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论日语韩文的汉字化 -- 唵啊吽

共:💬152 🌺22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它们出现在广州的canton之后

它们出现在广州的canton之后

家园 美国有四个城市叫Canton

美国有没有没有叫Hongkong,Peking, Shanghai的城市呢?

家园 那说明什么问题?

何况

shanghai: Shanghai, West Virginia

Peking: 瑞典一个小镇Norrköping的别名就是叫peking

家园 谢谢了。那么就是我错了。
家园 不谢

共同研究。

家园 粤语、越语、吴语、潮州话,闽南话似乎从不是少数民族语言,

我记得见过潮州人(似乎不是客家)自认为潮州话更近于唐音。倒是现今的普通话更是某种夷狄的口音,当然也不是某种少数民族语言。粤语之类或许作为外来语吸收了某种少数民族语言的成分,但与满语不是一类。北京话(不是普通话)倒可能是吸收了某些满语成分,带有满人口音的汉语。

家园 我是想象秦始皇统一文字时代的民族分布

http://club.dayoo.com/read.dy?b=cantonese&i=296511&t=296511

据史料记载和文物发掘,南越国在中原战乱连绵的年代里,致力发展生产,使 得落后的岭南已经追平、至少是大大拉近了与中原生产力的距离。难得的是,赵陀对民智的开发、文化的扶植颇有贡献。这可能得益于赵陀的长寿,相传他活到百岁 高龄,之所以不能确证这一点,无非是查不到他的生辰,但有案可稽,赵陀治理南越国长达67年之久,这个边陲国邦总共才存在了93年,赵陀在位时间就占去了 三分之二还多。在他的治下,汉字开始普及,粤语作为一个独特语系,开始形成,其特色是中原的语言结合当地越族的土语,是汉越文化的混合体。今日的粤语保留 了最多的中原古汉语,其原因就在于此。

上大学时,同室同学来了一位老乡,他们用家乡话交谈。我当时正在埋头做作业,冷不丁地听到他们说话,心里就纳闷:“他们什么时候学的日语?叽里咕噜的……”回过神来,才意识到他们是说潮汕话。潮州,就是韩愈路八千被贬的地方,被当代奉为圣人,建有韩公祠。古时罪犯被逐放到边远荒蛮地区,……

家园 汉城和首尔的争论继续下去没有太大的必要

因为我们自己干过同样的事情。二战结束以后,中国政府也以战胜国的地位要求日本政府和民间机构停止使用“支那”的称谓。在译名上照顾一下对方的民族感情,不是什么丢面子的事情。还是太祖那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家园 汉城和首尔的争论的确无必要

已经成为既成事实,给我嘲笑某些南韩人士的借口。

但是,支那和汉城不具有可比性。汉城不具有侮辱的含义,而支那是侮辱中国的称呼。

家园 当年维基开粤语百科时我就非常反感

非常反感,认为是从文化上分裂民族的步骤。

像粤语中这些口语化,方言化的特殊用字,并不应该推广成正式文字。这可能和香港仔自我感觉太好有关。

家园 粤语或者广东白话的大趋势,是海权扩张下文化影响力的遗留。

从明朝中期开始,下南洋闯荡的广东福建人把白话带到了世界各地而这个时候我们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音,承认这个在目前的全球形势,则不能简单的说“从文化上分裂民族的步骤。”

倒是最近上海某教授出的一个上海话输入法,可以这样下这个定论——我以为上海一直是出买办的好地方。

家园 同感
家园 是啊,Cantonese vs. Mandarin

正如何兄所说,飘洋过海的闽粤先人们把自己独有的文化也带到世界各地。这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

我本人也津津乐道于世界很多地方Cantonese比普通话普及的状况。在有些饭馆可能只有粤语和当地语言能被理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人家是听不懂的。很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同时仍然很亲切 -- 当你看到店门里供奉的关公,或者柜台里的“招财进宝”挂匾时。

所以我感觉,正式书面行文的统一是如此的重要,始皇帝也雄才大略的令行“书同文”。

天南海北的中国人早已经习惯说话间有些土语不通的状况吧。只要找张纸,写下来,大家就都明白了。

所以我说维基这么干是不地道的。那个古文维基虽然有点儿偏执,但是也许有点儿用处。这个粤语维基是想干什么呢?有看不懂普通话书面行文的粤语使用者么?如果有,我们是希望这种人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呢?进而应该向哪个方向推广普及呢?

我私自揣测此乃自以为是的香港人行为。源于我相信不少香港人看不懂普通话,相信其中有些人今后也不想看懂。妄自揣测而已。

附一个真的上海话故事:我朋友去上海看同学,行至住宅楼下,不知道房间号,用普通话求大娘帮忙。大娘站在楼下高声喊:某某,有个乡下人找你!朋友解释说,我北京的。大娘接着喊:某某,是一个北京乡下人!

以为北京来的就不是乡下人?

家园 统一文字,容纳不同方言发音,是表意比拼音优越的地方
家园 无需多虑

任何的文字在历史上都会留下痕迹,但那些是考古学家的事情了。

随着国门的打开,普通话替代粤语是必然的,一个没人说没人写没人看的玩意,或许仅仅在某个非常狭窄的历史研究范围比如中国两广南洋西洋移民史上会被翻看一二,XX的消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现成就有一个例子,满语。对一些确需要的词汇会被直接纳入普通话体系,外文尚且可以生吞(沙发),何况数千年前就吞过的方言(楚辞),孬,嫑,多咱(早晚的合词)这样的方言还不是用着。

对汉语来说,普通话更为近似于书面文字,汉语言不依赖表音而表义的这个特性,就足以淘汰依赖于表音而表义的方言书面写法了。

书同文语同音的功劳很大,但很多人往往不注意五四后口语和书面语的统一这一伟大的改革,当然这玩意有利有弊,坏处是连带着把中国日本朝鲜越南汉字文化圈的书面统一给从自身上破坏了,楼主今日重弹此意,故言及一二,以百年前的故事,四国笔谈是无需翻译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