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臣非马乃刘” -- 履虎尾
俺小的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视机,呵呵,这是废话,那阵子,谁家里也没有电视,连百货大楼里也没得卖。家里的娱乐设施,就是炕头柜盖上摆着的收音机——戏匣子,还是“电子管”的。想当年,一家老小坐炕头上听戏匣子,是家里一大乐子。当年啊,外婆他们老头老太太最爱听的是“蹦蹦”、“落子”、琴书、大鼓,俺们小嘎豆子呢,最爱听的就是相声了。
小时候听相声,那叫一个聚精会神,比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可是认真多了。那些相声啊,百听不腻,连听多少遍都不嫌烦,听完了还要模仿,学着相声演员的腔调,把相声段子重复出来。娃娃们谁要是能学着戏匣子里的腔调,惟妙惟肖地来上这么一撅子,那可是大大的提气露脸啊。
相声演员在俺娃娃们的心目中,那可都是些了不得的人物。那个时候不流行追星,也不盛产“纷丝”,不过呢,俺们可是实实在在的的确确,从心底里崇拜相声演员,除了佩服他们的口才、机敏,更佩服他们的满腹学问。
直到今天俺还能记得的,例如有个段子叫《钓鱼》,是天津口音的演员说的。如果“GG”一下的话,估计能查到两位的尊姓大名,不过,为了表达对两位前辈的尊重,不“搜”了。《钓鱼》里面的经典对白“二他妈妈,把大盆拿出来——”“二他妈妈,三张糖饼——”“二他爸爸,你可真哏,这鱼(虽然)没钓着,(你)饭量可见涨啊——”呵呵,直到今日,还经常出现在网络语言中。
能记得演员姓名的一个相声是《歪批三国》,是由苏文茂先生同另一位XXX合说的。相声里面的精彩包袱,“只剩下(那)赵子龙(他)老卖年糕”,“纪氏老太太生的周瑜,何氏老太太生的诸葛亮”,还有“吴氏生飞”,等等等等的,至今令人回味无穷。听苏先生的这个段子开了俺的眼,俺是第一次听到对古书的这种评论——歪批,当时只觉得非常好玩,过后则回味无穷。本来,俺也没特意去记苏先生的大名来的,因为相声里提到了各种《三国》批评本——“有金批,”“哦,这是金圣叹批的;”“有毛批,”“嗯——这是毛宗岗批的;”“还有苏批,”“你等等,你等等,这苏批我没听说过,这苏批,是谁批的?”“苏批你不知道?就是苏文茂先生批的。”“苏-文-茂-先-生?原来是日本人啊,日本人批的我不知道!”“谁告诉你苏文茂先生是日本人?谁告诉……”呵呵,这样一来,俺就记住了“日本人”苏文茂先生的大名。真要是仔细考究起来,咱西西河里,在演义书场上窜下跳的无斋煮酒桃李不言等等,都应该算是苏老先生的未列门墙的弟子来着的。
前年去世的马季先生,当年曾经是一颗耀眼的新星。马季的《昨天》,是热情歌颂新时代的作品。就是放到今天来看,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昨天》里描写“我大爷”在解放前丢了一辆“洋车”,气得昏迷不醒,躺倒整整十年。“十年大庆”前夕,明白过来了,“我大爷”跑出医院,看着新北京,可是记忆还在解放前,结果闹出不少了;令人开心的笑话……
听相声不能不提候宝林。论起侯老先生,那可是大师级别的人物。侯先生“说学逗唱”,相声的基本功样样精通。侯先生学问大,从古至今,天南海北,没一样不知晓的。有了深厚的学识和扎实的基本功,说出的相声,那是要深度有深度,要精度有精度。候宝林的相声听完之后,你就仔细的品吧,让你回味无穷。侯宝林相声的题材非常广泛,方方面面都有涉及。《戏曲与方言》,《卖包子》,《空城计》,《韩青天》,《文昭关》等等,至今令人赞叹不已。侯宝林不仅能说传统段子,还与时俱进,创作演出一些歌颂新时代,讽刺社会阴暗面的作品,著名的《夜行记》,《找舅舅》都是其中佼佼者。更为难能可贵者,侯宝林先生大胆试验创新,把相声搬上了银幕,拍成了电影,著名的相声电影《游园惊梦》,就是侯先生的大胆尝试。
聊相声绝不能忘记的另一位大师级别的人物是刘宝瑞老先生。刘宝瑞与别人不同,刘先生的拿手好戏是说单口相声,不用搭档捧哏。刘先生的作品,俺还记得的有《山东斗法》,《日遭三险》,《刘罗锅》,《黄半仙》,《书迷打沙锅》,《连升三级》,《珍珠翡翠白玉汤》等等的。俺喜欢,别人一样也喜欢。有个网友匪号“燕十三”的就说过,他能背整本的《山东斗法》。刘先生的相声,用一个字来表示,那就是绝!听刘先生的相声,不单单是听笑话,不仅仅是听故事,还长学问。如今网络上读帖子,读完了“顶”上一帖,曰;“长学问了!”呵呵,这是人家跟你客气,别当真的了。不过,听刘宝瑞的相声听完了“长学问”,这可就不是客气了,这是大实话。除了长学问,听刘先生的相声,还能长品行,学习一些做人的道理。得了吧?太玄了,有这么厉害吗?有!当然有!你且听听下面《刘罗锅》里的这一段:
