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野狐禅】慎独 -- 水风

共:💬57 🌺9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野狐禅】慎独

好久没有正二八经的写点东西了,最近参加了若干次的会议。有所感触,在这里写出来,跟大家讨论讨论。

话说西方科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在于广泛的实用性。也就是说,大家做出来的研究,即使不能够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也至少是广泛的适用的。这个研究,适用的范围越广,其科学价值也就越大。不单单能够在本领域,本行业里面产生深远的影响,要是能够产生跨学科,跨行业的影响,那么这个研究可就是厉害大了。

爱因斯坦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因为他在物理学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更在于他的理论和研究,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观念和看法。妖道最佩服的科学家里面,排在最前列的三位,亚里士多德,巴斯德和摩尔根,都是对于整个的自己的学术领域,乃至于整个的科学界以及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人物。

但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出现了一个逆整个西方科学潮流而动的新动向。这个动向就是,有关于重新审视个体的特异性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并不是在某一个方面,或者领域单独的被提出来的,而是在多个的不同的基础生物科学,临床医学研究的领域中,分别被提出来的。

最早期的发现很简单,就是同一种药物或者治疗方案,对于不同的患者,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利用人工合成的胰岛素来治疗糖尿病的时候,大家就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虽然有很多糖尿病患者,每天定时打一针,就可以立刻过一个相对正常的生活,甚至不必刻意的遵从严格的食谱。但是,很多人打不打胰岛素,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变化。这批人很快的被列为一个新型的糖尿病——二型糖尿病患者。

但是导致这种新型糖尿病的机制,一直都不清楚。直到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才逐渐的打开了局面。2002年人类基因组序列宣告完成,但是一直到2005年,成熟的软件和网络体系才真正的将人类基因组的序列变成了人人可以利用的资源。随之而来的,是人类遗传疾病的突变基因被定位的狂潮。从2002年开始,每年个位数的定位基因,很快的变成了十位数,到2007年,这个数字已经突破了3位,预计今年,也就是2008年的被定位的人类遗传病基因,将会突破4位数。

而这种突变基因被定位的狂潮,带来了对于这种二型糖尿病的重新认识。一直以来,以为二型糖尿病只是几个基因负责的推断,被无情的推翻了。目前已经定位的可以导致二型糖尿病的突变基因,已经有几十个,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的增加中。与以前每定位一个基因,可以定位5-10%的患者的局面相比,很多基因,也许只影响0.03%的患者群,甚至更少。

不仅仅是糖尿病,在各种已知的遗传性疾病中,包括先天性心脏病,肿瘤和癌症,各类名目奇特的,你或许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综合征的疾病研究中,这种现象被一再的发现。不仅仅如此,肥胖,老年痴呆,精神病,酗酒,甚至吸毒,都有很多基因被确切的跟这些以前一直以为是后天发育或者社会和心理所导致的问题联系到了一起。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问题。如果你所携带的某个基因,可以带给你0.35%的可能性会在60岁中风,另外一个基因,会让你有27.46%的可能性酗酒,而另外的一个基因,会有1.34%的可能性让你罹患癌症。别人,整个社会,你自己,甚至你的家庭和亲友将会如何的看待你?

我相信这些结果将会使你感到很困惑。而在以前,这些绝对不是问题。当1995年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时候,30几个国家,几千名科学家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几十亿美元的预算,摩拳擦掌的要在未来的10年中,给三位幸运儿测序。而在今天,你只需要1000美元,3个月的时间,以及几毫升的血液,就可以知道自己的30亿碱基序列,就可以知道自己有多大的可能性,会罹患哪种疾病,会有多大的可能能够活到75岁……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花费和时间还会继续的缩小。

但是,这些并不是困扰科学家们的问题。科学家们的问题是,为什么那个基因,只在10.4%的可能性上让你罹患二型糖尿病,为什么另外的那些携带这些基因的人,都是很正常的健康的在生活着?

