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北省饼食小记 -- 燕人
从动物所大门正对的那条街。叫科学院什么什么路,一直向南,过了保福寺小区,快到双安商城的地方。
那个饼店在路东,有两层。
本来是牛肉的,但是现在也有猪肉的,这家不是穆斯林。雪太傅也去过。
“烤饼”。满爱吃的,应该就是比烧饼长一些。或者是不是就是小说里写的火烧呀,在或者是炊饼?
倒是猪肉饼,有好几种馅儿。可惜猪肉饼一点也不好吃,还油腻。
现在双安街对面,三环线北面有一个超市,早上居然也卖肉饼当早餐,别说,味道还挺不错呢。
锅盔,韭菜盒子,千层饼(烙馍),烧饼都是我小时候老吃的早餐或晚餐, 都是我妈的拿手活,现如今虽然不做了,我小姑还老说我妈做的最地道呢。可怎么到了各位嘴里,怎么都是山东山西的了。我可是地道的河南人呢。
上幅图,介绍一款老家新乡的牛中喜烧饼,
烧饼大师牛忠喜的风味食品。其烧饼松酥起层,香而不腻,无硬核,冬季可存放一个多月仍香酥不变味。有以下几种口味:玫瑰酥、山楂酥、豆沙酥、火腿酥、枣泥酥、咸油酥。
我的认识:河南地处中原,连接东西南北,有自己的饮食文化传统,更难免与邻省互相交流。以mm提到的那四种面食而论,锅盔之名,陕西也有。乾县锅盔据传出自唐朝,可算是锅盔之祖。韭菜盒子,韭菜篓子,山东有名。山东千层饼虽无千层,确有多层。贵乡的烙馍,估计差不多少,但是名气不如。至于烧饼,北方诸省都有大致相同的东西。
就国人的聪明才智而言,我相信很多面食都是由各地区独自创造的,有时冠以不同的名字而已。这些同名或不同名的面食,由于宣传的缘故,有的知名(如山东的几样),有的默默无闻。然而其口味对于当地人来说都是最好的,所以要传下去。饮食之道虽小,也是我们的文化之所在。
河南mm不妨在工作之余,多给大伙介绍一下河南美食。我所知的,只有几个如道口烧鸡,开封灌汤包。
以前亚运村附近四环路上有家香河肉饼挺有名的,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或者可以说是将花卷放在炉子里烤出来的,很喜欢出,不过那东西流行的可能范围极小,随着做这个的老人渐渐少了,老家那的手艺也失传了,在外地也没见过,现在只能吃所谓的火烧了。
记下来先。
又google了下,这个可能就是我吃过的东西,也许这个东西别处很常见,不过我是没遇到了啊
做烧饼的面是发面,要和得很稀,免强能成型就行。待炉膛烧的热热的,就可以将面分成小块面团,往炉膛上贴。贴烧饼不是一个力气活,但在火热的炉膛里操作就要求快稳准。大冬天光着背操作也会出汗。回想起来,那场景应该出现在张艺谋的电影里面。
烧饼的形状呈锥状,象窝头但中间没有窝头的小洞,底部贴到热炉壁上。所以相当于全方位的烧烤。因为面很稀,烧饼烤熟发开后可以长到原来面团体积的好几倍,象爆米花一样,又一个粮食放大法。烧饼底部直径五厘米左右。烧饼烤出来后表面很硬,呈金黄色,表面往往还粘着芝麻。掰开来后里面雪白而蓬松,不过纹路 (TEXTURE)很美,就象好的烤面包里的一样。面里往往加些盐,吃起来口感和味道都好。
原来如此。我没有见过类似的记载。
你引得这段烧饼的文章,应该也是我们同时代的人写的。看来也是你的老乡之一。
他卖得应该是发面馒头之类的东西,原叫蒸饼。因避宋仁宗(名桢)讳,改名炊饼。
后人有因此论施耐庵的水浒写作极严谨。
当然,这个东西从根上说来自四平,双方官司没少打,这就不细说了。主要是这种饼似乎老兄的文中没有提到。
沈阳的熏肉大饼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街边小摊上卖的,三块钱一份,用一张饼把土豆丝、豆腐皮、葱丝、面酱和熏肉卷起来,样子相当于墨西哥鸡肉卷。这是简易版的。
正经的要算李连贵队的熏肉大饼,他们的饼是半烙半炸做出来的(做法和小摊差不多),外皮有些酥脆,内里绵软。上桌之前将饼切成两半,拿起一半就会发现里面是分层的,可以放入甜面酱葱丝和熏肉等。送到嘴里味道很好。
提到韭菜盒子,我还看到过另一种做法。就是外皮不用白面,而是用玉米面煎饼,其余作法相同。这种韭菜盒子基本都是素馅的,韭菜的素馅一般都会放虾皮,我第一不吃虾皮,第二是食肉动物,所以味道如何不得而知,大家可以发挥一下想象力。
说起馅饼,沈阳还有一种东西我不知道是否应该将它归做饼类,但是它跟馅饼实在很像——回头。回头是长条形的,外皮感觉似乎和馅饼差不多,但是要厚一些,也是煎出来的,所以外皮酥脆。馅料大家区别不大,不过基本没见过素馅的回头,总的来说与馅饼是表兄弟,大家口感上有微妙的差别。目前在沈阳回头馆也不是很多,而且据我所知所有的回头馆都是清真饭店,因此一般来说它被看作是清真食品之一,类似于烧卖。
一般大家都认为四平李连贵熏肉大饼是原创的。它的独特风味来自于用炖肉炖出来的老油来和面,所以吃来很浓重的肉香。确是一绝。
多谢老兄提醒。
另外沈阳的回头是头回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