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驳斥所谓的“地震反思”帖子...第一天 -- 南北朝大蟑螂

共:💬73 🌺8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驳斥所谓的“地震反思”帖子...第一天

本来今天打算写点《北朝》方面的东西的,有朋友传递过来些这次地震后所谓的“中正”的“反思”言论。MMD,我已经出离愤怒了,好,你们要事实,你们讲证据,那我就一点一点的给你们看。一天驳斥一个帖子,今天是第一。

“反思”帖之一:“一百多小时过去了,可以反思了麽”

地址链接:http://www.xiaochuncnjp.com/bbs/viewthread.php?tid=518333&extra=page%3D1

言论一:“13日CCTV救灾直播节目,嘉宾是地震总局的一位老年女工程师。她说:两三年前开始,我们就在关注汶川地区(大意如此)。我想请问两三年中,在汶川这样一个高危地区,四川省内地震局系统做过什么?有通报其他部门进行各种预防工作么?比如有针对性的救援演习和疏散演习、加固基建设施和房屋、物资储备、通信和导航设备的设置与加固。有么?不走过场赶任务的,有么?”

以事实为驳斥贴1:

http://www.emss.cn/gedinet/2004/200411/2004-11-23/gedinet_20041123172116_24019.html

以事实为驳斥贴2:

http://www.emss.cn/gedinet/2005/200502/2005-02-18/gedinet_20050218151551_24020.html

蟑螂的驳斥:

四川是地震高发地带,但是,知道是高发地带以及大致的时间带和能否精准的预测地震是两回事情。最近关于地震的帖子很多,我只捞出了这两则,当然如果被认为是“不走过场赶任务的”,那我也无可奈何。但是,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举办演习会被人说是扰民,是面子工程,不办又无法承担后果,中国人做起来真难。

言论二:“灾难是发生在12日午后2点半,作为在抗灾中最有能力有效集结、指挥统筹的军队,反应速度并不尽如人意,基层指战员在其后几天的卓越功勋掩盖不了第一时间反应缓慢这一点,因为他们是服从命令听指挥的,他们无法在没有明确指令下行动。兵娃娃们在其后的救灾行动中是尽责了。

我想请问,12日午后2点半至当天致命的夜晚这一段时间,没有办法做的更好了?”

以事实为驳斥贴1:

http://www.csmonitor.com/2008/0513/p01s04-woap.html

以事实为驳斥帖 2:

http://news.sohu.com/20080513/n256815133.shtml

蟑螂的驳斥:

以中国军方这次的反应来看,从启动预案到部队出动甚至苛刻一点从地震发生到部队出动部队都在4小时之内完成。下面的帖子是美国人对美国的反应部队的反应标准,虽然美国防部的官方文件我暂时还没找到但是“This was one of the key elements in the RDJTF as it could deploy a battalion plus supporting assets in eighteen hours and a brigade in twenty-four,”应该也能说明下问题了。

http://www.historyofwar.org/articles/weapons_rdf.html

再来看看北约的标准吧

http://www.nato.int/docu/comm/2002/0211-prague/in_focus/prague-presskit-e.pdf

然后是中国军方这次的反应速度: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7241166.html

“12日深夜,救援受阻,各路部队弃车徒步开进,一支由某高炮团副参谋长带队的20人侦察分队率先进入汶川县境内。

13日11时40分,成都军区的医疗分队和某集团军1300余名官兵陆续到达汶川映秀镇,冒雨展开营救,清理倒塌房屋,抢救伤员,搜救遇难者。

13日19时23分,“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检测到一支部队,从中午12时开始,沿着马尔康、黑水、理县向汶川前进,6个小时跋涉近40公里,进入汶川县境内,离县城还有40公里左右。

13日22时30分,武警某机动师600余名官兵冒雨徒步行进至距汶川9公里处。

13日23时15分左右,武警某机动师先头部队200名官兵,强行军90公里,终于进入处于震中的汶川县城。随后,成都军区各部队多路并进,于14日凌晨和上午陆续开进汶川。

14日9时左右,武警水电三总队100多名官兵,经过26小时的奋战,打通了从马尔康到理县的道路,并继续抢修通向汶川的公路。

14日上午,首批直升机在汶川县降落,我们看到了汶川县城震后第一张图片。

14日12时15分左右,空军空降兵15人,在茂县实施伞降成功,随后传回茂县的第一份灾情。”

慢吗?

