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山中,散埋着607名红军烈士……(上) -- 双石

共:💬22 🌺16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山中,散埋着607名红军烈士……(上)

山中,散埋着607名红军烈士……

双石 刘建伟 欧阳蜀勇

  “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

  因中央红军长征途中“飞兵夺桥”的故事,大渡河畔的泸定桥如今已名扬天下。但或许没有多少人知道,就在距此不远的丛山峻岭之中,座落着一个比泸定桥乃至康定城的历史更为久远的茶马古镇,这个古镇中沉淀着一段既传奇又悲壮的红色记忆,因道路险峻崎岖交通不便的原因,这段记忆很长时间都尘封在那段其实并不久远的历史中。如今,由于一个乡村文化工作者多年来的不懈努力,这段模糊不清几乎被世人遗忘的记忆又被唤醒,开始渐趋清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泸定到岚安28公里,都是悬崖边上的崎岖土路。

  这个名为岚安的深山古镇距泸定桥不足30公里,海拔高度2280米,古称罗岩、岩州、昂州,其文化孕育发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到唐代时已趋成熟。而自明朝在此开拓设置茶马贸易后,汉、藏、羌文化更是如潮涌入,彼此融汇,互为交流,逐渐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民风民俗,传承发展至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岚安乡文化站站长黄伦贵,他是土生土长的岚安人。

  “岚安现在有3000多人口,大部分都是藏民,现在都还保留着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

  前来迎接我们的岚安乡文化站站长黄伦贵告诉我们。 

难得一见的乡级红军文物陈列室
 

  黄伦贵把我们迎进了他的红军文物陈列馆,这里陈列着他收集来的60多件各种文物以及各种图片资料,其中大部分是红军留下的或与红军有关的。这在一个乡村级文化站来说,可以说是很具规模了。这几年车队调查红军长征路线,走南闯北可以说见的世面也不少,但象黄伦贵一个人折腾成出种规模的,真还没有见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到了岚安,前面就是昂州村,当年的茶马重镇。

  “我收集来的这些文物,都是从乡亲们那里借来的,借的时候连借条也没打,也没给一分钱,但我要保证绝对不会丢失。乡亲们都很信任我。……”

  黄伦贵对这些文物的来龙去脉如数家珍。

  红军是1935年11月3日来到岚安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红四方面军南下执行《天泸邛名雅大战役计划》时在岚安境内活动路线

  那是在红四方面军南下执行《天泸邛岷雅大战役计划》期间,红军右纵队司令员倪志亮指挥许世友、王建安所率红四军,罗炳辉、何长工所率红三十二军(原中央红军九军团)从丹巴地区南下,由金汤、鱼通经马呷山口进入岚安,尔后翻越马鞍山去进攻天全,要“打到成都吃大米”。

  由于岚安特殊的地理条件——黄伦贵称“整个大渡河上游东岸,找不到这样一个产粮的平坝了”,红军在昂州建立了从丹巴到天全的补给中转站。直至百丈决战失利后最后撤离,前前后后驻扎了54天,其间还在这里建立了整个甘孜地区第一个区乡级的苏维埃政权——“岚安苏维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昂州村中风情独特的藏式民居

  现如今在大多数长征史籍以及相关人士的回忆文字中,这段史实却是难得一见——既或偶有提及,也是一笔带过。数十年了,也基本没有当年的红军和他们的后人们来过这里,每逢节气就闹闹哄哄的纪念活动和诸多“重走长征路”者,也很难问津到这个深山小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藏式民居屋檐下的木雕

  然而在岚安的乡亲们中,红军在这里留下的那段红色记忆却是永恒的——黄伦贵不无得意地告诉我们:“这里几乎家家都住过红军,家家都保存着红军留给他们的东西,每个老人肚子里都有红军的故事。”

  

听着红军故事长大的红军迷
  

  黄伦贵本人就是一个红军迷。

  他是土生土长的岚安人,父亲黄启文老人(已故)当年就见过红军,而且给走山路伤了脚的红三十二军政治委员何长工端过茶倒过水。从幼年起,黄伦贵就常常听父亲念叨红军的故事——父亲说,那是他所见过的“对‘干人’最好的队伍”,也是“最不怕死的队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黄伦贵的红军文物陈列室,这是我们所见过的最好的乡一级陈列室(门前门板上还有选择村委会时的投票记录)。

