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驳斥所谓的“地震反思”帖子...第一天 -- 南北朝大蟑螂

共:💬73 🌺8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河里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似乎不是为了找地震局的茬

而是想了解具体的情况。起码我并不是要追捧谁的理论,也不想追究地震局究竟有什么责任。众所周知的是,即使这些民科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些观点也不是主流科学所支持的。而地震预报不是闹着玩的东西,不是赌博,没有一定程度的道理,地震局根本不能预报。所以既便他们真的收到了这样的预报材料,选择不预报也是有道理的,不需要为此负责。

而更关键的是,我只想知道有没有可能对地震做出哪怕会有一定误报率的预报。如果可能,这种误报率究竟有多少。如果预测正确,正确的程度有多少。所谓的科学,在没有搞清理论基础时,很多时候其实就是这么一点点从实际数据中建立起来的。而至今为止,认为可以预报的不过是在举一次次成功的例子,而反方只是从宏观的角度强调预测的难度。不论正反双方,似乎根本没人提及这些看起来也许不科学的理论,其可靠性到底如何。没有实际的数据,不要说外行,就是内行也不过是雾里看花而已。

从现在来说,查阅了这么多的资料,我比较倾向于这些民科的预测的误报率恐怕非常的高。否则的话,拿出误报和漏报的数据,是最有利的根据。既便内心再怎么反对的人,面对明确的数据也只能接受观点。这样的事情在物理学史上发生过不只一次了。但这不代表着这种预测的思路一定是不正确的。因为地震的成因至今未知,而地震带来的前置或者后置的效应也无法确定,研究异常现象和地震的相关性,其实可能是目前最有效的临震预测手段。这些民科的失败,也许仅仅源自数据处理手段的落后或者统计模型的局限,大的思路说不定是对的呢。当然对于我们这些在地震研究方面连民科都谈不上的人,也只能议论到这里了。没有具体数据的支持,再谈这些方法有没有道理其实只是意气之争而已。

在这方面可能应该听听南加州大学那几位认为地震可以预测的教授的学生。记得河里有位仁兄提到过有这么一位学生认为教授的思路做不下去。如果能提供点具体细节,教授和他们的学生到底研究过什么思路,怎么个做不下去法,对于这个问题也许更有助益。

而那些民科,他们最应该拿出来的不是成功的例子,而是误报漏报的比率,和成功预测时的误差。他们可能没有搞清楚,判断一个方法的可靠性,不是看这个方法成功的时候有多好,而是看这个方法不成功的时候有多差。

家园 谢谢提供链接

从文章看,也就是指出了这个断裂带有可能有大地震。临阵预测肯定是不可能的,文章从投稿到发表就超过了一年呢。目前的地震预测水平,大约也就如此了吧?

从国家地理的介绍来看,这大约是对于这个断裂带最详细的研究了。应该说还是有实际价值的,至少按照这个结论可以提醒相关部门加强这个地区的防震措施之类的。这个结论好像和一些地方报道的说龙门山断裂带已经基本沉寂的说法还是有矛盾的,不清楚国内地震界此前究竟有没有达成共识。不过这就是具体的学术分歧了,咱外行还是闭嘴的好。

家园 从现在网络的资料来看,美国的主流观点都是无法预测

只能提供可能性的大小。我估计国内的主流地震预测也是如此。这一派的观点已经非常清楚了。现在如果那些民科真的想要做科学而不仅仅是发牢骚的话,该轮到他们拿数据说话的时候,漏报误报的比率,成功预测的时候的误差。方法究竟可靠性如何看的就是这些。

家园 民科地震预测很容易的

我敢预测说地球上天天都有中等以上地震,并且只要我不指定地点,我可以达到预测准确率百分之百。因为本来这个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几乎每天都有五级以上的地震,只不过绝大多数都发生在没有人居住的地方,也不会影响人类生活,实际上这些几乎对人类没有任何影响。

中国这么大面积,做这种瞎猜预测的准确率也不会低。胡闹的一套方法,只要预测的人足够多,结论足够多样,总会有个别人蒙上的。但是指望依靠这些对实际作指导,就是胡闹了:这么多不同多样的预测,信谁呢?

家园 您这么说还是不太公平

我看过一些这些民科预报的材料,大部分还是有时间地点和震级的,而且这三要素给的范围并不很大,比如耿庆国对于唐山地震的预测是7月底8月初,京津唐张地区,5~6级以上地震,这样的预报对于地震预报来说应该算是成功了。我之所以认为他们的思路也许有可行之处,就是因为他们的预测不是无的放矢的随便报,和那种纯粹蒙事的人还是不一样的。我觉得关键还是看误报漏报比率,以及成功时候的误差。

家园 我非常支持您的观点.可是我也明白那几位大哥责难地震局的意思

他们的观点就是"地震局在此次事件中失职,官方的学者是有预测不报或者没有能力预测"

这种说法我很难接受.