再来看这段“为什么,民间“老板”救援队能从安徽、江苏调集60多台辆的大型机械,然后连夜开赴前线,能跟军队差不多时间在14日抵达北川绵阳?百思不得其解!请问离灾区近在咫尺的贵省军区大员们,陈光标怎么做到的?”

同时到达,嘿嘿。好一个同时到达,且不说一个是奋力的开路,一个只要等着路好通过就成了。就是军方达到的时间也比所谓的14日到达要早上很多。所谓的“反思”,难道就是睁眼胡说吗。

言论三“我想请问,直升机为何不能在12日午后2点半至致命的夜幕降临这一段时间第一时间进入汶川?就算不能投送大批部队,一机舱的抗生素、止血带、卫星通信设备、导航设备的投放可能么?一个侦查通讯兵勇士可能么?大雨能使得直升机瘫痪成废铁麽?战时下雨怎么办呢?汶川及其所属乡、镇、村真的就没有适合直升机降落或者索降的农田、荒地了么?为什么军队进入后几小时,家宝总理就能搭乘直升机进入汶川了呢?”

蟑螂的驳斥:

中国这次的出动的直升机是黑鹰,下面我们来看看黑鹰(Sikorsky_S-70)的性能以及空降部队的空降标准吧。

先来看性能,首先需要注意中国军方的黑鹰和美国的是两回事。但是我们依旧可以以美国军方的黑鹰为标准来做参照,以下是大致的性能:

Technical data for UH-60A

Engine: 2 x General Electric T700-401 turboshaft, rated 1285kW at take-off, main rotor diameter: 16.36m, fuselage length with a fuel probe: 17.38m, height: 5.13m, take-off weight: 9980kg, empty weight: 5735kg, max speed: 268km/h, cruising speed: 237km/h, hovering ceiling, OGE: 3170m, service ceiling: 5790m, range: 600km, range with max fuel: 2220km

http://www.aviastar.org/helicopters_eng/sik_s-70.php

这是美军的黑鹰的性能标准。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军方的黑鹰就算在此之下,也应该差不了多少。而这里给出的最大飞行高度是:5790M,嗯,很好很强大,看上去的确很美,但是实际呢,悬停高度只有3170M,这还是空重的情况下,如果再加上满载救援人员…以及考虑到汶川当地的海拔高度---这里的最大高度都是根据海拔来计算的…黑鹰又能达到多少?

而大雨瘫痪直升机的问题,嗯,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天气状况好了,

http://news.sohu.com/20080513/n256819687.shtml

“三个小时下了将近20毫米的降水”这种降水虽然强,但是似乎对于直升机部队来说还能挺过去,但是,地震一般都会伴随电磁干扰,仅仅一个飞行仪表混乱就够飞行员折腾的了,更不要说是在强度7级以上的汶川大地震所造成的汶川地区电磁环境的大破坏上。无法定位,无法联系…这些都是飞行的大忌。飞行员也是人,难道要他们去送死?只因为“反思者”们缴纳了税金?!

再回到高度问题上,在这样的天气下---雨天,黑鹰的地效将基本消失,最大飞行高度能维持在2890米,而川西地区山峰高度多少,目前的数据是航路下方最高山峰达5313米…在缺乏定位设备的定位的这种环境…直升机就是进去也是一个死字。抗战时候的驼峰航线为什么美国死那么多人,想想吧。

在黑夜,大雨,用肉眼来识别降落地点…别说在飞机上,就是在平地上,你在这种情况下想想开车不打灯是个怎样的情况,更不要说当地还在不断的余震以及大风了。

而直升机都下不去,还谈什么空降兵。而人都下不去了,光扔设备有用吗?

