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夏朝的历史和考古困境 -- 张四维

共:💬157 🌺1246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夏朝的历史和考古困境

    随着二里头等“先商”遗址的出土,有关《史记》所载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的争论也日益热烈。尽管这种争论已经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但就争论水平来说,这些年来并无大的提高。除了某些技术环节之外,正方和反方仍然是各说各话,全无任何思想交流可言,更不用说能够说服对方了。这实在是有点悲哀的。

    我一直是坚定的“二里头=夏”理论的支持者。最近一段时期来,我因为工作的原因,去了几趟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趁工作之余前往几个博物馆和研究机构,有幸和当地的研究人员就这一问题略作交流,结果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固有思想。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了什么惊人的新发现,获得了什么关键证据,而是方法问题。

    这场争论的根源不在证据,而在方法,在思维模式。夏朝有无争论的正反两方都不应该为此承担责任。

    绝大多数人(包括不久前的我)都把夏的问题和百年前商的问题简单地等同起来了。在甲骨文尚未被学术界“发现”之前,国际上也曾经怀疑过商朝的存在。结果我们发现了甲骨文,发现了殷墟,商朝的存在就成了无人可以怀疑的事实。夏朝的证明应该也是这样:发现文物——发现城市遗址——破译文字——证实并完善古籍的记载。夏朝的证实过程难道会与此有什么不同吗?

    绝大多数人(包括不久前的我)都会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绝大多数人(包括不久前的我)可能错了。

    因为夏朝和商朝完全不同,夏朝和商朝之间的区别,远远大于商朝和周朝之间的区别。

    而且,国际和国内学界对夏朝的质疑,与他们的前辈对商朝的质疑貌似相同,性质却很不一样。

    质疑夏朝存在最有力的证据(虽然极少被提起),正是来自殷墟甲骨文本身。

    殷墟甲骨文根本就不承认夏朝的存在!

    甲骨文已经被破译了一千余字,其中没有一个字可以被确定为“夏”。有些学者怀疑某些未被破译的甲骨文是“夏”,但是未受广泛支持。就目前已经基本确定的甲骨文来说,不仅没有“夏”字,也没有“冬”字。只有“春”和“秋”两字。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先秦中国编年史书为什么经常叫《春秋》——甲骨文里没有“夏”和“冬”两个字,说明商朝人只有“春”和“秋”两个季节,每个季节6个月,两个季节就是一年。不仅商朝人如此,和他们同时期、同纬度的苏美尔人也是如此:在此纬度区间内,气温要么热,要么冷,一年两个季度足够了。不热不冷的过渡期很短,没必要为1个月专门设季度。

    当然,也有人认为商朝人有四季,但不用“春”“夏”“秋”“冬”表示,而是用另外的字,在这里就不讨论了。

    按照《史记》等古籍的记载,商朝的开国之君是汤,也叫汤武王,在甲骨文或其他古籍中也被叫做“大乙、天乙、咸、唐、成汤、成唐、烈祖”等等。

    在甲骨文里,汤武王根本就不是商朝的开国之君,最多也就是一个“发扬光大”的中兴之君,类似于清朝的乾隆。

    汤武王难道不是推翻了暴虐的夏桀,从此得到各地诸侯的尊奉吗?

    很遗憾,甲骨文卜辞对汤武王的歌功颂德不少,但就是没提到他曾经打败过“桀”,推翻过“夏”。甲骨文里不仅没有“夏”这个字,也没有“桀”这个字,甚至连可以怀疑的对象都不存在。

    如果严格按照甲骨文的记录来厘定中国历史的话,自五帝时期之后,中国就只有一个王朝——神圣的、伟大的、千年一系的——商朝。这个朝代从五帝之一的帝喾(帝俊)开始,绵延1300年左右,也就是大约从公元前24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而不是传统上认为的从公元前16世纪才开始。

    但是,如果商人故意曲笔,不写自己曾经臣服过的夏朝怎么办?

    从帝喾(帝俊)开始,直到汤武王为止,大部分商人领袖都称“王”:子契(玄王)、后土(“后”比“王”还要高一个级别)、王亥、王恒、上甲(微),等等。

    反之,曾经臣服于商朝的周人则直到周文王末年“三分天下有其二”时才敢称王。这就证明这些称王的商人领袖从未臣服于任何势力。

    《史记》等古籍也并未说过商人曾经臣服于夏朝。

    商人曾经臣服于大禹,倒是确有其事,甲骨文里也多次出现“禹”字,顾老教授据说还因此讲过“大禹是条虫”(这个传说大概是瞎编的,顾的原话是说“禹”字和虫有关,并进而推论出当时流行虫/蛇崇拜等等,这倒是很明显)。

    “禹”是受商朝人崇拜的,但他的后裔呢?

