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明史杂谈(2)--糊涂的崇祯 -- 温相

共:💬453 🌺2240 🌵2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家园 你难道不知道明朝宗室后期因为拿不到俸禄还饿死不少人?

嘉靖之后对宗室支出就严控了。你还真是华丽地无视了这点。

家园 你先看看福王和蜀王吧

光这二个王一年消耗多少?

家园 一年两万两银子,还经常拿不齐
家园 这是一年2万银子?

郑贵妃要求一次性赐田四万余顷,在舆论的反制下,不得不减到两万倾,但是又提出附加条件:

  1、庄田四万顷减半,仍须两万顷,中州腴土不足,取山东、湖广的良田凑足。

  2、籍没张居正的财业,尚存官邸拨归福府。

  3、从扬州到安徽太平,沿江各种杂税拨归福府。

  4、四川盐井的一部分收益划归福府。

  5、请淮盐一千三百引。

家园 再看看蜀地的宗室人口

!蜀难叙略"记*崇祯十七年’张献忠入据成都后’为 斩尽残明复辟势力’曾经下令各郡县#起送王府宗室$.结果’共抓获#王府宗室暨家口数万人

一个蜀地就数万人,全国有多少?

家园 看看资料吧

这个问题,嘉靖年间明朝御史林润的奏折里,说的就很清楚:天下供应京城的粮食,每年四百万石,但各王府消耗国家的粮食,每年却有八百万石。具体到地方上,军事重镇山西省,每年存留粮食一百九十万石,但当地王府消耗粮食,却有三百多万石。河南省存粮九十四万石,当地藩王消耗粮食,却有一百九十多万。也就是说,全国的税粮加起来,也填不满藩王的嘴。

家园 没错,就是一年两万两不到。

张居正财产这个也太不靠谱了。,朱常洵何时就藩?朱常洵向万历要30年前的抄家所得,真是太有创意了。

按黄仁宇的考证,福王每年真正拿到的代表这些土地的银子连二万两都没有满,各个地方的地方官为自己的地方利益都是极尽推脱搪塞之能事,所以福王“大部田土折银每年未逾2万两”。

家园 偷梁换柱,断章取义,你能不能不要犯那么低级的错误?

首先,你这个计算是偷梁换柱。当年全国税粮总计2660.8万石,如果付藩王八百万石的话,占全国税粮三分之一。

而且引用引引全,不要断章取义,原文我帮你找出来:看看清楚:

“《明史·志五十八·食货志》记载,“嘉靖四十一年,御史林润言:天下之事,极弊而大可虑者,莫甚於宗籓禄廪。天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诸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以山西言,存留百五十二万石,而宗禄三百十二万;以河南言,存留八十四万三千石,而宗禄百九十二万。是二省之粮,借令全输,不足供禄米之半,况吏禄军饷皆出其中乎?……下部覆议,从之,至四十四年乃定宗籓条例,郡王、将军七分折钞,中尉六分折钞,郡县主、郡县乡君及仪宾八分折钞,他冒滥者多所裁减,於是诸王亦奏辞岁禄,少者五百石,多者至二千石,岁出为稍纾。” ”

看到了吗?这是”当付八百五十三万石“,实际根据修订的《藩宗条例》,亲王岁减500-2000石,郡王、将军禄米七分折钞,中尉六分折钞,郡县主、郡县乡君及仪宾八分折钞。砍去了仪仗银,对宗室的人口,婚姻管理都有了严格规定。

853万石是应发数量,实发数量根本没这么多,实际上只发了20%而已。相当于明朝2660.8万石米麦收入的7%,这算不上什么巨额负担。

家园 功绩?

老袁的所谓功绩,历来都有很多人讨论。

稍微说一说吧。

宁远之战。后金来袭,明军没有足够的力量对抗。于是,按照事前确定好的战略,下令后撤,执行坚壁清野方案。其中,涉及袁崇焕的任务,是撤往觉华岛,加强觉华岛的防御力量。

对此,袁崇焕抗命。

理由是所谓的守城有责。

这个理由成立吗?