关键词(Tags): #汶川地震(喜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要做点儿真正的反思去讨论蛤蟆搬家不对路

如某位朋友说的,我家小狗每年春天都要有几天狂躁,难道我和它去露营?我大学毕业的项目是国家地震局资料管理数据库系统,和他们谈过唐山地震后的经验。当时也有动物反应问题,然而后来通过饲养动物预报地震的情况却很不乐观。因为地震的成因很多,不是每种都会引发动物反应,而动物反应更可能由各种原因造成,比如太阳黑子,所以无法用其预报地震。

然而,真正值得反思的我觉得还是有的。

比如,我试举几个,欢迎大家交换意见。

1。地震长期预报是可行的,所以,地震高危区是否应该在建筑规格要求,公私建筑用地规划方面有较高要求。比如,一些可能在地震引发塌方,山崩的地点,可能的地震断层带上禁止建设有人建筑,建筑层数有所限制等。这一方面是公益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房产地震中倒塌,银行并不会停止贷款的追偿。所以,有较高抗震安全系数的建筑,商业上也更有保障。

当然执行是一个问题,但是先有标准和规定,就是一个进步,事情一步一步来。

2。在有中长期地震预警的地区,是否应该设立抗震救灾物资(营救器材,药品等)的储备和建立防震体系?例如利用民兵预备役人员建立不常设的抗震防震组织,对通信线路进行双备份建设,设立救灾预案和避难分区等工作,对社会影响小,投入不多,但作用较大。

当然如果可能可以组织抗震演习等,但基于社会恐慌等担心,似可在全国各地形成惯例为好。

3。建立灾害发生时针对国际救援的预案。这次大地震的情况,到震中的道路与协调问题,使国际救援队在最初的救灾中并不适合。然而,中国根据真实情况做出的婉拒国际救援队伍的做法,引起了国际上一些误解和争议。是否有更好的做法呢?比如在第一时间作出欢迎的姿态,同时确定需要的救援队形式,可以在第一时间提出欢迎急需自行携带装备的医疗人员,在外国医疗队到达后,将其放置在二线如成都等地,利用其先进设备和技术抢救后送的伤员,提高其生存率,同时替换我们自己的人员进入灾区一线进行救灾。这应该是一种“双赢”的方案。

国际救援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价值,大灾中利用国际救援是一种普遍惯例,人类共同对抗自然灾害的象征,且有助于传达灾害真实情况,因此置于有效管理下使其发挥及时积极作用比敬而远之是更好的处理办法。

以上,是目前想到的。

家园 同意。总之,就是规范化和制度化。

这样才能让意外的自然灾害变得不那么意外,使得这次地震留给我们更多对应自然灾害的经验。

家园 地震带地区每年举行疏散演习还是应该的

我们办公大楼每年还要有两次防火演习呢

家园 花蟑螂和老萨,花后多说两句

(1)真正的反思是从灾难中学习如何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

(2)网特的“反思”是用“蛤蟆和鲶鱼可以预报地震而政府的地震局没预报或瞒报”、“部队出动的太慢”、“学校都塌了而政府办公楼没塌”等谣言来惑众,试图利用灾难挑拨人民和子弟兵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制造混乱

我们不光要进行真正的反思,还要利用西西河的影响力,狠狠打击网特的诸多脑残表演

家园 形成制度就不会恐慌了。
家园 支持辟谣
家园 这几个反思就第一个还有点意义

地震带上的地方,真的应该建立规范化的演练制度,同时备好必要的救灾物资和工具,建筑规范也应该进一步加强和确保遵守。

地震发生时,生死就在几分钟甚至是几秒钟决定。逃生演练,很可能提高反应速度,也避免慌乱。而一些简单的工具,起码能提高第一天救出来的人数。看到那么多家长第一天用双手挖,或者面对稍微大一些的阻碍就无能为力,实在太让人伤心了。简单的工具比如撬棍,千斤顶,铁锹之类的,成本低也容易保存。在有地震危险地区应该大量常备。

