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美合作扒一扒:从赤壁(上)与新教伦理开始的文字 -- 葡萄
赤壁与新教伦理(1)股份有限公司(中)
这里要先扒一扒公司的发展,早期的公司可以追述到中世纪的康曼达和索塞特两种资本结合方式。而康曼达对比索塞特来说最大的差别就是具有有限责任性质。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其颁布的《陆上商事条例》里第一次正式的规定了无限公司这种资本组合形式,无限公司也被称为有限公司。而后,随着银行资本日益广泛的介入商业行为,一种结合有限责任与无限经营的两合公司也就因此而诞生了。尽管,两合公司其发展目的不过是为无限公司的持续发展扫清了障碍。但是,那也为之后出现的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话分两头,现在公认的股份公司一般学者都把英国的东印度公司看作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起源。其他还有荷兰东印度公司起源说及英王特许与俄国贸易特许公司起源说,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当时英国的股份有限公司叫:Joint Stock Company,其构成相当复杂。由于最早期的英国远洋贸易(或者海盗)大多采取英王特许的形式,所以为规避由皇室、大贵族、大商人组成的贸易同盟在海外冒险事业的风险在1662年英国国王查里二世通过颁布了《关于破产者的宣告的条例》里明确规定Joint Stock Company成员仅仅承担有限风险责任。这里值得插一句的是,在早期Joint Stock Company中至今唯一幸存的公司就是早年靠给奴隶贸易保险起家的劳埃德公司,今天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公司现代保险制度的奠基者与开创者。另外值得说的就是,在Joint Stock Company出现后Company才成为具有在法律上今天我们所熟知意义上的公司的含义。此是旁话,言归正传。
随着大航海的时代的辉煌,随着大英帝国的霸业蒸蒸日上,随着英国Joint Stock Company的蓬勃发展,诸如此类按下不提。到18世纪初,南海泡沫事件不仅成为了英美法的一个分水岭也最终无意间改变了英国霸业的命运。
1689年到1714年之间,英国政 府因为打仗欠了1000万英镑的债务,英国政府找上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大量发行股票,换成钞票。南海公司执行长罗约翰(John Law)使股价拉高,投资人见有利可图,就争相抢购。1720年7月初飙到950镑。一位伦敦的印刷工人登记了一家“正进行有潜力生意”的公司,没有人知 道该公司的底细,他却在六小时之内卖出了2000英镑的股票,不久这位工人便消失无纵。之后的事情,前文有述这里不罗嗦了。南海泡沫事件的一直直接结果就是,Joint Stock Company被大大的限制发展,尤其是依特许状而成立的Joint Stock Company被绝对禁止。更有甚者,英国在南海泡沫事件此后长达整整10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发行过一张股票,直到1825年《泡沫法》被废除为止。(美国也在一段时期里把股票交易认定为非法交易,早期的华尔街的股票交易被迫选择在相对隐蔽的煤炭仓库里,这个也是今天股票交易厅的词源的一个出处了.)并且一直到1844年英国《合股公司法》和1855年英国《有限责任法》的出现,英国股份有限公司才真正摆脱Joint Stock Company的形式有了今天现代公司的基本形制。但是,尽管如此,英国人依旧对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做了严格的规定。
到了1884年,德国在统一后顺应资本主义大工业化发展的需要,针对1861《德国商法典》做了修订使得有限公司的设立可以适用在大型乃至超巨型企业中。并且,这一适用也同样适用于中小企业。于是到1892年4月20日,德国颁布的《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使股份有限公司最终可以立法的形式出现。并很快在世界各地被仿效,并沿用至今。
对比,日不落帝国的衰落,无疑是于德国的崛起与德国通过两次发动世界大战的挑战密不可分。但是,追根述源英国的工业被德国超越才是英国衰落的基础。其中,灵活与更利于创新者创新与创业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各个要素英国都早于德国100多年就已经条件具备且成立的各个要素成熟,但是一场南海危机让英国人在制度创新上就此裹足不前长达100年之久。
并且,即使在废除《泡沫法》后依旧难以放开手脚进行制度创新。于是,甘于坐享日不落霸权下的金融霸业的英国资本巨头们终究还是给了德国人迎头追赶的机会。也因此,错过了被称为第二工业革命的电气革命里做领跑者的资格,并最终丢失了他的霸权。尽管,英国衰落的因素还有很多,但是英国在制度创新上的屡屡坐失良机却是我们今天看制度创新,尤其是我们今天转型中的制度创新特别是金融领域的制度创新的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那面镜子。
