眯、大肚能容的样子,被安排在寺庙的大门口做知客僧。其实在历史上,弥勒佛可利害得紧!

弥勒佛,现在应该尊称弥勒菩萨,释迦牟尼的弟子,化灭后升在兜率天内院里说法,准备在四千年后象他老师释迦牟尼一样降到人间教化。只是这四千年,相当于人间大概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到时,地球也该毁灭了。没关系,众生可以到另外其他星球。相对于佛教动辄多少阿僧祗劫等时间概念,不算长。届时,弥勒佛将在人间实现人间净土。也就是说,弥勒佛的美丽世界就是我们人类的世界,而不是遥远不可及的彼方。所以,弥勒佛是未来佛,人间佛,是现世苦难大众的救世主。古代世界,曾普遍存在这种未来救世主的信仰,包括耶稣信仰中的弥塞亚,也流行于公元1000年前的北非、西亚、小亚细亚、两河流域等广大地区。当然也包括古波斯。

这种信仰对于统治者是极其危险的,于是从唐朝玄宗开始便下禁止令。也就是说,如果玄奘迟一点出生,在玄宗时代,到西天取经,回到中原后大概不会得到政府的支持,佛经的翻译不会那么顺利,也难以推广流传,也就可能不会在历史上有如此大的成就和影响。因为,唐僧取的主要就是弥勒经——《瑜珈师地论》,为弥勒菩萨于兜率内院所说法。玄奘就是弥勒佛的信徒,不仅是他,有唐以前,弥勒信仰相当于现在的观世音信仰,是非常普遍的佛教信仰,无论是民间和上层,都有非常普遍的信众。唐朝著名者除玄奘法师,如寒山和尚、武则天、唐高宗、白居易等等,为当时的佛教主流,也是初期净土宗的基础。而现在,我们只知道一个背着布袋的胖子!在《倚天屠龙记》里边明教中的“五散人”布袋和尚说不得,专用乾坤一气袋捉人。其原型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布袋和尚。这,反映了弥勒信仰在现代的没落?

净土信仰的宗教组织是白莲社,慢慢跟下层大众联系,逐渐改变了本来清净、慈悲、正信的面目,掺杂了偶像崇拜、愚昧迷信的成份。后来,逐渐脱离佛教,演变为秘密组织“白莲教”,天下承平时为民间组织,乱世时则成为历代当政者的恶梦!这,也是一切伟大宗教、学说、理想流传普及的下场。民众只要在机会,都会把一切东西改造成自己心目中的样子,而其本来的样子反倒模糊起来,变得不那么重要甚至被代替。

宗教不仅是精神的麻醉剂。宗教精神麻醉的作用,起码是以民众还能生存为前提;一旦连活下去的最基本保障都没有,“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时,宗教又自然地被改造成最惊人的思想武器,让无数信徒不惜性命,冲破一切阻碍,产生极恐怖的破坏力量!

当然,在当代和谐社会里,这种信仰无疑为反社会反政府之邪教。归根到底,弥勒人间净土的实现,并不依靠暴力的,而是相反,所以这种弥勒信仰并不是正信的佛教信仰,而是一种被改造后的民间信仰。要真正遏制邪教,就要大力提倡正信宗教。

历史上的明教,即摩尼教,也叫未尼教、明尊教,是波斯人摩尼在大约于魏晋时期创立,唐朝时传入中原。明教的世界观是一种二元对立说,世界的开始,就有光明和黑暗两个王国并存着。光明王国光明、善美、和平、秩序、洁净,光明王国的教主,东土称为明父、大明尊。黑暗王国则到处乌烟瘴气充,由黑暗魔王统治,住着五类魔。光明和黑暗之间经常发生战争,黑暗魔王使恶魔生下了人类的祖先。因为人类是黑暗之魔的子孙,大明尊便派遣光明使者,用光明来拯救人类的灵魂。

