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山中,散埋着607名红军烈士……(上) -- 双石

共:💬22 🌺16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山中,散埋着607名红军烈士……(上)

山中,散埋着607名红军烈士……

双石 刘建伟 欧阳蜀勇

  “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

  因中央红军长征途中“飞兵夺桥”的故事,大渡河畔的泸定桥如今已名扬天下。但或许没有多少人知道,就在距此不远的丛山峻岭之中,座落着一个比泸定桥乃至康定城的历史更为久远的茶马古镇,这个古镇中沉淀着一段既传奇又悲壮的红色记忆,因道路险峻崎岖交通不便的原因,这段记忆很长时间都尘封在那段其实并不久远的历史中。如今,由于一个乡村文化工作者多年来的不懈努力,这段模糊不清几乎被世人遗忘的记忆又被唤醒,开始渐趋清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泸定到岚安28公里,都是悬崖边上的崎岖土路。

  这个名为岚安的深山古镇距泸定桥不足30公里,海拔高度2280米,古称罗岩、岩州、昂州,其文化孕育发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到唐代时已趋成熟。而自明朝在此开拓设置茶马贸易后,汉、藏、羌文化更是如潮涌入,彼此融汇,互为交流,逐渐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民风民俗,传承发展至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岚安乡文化站站长黄伦贵,他是土生土长的岚安人。

  “岚安现在有3000多人口,大部分都是藏民,现在都还保留着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

  前来迎接我们的岚安乡文化站站长黄伦贵告诉我们。 

难得一见的乡级红军文物陈列室
 

  黄伦贵把我们迎进了他的红军文物陈列馆,这里陈列着他收集来的60多件各种文物以及各种图片资料,其中大部分是红军留下的或与红军有关的。这在一个乡村级文化站来说,可以说是很具规模了。这几年车队调查红军长征路线,走南闯北可以说见的世面也不少,但象黄伦贵一个人折腾成出种规模的,真还没有见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到了岚安,前面就是昂州村,当年的茶马重镇。

  “我收集来的这些文物,都是从乡亲们那里借来的,借的时候连借条也没打,也没给一分钱,但我要保证绝对不会丢失。乡亲们都很信任我。……”

  黄伦贵对这些文物的来龙去脉如数家珍。

  红军是1935年11月3日来到岚安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红四方面军南下执行《天泸邛名雅大战役计划》时在岚安境内活动路线

  那是在红四方面军南下执行《天泸邛岷雅大战役计划》期间,红军右纵队司令员倪志亮指挥许世友、王建安所率红四军,罗炳辉、何长工所率红三十二军(原中央红军九军团)从丹巴地区南下,由金汤、鱼通经马呷山口进入岚安,尔后翻越马鞍山去进攻天全,要“打到成都吃大米”。

  由于岚安特殊的地理条件——黄伦贵称“整个大渡河上游东岸,找不到这样一个产粮的平坝了”,红军在昂州建立了从丹巴到天全的补给中转站。直至百丈决战失利后最后撤离,前前后后驻扎了54天,其间还在这里建立了整个甘孜地区第一个区乡级的苏维埃政权——“岚安苏维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昂州村中风情独特的藏式民居

  现如今在大多数长征史籍以及相关人士的回忆文字中,这段史实却是难得一见——既或偶有提及,也是一笔带过。数十年了,也基本没有当年的红军和他们的后人们来过这里,每逢节气就闹闹哄哄的纪念活动和诸多“重走长征路”者,也很难问津到这个深山小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藏式民居屋檐下的木雕

  然而在岚安的乡亲们中,红军在这里留下的那段红色记忆却是永恒的——黄伦贵不无得意地告诉我们:“这里几乎家家都住过红军,家家都保存着红军留给他们的东西,每个老人肚子里都有红军的故事。”

  

听着红军故事长大的红军迷
  

  黄伦贵本人就是一个红军迷。

  他是土生土长的岚安人,父亲黄启文老人(已故)当年就见过红军,而且给走山路伤了脚的红三十二军政治委员何长工端过茶倒过水。从幼年起,黄伦贵就常常听父亲念叨红军的故事——父亲说,那是他所见过的“对‘干人’最好的队伍”,也是“最不怕死的队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黄伦贵的红军文物陈列室,这是我们所见过的最好的乡一级陈列室(门前门板上还有选择村委会时的投票记录)。