而话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句现在在风口浪尖上的次按危机,和我们的外汇储备的投资问题了。
(待续)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自私的俗人”反映的是自发的层面,而韦伯更看重的是“高尚的有信仰的人”的自觉行为。
等葡萄的下文。
赤壁与新教伦理(1)股份有限公司(下)1.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想必很多人都是很熟悉的。而人类进化的历史中,火的使用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也是我们被我们这个世界各个大小民族都普遍保存的盗火种的传说所承载。中国古代文化中,说到紧急、危险和有压迫感的语言多涉水火。比如水火无情,比如十万火急比如火上浇油比如势如水火等等。但是,在人类认识到火的危险的同时,对火的运用和使用火的技术的不断提升的历史实际就是人类的科技与文明史。从这个意义上说,火是人类文明之源是一种不带什么夸张修饰的陈述。
同样,就象货币之余资本主义就如孪生兄弟一样共生共存一样,货币资本从来就不曾真正独立脱离实体资本独自存在过。就和熊彼德说的每一次资本主义的危机看作是推动技术革命的契机,同时他也把每一次技术革命看作是下一场经济危机的开始那样的循环往复最终将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向自身的最终毁灭。而在我眼里,资本主义制度下每次金融领域的理论创新与技术创新无论其目的在于何,其每一次危机解决危机的所有突破都必定加速资本的运行速度与信用资本的快速膨胀,从而最终使货币资本的增长速度脱离实物经济循环中资本增长的速度。而这最终将使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资本主义归于毁灭。
但是,作为资本主义星星之火的金融资本及其各种创新和技术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对待,对于我们今天的转型来说却是一个很核心的话题。对于证券、金融衍生产品及风险创新的问题,我们在历次金融危机特别是现在风口浪尖上的次按危机对我们现在的金融转型以及有关我们不久后就会突破2万亿美圆的外汇储备来说,转型之路走向哪里却是一个大问题,或又是一个在某种意义上事关我们不远未来生死的那个大问题。
为什么我要把有关于金融衍生交易工具与金融创新看做是一定意义上的关我们不远未来生死的那个大问题这样的层面上。这话头却要从全球化和中印两种不同模式的比较开始说起了。说到这里,各位何友就要说了,你葡萄怎么说印度成瘾了还,怎么这个标题都能扯上印度来着?您别急还真扯的上,而且还密切关系的很那。
(待续)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金融资本有一些杠杆作用, 正负两个方向放大, 加速器.
产业资本在价值创造过程中运行, 有些类似"实打实“, 打下基础
信贷资本开始补"缺口”, "边际“作用开始有了, 开始有些杠杆作用了
金融资本 运作产业资本的社会化, 运作信贷资本,运作"缺口”的"缺口”。
金融资本类似"银根", 银根看上了或着讨厌上了谁, 都是很厉害的, 抽鞭子
银根: 即是钱, 也是市场的"国家计委"
这是企业和产业这一块。
国家, 宏观面, 金融市场参与国家货币政策
金融资本行为方式, 很有些男女爱情的意思, 特点, 常常是没有理性的, 常常要死要活, 差不多天天闹, 哈哈
曾经在和人讨论金融资本可否进化成为生产力的时候,朋友说过资本论里有相关的描述,这才重新开始结合资本论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及 经济史纲三本书来想一些最近讨论中事情.
实际,资本从其具体体现的各种实体资产,变成抽象的用各种货币与证券及衍生物来表示的时候,资本主义与生具来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就出现了.
这个矛盾产生于,抽象的资本不可磨灭与可自然损耗同其对应的实物的损耗性两者对应关系的矛盾上.更体现,抽象的资本因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特别是金融资本参与并结合到资本主义发展的每个阶段的时候.利用信用杠杆,使抽象的资本=>一般具体表达为货币资本与证券及其衍生表现形式始终以大大快于抽象资本本身在诞生之初对应的实物的增长速度.随着资本主义越发达,资本主义运用的技术与各种工具与手段的越来越先进抽象资本与实物资本之间原本就存在的增长速度不同率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了.下面我用一组事实来表达这样的问题:
1990年世界全年的金融衍生交易合同金额是不到3万亿美圆,到2003年为100万亿美圆,而到2007年则达到530万亿美圆。这样的杠杆交易是可以解释为什么两房公司的资产价值不过几百亿,但是他们可以担保总额超过5.5万亿美圆的房屋债券了。同一时间内,世界GDP增长不超过3倍其中实体经济的规模增长为2倍.
所以,如果不为膨胀的资本寻找出路,那些东西终究是要毁灭我们所认知的所有的.这个才是我想的问题的一个核心.