所以,就不难理解,在《倚天屠龙记》中,教主张无忌在蝴蝶谷举行明教大会。会后诸路人众与教主告别,赶赴沙场。是时圣火高烧,明教徒众高唱:“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唯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笔触慷慨、悲悯。也道出明教主旨。此身为恶魔所造,是为“残躯”,本无所珍惜。为追求永生于光明世界,何惜此身?如蛾之投火,更如凤凰涅槃,不是死的痛苦,而是新生的欢欣。

让我想到现在的某些恐怖主义。

到了宋代,摩尼教被意译为“明教”,教众中成分复杂,有农民、秀才、吏员、兵卒、绿林好汉、江洋大盗、武林俊彦等,进一步和中国本土文化结合,成为下层对抗朝廷的秘密组织。特别是南宋以后,明教和白莲教相联合,孕育为「明王出世,天下太平」的思想。

根据许倬云先生《万古江河》所说,“白莲教的教旨,有二宗三际、弥勒下凡的劫变与来世观念。”,“其中所谓二宗是光、暗,光明终必战胜黑暗。”这跟明教的光明、黑暗世界说是一致的。所谓三际即佛教的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未来世即白阳世是“弥勒古佛“执掌。

元末,天下大乱,民间秘密组织遂以弥勒出世为号召,掀起反元大旗。朱元璋即是一名明教徒,而明教的最高法王正是弥勒佛。而朱元璋参加的红巾军就多为白莲教徒,首领韩林儿又称“小明王”。。后来的明大祖朱元璋,当时也是白莲教和明教中人。

老朱以明教出身当了皇帝,自己却对弥勒忌讳得紧。他深知邪教的厉害,当上皇帝后曾用法律形式严禁白莲社、明尊教(即明教),明令取缔所有“左道邪术”。这可是老朱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的(《明律》——“凡巫师假降邪神,书符咒水,扶鸾祷圣,自号端公、太保、神佛,妄称弥勒佛、白莲社、明尊教、白云宗等会,一应左道乱正之术,或隐藏图像,烧香集众,夜聚晓散,佯修善事,煽惑人民为首者绞。为从者各杖一百,流三千里。”)。这也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和打击邪教。

弥勒的道场在现在的宁波。宁波原名明州,老朱就把明州改为宁波,YY想着风平浪坐天下。其后,白莲教以各种支派的形式变换名目继续得到发展,一直到清朝,还是民间反抗暴政的重要组织(义和团等)。明教却逐渐衰落了,如果没有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在民间这段历史几乎要湮没了。

(以上弥勒信仰相关说法,主要参考钱文忠先生的《玄奘西游记》及网上一些资料)

回到“全真七子“。这里提到“全真七子”,并不是为了方便说明。而主要是,当代居士吴信如(吴立民)在其名著《药师经法研究》中,用的是唐义净法师的秘宗译本《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此经用的是“七佛说”,其中对于药师七佛和北斗七星的联系如是言:

“药师经讲的七佛药师,应化在宇宙,体现在空间的就是北斗七星。天上北斗七星就是七佛药师的外形,修北斗七星,不懂药师法是修不好的。。。。。。北斗七星是药师佛的外七佛, 就是外药师,也就是药师的最外层。。。。。。”

换言之,药师佛等于北斗七星。所以,反映到《射雕》中,黄药师和布了“天罡北斗阵”的全真七子,是半斤八两,哥俩好呀,只能打个平手。

这样我们又可理解,《射雕英雄传》中,最符合佛教慈悲心肠的人物乃是洪七公。偶当然知道他姓洪,排行第七。但,为什么是排行老“七”而不是老八老九,是不是暗喻药师七佛?

