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再致cyonghu河友兼致谢 -- 听枫
大学现在也是菜园子,今天纠缠于这个问题已经没有什么意思了。
我的意思是湖北高校后来在省政府的压力下多招本省学生是对中国不合理的高考招生政策的一种纠正,怎么反倒成了支持这种不合理的高考招生政策的一个依据?
美国州立大学也存在对本州学生收费低,对外州学生收费高的现象。
看到您这句话,上面的话就当我没说吧。
您说的第一,二,三,四,六,七条在万恶的美,加资本主义都存在。不太好办,但他们太富,情况不会太糟糕或极端罢了。
缉税与地方政府分离。
国家公务员财产收入及来源必须公布,银行证券户头必须实行实名制。
征收房地产税,征收资本所得税。征收奢侈税,征收遗产税。征收赠馈税。
偷税漏税逃税者皆为人民与国家公敌。
税收与司法不同:司法在没有定罪以前皆为无辜,税收视每个人都可能逃、漏、偷税。在西方这是唯一假定有罪的个例,无人抗议。
这个税收来真格的,你说的那些问题,十年之内搞定。
人治还是法制,良心还是纪律,就在这个“税”上。与其断流,不如截收。
收费就按本州学生算了。这个现象是财政问题造成,州立大学的财政来源是本州,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北大武大的财政来源是教育部吧?招生必须平等面向全国。此事如属实,打官司吧。
要打赢这个官司很简单,拉上其他29个省市的地方政府和教委,递上状纸直接给最高法院告北大。
哈佛,MIT校区主要在剑桥,但是哈佛的医学院在波士顿。
本份人家,你不设这些措施他也不干。
不本份的人,你设的再多,他也有方法规避,最终不过凭多增加社会负担。
最怕的是,最终社会逼的本份人家也不得不去干。
体现在弱势群体上,不过是上位者故意转嫁的结果,而不是必然。这种转嫁,必然导致阶层向阶级转化。
文革的不好后果,就没有首先体现在弱势群体上。
2004年美国联邦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结构
按纳税人群排列 个人所得税份额 个人所得份额
前0.1% 17.4% 9.1%
前1% 36.9% 19%
前5% 57.1% 33.4%
后50% 3.3% 13.4%
众所周知,个人所得税是美国第一大税种。从广义的个人税来看,它几乎占到美国联邦税收总额的60%以上。其中,个人所得税占43%,社会保险税占35%(取雇员与雇主各一半)。
很显然,美国个人或家庭是联邦税收的最大贡献者。但从个人所得税贡献份额来看,占纳税人比例5%的富人,尽管他们占有33.4%的社会财富(超过1/3),但他们却最大份额地贡献了联邦个人所得税的57.1%(超过一半的比例)。
缴纳个人所得税最多的前千分之一最富有的纳税人,他们占有社会财富9.1%,但合计缴纳了占17.4%的联邦个人所得税。
还有,占纳税人比例1%的富人,他们占有社会财富的19%,但他们贡献了个人所得税36.9%的份额。
相反,占纳税人比例50%的低收入群体,他们占有社会财富的13.4%,但他们却只贡献了个人所得税份额的3.3%。由此可见,穷人对税收的贡献份额是相对有限的。
实际上,税制(尤其是个人所得税)的设计,正是要达到这样一种分配格局、这样一种分配效果:让富人以其巨大的纳税能力承担更多的税负,让穷人尽可能拥有纳税资格,但只是象征性地纳税,这是一个国民的光荣责任和应尽义务。哪怕缴税一分钱,也算是正规纳税人,也算是为国作贡献了。
其实,税制设计中最能体现“均贫富”功能的是“超额累进税率”,尤其是将它应用在“个人所得税”和“资本所得税”上,则更能将“均贫富”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在超额累进税率的个人所得税中,如果害怕伤及到穷人的利益,则可以通过两个策略来减轻穷人税负:一是将“豁免额”(也称免征额)标准制订得高一些;二是将低端税率设置再低一些。这样既可以给穷人一个纳税的名份,又可以实际上减轻穷人税负。当然,更主要的是通过超额累进税率让富人贡献更多、更大!
因此,税的本质,与其说是由国家“取之于民、还之于民”,倒不如说,让企业和富人“赚之于社会、还之于社会”。对个人所得税和资本所得税实施更高水平的超额累进税率,这也正是巴菲特一直在表白的意图:让富人实质性多缴税!让穷人象征性少缴税!
美国是建立在消耗世界70%资源基础上的国家,他的主要财富来源不是国内,而是对国外的吸血。美国的高消耗,买单的即不是国内富人,也不是国内穷人,而是从全球经济中吸血。
中国能顶替美国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奴隶主吗?
《孙子兵法》:上下同欲者胜。
贫富差别太大,就别指望匹夫有责了。最后精英们一起逃难。
李自成攻北京,大臣请崇祯皇帝开库取出90万两军饷鼓舞士气,崇祯皇帝拒绝了,城破却被发现还有2000万两库银。当然这还不包括王公皇戚的钱了。到了清兵在武汉城下,有亿万银两的另一位朱姓王爷做同样的傻事。
蒋介石要的是那些坛坛罐罐,太祖大手一挥拿去好了,周恩来最后离开南京,在梅园新村做的新闻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还会回来的。
有时吗啡也可以止痛,但不能长期服用。
或者公开说没办法,那些穷人活该。
文武之道,张弛有度。
现在张时看不出来,如果弛时怎么办?
而是全国普遍的现象。大学招生按照一定比例照顾本地考生,并不是北京上海独有的现象。我觉得这可能是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而不是北京上海自身所能决定的。要解决需要全国统筹解决,而不是“状告北大”。
现在这样是显得不够公平。但全国范围大调整很可能引出新的问题,作为国家领导人,不能不慎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