简而言之,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不同的基因组合,会带来如此不同的结果。换而言之,就是你那个可以带给你0.35%的可能性会在60岁中风,和那个会让你有27.46%的可能性酗酒,以及会有1.34%的可能性让你罹患癌症基因,如果组合在一起,为什么会让你完全的健康或者将中风的可能性提高到了90%。

而我们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是在考虑人类25000个编码的蛋白质那么简单,也不仅仅是在考虑40000个所谓的基因单位,那么容易,甚至不是在考虑我们30亿碱基序列中5%的所谓有效成分,而是在考虑我们30亿个碱基序列,从我们出生开始,不,甚至还要早,甚至要回溯到组成我们基因组的精子和卵子时代,所受到的各种修饰与整修,考虑到我们所有碱基组成的46条染色体的活性状态,考虑到1.5亿碱基被40000个基因产物所调控的效率,以及所有的这些组合到一起所带来的最终的效果。如果,我们再考虑的仔细一点的话,恐怕要加上所有的营养摄入,疾病感染历史,从小成长的环境,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一个人格魅力……

或者,简而言之,就是从新认定每一个人,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由所有的上述状态,无可重复的过程所塑造出来的,个人。无论是在研究中,还是在治疗中。

我想,这个问题的难度,超越了以往的所有的科学问题的总和。因为,这一次,破天荒的,西方科学体系开始重新审视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模板组成的机械产品。我们之间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直接导致了我们的健康状态的不同,决定了我们罹患各种疾病和不良状态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也决定了我们被治疗所需要的时间、药物、和过程的截然不同。

这种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基础,就是我们都是不同的。但是,作为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科学走到这一步,花费了700年。而科学能够走出个体的束缚,不知道又要花费多少年。

写到最后,却不知道起什么题目好,干脆酷一把。就叫做慎独好了。作为我对这种趋势的个人看法。多谢你的观看和讨论,您的任何回复都是我们继续写作的动力和热情支持。谢谢大家,祝您晚安!

关键词(Tags): #野狐禅#萤火虫元宝推荐:爱莲,
家园 花花细化
家园 我在看第一段的时候,就有个感觉:你所要表述的“广泛的适用”

其实是个哲学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

再往后看,你提到了亚里士多德,将他归入“科学家”——嗯,越看越象了

等到全篇看完,我终于确定——没错,这确确实实是个哲学问题。

家园 道长已经

把生物上升成哲学了,不愧Ph.D呀

这种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基础,就是我们都是不同的。但是,作为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科学走到这一步,花费了700年。而科学能够走出个体的束缚,不知道又要花费多少年。

家园 从还原论到整体论

我想道长讲到的这个问题实在是科学发展过程中,思想碰撞最为激烈之所在,也是当前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大势所趋。这不仅仅在生物学,在其他学科无不如此。比如说现在力学研究强调发展交叉学科,强调对问题进行“多尺度”分析,这实际上都展现了整体论,系统论的影子。

现在没有时间整理思路,就把我自己比较粗糙的观点干巴巴先列出来。

1。对复杂问题进行"分解,还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有效手段.没有很好的"还原"就没法理解"整体".还原是基础是科学研究第一步,是科学方法中最根本的一环,研究系统的整体是科学的目标.研究整体离不开对整体进行还原提炼出起关键作用的个体,也离不开对个体之间复杂关系的再次还原进而提炼出起主导作用的关系.一切科学都遵循这一原则.

2.科学发展中从还原论到整体论的进化正是事物发展从简单到复杂这一原理的体现.

复杂性在于个体之间的关系之复杂.牛顿建立了分离的时空概念.然而进入20世纪,在大尺度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将空间与物质的关系描述出来,这就是从还原到整体的一个例子.在小尺度上,量子有波粒二象性,有不确定原理,这些都隐含着,牛顿力学还原出来的基本概念之间也会有更复杂的关系.更别提后来发展的混沌理论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必担心科学对于处理"复杂系统"无能为力,更不必担心科学只会还原,不会整体.

但另一方面,科学上强调的"整体论"是与哲学上的"整体论"完全不同的."天人合一"是哲学真理,但科学不满足于明白这个"真理",科学更关心的是"天人合一"是怎么样成为真理的.