关键词(Tags): #黄药师#佛教#药师经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先花再读,占个沙发:)
家园 哇,这是送花的最佳效益:)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送花支持一下。不过金庸写的明教,好像错的不是一点两点

当然他本来就是写小说。

家园 金庸写明教错到离谱的境界

明教、即摩尼教并不是拜火教,所谓的圣火与圣火令纯属无稽之谈。早在萨珊王朝时期,摩尼教就已经被波斯统治者视为异端而全力镇压,后来又经历了伊斯兰化时代,在元末之时,波斯又哪会还有什么明教总教存在?还有,金庸所写明教“圣火令”上竟刻有伊斯兰教阿萨辛派“山中老人”的武术,荒唐至极。

家园 黄药师的佛学密码(中集)

净土何处

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行菩萨道时所发大愿,及彼佛土功德庄严,我若一劫,若一劫余,说不能尽。然彼佛土一向清净,无有女人,亦无恶趣及苦音声,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阙、宫阁、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差别。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外链出处

东方药师佛全名“药师琉璃光如来”。“《古迹云》,能拔一切苦喻名药,无像不彻称琉璃光。《遁伦疏》云,拔除生死之痛,故名药师,照度三有之暗称琉璃光。”(《吴信如〈药师经法研究〉)如来即佛,为佛十个尊号之一,所以没有“如来佛”的说法。

药师琉璃光如来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根据经书记载,净琉璃世界位于东方离印度十倍恒河沙数佛世界的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那么,净琉璃世界真的存在么?

有史以来,无论东方西方,都梦想着有一个理想世界,如西方的“理想国”、“乌托邦” ,东方如中国的大同世界,以及近现代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等等。净土则是大小乘佛教的理想世界。

佛教世界观,除我们熟知的阿弥陀佛和他的西方极乐世界外,十方及此界还有无数的佛和净土。往生净土,就是说凭籍善因修行和佛的愿力,能达到一个良好的修行环境。“净土是清净而理想的环境”。(印顺法师《净土与禅》净土与禅外链出处

中国净土宗一般是希望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呢?跟其它宗教不一样,其它宗教都希望死后升天,上天堂享福。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为众生创造的一个无比优良美好的学佛环境。首先,基础设施好,社会建设平坦、整齐、洁净、富丽;其次,物质极大丰富,生活有保障,“各取所需,各得所适”(达到共产主义了);再次,往生众生一律平等,生在净土中的人,在诸上善人的教导下,人人是向前进步的。还有,在净土中可以六时闻法,得到很好的佛教教育和学习条件。而且,根据阿弥陀佛的愿力,能让进入到 极乐“学校”的人,个个都不会退步,个个都会毕业有成就(位登不退,直到成佛)。所以,阿弥陀佛是大愿王,西方净土是学佛人的极乐世界。总之,净土教众是因为极乐世界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去的,是去修行的。修行有成就了以后,再回转来广度一切众生。至于说,老太太们数着数念阿弥陀佛,跟佛陀讨价还价,妄想下辈子找个好人家或到极乐世界去享福,这是人投机取巧的根性使然,贪婪愚痴,跟佛法无关。

不是一个持名念佛就代替净土法门的一切。也不是说等到快死了,临时抱佛脚,念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念佛要“六根都摄,净念相继”,要念到“一心不乱”,才能跟佛的愿力相感应,才能往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我们的这个世界则是好坏参半,叫秽土,难保不造恶业。所以,为了学习的精进,大乘佛教徒一般都乐于往生。而往生也不仅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还有无数佛以愿力化成的无数净土,如药师佛的净琉璃净土。

“诸受是苦”,但悲观只是佛教的一面。佛教的目标是离苦得乐,佛教徒都乐于往生极乐世,这个是积极的。所以,有人说佛教是彻底的悲观主义,是对佛教的不理解。

还有唯心净土的说法,所谓心净国土净,净土也可以是我们的现实世界。

在陈郢客帖子《在人的半径里》链接出处引有中国首善陈光标的一席话,深受震撼:

“我希望中国的企业家都成为慷慨型的慈善家,要发自内心的帮助别人使自己快乐。我讲开玩笑的一句话,我和我夫人分床睡两年多,经常睡到夜里面就笑醒了,有的时候就想起多少人在我手上改变了命运,想起来就笑,会吵到夫人上班,后来就分床睡了。”

这,就是陈光标菩萨和他的极乐世界啊!