家园 【文摘】我要提供点资料反驳地震局失职说

最近河里有几位大哥在宣传"地震精确预测"说,并搬出我国几次成功的地震预测为论据批评我国地震局严重失职。

鄙人文化不高,对于我们国家自己的专家还是很信任的,下面是国家地震局局长陈建民的采访实录:

 张 羽:我这儿有一个图板,这就是1975年我们国家当时对海城地震的预报,这是当地预报的一个通知书,启示,按上级通知,近期可能发生地震,电影放露天广场放映。

  陈建民:对。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确实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非常典型的地震预报成功,也是第一次,所以我们老管它叫里程碑。

  张 羽:当时有什么征兆就可以预测到这么准,说可能发生地震?

  陈建民:海城地震是1975年2月4号,实际上从70年开始,地震工作者就开始研究全国大陆的地震形势,当时就认为海城到大连那一带应该是一个地震的危险区,当然这属于中长期的判断。随着时间的推进,观测资料的积累,到了1974年年底,就发现这一地区从我们地震观测台网观测到的一些异常现象逐渐在跟踪。当时专家在这种情况下就大胆做出了判断,报到了省人民政府,逐级通知,采取了一系列防震和抗震的措施,所以我前面讲到,没有预报应该死亡十万人左右的地震,预报后才死亡了1300多人。

  张 羽:其实民间对地震可能也有一些征兆,您刚才讲得非常专业,我理解就像人的生理指标一样,可能是地壳的生理指标,作为民间老百姓来看,可能老鼠出洞、鸡飞狗跳,是不是在地震前也有异常的征兆?

  陈建民:可以作为依据之一,鸽子为什么要惊飞,它对震动的感官非常敏感,它有这个神经系统。但是别的因素也可以,它不是说我只对地震有反应,这种习性如果单纯地和地震预报去对,可能还不够科学,或者把握性就很低了。

  张 羽:您刚才讲到1975年海城地震,我们非常准确地预报了,预计按当时这种地震的规模,可能要死伤十万人以上,但是最后只有1300人死亡,大家马上就会想,一年以后唐山大地震,如果我们能预报到,可能就不会有24万人的死亡。

  陈建民:这也是肯定的,因为地震预报和不预报,特别是这种严重性的破坏地震大不一样。时隔一年半,大家知道1976年7月28日凌晨三时多发生了7.8级大地震,这次地震可以说震惊中外,也是中国人的一个大的劫难,死亡了24.2万人,伤残16万人,加起来就是40万人,这么大一个损失的造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就是刚才主持人提到的,没有做出明确的震前预报也是很有关系的。

  张 羽:海城刚预报完,为什么一年多之后唐山地震我们就做不到能把它监测准确地预报出来呢?

  陈建民:现在我们把地震预报叫做世界的科学难题,1975年2月4号海城地震预报成功了,不光是地震工作者,广大的人民群众都为之欢呼雀跃,觉得中国人走在世界的前列,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这么大的一个地震准确地预报出来,减轻了我们的损失,大家当时可能也会想到,说离解决地震预报这个难关不远了。但是一年半以后,唐山大地震这个大的劫难、大的灾难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给我们警示,就是说地震预报至少从科学上来讲不是那么简单的,从科学上非常复杂,需要长期研究、探索和不断积累经验,我想也可能是几代人的事儿