坚壁清野的基本原则就是“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地是带不走的,人员物资可以撤走。敌人撤走了,大家再回去就是了。

坚壁清野,放弃的是宁远城,不是宁远人,所以不用担心放弃宁远会造成什么损失。所谓的损失就是对地面短暂的失去控制。地面又不会跟着后金走,不用担心。

在坚壁清野的命令下,袁崇焕压根就没有守宁远的责。

非但没有这个责任,袁崇焕还有协防觉华岛的责任。

明军真正的后勤基地就是觉华岛,而不是宁远。

结果是后金进攻宁远不久就离去,主力去进攻觉华岛。觉华岛失守,明朝蒙受了巨大损失,导致明朝的坚壁清野的整个战略遭受失败。

注意,是战略失败!

袁崇焕这一次抗命,就毁了其他无数人的努力!

满桂的胜利愈发彰显了袁崇焕拒绝协防觉华的错误。

分兵。

我专敌分则胜。

同样的防御力量,与其用在保护宁远,不如将宁远的力量用在保护更关键的觉华岛。

满桂自己家本身是客军,主管的文臣不走,他也走不成。

所以袁崇焕等于说是以自己的宁远城,分散了明军作战兵力,牵制了明军防御力量。不算疑似向后金泄漏觉华岛的军事机密的事情,仅此就已经是大过了。

此战在表面上是明朝迫于连败的压力,没办法才树的典型,但是实际上隐藏着深刻的政治漩涡。

就这样一个牵强的“胜利”,有什么脸面说是功绩?这就好像枣宜会战,积极作战的张自忠阵亡而消极避战的汤恩伯毫发无伤,难道我们能鼓吹汤恩伯获得了胜利的荣誉吗?

袁崇焕最大的“功绩”,是在后金最困难的时期,假手蒙古向后金输送了巨量物资。而且,这一次,又是在崇祯严令不得向蒙古输送物资的情况下发生的。袁崇焕又一次成功破坏了无数人的心血,毁掉了一次战略好局。

一个可以在政治斗争中抓住机会上位的人,他的智力应该是不错的,那么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犯战略错误呢?他可能有这么愚蠢吗?

错的不是脑子,而是屁股。

他选择坐到了哪边,然后才会配合哪边的战略,才会破坏另一边的战略。

我们应该还记得,一直到了福王时期,南明党争激烈,这个时候还急匆匆给他平反。

为什么?

这个事很奇怪的。在国家就要灭亡的时候,给十五年前一个败军之将平反。这个事不是简单的好人坏人的问题。

政治斗争从来都没有那么简单。

明清时代,山西商人形成了收买中下层官吏形成官商体系的传统。著名的扬州盐商,在民间故事里都是粗鄙的坏人,这些人其实就是山西商人,就是被鼓吹得无以复加、其实是以几个大汉奸为首的晋商。

明代晋商的商业活动,主要就是对蒙古开展的。

明末晋商的主营业务,就是贩卖武器、粮食,做军事生意。他们的生意对象,一度包括农民军,但是最主要的是谁呢?要知道,明朝军队的军费,不是被袁崇焕他们拿去修辽西筑垒了,就是被后金从辽西筑垒掠走了,关内明军是没有钱购买军资的。晋商的东西卖给谁了?谁才是晋商长期稳定的客源?

晋商在清初“毫无理由”的就成为了清朝皇商。

当然,这也许是因为清朝统治者是蠢货,没见过生意人,让晋商忽悠了。

反正我是不信。

山西是华北脊梁,易守难攻,特别是有利于西面对抗东面,但是在明末,无论是顺军还是明军,他们以西对东,却都是迅速失败。

这节奏不对啊!