佛菩萨不是寺庙里的泥偶,也不是缥缈不知何处的神灵,佛菩萨就在我们身边。“能依菩萨的精神去躬行实践,即是菩萨”(顺印法师)。我们学佛,就要向身边的他们学习,学习他们“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精神。这样,才是真正的菩萨道。(证严法师:“我们常祈求菩萨的赐福,却忘了自己也可以做菩萨,听闻世间苦难的声音,立即前往救助。”)在汶川地震中的千千万万官的士兵们、志愿者们,“千处祈求千处现”,他们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陈光标长者等活菩萨在汶川地震中的表现,即如《药师经》所说的,“一切所有悉无贪惜,渐次尚能以头目手足血肉身分施来求者,况余财物。”。

学佛就要学陈长者这样的人,做好事也要象陈长者这样去做。陈长者的所为,《金刚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体现,乐于布施而连布施的念头都没有了,只要是别人需要,就马上去做,是确确实实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行为。唯有这样没有一丝杂念的去做人、做好事,才能得到真真正正的快乐!

已经陌生的药师佛

现在的人对药师佛很陌生。但实际上,在历史上,药师佛跟中国是有缘的。因为人生多有众病逼切贫苦难无依之时,而药师佛则能“消灾延寿”,给予众生现实的需要。而且,药师佛是东方佛。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东方代表了生发,如朝阳一样生机勃勃。而西方,则代表着太阳西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进一步,东方代表生命,西方代表死亡。所以,因爱生恶死的习性,中国人也应喜欢药师佛。而在印度的观念里,太阳下山,明天又会升起来了,正代表蕴藏着光明。

相比于西方阿弥陀佛注重于彼世的往生不同,东方的药师佛比较注重现实的快乐。《药师经》中,本师释迦牟尼依曼殊室利菩萨(即文殊师利菩萨)之请,介绍药师佛和药师法。本师先讲到,药师琉璃光如来在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众生),所求皆得。与阿弥陀佛的大愿特别之处是,药师佛的愿望,大都是现实的。如希望成佛时能让众生象佛一样相貌庄严;或受药师佛光明的加庇,做什么事都可以成功;或使无量众生有极大丰富的物质;身体残疾使他健全;愿众生健康快乐,众病消除;缺衣少食的,都可以满足;还有不想当女人的,可以转成男子(变性?),具丈夫相等等。用至诚心修行药师法,可随众生所愿,“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一切皆遂。”相当于说,学佛就是要舍已为人,只要是别人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去满足的。

这就不象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强调往生,死了以后,才有好处,是度亡的。药师佛的好处是当生即兑,是现实的,是济世的。

所以,“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东邪为黄药师,因他是从东方海岛而来;而这欧阳锋,来自西方,按照佛教西方阿弥陀佛主“度亡”的说法,往生亦相当于世俗的死亡,生性残忍好杀,而且手段阴毒,所以号“毒”。

药师佛信仰一直流传至今,只要留意一下佛教音像制品,都能看到“南无药量琉璃光如来”或“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以及《药师佛心咒》等念诵梵唱名目。只是在一般不接触佛学的人来说,对药师佛基本上不了解甚至闻未所闻。即使是学佛者,也有不少将药师琉璃光如来片面理解成“消灾延寿”的佛、治病的佛。如持名念佛的,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并非究竟。弘一大师就特意指出,应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佛教原本提倡“自利利他”,一如陈光标长者。但是,单纯地为自己祝祷求福,谋求现实的利益 ,又走向极端,往往成为自私。流行的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又成为信男信女祈求死后利益的的寄托,让人误会佛教与死有关。

所以,印顺法师就批评说“东方药师佛,成了现生的消灾延寿;西方的阿弥陀净土,即成了死 后的往生。”“弭陀净土,也即被误会作“等死”、“逃生 ”,这那哪是阿弥陀佛净土的真义!”但是世人都是自私的,就喜欢这么理解,奈何。

家园 小说家言,莫动气……
家园 元末义军信仰本来就是一桶浆糊

接触有关资料时也是满头雾水。

明教、白莲教、弥勒教、袄教,都弄到一块。老朱是什么教的信徒呀?说是明教的,又有说明教为白莲教一分支;又有说是明教徒兼白莲教的;又有说白莲教受外来宗教影响而有弥勒佛降世说。又如白莲教的二宗说,冯先生说是受袄教(拜火教)影响的。偶不屑,手一弹袄教就成了明教——光明、黑暗说明明是摩尼教的嘛。没过几天看到一资料,就有学者这么说的!