外链出处

希望各位看完以后,再去追捧耿先生这类被“学霸”打压的"专家"的理论。

作为一门还不成熟的科学,特例不等于规律,一两次的成功不能保证第三四次还能成功,更不能保证永远成功。

关键词(Tags): #地震
家园 个人认为对地震预报应当做到多元化

不能仅仅依赖地震局系统和个别专家。地震预测更多地是依靠网络来实现的。我不同意用蛤蟆过街来精确预测地震,并以此来批评地震局,那是不理性的表现。但地震局的工作有没有缺陷,还是值得探讨的,不为过去,也得为将来。个人认为地震局的工作还是有较大改进余地的。比方在对大众的长期预警方面,做得很不够。不能光对上提供报告,在无法精确预报的情况下应采取现实可行的措施。

我觉得不应轻易排除生物异常所提供的信号,而应作为一种辅助参考、用来触发更严格地监控其他参数。象动物发情期和太阳黑子的因素应该比较容易排除。太阳黑子的影响,只要和天文系统的观测一对比就可以排除了。动物异常,应该看多种多个动物的表现,而不是单一动物。如果达到一定比例,就应当慎重了。

短期预报并不是没有成功先例,虽然偶然、而且不能作为普遍的模式,但毕竟是一些好的例子和开端。经验是靠大量的数据现象积累起来的。多点多元测定,对地磁、地温、压力、水位、水温、动植物异常、气候异常、自然异常等因素做综合监测。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完整的程序。对于地层断裂带,应重点监测地层压力变化。地壳变化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不可能完全没有征兆的。我们不是在等现成的理论,而是要发现现象,创建理论。中国曾经走在世界前面,将来也应该可以。这次没有成功预测,总结经验教训,争取下一次能减少损失。

应该适当合理地利用民间力量,如退休老人和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做好必要的培训,做到信息共享,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汇集相关信息。排除干扰信息,不漏掉重要征候,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利于作出准确的判断。如果民间能做到发现异常及时向有关机构报告、而不是简单作出片面的判断发布不负责任的话,就能取得预报地震的最大效果。民间的力量不可低估,而且,积极性、责任心是官方无法比拟的。

对于地震多发高危地段,在模棱两可的时期,应做好预案,建议大家提高警惕,采取一定措施,如加固建筑、普及地震防震知识,在屋里搭防震支撑架,备好应急用品,如水、食品,提高生存率。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失。毕竟,现在对地震的最好的措施是改善防震和救助,对精确预报还是很难指望上的。

家园 还真有个比较科学的预测

谁能看到这篇文章?

Densmore, A. L., M. A. Ellis, Y. Li, R. Zhou, G. S. Hancock, and N. Richardson

(2007),

Active tectonics of the Beichuan and Pengguan faults at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ectonics, 26, TC4005, doi:10.1029/2006TC001987

17 July 2007

链接是外链出处

其中一张图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里有这篇文章的介绍

外链出处

我这里下载不了。

谁看了讲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应该有更多的人看到这样的贴,请问老兄可以转载吗?
家园 地震在当前是不能预测的,这不是我说的,美国专家说的

链接出处

家园 嗯,随意
家园 全文可以在这里下载到

外链出处

这不是地震预报,起码不是临震预报,只有详细地点,缺乏时间和震级。其最后的结论是这样的

We have documented Quaternary activity on a set of large northeast-striking faults that parallel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using a combination of field observations, photo and image interpretation, and Be exposure dating of offset depositional landforms. The northeast-trending Beichuan, Pengguan, and Dayi faults,

which parallel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have been active in the latest Quaternary with a dominantly dextral sense of slip. Apparent throw rates are highly spatially variable but are typically <1 mm yr1. Compelling and widespread geomorphic evidence for dominant dextral strike-slip displacement suggests to us that total displacement rates may be at least several millimeters per year. The Beichuan and Pengguan faults have experienced surface

rupture during the latest Pleistocene and at some locations during the Holocene. The faults are sufficiently long to sustain a strong ground-shaking earthquake, making them

potentially serious sources of regional seismic hazard.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