  长大成人从事乡村文化工作后,黄伦贵对保护和收集文物特别是红军文物就特别上心。大到马刀、标语,小到草鞋、绑腿,还有杯碗等器具和许多能反映当地民风民俗的刺绣品。如今岚安许多群众家中的红军的标语和漫画,就是在他的努力下得以保护或复原的。我们在村民王远强的院中墙壁上就看见过他复原的一幅红军标语。当时王家的院墙垮了,他就和王家人一起,把院墙重新垒起后又一笔一笔将标语重新描了出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村民王远强家中院墙上的红军标语,当年墙被雨冲垮了,黄伦贵和他家人一起,把墙垒好后又一笔一笔把标语描了出来——可惜他一不留神,把“共产党”的“党”字整成了简体,留下了遗憾。

  他的妻子不无抱怨地告诉我们:“跟他一起出门很累,因为他老是东张西望找东西,见到有字的石头瓦罐什么的都要琢磨半天,经常是一不留神儿就钻到谁的家里跟人拿着一个物件摆起了玄龙门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村民帮助红军打的草鞋和麻线绑腿

  从老人们口中,黄伦贵听到许多红军的故事,如今已经整理成文字的就有31篇。

  黄伦贵告诉我们,这其中有一个故事让他铭刻肺腑,终生难忘,也从此开始了他寻找确认散埋在岚安各处红军烈士的追寻之旅。

22名红军战士集体跳崖

  这是已故的原脚乌乡苏维埃政府经济委员的贺吉明老人讲出的一段故事。

  红军主力转移后的1935年12月25日,国民党军三个团分三路向岚安发起进攻,当时县委和苏维埃政府人员都未转移,而担任保卫任务的只有一位连长率领的不到两个排的红军战士,连长命令一个排前去阻击,掩护县委和政府转移——贺吉明老人当时就在被掩护的人群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2名红军战士就在那边的令冷槽跳下悬崖

  这个排的红军战士从马蜂沟的沟底飞奔上了庄子口高地,却发现敌人已从三面包围过来。红军战士们拼死抵抗,人多势壮的敌人还是步步紧逼,直到把他们逼到椅子山上一个被当地人称作“令冷槽”的悬崖边上……

  已转移到另一个山头上的贺吉明老人等县委和乡苏干部们看到了这悲壮的一幕:

  “退到了悬崖边上红军战士们互相抱在一起,不知在说什么,其中一个战士先走到悬崖边,手中高举着一支驳壳枪,枪把上飘着一条很耀眼的红绸,随着一声‘红军万岁!’传来,红绸从悬崖顶上向沟底飘下。我旁边的那位红军连长一下跌坐在地下:‘我的张排长牺牲了’。话音未落,就看见剩下的红军战士们也纷纷从悬崖上跳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红三十二军营长杨富才的坟莹,这也是少有的几位留下了姓名的红军烈士之一(已故村民余白龙参加埋葬,H:2260m;N:30°01′50.2″;E:102°10′08.5″)

  多年以后,当地采药和伐木头的人发现了红军的遗骸,一共22具。

  “这些跳崖的红军战士姓甚,名谁,家在何地,有无老小,均一无所知,一想来心就隐隐作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红三十二军流落当地的红军战士李洪才的坟莹,他是解放后去世的(H:2270m;N:30°01′51.7″;E:102°13′08.7″)。

  不光如此,就连这些战士的建制单位,直到现在也是不清不楚。红四军的?红三十二军的?哪个团哪个营哪个连?“岚安苏维埃”这场悲怆的落幕之战,在我们能查阅到的所有的长征回忆文字和史籍中,都不曾见过相关记录。只有指挥这场战事的国民党军指挥官、时任湘军第五十三师第一五九旅旅长的李清献老先生有一段回忆文字,其中有一句话提到这场“昂州之战”——

  

  10月,红军来攻丹巴一带(据说是由朱德指挥的),川军10个团首先被击溃,金汤的刘元琮仅以身免。红军乘势继续南下,川康大震,蒋介石急调薛岳率部驰援。某日,红军先头部队与我第三一七团一部接触后转而进攻泸定,在泸定北15里处的九叉树与我旅三一五团守兵接战。我一再派兵增援,经过几度冲击,终于稳住了阵地。红军主力经天全、芦山与薛岳部打了一仗后,分兵攻泸定,与我军相持至12月,红军始撤兵他去。同时,大炮山方面也屡有接触,我军都死力守住阵地。泸定解围时,我指挥三个团在泸定北的昂州激战,颇有俘获(大约俘百余人,步枪二百余支,机枪二挺)。泸定战后,我旅集结康定附近,我兼任康定警备司令。

  ……

  ——李清献《湘军第五十三师追击中央红军的经过》,《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上)》(原国民党军将领的回忆)第284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据黄伦贵调研的结果,迄至1935年12月26日止,共有来不及突围30多位红军战士及区、乡苏维埃领导人及其家属上百人,在岚安被敌人杀害。

  李老先生如今已作古,这场战事的详情,已很难从他那里取证了。 

元宝推荐:一直在看,MacArthur,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