什么原因呢?最后想明白了,一桶浆糊呀!

比如实际影响最大的白莲教,二宗说源于明教;弥勒下世源于佛教,而因外来宗教影响,下世时间提前一百多亿年;其教义还有所谓“无生父母、真空家乡“的,前者道家后者佛家;道德又采自儒家,总之是一个大杂烩。又如明教,在中原其实混得不好,后来冒充佛教分支,打着佛教旗号才得以存活。

这可是国学传统了。宗教其实是上层建筑,但只要一下到基层,准得面目全非。人民众群众只接受自己能接受的东西,也只有这样的东西才能普及推广,最后是离原始教义十万八千里。白莲社推广为白莲教后,连学习教材都全变了,没一本是佛经!可是你想呀,弥勒信贷如果用的教材是”唯识“,不说劳动人民和流民,就是西西河,也要晕倒一大片的。

后世的“真理教”,三教合一,老子、孔子、释迦牟尼,排排坐,吃果果。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宗教观。

说起来可以说太多。不啰嗦了。

举个例子吧,《西游记》佛教、道教、儒家和民间迷信,什么东东都混在一块,错的也不止一点点,但你还得叫它“名著”。所以,小说家言,本认真不得的。

偶也不过也写个帖子罢了。

家园 说乱也不乱

“无生父母、真空家乡”是罗教的口号,明朝正德后才被白莲教拿来用。

“白莲教的二宗说,冯先生说是受袄教(拜火教)影响的”。我觉得这也说的过去,因为摩尼教在波斯确实也是受袄教(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影响而诞生的,当然也吸收了基督教的部分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如基督教这样的天启宗教,其中善恶二元对立的成分,本来就是来自于袄教,琐罗亚斯德创立的这一宗教,是麻葛式宗教的始祖,它的影响力之深远,超出常人想象。

后世佛教密宗中的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本来即继承了琐罗亚斯德教的至高光明神阿胡拉·马兹达的神性,即给予万物光明和生命,为宇宙之主宰,所以来源自祆教的明教在中国将自身假托为佛教分支,也完全可以理解。

家园 受教。先花一朵。但毗卢遮那佛按照佛理不是这么说的。

佛有法身、报身、应身。而按密宗说法,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为法身佛,一切佛包括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均是其化身。

佛教无宇宙主宰说,亦无创世主。佛教的世界观是一句话:无始以来。无始亦无终,当然无创世者,无所谓主宰。众生自性本自具足,只因无明蒙蔽不能成佛。只要依法修行,功德圆满,亦可成佛。佛、众生自性平等。世界本就如此,法尔如是。

所谓光明者,阿弥陀佛原本即有无量光义。

家园 以宗教本身的逻辑,则永远说不清楚这个问题

因为在宗教内部,其教义理论是自洽的,信者恒信。

但以一个局外人、无神论者的观点看来,演变的过程就是这样:

阿胡拉·马兹达在波斯广为崇拜,成为至高偶像的文字上之概念。

之后随着雅利安文化传递到印度,与当地土著文化结合,演变为复数天神群体"阿修罗",后来随着梵天、毗湿奴、湿婆的三主神地位确立,神格下降。

公元七世纪,印度大乘佛教与印度婆罗门教和民间习俗混合起来,建立密宗。密宗推广高度仪式化与组织化的咒术和口诀,成为与显宗互为表里的教派。

毗卢舍那是梵文中MAHA-VAIROCANA的译音,意思为光明遍照,是太阳的另一种意思,但是密宗中,毗卢舍那,也就是"大日如来",不是比喻跟太阳一样壮大,而是要比太阳还伟大,还了不起。大日如来完全继承了阿胡拉的神性,给予万物光明和生命,为宇宙之主宰,并在教义下继续膨胀,是密教最高教主,同时他也是世尊的法身,即所谓三身佛。

