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夏朝的历史和考古困境 -- 张四维

共:💬157 🌺1246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夏朝的历史和考古困境

随着二里头等“先商”遗址的出土,有关《史记》所载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的争论也日益热烈。尽管这种争论已经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但就争论水平来说,这些年来并无大的提高。除了某些技术环节之外,正方和反方仍然是各说各话,全无任何思想交流可言,更不用说能够说服对方了。这实在是有点悲哀的。

我一直是坚定的“二里头=夏”理论的支持者。最近一段时期来,我因为工作的原因,去了几趟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趁工作之余前往几个博物馆和研究机构,有幸和当地的研究人员就这一问题略作交流,结果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固有思想。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了什么惊人的新发现,获得了什么关键证据,而是方法问题。

这场争论的根源不在证据,而在方法,在思维模式。夏朝有无争论的正反两方都不应该为此承担责任。

绝大多数人(包括不久前的我)都把夏的问题和百年前商的问题简单地等同起来了。在甲骨文尚未被学术界“发现”之前,国际上也曾经怀疑过商朝的存在。结果我们发现了甲骨文,发现了殷墟,商朝的存在就成了无人可以怀疑的事实。夏朝的证明应该也是这样:发现文物——发现城市遗址——破译文字——证实并完善古籍的记载。夏朝的证实过程难道会与此有什么不同吗?

绝大多数人(包括不久前的我)都会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绝大多数人(包括不久前的我)可能错了。

因为夏朝和商朝完全不同,夏朝和商朝之间的区别,远远大于商朝和周朝之间的区别。

而且,国际和国内学界对夏朝的质疑,与他们的前辈对商朝的质疑貌似相同,性质却很不一样。

质疑夏朝存在最有力的证据(虽然极少被提起),正是来自殷墟甲骨文本身。

殷墟甲骨文根本就不承认夏朝的存在!

甲骨文已经被破译了一千余字,其中没有一个字可以被确定为“夏”。有些学者怀疑某些未被破译的甲骨文是“夏”,但是未受广泛支持。就目前已经基本确定的甲骨文来说,不仅没有“夏”字,也没有“冬”字。只有“春”和“秋”两字。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先秦中国编年史书为什么经常叫《春秋》——甲骨文里没有“夏”和“冬”两个字,说明商朝人只有“春”和“秋”两个季节,每个季节6个月,两个季节就是一年。不仅商朝人如此,和他们同时期、同纬度的苏美尔人也是如此:在此纬度区间内,气温要么热,要么冷,一年两个季度足够了。不热不冷的过渡期很短,没必要为1个月专门设季度。

当然,也有人认为商朝人有四季,但不用“春”“夏”“秋”“冬”表示,而是用另外的字,在这里就不讨论了。

按照《史记》等古籍的记载,商朝的开国之君是汤,也叫汤武王,在甲骨文或其他古籍中也被叫做“大乙、天乙、咸、唐、成汤、成唐、烈祖”等等。

在甲骨文里,汤武王根本就不是商朝的开国之君,最多也就是一个“发扬光大”的中兴之君,类似于清朝的乾隆。

汤武王难道不是推翻了暴虐的夏桀,从此得到各地诸侯的尊奉吗?

很遗憾,甲骨文卜辞对汤武王的歌功颂德不少,但就是没提到他曾经打败过“桀”,推翻过“夏”。甲骨文里不仅没有“夏”这个字,也没有“桀”这个字,甚至连可以怀疑的对象都不存在。

如果严格按照甲骨文的记录来厘定中国历史的话,自五帝时期之后,中国就只有一个王朝——神圣的、伟大的、千年一系的——商朝。这个朝代从五帝之一的帝喾(帝俊)开始,绵延1300年左右,也就是大约从公元前24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而不是传统上认为的从公元前16世纪才开始。

但是,如果商人故意曲笔,不写自己曾经臣服过的夏朝怎么办?