袁崇焕在天启时代,据说给魏忠贤修了生祠,但是最后还是被以“暮气难鼓”给解职了。为什么说他暮气难鼓呢?因为他主持下的辽西筑垒遭到敌人进攻,他死都不肯派援兵,后来也只是派了几千人出去意思了一下就回来了。

如果你能保护辽西筑垒,那你就去保护;如果不能保护,那你还宝贝他们干什么?袁氏自己打自己脸,最后终于被免职。

你觉得“暮气难鼓”是天启时代的理由,很不屑。反驳一个理由,是因为他合理或者不合理,而不是因为他是哪一年。何况暮气难鼓之后,天启去世,崇祯继位,袁崇焕就获得了召对的机会。然后他一反暮气,来了个五年平辽。据说这句话只是吹牛,哄皇帝玩的。别人当时就指出了,以后你准备怎么收场呢?他还不当回事。

这不就是一个顾头不顾腚的钻头吗?

然后他就败了,然后他就死了。

怎么败的?

军资尽在辽西,宣大蓟镇武备废弛防御空虚。这个消息被后金“及时”掌握,结果被后金迂回了。

呵呵,好一个辽西筑垒!

明朝第一次被后金迂回破关,就是因为辽西抽干了长城防线。

总有人担心辽西不守会导致后金迂回,殊不知正是因为辽西太守才导致后金迂回!

身上衣服少挡不住寒风,把衣服都集中到脑袋上就不冷了吗?把衣服做成旗子举在手上就不冷了吗?天冷了不往身上加衣服,还去衣服,去掉了衣服布料全都做成了大帽子戴在脑袋上,脑袋上顶着一百多斤的布料,身上只穿着大裤衩子和背心,然后一个劲说,脑袋上不加衣服,身上就会冷了,于是继续到处找帽子。结果最后被冻死了,死得时候还说,帽子戴少了,家里穷个买不起那么多帽子。脑袋上顶着全家的棉被,身上就剩个裤衩子,你说寒风为什么老是往身上钻?

这简直就是没救了。

明代大部分时间,都是官僚们奴客欺主。雇佣制的官僚缺乏约束,最后会彻底卖掉整个主家。

通宝推:何求,
家园 你的错误是没有注意到辽东的地理特殊性

你关于辽西堡垒的论述全错!你东拉西扯了一大堆,又打比方又找战例,但就是不肯谈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天时地利。

关键词,辽西走廊。

防御要有纵深,这是军事常识。但就像你所说的,长城就是一条线,军事家们不想给长城防线弄个前沿防线吗?想,但是做不到。在长城外面修了一座城,敌人想绕可以绕,想困可以困,平时还要大费周折给这个城运粮,得不偿失。但是,在山海关外修前沿阵地就完全没有上述困难。原因就在辽西走廊!“辽西走廊位于锦州市与山海关之间,东临辽东湾,西依松岭山,西南东北走向,长约185公里,宽8~15公里。”宁远城,就坐落在辽西走廊的正中间,也是最狭窄的地方。后金想绕过宁远?对不起,绕不过去。后金想攻城?对不起,后金攻城水准太差。后金想困死宁远?对不起,宁远靠海后金没水军。宁远补给困难?真幸运,宁远和漕运终点天津隔海相望,海运极其便利。

宁远,是山海关的完美的前沿阵地。后金想夺天下?先老老实实的打下宁远再说。但事实是,后金打了宁远两次,两次碰的头破血流,直到崇祯上吊,宁远都在明朝控制之下。

家园 注意,辽西首先是突出部。你说的纵深是不存在的。

如果只看特定方向,比如西南-东北走向,那么辽西是有纵深的。

然而问题在于,如果看东南-西北走向,那么辽西就是单薄的一条线,没有纵深。

综合起来看,在袁崇焕时期,辽西是没有纵深的,只是一个突出部。

在与孙承宗、袁崇焕对立的王在晋时期,由于王在晋的努力,明朝得到蒙古部落支援,辽西侧翼得到掩护,还是有纵深的。根据熊廷弼、王在晋等人的设计,明军以山海关为底线,以亲明蒙古为右翼,以明军海上力量为左翼,以东江明军和朝鲜为后着,以辽西为关前战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战场设计。这就保证了辽西作为山海关前战场时的战场控制权在明军手中。明军可以保证对辽西战场的控制权,打扫战场等都极有利。