    似乎根本没什么出息,始终被商人压过一头。

    从《史记·夏本纪》就可以看出,五分之四的篇幅都在说大禹,剩下五分之一说他的后裔。四百年内他们就干过这点事,而且怎么看怎么像编造的,因为它和《商本纪》的情节太相似了:

    夏启建立夏朝之后,夏朝总共出过3件大事,即有过氏灭夏、少康中兴和夏桀亡国。前二件事可以合并为一件,它与有易氏杀害商王亥,尔后王亥之子上甲微在河伯的协助下攻灭有易氏(极可能就是《尚书》里所谓的“有扈氏”),为父报仇的情节异常类似,甚至连时代也基本相同(公元前19世纪左右)。

    夏桀亡国的过程似乎有许多细节,可是又都与商纣亡国的故事如出一辙:国王年轻时有才气,立过功劳,然后骄傲自大,沉迷酒色,宠幸邪恶的王后和几个坏蛋,诸侯甲劝谏被害,诸侯乙先被囚禁,然后被释放,诸侯乙仁义明德,吞并邻邦,最后讨伐国王,国王一战而败,都城不守,战争就结束了,王朝就更迭了。除了个别细节之外,它们一模一样。

    难道一个绵延了四百多年的王朝,就留下了这么点历史故事吗?甚至民间传说也很少,而且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说大禹的。看来,就连古代的说书人和听众也对夏朝没什么兴趣。

    另外,殷墟也不是商朝的开始,而是只代表着商朝的晚期。各种古籍都记载,商朝曾经多次迁都,而安阳殷墟是其中最后一个都城。

    所以,年代比殷墟更早的二里头遗址完全有可能是商朝前期的某座城市,因为商朝在公元前16世纪以前就存在着。这也是几十年来最被怀疑的一种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它是另一个方国,例如传说灭夏的有穷氏部族的城镇。

    总而言之,按照甲骨文的记载,夏朝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是不被商朝人承认,而只被周人承认的。按照《史记·周本纪》记载,周人的祖先一直在夏朝当官,后来看到夏朝衰败,才从山西西南部迁徙到陕西去自立山头了。周人对夏人感情深厚,倒并不意外。

    有夏禹,无夏朝,这似乎很难以理解。如果说少康、夏桀等夏朝君主都是后人凭空编造的,似乎更难以接受。我们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这段历史。

    古籍说夏朝虽亡,但其核心部族并未衰亡。一部分人跟着夏桀流放到鸣条,另一部分人跟随王子獯粥北上,其后代就是匈奴。商朝武功赫赫,对外扩张不断,不会和这两支夏人的后裔失去联系,特别是此后日益强大的匈奴人。许多证据都显示,夏朝其实也没有在公元前16世纪灭亡,而只是转移了阵地。不少考古学家都怀疑,夏朝的后裔便是商朝的劲敌“土方”,也就是《诗经》中所谓夏禹开创的“下土方”。直到武丁时期,土方对黄河流域的威胁才基本上被消除。

    真正的学者毕竟是非常严谨的,和我交流的几位老先生便是如此,他们严谨到不可思议的地步,所以虽然有许多有趣的观点,却不肯把它们写下来。实际上,反对将陶寺、二里头等地陶符称为“文字”的主要反对意见并非来自国外,而是来自他们。也许再过几十年,下一代中国历史和考古大师们考证起来会比较大胆一点?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向来是广受推崇的学风,我没有本事小心求证,只能在这篇小文的结尾作一大胆假设:

    大禹死后,他的事业迅速瓦解,各个邦国虽然在文化和经济上仍相当近似(与春秋时期相仿),但在政治上却各行其是,而商人更日益强大。商王上甲微攻灭有易氏之后,已成为黄河流域的头号霸主,汤武王更是在短期内吞并了大量邦国(《诗经》所谓“昆吾夏桀同日亡”),将商朝推向鼎盛。但是,夏人并未被征服,一部分西迁陕西,成为周人,另一部分北上山西、河北和内蒙,成为商朝的劲敌“土方”,与商朝形成了南北朝的关系。

    因此,从商朝人的观点看,夏朝并不存在(因为他们只承认大禹的领导地位,一位君主总不能算是一朝),在商朝谈论夏朝属于叛国行为,在土方谈论商朝也是如此。武丁战胜土方之后,周人不得不接受商朝的统治,但仍然不时地反弹,最终联合各个反商势力将商朝灭亡。从这个意义上讲,历时13个世纪之久的殷商天下,或许始终笼罩在它不愿承认和谈论的“夏朝”阴影里。

    归根结底,夏朝究竟是有,还是没有,恐怕并不只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主要是一个政治立场问题。