从帝喾(帝俊)开始,直到汤武王为止,大部分商人领袖都称“王”:子契(玄王)、后土(“后”比“王”还要高一个级别)、王亥、王恒、上甲(微),等等。

反之,曾经臣服于商朝的周人则直到周文王末年“三分天下有其二”时才敢称王。这就证明这些称王的商人领袖从未臣服于任何势力。

《史记》等古籍也并未说过商人曾经臣服于夏朝。

商人曾经臣服于大禹,倒是确有其事,甲骨文里也多次出现“禹”字,顾老教授据说还因此讲过“大禹是条虫”(这个传说大概是瞎编的,顾的原话是说“禹”字和虫有关,并进而推论出当时流行虫/蛇崇拜等等,这倒是很明显)。

“禹”是受商朝人崇拜的,但他的后裔呢?

似乎根本没什么出息,始终被商人压过一头。

从《史记·夏本纪》就可以看出,五分之四的篇幅都在说大禹,剩下五分之一说他的后裔。四百年内他们就干过这点事,而且怎么看怎么像编造的,因为它和《商本纪》的情节太相似了:

夏启建立夏朝之后,夏朝总共出过3件大事,即有过氏灭夏、少康中兴和夏桀亡国。前二件事可以合并为一件,它与有易氏杀害商王亥,尔后王亥之子上甲微在河伯的协助下攻灭有易氏(极可能就是《尚书》里所谓的“有扈氏”),为父报仇的情节异常类似,甚至连时代也基本相同(公元前19世纪左右)。

夏桀亡国的过程似乎有许多细节,可是又都与商纣亡国的故事如出一辙:国王年轻时有才气,立过功劳,然后骄傲自大,沉迷酒色,宠幸邪恶的王后和几个坏蛋,诸侯甲劝谏被害,诸侯乙先被囚禁,然后被释放,诸侯乙仁义明德,吞并邻邦,最后讨伐国王,国王一战而败,都城不守,战争就结束了,王朝就更迭了。除了个别细节之外,它们一模一样。

难道一个绵延了四百多年的王朝,就留下了这么点历史故事吗?甚至民间传说也很少,而且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说大禹的。看来,就连古代的说书人和听众也对夏朝没什么兴趣。

另外,殷墟也不是商朝的开始,而是只代表着商朝的晚期。各种古籍都记载,商朝曾经多次迁都,而安阳殷墟是其中最后一个都城。

所以,年代比殷墟更早的二里头遗址完全有可能是商朝前期的某座城市,因为商朝在公元前16世纪以前就存在着。这也是几十年来最被怀疑的一种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它是另一个方国,例如传说灭夏的有穷氏部族的城镇。

总而言之,按照甲骨文的记载,夏朝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是不被商朝人承认,而只被周人承认的。按照《史记·周本纪》记载,周人的祖先一直在夏朝当官,后来看到夏朝衰败,才从山西西南部迁徙到陕西去自立山头了。周人对夏人感情深厚,倒并不意外。

有夏禹,无夏朝,这似乎很难以理解。如果说少康、夏桀等夏朝君主都是后人凭空编造的,似乎更难以接受。我们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这段历史。

古籍说夏朝虽亡,但其核心部族并未衰亡。一部分人跟着夏桀流放到鸣条,另一部分人跟随王子獯粥北上,其后代就是匈奴。商朝武功赫赫,对外扩张不断,不会和这两支夏人的后裔失去联系,特别是此后日益强大的匈奴人。许多证据都显示,夏朝其实也没有在公元前16世纪灭亡,而只是转移了阵地。不少考古学家都怀疑,夏朝的后裔便是商朝的劲敌“土方”,也就是《诗经》中所谓夏禹开创的“下土方”。直到武丁时期,土方对黄河流域的威胁才基本上被消除。

真正的学者毕竟是非常严谨的,和我交流的几位老先生便是如此,他们严谨到不可思议的地步,所以虽然有许多有趣的观点,却不肯把它们写下来。实际上,反对将陶寺、二里头等地陶符称为“文字”的主要反对意见并非来自国外,而是来自他们。也许再过几十年,下一代中国历史和考古大师们考证起来会比较大胆一点?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向来是广受推崇的学风,我没有本事小心求证,只能在这篇小文的结尾作一大胆假设:

大禹死后,他的事业迅速瓦解,各个邦国虽然在文化和经济上仍相当近似(与春秋时期相仿),但在政治上却各行其是,而商人更日益强大。商王上甲微攻灭有易氏之后,已成为黄河流域的头号霸主,汤武王更是在短期内吞并了大量邦国(《诗经》所谓“昆吾夏桀同日亡”),将商朝推向鼎盛。但是,夏人并未被征服,一部分西迁陕西,成为周人,另一部分北上山西、河北和内蒙,成为商朝的劲敌“土方”,与商朝形成了南北朝的关系。

因此,从商朝人的观点看,夏朝并不存在(因为他们只承认大禹的领导地位,一位君主总不能算是一朝),在商朝谈论夏朝属于叛国行为,在土方谈论商朝也是如此。武丁战胜土方之后,周人不得不接受商朝的统治,但仍然不时地反弹,最终联合各个反商势力将商朝灭亡。从这个意义上讲,历时13个世纪之久的殷商天下,或许始终笼罩在它不愿承认和谈论的“夏朝”阴影里。

归根结底,夏朝究竟是有,还是没有,恐怕并不只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主要是一个政治立场问题。

人,毕竟天生就是政治动物。

关键词(Tags): #夏朝(当生)#历史(afdsjl)元宝推荐:晨枫,海天,橡树村, 通宝推:西瓜子,代码ABC,桥上,铁手,小卡,CaoMeng,种植园土,乌金沙,fullerene,大黄,王树,履虎尾,
家园 沙发送宝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家园 不错不错,这是个研究历史的新思路

花一朵!

家园 非常好的文章!原来二里头也有可能就是商!

支持严谨的学问家!

家园 有新意。但是没有解答最核心问题。

先上花。

我觉得作者的意见有新意。但是没有解答最核心问题。

历史界并不怀疑商之前黄河流域有一定结构的组织存在。但是这个组织是否能称作国家,或者叫做文化(culture)还是文明(civilization)就是争论的焦点之一。如果没有能称作国家的东西,那么按照西方的标准,多半就是打到culture一类去了。

其次,夏是否存在。根据本文的观点,商并不臣服于一个可能叫做夏的组织,所以在商人留下的文字中没有夏这个名词。这是对甲骨文中没有夏字的一个很好很可能的解释和很好的思路,证明的是即便商人不提及夏,不等于夏不存在。但要证明夏的存在,显然不足够。关键还是要找到足以证明夏的废墟,才能证明这一点。而司马迁的史记之类,显而易见在这些事上并无说服力。

夏朝的历史,我和作者的看法一样,绝大部分都是编造的。特别是夏桀一段,编造得太明显了。

家园 同感
家园 我倒觉得二里头到底称作文明还是文化并非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就是发现历史的真实,对历史事实的评估是建立在发现事实的基础之上,事实发现了,评估 也就基本确定了。

家园 还有一个可能,商可能并不把前朝叫做夏

中国文化真正的道统源流是周而不是商,殷人在文化上对中国的影响是有限的,所以后来的史家称之为夏的,殷人可能并不如此称呼。

其次,夏商的关系很可能类似于周商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类似于后来的朝代的关系,周和商作为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同时存在的,所谓商朝周朝是指的这些国家主导华夏的时间而言。殷人作为一个崇鬼尚武的残忍民族,对于前朝的态度可能更甚于周,在自己的记载中不写夏人的主导性也是可以理解的。

家园 有意思,原来所谓“昆吾夏桀同日亡”还可以有这样的理解,哈哈~

文章的这种说法以前没见到过,果然独家。

从偶的立场来说,夏是文明还是文化并不是太关心。毕竟没必要按照西方标准解释一切问题。

但问题在于二里头遗址的一二三四期区别相当大,器物形制上不统一,认定做一个文明略显牵强。

从龙山到二里头,二里头到二里岗之间均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很难说商是一个延绵千年的大文明。。