在王在晋被驱逐以后,亲明蒙古部落利益受损,亲金蒙古部落获利极大。袁崇焕本人在“宁远大捷”葬送了以觉华岛为代表的海上力量;袁崇焕本人又斩杀了东江统帅;袁崇焕本人又通过亲金蒙古部落向后金输送大量物资。于是辽西的形势完全逆转:

辽西侧翼为敌人控制,结果这个所谓“纵深”在西北方向变成了一字长蛇,毫无纵深,随时可以被敌人突破。绵长的后勤线路呈现毫无保护的不利姿态。同时,关内明军的军资被调用到辽西,造成关内空虚。于是,辽西自身随时会被切为几段,辽西的后路也随时会被切断。尤为重要的是,辽西自身的军事任务有两个,第一是攻击敌人,第二是保卫首都。攻击敌人是做不到了,保卫首都的任务,由于抽空了关内防御力量,显然也做不到了。

这样,辽西就彻底沦为突出部。

前者,是三面均在我手、我军牢牢控制的战场;后者,是表面上一面受敌、实际上三面都可以随时被敌军切断的突出部。

辽西在军事上就是一个弃地。

通宝推:偶卖糕的,
家园 你只看一点的本事真不小

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宗室人口过18492人。再过26年,到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见载于玉牒的宗室人口,已达157000余人.

也就是说26年增长了8倍。那么请问,明亡于1640年,崇祯即位是1628年,就算33也来个8倍,那是多少人?算一半也是4倍,60万人朝上了。

18492人消耗160万石,那么60万人呢?即使按网上估计最少的20万人算,也是1600万石!

以上仅是政府应给的,根本不包括宗室巧取豪夺的自有土地,福王的御赐王庄就是2万顷,这些田可能交税吗?

而王府庄田,有数字可考的,总计达数十万顷之多。仅设在河南省内的潞王府(卫辉)、福王府(洛阳)以及早先的周王府(开封)、赵王府(彰德)、唐王府(南阳)、伊王府(河南)、郑王府(怀庆)、崇王府(汝宁)、徽王府(钧州),合计即有庄田七万七千余顷,

家园 不过土木堡的确是个转折点

土木堡之前,明朝对于北元处于战略攻势。而土木堡之后,明朝转入战略守势,中间虽然有王越的三边经营但也只是守势中的亮点罢了。

明朝对于北元一直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反过来,虽然北元几次打到北京城下,北元对明朝也没有决定性胜利。双方又长期不能议和,直到三娘子事件后才有了一段来之不易的和平,但这时明朝的财政早已破产,同时王朝已到后期,土地兼并严重,不但没有真正开源,反而搜刮小民,到最后弄得天下大乱,亡于流寇。

所以明朝虽然表面上不议和啥的,看似有骨气,但却是“慕虚名而处实祸”的典型。

家园 你到现在连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搞正确,就在这里空口说白话

明朝宗室支出根本没有按实际人头发,嘉靖万历年间,玉牒上的宗室人口卡得很紧,有几十年不给宗室发钱的记录。明朝很多宗室到后期和平民无异。没拿到宗室俸禄而饿死的也有不少。

所谓的宗室田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总的宗室田土数据靠谱点的文章里都有。基本概念你自己先搞搞清楚,不要空口说白话。

家园 看史料,极为佩服毛文龙的指挥能力

带着一群“叫花子”军队打游击。大部分时候都能正正好好撤退,离后金的主力也就一两天路程。古代又没什么现代通讯科技。能掐那么准真是厉害。

就这群“叫花子”军队,斩获的首级和俘虏还比关宁军多。其中一部分这可是袁大人亲手检验过的,“颗颗俱壮夷”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