    人,毕竟天生就是政治动物。

    关键词(Tags): #夏朝(当生)#历史(afdsjl)元宝推荐:晨枫,海天,橡树村, 通宝推:西瓜子,代码ABC,桥上,铁手,小卡,CaoMeng,种植园土,乌金沙,fullerene,大黄,王树,履虎尾,
    • 家园 我们不能只看甲骨文。

      《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这里的“册”和“典”都是指由绳子捆绑的许多竹简。甲骨文中的“册”写成“〓”字形。这些都可以证明,商朝时已有竹简。但是,我们现在考古所发现的竹简,最早只能到战国时期。

      甲骨文仅仅只是占卜记录,而不是史书。占卜记录中不直接提到前面那个朝代,是很正常的,因为夏朝君主和殷人没有血缘关系。前面“暴笑痴”也提到,甲骨文中有“杞侯”,这可以看做是夏朝的间接证明。

      商代的金文虽然有史料性质,但过于简短,连记载本朝的历史都不够,更不用说前朝了。而殷人的竹简却可以记载夏朝的历史。

    • 家园 姓氏研究似乎有说法觉从黄帝轩辕氏开始的周朝神话编造得很多

      周朝似乎编造了一些神话故事,结果搅乱了原本比较清晰的历史。

      商朝的祖先是比较明确的,帝俊,也叫帝喾。据说帝俊就是舜帝。

      周朝编订的历史,特别是儒家搀和以后,就混乱了。焚书的损失,汲冢的损失,影响很多。

      刘宗迪研究山海经,说山海经的一部分更像是月令表,更像是根据太阳升起时位于山峰的位置判断季节的标志图。但是山海经就是在战国时代开始歪曲的。

    • 家园 张四维童鞋是在戏说
    • 家园 纠正几个问题

      首先,所谓没有夏与冬之说不是这样理解的,商代一年只分春秋两季是因为天文历法,日出至日落为一天,所以春秋天长不一致,月的天数也不是根据月亮公转,后来这种历法不适应需要,才在秋之前加入一季为夏,春之前加入一季为冬。这才把一年分四季,冬春夏秋,10月为冬之始,也为一年之始,这种历法延续到秦汉。具体的甲骨文写法可以参见他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明白了吗?我们不能以现在发达的科学理念去理解上古时期。他们是首创阶段,我们是在承继。创造必有过程。天文知识不到位不能理解为没有夏和冬。是没认识到或者说没有这样安排。

      另外,说到古文字,文字能被确实是文字必须具备成熟基础,陶寺、二里头等地陶符只是文字的雏形,连发展期都谈不上。哪怕不严谨的学者也不敢把几个符号定为文字。只能老老实实的称为;符号。

      至于“从商朝人的观点看,夏朝并不存在。。”错了,大量古籍记载商人有言到夏。这个你自己可去查证。

      二里头遗址是分四期,这个你也可查证。查完考古报告你就明白了。

      “如果商人故意曲笔,不写自己曾经臣服过的夏朝怎么办?”说这话可见你对商的社会背景和风尚完全不了解。商的时代还没有诡诈阴谋。君不见宋襄公半渡不击?宋人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同样是宋人,为什么?商人非常实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如果要用最简单的语言评价,无非两个字;计谋。可这些是在周以后。此前没有这些。司马法这部军事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我们读史书不能站在当今社会去理解和思考,若如此,你和当下研究历史的学者一样走不出来。但你有一点说对了,夏到目前争论不断有政治原因。但不全是,更多的是教育体质下培养了一群酸儒。研究的战略方向错误,那怎么努力都正确不了。

      试想,几千年前的夏和今天的政治能有多大关联?需要盯的那么紧吗?自周建国,中国人就被一群儒生代表了,我们今天说的话早晚会淹埋,时间长了还是流传不下去。因为我们不是政府的宣传机构。今天的中央台天天说谎话,我们明白,可多少年后这些谎话一定被当成真话信任。

      这和几千年前儒生记载史书同样的道理,当时的人都知道是谎话,多少年后还有谁知道是谎言?研究领域的会认真查证,可中国大多数是普通人,普通人自然是选择直接信任史书上的记录。几千年下来扯蛋也成了圣典。

      举个例子;顾老的古史辩之前有几个人怀疑过上古的神话不可信?还以为每个造反的都是上天安排下来当皇帝的,所以他们才造反,所以他们才生下来不是白光一片,就是红扑扑一陀。。。

      如果你有兴趣,也愿意了解的话,我可行文把夏的情况说清楚,简单的说就是夏,商,周不是上下更替的朝代,或许是并行。更替的只是王。各种史料越来越多反映出这种迹象。

      举一例;大禹登首领之位曾经举行过仪式,而主持这个仪式的人是汤。

      • 家园 大胆猜测,小心求证

        普通人或许不能理解老一辈,其实很简单,学术常识和标准摆在那里,能走进研究领域的人都明白。那么,这些老教授难道明知故犯?自己带学生在教育大家严谨治学,自己却犯常识性错误吗?就是放宽标准也不能在常识性问题上明知故犯啊?