家园 还是觉得很强
家园 花等下集!
家园 净琉璃世界是一面镜子 (下集)

尔时世尊复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诸众生不识善恶,唯怀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报,愚痴无智,阙于信根,多聚财宝,勤加守护;见乞者来,其心不喜,设不获已而行施时,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复有无量悭贪有情,积集资财,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况能与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来乞者。彼诸有情从此命终,生饿鬼界,或傍生趣……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有虽多闻,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谤正法,为魔伴党,如是愚人自行邪见,复令无量俱胝有情堕大险坑。……..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悭贪嫉妒,自赞毁他,当堕三恶趣中,无量千岁受诸剧苦。…….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好喜乖离,更相斗讼,恼乱自他,以身语意,造作增长种种恶业,展转常为不饶益事,互相谋害。………(《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有删节外链出处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释迦牟尼说完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大愿以后,开始说药师的“善巧方便”。释迦牟尼主要指出诸有情的几个大毛病。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学佛先学做人。人生的圆满,在于人格的完成。然而,知易行难。三岁小孩省得,七十老翁做不得。知道是该怎么做,就是做不来。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进步?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贪、嗔、痴,加上慢、疑,是众生的五种根本性的毛病,又称为“五毒”。

  金庸笔下的《笑傲江湖》和《碧血剑》中有“五毒教’’。五毒教在《笑傲江湖》中庇护于日月神教(即明教)之下,在《碧血剑》则独立成派,崇拜“五圣”,也即五种毒物:青蛇、蜈蚣、蜘蛛、蝎子、蟾蜍。然而,人心里的“贪、嗔、痴、慢、疑”五毒,有过于蛇蝎等有形之五毒。因为外在的蛇蝎可防、可治、易除,但内心的“贪、嗔、痴、慢、疑”却是无形的,却是无法防、无法止、无法根除的。除非超凡入世,彻底解脱,证得道果,也已经不是凡人了。

  也可说是习气,还可以说是烦恼种子(潜能)。为什么说是种子?贪、嗔、痴、慢、凝,象是种子,潜藏在心,根深蒂固,一遇外缘,马上就发作(现行)。比如,偶现在看上去不清静得很。不说基本的五戒,就是250条的具足戒,都有信心。但是,一走到大街上,美女如云,顿时“贪嗔痴”一时俱上呀!

  种子识的发作又可形容为“爆发”的,很贴切。爆发之时无比猛烈,无发遏制。比如,性欲之爆发,大脑也起不了作用。

  或说“业力”。“业”,不等于不好,不好的叫孽。身心的活动,都会产生“业识”,而有“业力”。法鼓山圣严法师如是说:“佛教讲‘业感缘起’,‘业’是身心的行为所留下的惯性作用或余势,这种惯性,可以一直延续下去,直到无从着力之处为止。” “贪、嗔、痴、慢、凝”,好象有一种力量,推着我们去做不该做的事或不做该做的事,妨碍了我们人格的进步和完满。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是一本宗教意味很浓的经典。如果光看经文,很容易就认为是封建迷信。所以,不要一开始就接触经文。现代学者特别是高僧、大居士的佛论才是最佳教材。如初学药师法的,吴信如居士在《药师法研究》 、南怀瑾先生的《药师经的济世观》外链出处等,是不错的选择。

  

  贪。

  《药师经的济世观》:悭贪不止累积病情。 “悭贪的心念久而久之会转变成身体上的疾病”。悭贪的人不断聚集资财,贪得无厌, “内心的痛苦、烦恼、懊悔,不知不觉可以形成身体上的病”。

  凡是负面、消极的情绪,都能累积病情。如,发怒往往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有试验证明,发怒时人体内部会分泌毒素,发怒多少时间积累的毒素,可以毒死一只老鼠。长年累月,积累的毒素大有可观。贪悭之人气量必小,气量一小更容易发怒,患得患失,性格阴暗,也妨碍人格的健全。

