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谈谈那些"关心"杨佳的人的心态。 -- laska
那些热衷于“我们不是说杨佳无罪,而是要探究什么造成了杨佳的犯罪,以及为了避免悲剧再临,一定要严惩对杨佳犯罪的警察”之类观点的人,其实真正想知道的,并不是杨佳的动机,因为他们执拗地认为,一个“正常人”是不会突然变得不“正常”的。
事实上,他们真正想知道的,是热切盼望着得到一个自己“想要的答案”。
答案似乎很简单--请公布录像吧。
但是,警方公布“录像”是有用吗?
公布了6分钟的录音,他们会说,不是还有6小时的录像吗?
公布了录像,他们会说,咦?怎么不到6小时?肯定是把关键镜头剪掉了(其实,杨佳在派出所里呆了6个小时,其中大概至少有一半时间是在睡觉,所以,录像决不可能有6个小时)
于是公布6个小时版本的录像(如果真的有6小时录像的话),他们又会说:录像肯定是PS过的。
而且,录像必须是“完美”的,哪怕警察有嗓门大一点,有拍桌子,甚至哪怕有对杨佳的推搡(鉴于杨佳的嚣张,这点倒不是完全没有可能。要警察对一个气焰嚣张的嫌疑人和风细雨?呵呵,您是不是没出幼儿园哪),于是,他们又会说:看,我说的吧,果然是“暴力执法”把杨佳逼上绝路啊。
再加一种比较特殊的可能,如果正好赶上停电或者跳闸(上海的许多派出所都比较老旧,连南京东路派出所都是破破烂烂的,我进去过),录像没拍到,于是,他们也会说:没拍到?谁信?一定是殴打杨佳的时候关了吧,要不就是事后毁尸灭迹了?
再退一万步,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套6小时的录像,“公众们”要看?怎么给你看?开一场至少长达6小时的新闻发布会?切成6集在电影院里一天放一集?要不刻成DVD免费大放送?(问题是现在有能刻6小时的DVD么?要不像盗版碟那样的搞一个封套里塞两张?)
于是,“公众”们要么是会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于是,继续大声疾呼“有猫腻啊,有猫腻”;
要么,"公众"们不吝用最大的热情来寻找、放大他"想要的答案",于是,他们会说“看哪,杨佳果然是奋起抗暴,不亏大侠;警察真乃残害人民的人渣,死有余辜”。
综上所述,让政府,法院,公安局们怎么办呢?--无论如何做,都是错。那还不如不做。"公众们"不是喜欢为杨佳不平么?等杨佳吃了花生米,再过一个月,有谁还有兴致谈什么杨佳?(看看许霆吧,还有多少人谈论许霆的热情?) 要是真去搞一套什么DVD免费大派送,满足"公众们"几近恶俗的好奇心,那才是长久的笑话--光天化日公安局被血洗,已经够丢人了,然后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作出如此屈辱的勾当,但无论如何,又总是不可能让"公众们"满意的,反而徒然授人以柄,那才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如此,所谓的“不公开'真相'”,也就完全顺理成章了。原因无他--既无义务,也无必要。
另外说一句,那些律师们,如熊烈锁、刘晓原以及北京的那“16位律师”,你们的表演让我恶心。正如在许霆案中那些博出位的律师一样让我恶心。
楼主还真客气,只把心态原因归为“公众们”近乎恶俗的好奇心,而不是——自个儿太把自个儿当根葱,自认为自个儿占据了道德制高点,能在这个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的恶势力社会中当个出污泥而不染的清醒者善良者侠义者,以此满足自个儿吃饱了饭无处发泄的英雄感——难怪有位网友说,难道TG最近RP太好,于是就都来关心杨变态的搏命演出了?
窃以为,这还真是个装B流行的时代。。~~~~~~~
他们会跳脚的。坐看表演,呵呵。
但是我更相信,那些公众是由 轮子引导的一群盲目愤怒的人。
专好揽一些不可能赢,但很可能出名的案子,现在律师出名就意味着生意。
最搞笑的是杨佳父亲委托的律师,上窜下跳的,跟他们有啥关系啊?!
还有更恶心的,像许霆案那样,法律上辩不过,就煽动起媒体压力,这是赤裸裸的破坏法治行为。
如果这个事实不是“他们想知道的”,那就不是事实。
无论在瓮州事件还是杨佳事件,就是“政府公信力缺失”,我不打算否认这确实存在。
但如果就此搞出两个凡是:“凡是政府说的都是不可信的,凡是政府给出的证据都是造假”,那对自己的智力要求是否也太低了?
办公室电脑上不了花,回家花楼主
911时候,为世贸大楼的倒掉欢呼的国人,未必就是没有人性的,当时只是觉得好玩而已——人对于对自己无关的灾难,常有隔岸观火的快感,很阴暗,不过很真实。
不过事后,多数人会明白过来的。当年某军事刊物上登载了世贸大楼上有人绝望跳下的照片,标题是“跳啊,你跳啊”,此种行为立即遭到了多数读者的严厉批评。
不关心,写这帖子干吗?
要是关心,题目建议改为内心独白。
手电筒里的光呀。
只怕河里主流容不得你
这段形象呀,呵呵,这么想就对么?
潜台词,俺们局子就是不屌你,你奈我何!
挺符合大众印象的。
像这视频里的受访群众,典型的上海市民,讲的我觉得都挺在理
http://tw.youtube.com/watch?v=2PI_l442Prk
北京那16位律师指出的猫腻,难道不真的是猫腻么?有什么事实或法律条文可以为谢律师的非法角色辩护的?
说老实话,我确实不太关心。遇到做警察或者公务员条线上的朋友,会问一声:那个案子你们有什么消息不?
有人愿意谈一点,我愿意听;有人说不知道,我不会逼问。更不会说:你不告诉我,就是有猫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