而且二里头肯定不是最早的夏遗址,虽然夏商至少并立过可以得到确证,是不是实力相当另说。但从一个源头分立好像没什么证据。。

另:考古学就是这样,没发现没进步。

家园 文化差异恐怕不好与政权更迭划等号。

照这么说,两千年后考古者挖到现代中国地层,看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物质遗存(假设他们还不能破译白话文),肯定说此地的政权更迭了,甚至民族可能都变了,因为文化差异太大了。

二里头如果是夏遗址,也肯定不是最早的夏遗址。最早的夏遗址说不定是陶寺,甚至是半坡,这都不是没可能。二里头文化上的变化倒可以用有穷氏灭夏和少康中兴来解释。

家园 对于汤王的描述很有意思啊!!

这个是我觉得此文中最有意思,也是最有力的观点。

不管是有没有夏,甲骨文中对于汤王的描述,没有大书特书他的开创之功,这是很不可理解的,呵呵,任何一个开国之君,都不会被如此对待啊!

不过还有一个解释,夏商的时代,是否并没有一个真正的王朝的概念?毕竟我们现在知道,当时的君临天下,其意义应该是作为所有国家,或者说部族的首领。那么对于商人而言,汤王是第一个做到令所有部族臣服的商人首领,但是却绝对不是商人的第一个首领,我想这样解释应该也是很自然的。

家园 我觉得文化与文明之争真的没有必要太关注

因为我们对这两个词的理解都限于西方概念,而西方学界经常改变概念。

例如原来说长羽毛的就是鸟,后来辽宁出了长羽毛的恐龙,中国科学家按照西方的定义,命名为“龙鸟”,西方古生物学界就开了个会,宣布“鸟”的概念变了,“龙鸟”应该改叫“鸟龙”。

还有“行星”的概念,冥王星不就在概念改变后降级了吗?

其实,类似的事情相当多,甚至物理、化学界都有。涉及文科的、法律、经济之类,比比皆是。

西方学者自己的书对“文化”和“文明”的运用也经常标准不一,美国人就喜欢把美洲的古文化提高为“文明”,而把旧大陆上的遗迹贬低为“高等文化”之类。

所以我觉得,陷入这样的口水战意义不大,也不利于中国的学术水平和风气建设。最好关心点更具体的问题,例如二里头的运输工具、牲畜、玉器、陶器、当地陶符与别的遗址的陶符的对比(我觉得二里头陶符与半坡陶符比较接近)。

家园 汤武王只是在被自己打垮的夏人和周人的祖先眼里特别伟大

因为他夺走了人家在黄河边上的所有土地,印象比较深嘛,但别人的评价和本方的评价未必相同。

根据甲骨文记载,在商朝受的祭祀最隆重的(用的牛羊数量最多),祭祀频率也最高的商王是成汤的七世祖王亥。

很难想象,一个在泡妞过程中,被女方家属打死在床上的牛贩子(王亥在周朝文献中就是这幅形象),会得到超过成汤、武丁的祭祀待遇。

所以说,古人真是聪明,政治宣传的历史源远流长啊。

历史很难虚构,但却很容易歪曲。

家园 现在上古时代考古证据太少了

二里头文明,从照片上看,风格和殷商是很有传承性的。青铜器已经非常精美了。

但是现在很难找出一些同样看起来有传承性,风格上也和后期青铜器一样的文化遗址,这多少使得在上古历史的真实性方面,证据上打了些折扣。

其实很奇怪,从陶器时代往后,仿佛一下子就进入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我觉得中国上古历史问题的解决,这个也是关键性因素之一了,能够找到过渡形态才好。

家园 作者的意思是夏朝是否存在跟中国是否有五千年历史可能并不是一个命题

鉴于后来典型的中国礼乐文化是周人的东西,周人又崇夏厌商,折衷一下看可能真实情况是商“文明”或者商“国”的历史远早于公元前16世纪,而夏很可能是存在的并且很长一段时间与商并存,并实力互有消长,并且商人并不用“夏”称呼他们,而周人先“臣服”于夏,夏衰落后“屈服”于商。

但这些都是猜想,可能需要多方面的求证,此外也可以考察“夏”这个词的最早起源和意义,等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