  佛教因果说本来是简单而又微妙。一般人只注意注意到具体的事物、现象,却往往忽略了其中的微妙之处,因此不能理解。佛教是三世因果,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或者你体会不到而已。 “轮回说是三世,三世其实是同时,所以你一起心动念,一言一行,不管是善是恶,当下便是同等的报应。。。。。。因果同时,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在此,希望诸位特别警惕:你我日常生活上种种贪嗔痴慢疑的表现,在第一个念头、第一个动作出去之时,同进第一个得利或遭殃的就是自己。比如,你跟别人大发脾气,别人尚未吃亏,你自己那种意识愤然、心神晃动、血压升高、心脏跳动加速、气息混乱澎湃的身心作用,早已大大地伤害了自己,何苦来哉?!”(南怀瑾《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外链出处

  贪的下场是“生饿鬼界或傍生趣。”佛经上形容饿鬼,体积大,喉咙食管非常小,或者胃不好,一入即化为焰火。傍生就是畜牲,动物、生物都是横行或爬行的。有些人看上去是人,其实心里已经是地狱、恶鬼或者是畜牲了。一说到地狱、饿鬼,一般人就会想是死后的事,而且,谁知道死后是怎么样?“看世界众生相,天堂、地狱在人间都看得很清楚”。

 印顺法师说得更为精辟:

  饿鬼,顾名思义,它永远在求食,而永远食不饱;渴得连水都求不到一滴,长期生活在饿渴的逼恼中。这是贪无厌足,有钱财不肯布施的应得后果。旁生即是畜生,有些也是贪吝而堕落的;畜生也时常找不到食,如虎狼虽猛,有时也不免挨饿。贪吝不厌的人,永不满足,即得永不满的恶报。

  具体的,说到地狱,南先生叫我们到医院里去看。黄花家里正有人住院。在住院部一看。许多病人,身上插满各种管子,流出红的、黄的、白的各种脓血痰尿等各种内液,污秽不堪。黄花曾在河中有一帖提到不净观,引起一些反感。在医院时就想,即使是世上最漂亮的美女到了这种地步,也一样地不堪入目。东西也吃不了,只能靠打点滴维持生命(饿鬼相)。周身汗黏黏,转个身都难,后背长满痱子。痛苦呻吟的,听了心寒。病痛折磨之下,痛苦辗转,亲人却束手无策,不能代替半分,无复有半点所谓的人的尊严。病痛之中,无时不在煎熬着脆弱的肉体,折磨着每一寸肉每一个细胞。 “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无比痛苦而又死不了,即如《地藏菩萨本愿经》里所说的“无间地狱”里罪人受的诸般酷刑。

  推广开,生命的“老”、“死”,也是病,都是人生大病。

  

  周伯通在桃花岛上跟郭靖说《九阴真经》的故事,说到一种瘟疫。这种瘟疫“人人都会染上,不论你逃到天涯海角,都避不了”,那就是死亡。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衰老和死亡面前,也只能企求于缥缈的神仙。

  人没有不贪的。《射雕英雄传》就是由江湖中人贪一本武功秘籍〈九阴真经〉〉展开的。其它或有形的财、色、名、食、睡,或无形的虚荣心等,即使是天真者如周伯通,也有“武痴”。武侠小说总是“快意恩仇”,善恶分明,最终的结果都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得好报的,如杨康,如欧阳克等,归根到底,逃不过一个“贪”字。

  

  嗔。

  贪吝不厌的人,永不满足,不满足就会怨恨,就会相互倾轧、相互谋害。金庸的江湖世界, 为了一本武功秘笈,为了宝藏,为了美女,互相打斗。甚至于,各自为派,你是邪魔歪道,我是光明正派(自赞毁他),看不出是非,分不清正邪,只因有人我、他们我们的分别,双方之间誓不两立,你杀我,我杀你,血雨腥风。“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要以为只是发生在武侠世界,其实是现实社会略显夸张的反映。有时候,无缘无故,我们也会有嗔的表现。如,在外面一幅笑脸,回到家中,跟老爸老妈却板着脸,父母说句不小心的话,就大声斥责,好象父母欠他八辈子的!自己最亲的,更容易让他们受伤害。自己过后也很后悔,就是改不了,这就是嗔的习气,太难根除了。所以,“嗔是修行的最大障碍,特别是它障碍发菩提心,发大悲心”。

