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评论】说说科学家的效忠问题 -- 任爱杰
历史上的任何执政者都是会有成就的
问题是如何评价这种成就。
只是探讨。
“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对,可错。
并不是指这句话本身的对错,而是在实际的运用中,由于最终对结果的解释还是基于人的主观的。对于同一个实践的结果,张三认为这个结果不是期望的结果,李四认为这是个满意的结果。
但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实事求是的,都认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
因此,没有什么东西是“没有可以争论的”。因为大家争论其实就是对不同事情的不同的看法。
同样,再加上人对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影响了主观,因此出现争论是件好事。如果利益成分多点,那么有可能是冲突。(比如,不同的利益共同者组成了所谓的阶级)
那么,关键是什么呢?是一个解决冲突的平台,或者叫做机制。而这些都是不同的社会制度希望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们的许多讨论,归根就到了讨论哪种解决冲突平台相对比较好的问题了。
那些人是那么好逃的吗。你现在逃一逃试试,再比较一下当年
如果你有很高的水平来搞学术,你愿意让人天天来批斗你,让你的抱负成空,且遭受身体,精神上的双重打击吗?
任同志,你接触过几个那些65岁以上的老知识分子,你听过他们是怎么说得吗?
我觉得挺好笑的一点就是:这世界上真的有人那么贱,被人踩在脚底下,还象个奴隶似的去舔他的脚后跟,中国的知识分子都这样?
你再看看中国的高校,都是些什么人在掌权?官僚呀
我所知道的:一个老教授给我说‘中国的半导体水平在50年代在世界上是领先的,到了70年代初,日本作出来得东西咱们的专家都看不懂了’,哈哈,是他们笨吗?
建议看一看哈耶克的著作。
这篇文章的结论我同意,即国共内战时是共产党更得民心,也更得知识分子心。此心对错我们另外再论。
不过论证过程太不严谨了。作为论证主体的知识分子不外逃那段,看了让我无话可说。一定要说,也只好说,作者真是心地善良,看世界一片纯洁啊。
至于前面的引用历史,就让我更觉得奇怪了。这里不是西西河吗?不是众多历史爱好者聚集的地方吗?怎么会有人写出如此多硬伤的东西来呢?
“曹操最后以收揽了众多的人才而战胜了袁绍。”还是因为曹操能使用人才而战胜袁绍?作者自己也说,“袁绍虽然号称礼贤下士,也有一大批谋臣,却似乎没有什么大用。”从这里只能推出袁绍的HR做得不好,有人而不会用,怎么能推出人才都去曹操那里而不去袁绍那里呢?
“刘邦手下帮他打天下的那些人例如张良、韩信、陈平原来都是项羽阵营里的人。到了后来全都跑到刘邦那边。刘邦就靠了他们才打败了项羽。”刘邦手下最主要的三杰,只有韩信是来自项羽阵营,萧何是他的乡里,张良的效忠对象是韩国,和项羽根本没有关系。当然,确实有很多人弃项归刘,如英布彭越,不过他们是因为刘邦的“政策在当时是符合老百姓的利益的,是有利于统一天下结束战乱的”,还是因为他们发现跟着项羽不如跟刘邦来得爽?看来项羽组织他们观看过国产大片《英雄》,使他们提高了认识。
中国历史看多了,就会发现,中国历史远不是玫瑰色的,而是血腥的红色。那些历史人物远不是中学课本上那面目鲜明的角色,而是极为复杂的有血有肉的人。历史进程更不是像我们后人看来那么一目了然,而是充满了偶然性。
玫瑰色是美丽的,象作者的这段话:“换句话说,只有实现了和平,实现了统一,才有可能实行各种建设。这不是烧多少分钟水的问题。而是把鼎沸的中原从火炉上拿开的问题。刘邦、曹操都是有能力釜底抽薪的人物。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对手当然就显得差了一节。他们自然就得到了人心。”
只可惜它不是事实。诸葛亮给刘备劝进时说:“昔吴汉、耿掩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当然,您可以说,当时的贪图富贵之辈都去了刘备那里,立志于统一天下、谋求和平的人都去了曹操那里,所以最后魏灭了蜀,后来又有更致力于和平的司马氏,出来吸引到了更多愿意为解百姓于倒悬而奋斗的人才,最终统一了中国。(当然,嵇康是乱党,贾充是理想主义者。)
我的看法很简单,那就是,在古代,人才的流动,绝大部分是看他们是否能得到荣华富贵。这很不漂亮,也对我们的祖先很不敬。可我们必须摆脱中学生式的思维方式。
至于您为什么最后又得了一个正确的结论,那是因为古代人才的流动和国共内战时的知识分子认同根本不可比。不要忘了,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根本没有现代意义的民族主义。共产主义可以富国强兵的想法是非常迷人的,共产主义的理论也是非常震撼人心的。
不过有点平行。虽然在证据上有点冲突,但结论都成立。
固然共产党统一全国是有功劳的,但是不能否定其建国后在思想领域和科技领域存在的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那些回国的知识分子更多的是基于统一带来的祥和气氛,但是一系列政治运动逐渐消磨了他们的那种热情,使得他们留在国内的更多的是他们对于国家的热爱,就好像奥本海默在被美国迫害的时候说他留在美国就是因为他喜欢美国一样。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中国在建国以后没有培养出一个土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而跟我们基本同时起步的印度和埃及都先后产生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个原因何在呢?我想是大量的政治运动和外行领导内行导致的中青年的知识分子骨干发生的断层,而这些人是诺贝尔奖的有力冲击者。如果说建国初期还可以用新中国的美好前景来号召国外人才回国的话,现在出国的那些青年学生很大一部分都选择了在国外发展,这个原因我想不能仅仅用中国的落后来解释,而应该从政府长期以来的知识分子政策来分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想“以笔杀人”还是怎么的?
你侬嘎也不必考验我,我果札雅量是有的,
有么子话阿,痛快讲啊
羞羞答答的做么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