赤壁与新教伦理(1)股份有限公司(下)2.
曾经在和人讨论金融资本可否进化成为生产力的时候,朋友说过资本论里有相关的描述,这才重新开始结合资本论、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及 经济史纲三本书来想一些最近讨论中事情。
实际,资本从其具体体现的各种实体资产,变成抽象的用各种货币与证券及衍生物来表示的时候,资本主义与生具来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就出现了。
这个矛盾产生于,抽象的资本不可磨灭与可自然损耗同其对应的实物的损耗性两者对应关系的矛盾上。更体现,抽象的资本因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特别是金融资本参与并结合到资本主义发展的每个阶段的时候.利用信用杠杆,使抽象的资本=>一般具体表达为货币资本与证券及其衍生表现形式始终以大大快于抽象资本本身在诞生之初对应的实物的增长速度。随着资本主义越发达,资本主义运用的技术与各种工具与手段的越来越先进,抽象资本与实物资本之间原本就存在的增长速 度不同率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了。下面我用一组事实来表达这样的问题:
1990年世界全年的金融衍生交易合同金额是不到3万亿美 圆,到2003年为100万亿美圆,而到2007年则达到530万亿美圆。这样的杠杆交易是可以解释为什么两房公司的资产价值不过几百亿,但是他们可以担 保总额超过5.5万亿美圆的房屋债券了。同一时间内,世界GDP增长不超过3倍其中实体经济的规模增长为2倍。
所以,如果不为膨胀的资本寻找出路,那些东西终究是要毁灭我们所认知的所有的.这个才是我想的问题的一个核心:如何看待来自西方的金融创新。那究竟来自地狱的毁灭之火,还是普罗米修斯盗自众神之王宙斯的火种。我看还是要回到我在本篇一开始就提到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故事里去开始找出问题的答案。而这个答案不,就要从中印崛起的不同模式开始说起了。
(待续)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叫我"你"好了, 方便
金融资本,市场把"一切“都金融化了
比如 home equity loan, life insurance cash out, etc
好像是马克思说过的资本社会化的概念
以前所创造的财富, 或累计的财富, 如土地, 房屋, 等, 被充分资本化了, 堆积在金融市场, 寻求回报, 有些资本过剩的概念
资本化是有代价的, 有成本的, 所以必须有回报;
资本追逐利润当然是疯狂的
追过头了, 比如前一段时间, 金融资本会自我调整, 金融资本重新整合, 分配, 危机会有的, 灭亡的危险好像还看不到
金融资本的损失也是社会化的。 富人可能多一些, 他们钱多。 这一次次贷阶级应该是受益的, 至少他们一半的次贷房子可以保住。
这样看, 金融危机也有释放财富分配不均危机的作用, 一定意义上。
上一次金融泡沫市为了催生高科技。
这一次, 有些财富再分配的味道, 解决了至少差不多3百万 US 次贷家庭的住房问题。
我只单纯考虑了刺激生产力的问题
你的思路帮我解决了很大的缺陷,我会把这些写在文字里.谢谢你了.
赤壁与新教伦理(1)股份有限公司(下)3.
说到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就不能不提到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开始的在今天被我们称为全球化的那场从美圆开始的变革。(相关来龙去脉的叙述,大家可以去看看我一时不能完成的文字:变出来的美圆 http://www.cchere.net/article/1091216 ,这里为没有完成文字和一帖多贴的行为很难为情,我就先说个不好意思先了 )
用简短的话说,由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通过构筑今天全球经济体系WTO、IMF和IBRD的三位一体,用外转分工内贬美圆的战略指导逐步把今天的世界经济通过一场叫全球化的运动(或者革命)将我们这个世界变成了今天我们所认知的样子。
全球化,本质上就是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向世界输出资本转移与分化经济危机风险的一种手段。而这主要手段就是用冠以各种名义的所谓产业转移与分工来追求资本利润最大化。以及通过以美圆贬值为主要手段的资本输出,用以减低世界各国国际贸易的准入门槛并最终实现全球资本无障碍流通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核心目标。简短的说,发达国家的再分工外移和他们的膨胀货币资本是全球化的一体两面。而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模式,恰恰是各自选取了多接受经济分工少接受受膨胀资本与接受资本缓慢接受经济分工的不同模式。中国和印度各自选取的不同发展模式和却是和他们在经济改革时的不同综合国力和社会组织形式以及各自的文化价值取向来最终决定的。各种因由,我想相关文字已经有很多了,有心扒一扒的朋友们自然会找到自己的想要的资料的,这里我就不再多罗嗦了。