  长大成人从事乡村文化工作后,黄伦贵对保护和收集文物特别是红军文物就特别上心。大到马刀、标语,小到草鞋、绑腿,还有杯碗等器具和许多能反映当地民风民俗的刺绣品。如今岚安许多群众家中的红军的标语和漫画,就是在他的努力下得以保护或复原的。我们在村民王远强的院中墙壁上就看见过他复原的一幅红军标语。当时王家的院墙垮了,他就和王家人一起,把院墙重新垒起后又一笔一笔将标语重新描了出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村民王远强家中院墙上的红军标语,当年墙被雨冲垮了,黄伦贵和他家人一起,把墙垒好后又一笔一笔把标语描了出来——可惜他一不留神,把“共产党”的“党”字整成了简体,留下了遗憾。

  他的妻子不无抱怨地告诉我们:“跟他一起出门很累,因为他老是东张西望找东西,见到有字的石头瓦罐什么的都要琢磨半天,经常是一不留神儿就钻到谁的家里跟人拿着一个物件摆起了玄龙门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村民帮助红军打的草鞋和麻线绑腿

  从老人们口中,黄伦贵听到许多红军的故事,如今已经整理成文字的就有31篇。

  黄伦贵告诉我们,这其中有一个故事让他铭刻肺腑,终生难忘,也从此开始了他寻找确认散埋在岚安各处红军烈士的追寻之旅。

22名红军战士集体跳崖

  这是已故的原脚乌乡苏维埃政府经济委员的贺吉明老人讲出的一段故事。

  红军主力转移后的1935年12月25日,国民党军三个团分三路向岚安发起进攻,当时县委和苏维埃政府人员都未转移,而担任保卫任务的只有一位连长率领的不到两个排的红军战士,连长命令一个排前去阻击,掩护县委和政府转移——贺吉明老人当时就在被掩护的人群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2名红军战士就在那边的令冷槽跳下悬崖

  这个排的红军战士从马蜂沟的沟底飞奔上了庄子口高地,却发现敌人已从三面包围过来。红军战士们拼死抵抗,人多势壮的敌人还是步步紧逼,直到把他们逼到椅子山上一个被当地人称作“令冷槽”的悬崖边上……

  已转移到另一个山头上的贺吉明老人等县委和乡苏干部们看到了这悲壮的一幕:

  “退到了悬崖边上红军战士们互相抱在一起,不知在说什么,其中一个战士先走到悬崖边,手中高举着一支驳壳枪,枪把上飘着一条很耀眼的红绸,随着一声‘红军万岁!’传来,红绸从悬崖顶上向沟底飘下。我旁边的那位红军连长一下跌坐在地下:‘我的张排长牺牲了’。话音未落,就看见剩下的红军战士们也纷纷从悬崖上跳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红三十二军营长杨富才的坟莹,这也是少有的几位留下了姓名的红军烈士之一(已故村民余白龙参加埋葬,H:2260m;N:30°01′50.2″;E:102°10′08.5″)

  多年以后,当地采药和伐木头的人发现了红军的遗骸,一共22具。

  “这些跳崖的红军战士姓甚,名谁,家在何地,有无老小,均一无所知,一想来心就隐隐作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红三十二军流落当地的红军战士李洪才的坟莹,他是解放后去世的(H:2270m;N:30°01′51.7″;E:102°13′08.7″)。

  不光如此,就连这些战士的建制单位,直到现在也是不清不楚。红四军的?红三十二军的?哪个团哪个营哪个连?“岚安苏维埃”这场悲怆的落幕之战,在我们能查阅到的所有的长征回忆文字和史籍中,都不曾见过相关记录。只有指挥这场战事的国民党军指挥官、时任湘军第五十三师第一五九旅旅长的李清献老先生有一段回忆文字,其中有一句话提到这场“昂州之战”——

  