地震预报一旦放出,对经济及社会的影响十分巨大,谁能承担得起一次误报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

家园 这样说法就是纯粹的偷换概念

官方的学者是有预测不报或者没有能力预测,这两件事情都有可能,可是这不意味着地震局在此次事件中失职。在河里我看到在这个问题上的讨论还是比较理性的,说怪话的一两个,就不要在意啦。河水深了,总是什么人都有的。

家园 很难不在意,特别是在此特殊时刻,他们的言论对民心士气有何好处

难道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牛人??

家园 以这次的情势来看,这种声音明显不是主流

不过个别人物说怪话而已,民心士气反而因气愤而提高呢

家园 河里的旧帖子,搜索出来

关于唐山地震 (zz 水木清华地理版) 链接出处

纪念唐山地震三十周年(3)--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吗? 花 18 奔波儿

链接出处

还有一篇我以前看过的,也转载在河里的93年地球杂志一篇关于地震的文,现在找不出来了

家园 【讨论】上个辟谣小漫画(ZT)

点看全图

希望祖国的小朋友们不要被谣言迷惑

家园 现在救灾为先

等以后还是要反思的

家园 如果他们不是从未名转战来的话,那也许可以讨论

要是转战来的,我认为恐怕直接踢出去的好

家园 言论一 你的两个例子都不太强。

言论一:“13日CCTV救灾直播节目,嘉宾是地震总局的一位老年女工程师。她说:两三年前开始,我们就在关注汶川地区(大意如此)。我想请问两三年中,在汶川这样一个高危地区,四川省内地震局系统做过什么?有通报其他部门进行各种预防工作么?比如有针对性的救援演习和疏散演习、加固基建设施和房屋、物资储备、通信和导航设备的设置与加固。有么?不走过场赶任务的,有么?”

例子1 是2004 年而且是首次进行演习。从照片看起来像走过场。以后有没有再演习也不知道。

例子2 是交通事故演习。是2005年。

没有加固基建设施和房屋、物资储备、通信和导航设备的设置与加固。也没有通知中小学疏散演习。尤其是最后一点最致命。

至于说扰民,该扰民也得扰民。不然就是失职。美国大学的办公楼,我印象里一年至少有一次防火演习。

从现有有限信息看来,我倾向于四川地震局失职。不是预报失职,而是预防失职。

中央救灾有力,人民众志成城,不能掩盖职能部门失职在先。死了这莫多人得好好总结接受教训。不然中国人都白死了。

国难当头应团结,可是该反思的也得反思啊。

家园 19日,由科技部开紧急会议肯定耿庆国等人对汶川地震预测的贡献

自汶川地震发生后,地震局一次又一次地误导群众,推卸责任,这是什么行为?在这次救灾之后,肯定有官员是要负责的。

我再次奉劝某些人分清地震局和政府的责任。

北川幸存师生:大地震前几个月大地经常晃

http://news.163.com/08/0521/05/4CEOSS5D0001124J.html

香山紧急会议:汶川8级地震研判

时间: 2008年05月21日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本报记者肖明北京报道

  5月19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机理及后续灾情科学分析”的紧急香山科学会议召开。

  该会议由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社会发展司紧急组织策划。来自国家地震局、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地震科学研究院等部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专家学者中,一些已经退休,非地震系统的地球物理学家、地质学家受邀参与了这次会议。这些专家曾经在唐山大地震、海城地震等预测取得成功。据科技部基础司副司级巡视员彭以祺介绍,此次会议目的是集各领域、各部门专家的合力,重点对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机理与后续发展态势、重大地震灾害的多学科综合前期预警及灾后评估等进行研讨。

  本次会议中一些专家刚从四川地震灾区赶来,带来了不少一线的资料。对于四川汶川地震的深层次的分析,接下来余震的情况,仍在加紧进一步深入研究。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刘静研究员参加了此次会议。她对记者指出,现在非常需要到前方具体了解这次地震断裂的实际情况,但是目前尚在酝酿中。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地震以及其他大灾大害预报需要“群策群防”方法。事实上一些非地震系统的人员使用整体思维(就是不使用一个学科预测,使用多个学科同时整体预测)预测地震的水平是有效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高建国研究员对记者指出,地震前出现各种异常是有的,这已不是主要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采取一个有效的预防。

  汶川地震机理加紧研究

  记者获悉,香山此次会议对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机理和地震破裂过程进行了多个角度的研究。