你见了皇上,皇上问你了:“你姓马吗?”怎么回答呀?你说:“不、不,我不姓马。”这么回答行吗?对呀,我本来就不姓马,我姓刘哇。可是皇上说了:“来呀,把他推出去,把他杀了!”怎么杀呀?你说错了呗!“不不,我不姓马”,哼,你这叫做“抗旨不遵”,非杀不可。那,该怎么说呀?说“不姓马”不对,我该说“是、是,我姓马”,这么着行了吧?“来呀,推出去,杀了。”怎么还杀呀?你明明不姓马,回答“是是我姓马”,当面说瞎话,你这叫做“欺君之罪”,非杀不可!还得杀!得——敢情是我不姓马也杀,是姓马也杀,怎么着都得杀呀!这可怎么办呢?不知道了吧,你得这么回答:“臣非马乃刘。”你这么一说,皇上也明白了,你也没罪了,也就不杀了。
当年俺履虎尾听完这一段,怎么也捉摸不清楚,“不不我不姓马”,同“臣非马乃刘”,不是全一样吗?区别在那里?呵呵,俺这一捉摸呀,可就是好多年——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有一阵子不见通宝了,今日又得“阿堵”
《钓鱼》最早好像是马三立先生演出的。但是马老演的这个作品,反响并不大。后来高英培,范振钰先生把这个作品演火了,在天津几乎妇孺皆知。虎老师说的,就是高英培先生的版本。高先生演绎这个作品,主要是把里面的人物的语言由普通话改成了天津话,另外添加了一些新的包袱。这么一改,整个作品的显得更加贴近生活,也更有幽默感了。可以说一下子点石成金。
高英培先生出身于相声世家,叔父是前辈相声名家高德明先生。高英培长于塑造人物,一生传世的作品不多,但是精品不少。除了《钓鱼》中的“二他爸爸”之外,《不正之风》中的“万能胶”也是高先生塑造的一个脍炙人口的人物。我个人认为“万能胶”和马三立先生《买猴》中的“马大哈”以及马志明先生《纠纷》中的丁文元,堪称建国后相声艺术画廊中的三大经典形象。
马三立老先生经常把别人的作品加以自己风格的修改,从而点石成金。比如何迟创作的《今晚十点钟开始》,早先由刘宝瑞先生演出,效果一般。文革后马先生重新整理演出,一下子成为经典之作。像《钓鱼》这样,作品本身有潜力,却没在自己手里充分发挥出来的情况,真是不多见。
《昨天》应该创作于建国初期,北京的侯宝林,天津的常宝华都曾经说过这段相声。马季先生的表演,应该在他们两人之后了。
《批三国》是个传统段子,侯宝林等老演员都曾演绎过。虎老师听的版本应该是苏文茂和马志存和说的。里面提到的三国各种批本中,还包括了乾隆的御批。苏文茂以文哏见长,类似的歪批作品,除了《批三国》之外,还有《红楼百科》。
刘宝瑞, 郭启儒, 马季三位先生演的
太久了很多内容都忘了, 记得马季先生饰好说大话的主儿 别人帮他圆谎
“光蛐蛐儿的脑袋, 就有剧场这么大个儿…”
”这马褂我不穿了, 给您把”
其他作品没怎么听过, 挺遗憾的
殷文硕先生说的(听说他是刘宝瑞先生的弟子?)单口相声<君臣斗>主要讲乾隆和珅刘墉这几位的斗嘴(电视剧没看过, 不知道是不是由相声来的)忘言听得次数多, 印象深一些
这里面乐子太多了, 挑几个关于刘墉的说说
-参乾隆”偷坟掘墓”, 充军发配江南(还得穿一特别的兜兜);
-为此被摘了帽子, 回去卖破烂儿, 刘墉自个儿躲在门房偷窥买家没过几天拿了乾隆的话柄, “铁帽子中堂”又戴上了;
-轿子和轿夫都是从老中堂时留下来的: 轿夫准许柱拐棍儿, 轿子特好认-轿子底儿是张八仙桌;
-为了报复轿子被和珅的轿夫踢到水沟里的事情,
改天请这几位吃饭-肉加大饼(李连贵???): 八斤肉放四斤盐, 半坛子酱油; 一张饼一斤放半斤盐(珍珠翡翠白玉汤.与时俱进版)
-对皇上问题所做的答案:
黄瓜高, 茄子低;
冬瓜东, 西瓜西;
耍钱薄, 喝酒厚;
(精华在这一句)羊尾巴油肥, 羊腱子肉瘦
看来大吃大喝也得分场合, 您说是不是?
殷先生也说短的段子, 比如那个八国公使与熊掌
“这时候, 忽然来了一阵风, 把蜡烛刮灭了; 只听见一声惨叫-众人懵了, 赶快重新点着, 定睛一看: 只见日本公使正一手拿着那熊掌, 七把叉子全叉他手背上了~”
苏先生的作品听过<文章会>, 那个拿大鼓的唱段当春秋题的答案挺有意思的, 同时周德山先生也过了一把北大校长瘾
现在网络时代了,还是有很多人照样喜欢听相声。侯先生、刘先生自不必说,郭德纲先生也是大红不是么?
惊喜:所有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原来《钓鱼》先是马三立,后是高英培先生说的。这些内容,俺都不知道啊。
另外再问一下,有个对口相声《牵牛记》,“四七八,大别山,大铁牛,一千八百吨”,也是高英培说的吗?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忘言兄,苏先生的《文章会》,被地主糟改,发在了龙门,呵呵,“春秋题”也
俺现在还爱听相声。每天晚饭时节,中央三台有个快乐驿站栏目,专播相声小品。
俺也喜欢郭德刚的,不过,找不到当年听刘宝瑞的感觉了。
不过,这个这个,这,下面没了啊——:))
臣实乃肉马,不解那个上青天。。。啊。
是天津的另外两位名家常宝霆,白全福和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