  10月,红军来攻丹巴一带(据说是由朱德指挥的),川军10个团首先被击溃,金汤的刘元琮仅以身免。红军乘势继续南下,川康大震,蒋介石急调薛岳率部驰援。某日,红军先头部队与我第三一七团一部接触后转而进攻泸定,在泸定北15里处的九叉树与我旅三一五团守兵接战。我一再派兵增援,经过几度冲击,终于稳住了阵地。红军主力经天全、芦山与薛岳部打了一仗后,分兵攻泸定,与我军相持至12月,红军始撤兵他去。同时,大炮山方面也屡有接触,我军都死力守住阵地。泸定解围时,我指挥三个团在泸定北的昂州激战,颇有俘获(大约俘百余人,步枪二百余支,机枪二挺)。泸定战后,我旅集结康定附近,我兼任康定警备司令。

  ……

  ——李清献《湘军第五十三师追击中央红军的经过》,《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上)》(原国民党军将领的回忆)第284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据黄伦贵调研的结果,迄至1935年12月26日止,共有来不及突围30多位红军战士及区、乡苏维埃领导人及其家属上百人,在岚安被敌人杀害。

  李老先生如今已作古,这场战事的详情,已很难从他那里取证了。 

元宝推荐:一直在看,MacArthur,
家园 【原创】山中,散埋着607名红军烈士……(下)

607名红军烈士散埋在山川沟壑间
 

  黄伦贵开始调查寻找红军烈士埋骨处,是从1985年开始的。

  由于这些红军坟莹或埋葬地都分布在山川沟壑之中,很多又与当地群众的墓地混杂在一起,为了清楚地找到这些墓地或埋地的位置,黄伦贵就到处寻找那些当年参加过掩埋烈士的老人——很幸运,那时候大多数老者都还健在,一个一个寻找拜访,请他们回忆当年埋葬这些牺牲者的情景,并且一个一个地落实人数,埋葬地点,并且尽可能的落实姓名、籍贯,黄伦贵记录下来后又念给这些老者听,并请他们一一签名或按下指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一片无名红军烈士坟莹,有21座(已故村民高清银参加埋葬,H:2280m;N:30°01′50.9″;E:102°02′51.2″)。

  据这些老者们回忆,当年红军撤离前,乡苏政府有一支13人的“安葬队”,由一位叫高清银的农民领头,带着群众将红军烈士们择地安葬。这项工作从红军进入岚安开始,一直延续到他们撤离。据老人们回忆,红军在岚安境内一共有7次战斗,包括泸定城北九叉树战斗牺牲的烈士都抬到岚安掩埋。开始时,每个烈士都有棺木,都建有墓地,到后来,棺木就不够了,就是几块木板一钉。再后来,就是集体掩埋……

  如今,这些红军坟莹和埋葬地都得到了高清银老人和其他参与埋葬的群众的确认。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个地方叫较场坝,是明朝都司卫的演兵场,现在变成了一片玉米地,有76名红军烈士就埋在这下面(已故村民高清银参加埋葬,H:2280m;N:30°01′52.6″;E:102°13′03.7″)

  迄今为止,已经确认的红军烈士有607名之多。据黄伦贵说,还有新的发现等待确认……

  我们跟着黄伦贵一处处去看了这些红军烈士坟莹和埋葬地,这些坟莹都没有墓碑,有些烈士的集体埋葬地,就在当地群众的庄稼地下面——这些集体埋葬地往往一处就葬有数十名上百名红军烈士。

  “前几年州里来了几位领导,大概是商议是否有必要将泸定通岚安的公路修通的问题,看过之后他们说‘对不起这些烈士’,终于决定修一条通泸定简易公路,你们上山来也看见了,今年还要扩建成柏油路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黄伦贵为红军烈士纪念碑选择的“观景台”上“后看昂州城”(H:2310m;N:30°01′36.2″;E:102°13′02.4″)

  黄伦贵眼中闪着泪花:“我们现在的太平光景,都是他们当年抛家舍业流血牺牲换来的。如果我们都忘记他们了,那就没人还能想着他们了。前不久,乡里还准备把我这个陈列室的房子卖掉。我说如果你们要卖,我就买下来,这是留给后人的东西。我今年63岁了,快干不动了,我就把这些东西传给儿子,让他继续干下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黄伦贵为红军烈士纪念碑选择的“观景台”上“下观万里云”(H:2310m;N:30°01′36.2″;E:102°13′02.4″)