从单纯的理论上来说,印度是通过不断吸收自发达国家溢出的所谓硬通货,经由本国较为发达的金融与资本市场体系有效配置的确可以做到更好的资本利用与边际效益最大化。在这个角度上说,印度的银行与股票市场的出色表现很好的拉动了印度经济的增长长达近20年。特别是通过高效的资本市场与发达的银行体系给予了,象软件、医药以及服务外包这样的新兴行业的迅速崛起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资本就是推动那些印度新兴企业崛起快车的动力源泉。从前面阐述的货币资本与实体资本的不同膨胀关系来看,印度实际不仅是想利用本国资本市场的操作利用来自发达国家几近无所限制的货币资本膨胀通完成自身的资本原始积累;同时印度也想利用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在全球化在利益再分配中对于西方资本市场的不熟悉获得自身的竞争优势地位。在这个意义上说,只要发达国家的资本能通过不断的推导全球化进程,不断的向全世界释出他们源源不断的信用资本,并且通过印度自身的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实现其国内的资本原始积累的最终形成与再分配不仅在理论上可行,而且对于转型中国来说审视印度的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的地位与作用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一句话,印度通过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的优势只要有和中国一样的基础条件,印度是可以在与中国的发展比赛中胜出的。但是,就和发达国家之间在全球化问题上的分歧与步调不一致一样;印度由于自身的种种问题,尽管印度的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为印度的未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与治理空间,印度最终还是要回过头去做好一些今天被我们称呼为基础的东西。只是由次按开始,在印度的政治与社会的现实以及外部环境的急速变化中注定印度的崛起是一条缓慢而充满矛盾与冲突之路。相关话题,我会在其他篇章里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这里就先按下了。
对比重点吸收发达国家资本溢出为主的印度模式,以吸收发达国家分工试图逐步打通自身制造业瓶颈努力在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产业食物链条上获得更优配置的中国崛起到今天不得不转型不仅在于中国人在改革以来的闯关精神,也是在我们自身虚拟一个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后的一种必须的进化。这个进化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将取决于我们在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的改造上。然而,我们在高呼金融创新的口号的时候,在我们积极引进诸如黑石和巴克莱乃至花旗、瑞银这样的合作伙伴作为我们的老师来学习、来效仿甚至来膜拜的时候。次按来了,一个接一个曾经我们眼中的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的高山仰止就那么的倒下。一个又一个我们眼中的资本运营奇迹,包括让我赞叹不已过的通用电气的金融部分都要匆匆出售。这个世界的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出什么问题了?我们的转型到底要效仿什么或者学习什么?这个世界怎么了?资本主义怎么?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我想我们需要重新回到一个基本问题上开始思考,这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是财富(将另开一篇),如何实现财富的获取并最终实现社会的分配与再分配(分配与再问题也将两开新篇,这里特别感谢晓兵网友的提示,非常感激)。接下来的话题就是,本分章的最后一话:中国如何在转型中获得财富。
(待续)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他对资本的分析, 还没有人能超过,资本论还是哲学, 社会学;
你有机会要去德国.
西方现代经济学就没有这个特点。
但是马克思忽略了金融市场, 他的时代也许还不允许他分析资本主义金融
列宁讲到了人民资本主义, 但不透彻, 他是政党组织家。
现在看, 所谓为大多数福利最大化的人为机制目前还找不到。
资本主义金融"退一步", 至少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了机会, 巴菲特, 盖茨, 都是资本主义金融造就的吧, 一定程度上。
盖茨是实业, 巴菲特靠金融起家,"新型“资本家, 马克思没有料到。
盖茨是生产力,巴菲特至少对资本主义有相当精确的洞察力, 至少在资源分配上。
从一定意义上看, 资本主义对个人的价值的认识和解放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尤其是在美国。
YHOO GOOG 的创办人不在美国, 很可能就不行.
中共对马克思主义的掌握偏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和资本主义的"黑暗面”, 列宁的建党学说, 毛的军事和政治理论。
这些都不错, 但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基本上”过时”, 基本上不了解现代科学,
对资本主义的积极面也看的很少,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基本上是空想, 理论上基本上没有系统。
我猜想, 中共及其知识分子, 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认识还是不够全面和深刻,
各个方面, 包括思想, 哲学方面。
搞不搞是一回事, 但要有人懂得。
当然, 老美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不懂, 往往低估中共的战斗力.
葡萄这篇东西太深奥了。。。
从理论上说,是否任何为了避险(减少预期损失)而创造的金融工具,只要反向操作(扩大预期收益),都会成为放大风险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