  贪、嗔、痴、慢、疑,其根源是“我执”。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覆蔽,有了人、我的分别,从而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我所、我能、我要等等。于是,不断索取,是为贪。贪欲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从而产生嗔;由于贪嗔,于是又无法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

  《射雕英雄传》中,主角郭靖跑离蒙古大军,却死了母亲,于是对人生,对是非善恶 ,产生了深深地迷惑。他为了报仇,练习武功。但仇是报了,却也间接害死了许多无辜百姓。他拥有一身武功,忠厚守信,却害了自己最爱的人不知所终,最爱自己的人苦恼终生,自己最亲的母亲离开人世,学武有什么用?每个人都有父母子女,为什么要相互杀害?等等烦恼迷惑,困扰得他不得一刻安宁。

  佛教讲“苦、集、灭、道”,讲“诸受是苦”,“苦”的根源就是贪、嗔、痴这三个根本烦恼而来的。

  除了贪嗔痴,还有慢疑。主要说跟这个帖子有联系的,是“”。慢是我慢,“我”的观念太强,太在乎自己,觉得自己了不起,傲慢。药师经说的是“增上慢” 。

  “有虽多闻,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

  就好象就是为黄药师量身定作的!

  

什么叫增上慢?增上慢是人本来只有慢心,因某种原因又把慢心的作用发挥得更淋漓尽致。譬如学问好、多闻的人,最容易产生增上慢。岂止学问,一切人在任何方面有些成就,更高更上的慢心必然随之增加。像聪明人本来就自以为了不起,聪明人若再加上学识、经验,如果走上坏路子,就是古人所说的:‘学足以济其奸’,不学还好,有了学问更助长其作恶。
(南怀瑾《药师经的济世观》)

  黄药师很聪明,本事很大,学什么成什么,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是,最后只落得象个孤魂野鬼一样。有一位绝顶聪明的神仙美眷,却为他默写《九阴真经》,心智耗竭而亡。也许,从此就埋下了黄药师愤世嫉俗、独立特行、不容于世的根子。徒弟们对他是崇拜的,谈恋爱却不敢告诉他;真经被偷,却要迁怒其他弟子;不是自己杀的谭处端、江南五怪,却不屑辩解,无端结下梁子;不是他没有热血,“我平生最敬的是忠臣孝子”,“忠孝乃大节所在,并非礼法!”。但是,蒙古大军南下,黄药师只能是吹吹笛,杀几个蒙古军官小打小闹。而才智比他差得不止一截的女婿郭靖,却能招聚群豪,共守襄阳数十载,成就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郭大侠。为什么?黄药师本事大,脾气更大,“贡高我慢”,容不了人,自己的爱女、徒弟都不能交心,何况其他人。我们只能说“性格决定命运”了。

  话说回来,虽说习性大半天生,但如果黄蓉的母亲不死,婚姻家庭幸福的话,黄药师不致于那么极端。

  总之,“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所说的贪嗔痴慢疑等等现象,正如一面镜子,照出我们人性中的弱点。而又正如佛号“药师琉璃光”,“药师”就是为自己为他人医治贪嗔痴慢疑等毛病的,让自己的和所有人的身体和心灵,都如“琉璃”一般,内外透明,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渣滓,“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暇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最终在我们这个世界造就一个清净的琉璃光世界!

家园 先送花,然后问问题:)

贪、嗔、痴、慢、疑,其根源是“我执”。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覆蔽,有了人、我的分别,从而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我所、我能、我要等等。于是,不断索取,是为贪。贪欲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从而产生嗔;由于贪嗔,于是又无法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痴)。

如果说“我执”是产生贪、嗔、痴、慢、疑的根源,那么“我执”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覆蔽,有了人、我的分别。。。”楼主可否解释一下这句话,人,我的分别是怎么产生的?

“无始以来的无明覆蔽”是什么意思?多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