  近几年,黄伦贵一直想着能把这些红军墓更好地修辑保护起来,或者集中归葬,“最起码在他们的埋葬之处刊碑为志”,而他最大的心愿,是在岚安为这些红军烈士们建一座高大的纪念碑。据说,他的工作成果和有关建议已经引起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因各种原因,这件事迄今也没有大的进展。

  黄站长特意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叫做“观景台”的风水宝地,这是他为烈士纪念碑选择的碑址,因为这里“上看昂州城,下观万里云”,“让他们背靠他们为之而战的人民,天天看着大渡河畔日新月异的变化……”

  站在“观景台”上,我们俯瞰着滚滚而去的大渡河,默默的祈祷这个心愿的最后达成。

  我们还希望也为黄伦贵这个心愿的实现贡献绵薄之力,我们以我们的微弱之声呼吁:红军的后人们、传人们,特别是红四军、红三十二军的红军后代们,在岚安生活过战斗过的倪志亮将军、许世友将军、王建安将军、罗炳辉将军、何长工将军、郭天民将军的后人们,都来关注一下你们父辈的战友们忠骨归葬之地,让我们与这位可钦可敬的黄伦贵站长一起,以各种力所能及的方式,帮助和促成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一起来完成烈士们的坟莹的修辑和刊碑工作,帮助促成和完成烈士纪念碑刊立工作。岚安人民迄今也没有忘记你们的父辈,没有忘记那些在你们的父辈们一起战斗过的有名或无名的战友们……

  岚安人没有忘记这些红军烈士,我们也应该永远铭记他们。

  临别,我们与黄站长相约,清明时车队都来给红军烈士们扫墓。

家园 给红军上花!

另外:所有图片只有两张显示出来,怎么回事呢?

家园 这样散失的故事恐怕太多

要不是黄伦贵的努力,恐怕永远无人知晓这一段历史了...

家园 是啊……

兄弟常常嗟叹,比如化林坪就少了一位这样的人。好多红军遗迹都损毁了,据说八十年代分地时把大队院墙拆了,那上面就有一副红军标语:“川军弟兄们回家种地不要为军阀卖命”,据传还是太祖的亲笔……

还有飞越岭夺关战斗,红军究竟是从哪里攀上悬崖居高临下攻击川军的,因带路的老人已经作古,因交通问题,黄霖将军生前也没有来过这里,所以兄弟迄今也没法复原这场战斗了。

唉……

家园 没办法呀

中国的治史方向一向都去关注大人物,这些小人物的历史当然就泯灭了。像马甲兄这样用小人物来串起历史的作者太少了,这些只能靠民间自发的去努力了。

家园 随着经济发展,这些纪念标志活动会越来越多,这些就是历史

在美国,每个镇,都有刻着本镇在历次战争中阵亡人员名字的纪念碑,最早的回溯到独立战争,最新的是伊拉克战争。

家园 老兄这个呼吁好

写战争,不能老是只见将帅的光辉,不管是怎样的时代和战争,也不管将军们多有能耐,离开忠诚勇敢的士兵,赫赫战功从何谈起?

一将功成万骨枯

将军们或其后人们,倘力有不逮当然算了,有能力的话,做些事也真是应该的了

家园 双石兄的细致工作值得敬佩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当然也很敬佩黄伦贵老人这样的行为。难能可贵。

家园 花送烈士和黄站长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惭愧惭愧

家园 献花
家园 双石老哥好,问个问题

有人声称,当年红4团曾经在泸定附近扎木筏渡过大渡河,这是真的吗????

家园 这事儿目前还是个一家之言的“孤证”,泸定方面也否认,

认为造筏渡河不可能。下游德威-沈村渡口红军倒是有可能控制了船只,但太远——有数十里之遥,肯定拉不到上游。

目前关于对此战争功的不少,如有原红十三团侦察连连长覃应机和彭雪枫的警卫员回忆是红十三团12勇士夺取的泸定桥,但兄弟详研当时的红军部署电文后认为不可能,红三军团当时还在下游一二百里之外,也不可能超越红一军团、红五军团行军纵队去夺桥。估计有可能是他们把后来在天全河夺取龙衣、沙坝索桥的事情给误记作泸定桥了。

家园 献花!!!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春雷一声震天响”

惊喜:所有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