当前科学正处于从还原论到整体论全面过渡时期,这说明两个问题:(1)世界被科学还原得差不多了,能够被很容易还原出来的基本原理差不多都被了解了.(2)科学技术的进步,先进仪器的发展,允许科学家们更有效地对问题进行整体研究了.这些是科学进步的体现,是科学发展的趋势,而哲学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关键词(Tags): #问题
家园 献花
家园 我觉得,百分比意义上的个体,

仍然是在整体性和普适性上做的定义,只不过百分比小而已。没有普适性的研究,不可能推广。

这个 慎 用的好。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个体性得到重视,但其实与中医,特别是很多强调中医独特性的辩论文章中所体现的中医,是由本质区别的。

我觉得。

家园 你说得很对

其实这也是为什么,所谓的最高学位,不是科学博士,而是哲学博士的原因。因为是希望能够推动整个哲学的发展,从而将这个影响扩展到人类生活的所有方方面面。

我们这些酸人,有时候闲下来想啊想的,想得多了,也就成了哲学问题。

家园 大掌柜的说的非常好

不过,对于生物学来说,目前,这还只是一个趋势。

这说明两个问题:(1)世界被科学还原得差不多了,能够被很容易还原出来的基本原理差不多都被了解了.(2)科学技术的进步,先进仪器的发展,允许科学家们更有效地对问题进行整体研究了.

我非常赞同这两点,生物科学的发展,在最近20年内,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我在95年上本科的时候,老师们还在猜测,究竟会有多少条主要的信号通路。现在已经很清楚了,只有不到20条,主要的6-7条而已。以上世纪生化研究为主导的信号通路研究,已经走到了尽头。

而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也是非常的可怕的。以基因测序为例,上世纪80末,一个博士生的毕业论文,很可能就是测了一个基因的序列而已。而今天,我们实验室的技工都能够在一个星期内完成整个操作步骤。生物研究累计前一百万个碱基的测序,大概花了20年,而现在最新的硅基测序技术,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完成几百万碱基的测序。

整个生命科学发展的动力,从上世纪的技术、材料和观念三者并驾齐驱,到目前的技术占到绝对多数的主导地位。可以说,我们目前的生物科学的发展,已经超出了原始的手工业作坊的个体操作时代,开始向大规模集成化的人工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发展时代转变。科学研究,与单纯的探索未知的分界,越来越大,而逐渐向一个产业转化。

在此基础上,观念的突破,成为了维持原有科学研究传统的最后一块基石。而大家苦思冥想得到的突破却正是要冲破原有的还原论,而逐渐向整体论过度。这不得不说,也是一个颇具讽刺效果的苦涩现实。

家园 所以才是潮流啊

现在人都在为了健康长寿而努力。既然存在了个体的差异,那么万一我是属于那些没有普适性的人群呢?

即使我不是在大多数基因上面的非普适人群,终究还是有些方面我是属于非普适的啊。所以,进行这些方面的研究,还是具有普遍适用的正面作用的。

多谢回复。

家园 医学和生物学其实是最后走入整体论泥潭的

基于分析的医学和生物学在现代科学中出现的最晚,很多基本原理都没搞清楚,现在要吹牛开始研究整体论其实还早。

物理学,化学,基于数学的信息科学,以及其他各类工程学科本质上都早早出现了基本原理与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的巨大鸿沟。

就化学而言,虽然基于量子力学的从头算技术和分子动力学,以及热力学,反应动力学等等基本理论远较医学基本理论成熟,但实际工作中顶用的,还是那些唯像的经验公式。

例如混合物的性质,目前就是一个看不到解决希望的整体论问题。很多化学配方中,各组分的比率,添加次序,反应条件,对最终性质有极大的影响,这些经验就是各大化学公司的不传之秘。

家园 好像结论说反了吧

整体和个体的关系:

到底是从个体到整体还是从整体到个体?这个和中医联系起来太牵强附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是说人和自然界是互动的,和这个“独”没有关系吧。

科学的研究仍然建立在“假说”+“实证”,需要走出什么束缚吗?

