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说明】关于鲁迅 -- 萨苏
他们的理由跟什么思想独立、自由精神没什么关系,而是自己从中得到的好处太少了。你太看得起他们了。
改几个字:
他们反对改开的原因,其实就是自己从中得到的好处太少了。你太看得起他们了。
解放前,时任特派国联(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会议首席代表朱家骅曾许给钱锺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职位,钱锺书敬谢不敏,私下对扬绛说:“不吃胡萝卜,便不受大棒驱使”;钱曾随教育部访问团访问台湾,教育部长杭立武有意聘他为台湾大学教授,但他没有答应;香港大学请他赴任文学院院长,他认为香港“不是学人久居之地,以不涉足为宜”;牛津大学聘他为高级讲师(Reader),他托辞“惟一的爱女患有肺疾,伦敦的恶劣气候不适宜于她的健康”,也没有去。杨绛在《干校六记》里这样说:
其实,钱、杨两位早就看过纪德《访苏归来》和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还曾跟友人交流看法,对共产党掌权有比一般人更全面、冷静的认识。在政权更迭之际,对自己今后的境遇有达观的定位,也作过最坏的打算。
杨绛后来在接受访谈时,针对“你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在一九四九年时完全可以离开内地的,为什么留下了呢”的问题,回答的很朴实:“很奇怪,现在的人连这一点都不能理解。因为我们爱我们的祖国。当时离开有三个选择,一是去台湾,二是去香港,三是去国外。我们当然不肯和一个不争气的统治者去台湾;香港是个商业码头,我们是文化人,不愿去。”
“我们的国家当时是弱国,受尽强国的欺凌。你们这一代是不知道,当时我们一年就有多少个国耻日。让我们去外国做二等公民当然不愿意。共产党来了我们没有恐惧感,因为我们只是普通的老百姓。我们也没有奢望,只想坐坐冷板凳。当时我们都年近半百了,就算是我们短命死了,就死在本国吧。”
“很多外国人不理解我们,认为爱国是政客的口号。政客的口号和我们老百姓的爱国心是两回事。我们爱中国的文化,我们是文化人。中国的语言是我们喝奶时喝下去的,我们是怎么也不肯放弃的。”
原来是因为他们踢球都比各位强
深为敬佩啊。宝推。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7。本帖花:1
以前对于钱老在佩服其博学之余,是有一点腹诽的,觉得他这个有学问的文艺家,颇有点辜负了自己一肚子的学问。对于杨绛呢,主要是读了<<我们仨>>,见其爱惜闺女之余,居然把女婿彻底切割,一字不提,感叹达人也难免三俗。
今见此文,见二老的赤子心,深为感佩!而且,从他们的这几句话里,感觉柔中带刚,那种涣涣大国的气度与古老文化传统的自尊充满字里行间。致以深深的敬意,并以之自勉。
也许早在《管锥编》释《离骚》一节中,就已借屈原身世剖白心迹:
盖屈子心中,“故都”之外,虽有世界,非其世界,背国不如舍生。眷恋宗邦,生死以之,与为逋客,宁作累臣。
(见宋以朗:“我的父亲宋淇与钱锺书”,《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1年10月9日。)
另外,杨老涉及钱瑗夫婿王德一(常误为王得一)的记述主要是在《干校六记》中。
您引用的这席话也不是政治,基本上是从民族和文化情感上说的。
他基本是一个纯粹的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特别是1949之后。
唯一的一点苗头是他在1989做的那首诗,《槐聚诗存》里面有,非常晦涩。当然他的诗很多都很晦涩。
珍珠港事件发生在(日本时间)1941年12月8日,帖子里敲错了。
日军攻入南京是在1937年12月13日,然后开始大屠杀,不是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