  一些专家通过对地震破裂过程、地震活动性和发震构造的分析,认为汶川地震的余震活动将持续一段时间,其中不排除在震区发生强余震的可能。同时

  一些分析专家表示,汶川地震的破裂过程非常复杂,应该对这次地震前后的各种资料进行认真地分析、整理和总结,吸取经验教训,提高地震的监测预报水平。

  由于此次会议非常紧急,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郭讯研究员是19日凌晨从四川北川县回到北京,直接赶往会场的,向与会专家提供了许多现场的

  一手材料。中国地震局的专家张令心、杨学山则匆匆发言后下午再次赶往灾区进行研究。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刘静指出,本次地震属于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使得青藏高原隆起,导致中间和周边断裂带发生。这种情况不是什么新事情,因为过去这里经常有地震,只是在无人区,损失小未引起注意而已,但是这次断裂的具体时间和断裂带事前并不清楚。

  关键是接下来余震和再发生哪些次生灾害要加紧研究,“断裂带的破坏作用,比地震波的破坏作用甚至更大,这个断裂带目前还没有找到。”她介绍说,地震预测仍属于不成熟的科学。

  这种说法是有理由的。根据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高建国研究员的看法,目前我国对于重大灾害预测水平亟待提高。比如一般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为70-80%,24小时内的暴雨预报准确率为20-40%,对于特大暴雨美国准确率为20%,中国只有15%。

  对于地震的准确率,从1960年到2007年我国地震成功预报的准确率为16%,其中7级以上地震准确率为13%,呈现地震级别越高,成功率越低的情况。

  目前国际上普遍存在对于巨大灾害预测效果不佳的情况。而国内一些机构,由于延用国际通用的预测方法,也难以取得大的突破。“群策群防”方法应该引起重视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没有独特的方法。在5月19日的香山会议上,一些权威专家指出,自己使用独特的方法对以前和本次的四川汶川大地震预测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使用次声波、地应力、地电脉冲、大地微动等预测地震,效果是非常明显的。高建国指出,“中国的整体思维的方法,对于预测大的地震有作用。”记者获悉,国内地震专家汪成民使用一套地震预测系统,即将各种因素考虑进去,进行综合整体分析,可能将地震的成功预报率从31%提高到60%以上。

  汪成民在唐山大地震时任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京津组组长。他较为准确地预测了唐山大地震,通过一次“吹风会”将消息传达给了河北省青龙县,促成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青龙县无人伤亡的历史奇迹。

  此外,另一位地震专家耿庆国根据历代(包括1956-1970年)大旱与地震关系的统计,提出“旱震关系大地震中期预报方法”,根据这一规律,耿庆国预报了1975年的海城地震,1976年的唐山地震。上述专家对于本次的汶川地震研究也有重大贡献。

  根据原国家地震局局长何永年5月16日接受人民网采访的说法,这一次汶川地震通过地震记录检查,也没有明显的小震活动,只有一些一级以下的少量的地震,这种情况就很难判断要发生地震。

  一些学者认为应该启用“群测群防”的工作。同时使用整体思维预测地震的方法,也应该得到重视。

  中国地震局专家罗灼礼同意群测群防的作用。5月16日,他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指出,根据40多年的地震预报的实践经验,一次大的地震,前兆异常的范围是很大的,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光靠专业队伍是不够的,群众能够及时发现,对于判断震情的发展非常重要。“特别是群防地震应该成为地震危险区的绝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事实上,本次地震征兆很明显。比如南宁地震局的蛇出现了急躁不安,不进食和碰撞的情况。南宁市地震局局长蒋维松告诉相关记者,根据经验判断,如果不是附近有重大震情发生,就是本地会发生小型地震。

  在发生地震后,记者5月13日在四川阿巴州政府网站上发现,地震发生前几天,当地曾有即将发生地质灾害的消息,被一些地方传达变成地震将要发生的情况,后经政府辟谣才平息。

  高建国告诉记者,地质灾害在一定意义上本身是地震发生的征兆。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将多个信息汇总,千百万个信息汇总。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副司长车时二十日通过中国地震信息网谈四川汶川八点零级地震预报问题时表示,由于地震预报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社会性,政府发布地震预测意见非常慎重。

  这位地震官员强调,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程序发布。

  任何单位和个人根据地震观测资料和研究成果提出短临地震预测意见,可向所在地或所预测地区的县级以上政府地震管理机构提出书面报告,也可直接向中国地震局书面报告,但不得向社会散布,也不得向国(境)外提出地震预测意见。个人或团体对地震活动趋势的长期和中期预测研究成果除外,可以进行学术交流讨论。

  任何单位或从事地震工作的专业人员关于短期地震预测或者临震预测的意见,应当报中国地震局或县级以上政府地震管理部门或机构处理,不得擅自向社会扩散。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