我觉得这篇文章的主要议题是:依据基因去判别人容易患什么病遇到了巨大的麻烦。这里面看不出哪里是逆西方科学思想的。解决这个麻烦,还是要靠“实证”。靠虚的更靠不住。

家园 生物医学已经开始动手了

最近的一个将要宣布的大项目,要雄心勃勃的检测10万人的全基因组序列。相信不久就会向全球征集志愿者了。这个项目如果能够成行的话,将会汇聚包括,基础生物学研究,临床治疗,传染病研究,公共卫生,医疗保健,社会心理学,以及各个政策研究机构和政府组织在内的庞大的研究队伍。很多人已经在私下里称为生物学里面的阿波罗计划了。

所以,虽然生物医学很可能是最后遇到这个瓶颈的,却有可能是第一个打破这个瓶颈的学科。

但是,我还是期待在数学界,尤其是应用数学界的天才们能够给出一个如何研究这种复杂的整体体系的一个可行性的方案。毕竟西方的科学体系,一向是以数学作为所有学科发展的先锋,然后是物理学和化学跟上,然后是应用技术学科产生成果,最后才轮到生命医学来应用这些成果来开展自己的研究和发现。

家园 可能会出不少成果,但突破瓶颈概率很小

继续拿化学做比较,化学的投入远大于此,复杂性远小于此,实验的精确程度高而花费低,搞了一百多年的结果,是发现瓶颈似乎变成了死路,不是做不出来,而是得不偿失。一个甲醇燃烧的化学反应,有80几种中间产物,化学家借助计算机技术已经大致清楚了。但庚烷燃烧,就出现了上千种中间产物,百万计的反应过程。对于汽柴油的燃烧,化学家对原理基本搞清楚了,却没人刚夸口从原理开始整体论研究。

整体论问题,在理想情况下(即测量和计算完全无误差下)在数学上可以看作NP完全问题,不是解决不了,而是随着目标精度的提高,花费的资源以指数甚至超指数形式增加。

目前成熟的学科,一般都有这几级体系:基本原理-》基于统计学和主要因素近似的学科原理-》唯像理论-》经验公式和事实数据-》实际问题。看看几十年内生物学能否达到这个水平了。

家园 好像没说反吧?

传统的科学研究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假说”然后“实证”;另一方面,是不爱吱声所讲的,分解细化,就是分科而学。

这不是个体与整体的对立,而是在研究的时候,对于整体进行分解细化,和理解细节之后,如何将细节整合为一个整体的对立。而后者,一直都是西方科学界所忽视的。

中医的理论基础,在妖道看来,也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动态的平衡;一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联系。“天人合一”,那是讲的“道”,那是中医所代表的传统理论的终极目的,而不是中医本身。中医本身是研究如何利用相互制约、促进的的联系,来达到动态的平衡。

而将细节整合为整体的过程,必须要考虑的两大重要因素,一个就是细节间的相互作用;另外一个就是如何将这些相互作用,整合到一个不断变化的体系中,而取得我们所希望的平衡状态。

在这一点上,这两者的最终目的,是完全一致的。但也仅仅是在这一点上而已。

西方科学的方法论,还是绝对不会放弃的。在这里,要改变的,仅仅是一个大方向的问题。就是以前都是从整体到细节,现在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想要从细节整合出整体。这个,更多的意义上,似乎是一个哲学问题。

————————分割线————————

以下文字,与穷得叮当响的话题无关

————————分割线————————

另:中医的理论,无论是阴阳五行,还是经络穴位,就我看来,目前的理解,都太局限在字面意义上了。

就如同《道德经》的开篇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语言的应用存在其指代性,也因为这个指代性的非单一存在,而具有了不确定性。而这个不确定性,造成了我们无法精确描述所要表达的意义。

你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无论五行,阴阳,还是经络穴位,都只是一个指代。就是说,我明白这个意思,但是我直接给你说确切的描述,比如说,完全的数学公式来描述我们身体中的某类构造的运行,你是完全不明白的,当然我也没有那个能耐给你描述出来,那么我们如何交流呢?所以只能够运用能够被彼此理解的语言来描述这些过程。所以,你明白了。但是你明白的,不是那个确切的过程本身,而是我给你的类比。虽然我自己的理解,也并不确切。但现在的问题是大家都把这个类比当作了确切的过程本身,然后去孜孜以求,这分明就是刻舟求剑么。

所以中医理论,是逾求逾模糊。真正想要明白,还是必须要自己实践操作一下。然后才会理解,那些拗口的描述,究竟是为了说明什么。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