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再致cyonghu河友兼致谢 -- 听枫

共:💬69 🌺6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国内个人所得税貌似也是累进税率

但是征收上和美国有很大不同,再加上国内金融电子化的程度,你说的一时半会还很困难。

家园 中国还没有到可以守成的时候

“改革开放”

我的印象中,国家还没有改变“改革开放”这个提法吧。能用“改革”来形容的,都是比较激烈的事吧。

中国改革前的体制也没有办法维持。

此外,几乎任何激进地追求社会经济变革的革命式的努力都失败了。

改革的成本实际上永远都是由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首先承担的。

中国的改革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是我们现在不时兴改革的说法呢?还是你的这些话有点自相矛盾?

家园 中国大学经费也不是全来自教育部

据我所知,大学教职员工的工资应该是由地方政府负担,教育部主要负责教学经费。

如果地方政府承担了大学总体经费中相当的比例,那么要求大学适当照顾本地考生也就合情合理了。

家园 不认为特权阶级把损失捞回来了,事实上他们永远捞不回来了

只不过革命后产生的新的特权阶层将成果掠夺了

家园 我觉得有必要

你觉得郎咸平讲的东西有新意吗?把问题归纳总结也是一项必要的工作.

家园 好像是一半一半

当然经济发达地区,地方出得更多.

家园 改革当然是指比较不激烈的改变,激烈的改变叫革命。

改革当然是指比较不激烈的改变,激烈的改变叫革命。我认为中国改革到目前为止是很成功的。但也付出了贫富差距拉大的成本。

家园 特权阶层还是存在,不管是新生的还是旧有的。

就象资本家可以破产,但资本家阶级依然存在。

家园 教育部主管的大学

同样要地方财政出钱的。

而且越是发达地区高校,越不乐意由教育部主管,因为地方财政给钱更大方。

这就是高校招生偏向本地的财政原因。

家园 尝试回答

医疗在中国是短缺资源,去看看医生占人口比例和万人拥有病床数就知道了。短缺资源就不可能做到公平分配,就必然看病难,脸难看。等到资源供需趋向平衡才会改善。教育资源同理——高校招生偏向本地,因为需要本地的财政和其他支持,顺便说明一下。

小煤矿死人——煤矿每年都死人,现在比过去少得多了。随着经济的发展还会减少。最终问题的解决要靠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大约中国工业化基本完成时候就差不多了,还要二三十年左右。

至于喜欢公平还是效率的问题,中国不可能有楼主想象的那种水平的公平。过多人口追逐过少资源,人的价值必然要贬值。可以不喜欢这个结论,但是这是规律。世界上哪些国家公平?北欧?最大的瑞典连北京上海的人口都不到。发达国家里,美国是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中国规模比美国还大,将来的贫富差距一定会超过美国,不要有任何幻想。

政府的责任只能是保证贫富差距不引起社会的持续动荡,那就是中国生活的一部分。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向太空大量移民,或者把人口减少到目前不能想象的地步。

家园 反对这句“煤矿每年都死人,现在比过去少得多了”

知道啥叫指标吗?以前死人要有指标还得给家属安排工作,不能轻易死人的。现在是比过死多了,只要用钱就摆平一切

家园 过去不会轻易死人

属于美好的印象,准确的说是过去不会让外界轻易知道死人。煤矿矿难的公开制度也就是最近几年才实行的,过去,死就死了,对社会公布么?也就是一个内部统计数据而已。

因为工作原因,能看到统计数字,所以我才敢说这个话。

家园 哦,内部统计

看来俺曾待的地方是属于少数违反主旋律的。毕竟俺见的小煤矿很少很少,数据也是底下报上来的

家园 这是一个成本利益平衡的问题

不是什么主旋律与否的问题。

矿难多发的是个体私营小煤矿,这种煤矿从80年代初期就大量存在。过去没有什么矿难死亡公开制度,只要能把死者家属搞定——多半是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差,要的补偿也不多,很容易摆平——地方政府根本就懒得管;现在是把矿难处理和地方官的职位挂钩了,管理的力度要比过去强多了。

家园 中国的改革不够激烈吗

举例如下:

市场经济-》自由经济

国有经济-》私有经济

大锅饭-》大规模破产

社会主义-》姓资姓社都可以

等等,等等

是这些不够激烈吗?还因为我们身在其中,只看到每天的一点点变化,而没有意识到这些是多伟大的激烈的变革?

30多年前,中国正处在最低谷,无路可退,只有挺身一搏。

30多年后,我们获的一些成就,伟大的成就,有了既得利益者,这个社会就开始患得患失,生怕失去已有的一点点利益。

就像革命烈士,可以抛头颅洒热血,而千金之子,却不立危檐之下。变化的是我们的视角而已。

太怕犯错误,失掉的是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