        学术界是个不认权威的,只认真理的圈子。虽然不少商业目的不严谨的人,但总敢说话的也才从来不缺。李学勤的断代不是背一身骂名吗?他的名气可算不小了,但谁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了?他的结果无非两个,以后他的影响力会渐渐消失,或者就是被世人骂的名声更大。历史学者最高的追求是青史留名,可不是追求留下恶名。

    • 家园 孔子《春秋》的释意

      我国是以农立国,春种秋收是很重要的两个季节。“春”“‘秋”分别指这两个季节,古今同之。于是“‘春秋”二字连用以

      代表“年”,以表时间。

      《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一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这里,把时间加上人的活动,.‘春秋”作为普通名词,等于编年的历史记录,在先秦时期是广泛存在的。

      以春秋代指一年四季并不是孔子首创,在整个先秦时期一直都是这样使用。如记载商代时事的《夏殷春秋》,记晋献公十七年事《晋春秋》,刘知几在《墨子》中曾曰;“吾见百国春秋。”这句话不见今本,因后代王朝在发展,语言已起不小的变化。我们仍然是不能拿今天的语言去翻译和理解那个时代。

      《墨子·明鬼下》记载过四个鬼故事,分别“著在周之春秋”、“著在燕之春秋”、“著在宋之春秋”、“著在齐之春秋”。此外,《左传·昭公二年》记韩宣子出使鲁国,观书于太史,见有《鲁春秋》。其时孔子方十二三岁,此“鲁春秋”当然指孔子之前早己存在的鲁国的编年史。

      我回忆应该是没把商的历多情况说清楚,现在补充;首先提出商代只有两季的是郭沫若,他在《中国史稿》第一册,第二编《奴隶社会》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发展—商代》第三劣《社会生产和文化发达》:“商代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每年分为春、秋,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闰月置于年末,称十三月。”

      但他在书中另一处却说:“农业奴隶一年四季都没有空闲的时候。”同样是他的同一部著作,前后互相矛盾。

      如果这不能证实商有四季,那么甲骨学者董作宾,他曾耗费十年心血完成《殷历谱》一书.书中通过商人已知冬、夏二至,证明已能确知四季。书中虽有许多值得讨论之处,但他潜心研究的成一果,未可一概否定,精辟的见解也不少。你去读读这部书自然明白商是否有四季。

    • 家园 很有意思。看到很多观点,

      很有意思。看到很多观点,但自己一点不懂,只能兴趣。我觉得严谨的老教授学风很好,但也应该写点普及大众的东西。

    • 家园 不冷不热的不正是春和秋吗?

      此纬度区间内,气温要么热,要么冷,一年两个季度足够了。不热不冷的过渡期很短,没必要为1个月专门设季度。

      这句话很有问题呀,不冷不热的正是春和秋吧。

    • 家园 del

      del

    • 家园 可以请教张老师一个问题吗?

      我一直对王莽尽收天下黄金那段以后的历史感兴趣,自那以后中原好象进入一段黄金匮乏期。

      请问:

      1、王莽灭亡后黄金去哪里了,历史上有没有发现王莽藏金的记载?

      2、王莽修建的白蟒台是不是他的藏金地?

    • 家园 商朝有甲骨文,夏朝现在什么都没有。

      山海经是描述哪个时代的,我们的文明起于远古、上古、夏朝。可是从秦汉以来的典籍里,基本上也只是传说了。太多的历史谜团,而且都无所考证,这个是民族的头痛之处。

      • 家园 主要就是文字载体的问题

        即便是商朝,流传下来的文字仅仅是占卜纪录,难道商朝文字就是用来纪录占卜的么?没有其他什么历史记载之类的么?

        不是的,而是商朝书籍的载体不是骨头,可能就是竹子。而这些已经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了。所以流传下来的就只有纪录占卜的骨头了。

        就是之后的周,流传下来的竹简,仔细查查,都是在楚国地界发现的,其他地方都没有,为什么?因为楚国地湿,竹简反而容易保存,这样才留下来一批东西。

        夏朝的问题就在这里。载体丢失,我们就没有办法知道他们的文字了

        • 家园 所以埋入地下的材料如果不经处理,都无法保存

          甲骨文在刻辞前也是先处理卜骨,否则我们今天同样看不都这些材料。毕竟时间太遥远,不防百度下,就可看都被发现的竹简时间往往距离我们不超过三千年。目前发现的简帛还没有战国以前的。无论怎么保存都是有时间限制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