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明史杂谈(2)--糊涂的崇祯 -- 温相

共:💬453 🌺2240 🌵2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明史杂谈(2)--糊涂的崇祯

    天下的事情就怕由糊涂人来办理,如果,仅仅是不懂的,倒也无忧,可以告诉他知道;偏偏

    是糊涂虫,就很难办,他不懂装懂,刚愎自用,最后,只能坏事。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就是这种货色,值得玩味的是,就是这么个一手断送了自家江山的糊涂虫多年来居然一直被其他的各种各样的糊涂虫捧得几乎成了天地之间少有的悲剧英雄,连《明史》的编著者都说:

    明亡是从万历开始的。很多人错误的理解了这句话,以为就是万历和天启送了明朝的命,的确,明亡是从万历开始的,可也是在崇祯手里完成的,这一点谁能否认?而且,他完成的实在是“很好”,中国人从此脑后就开始拖着一条猪尾巴过了近300年的日子。这个糊涂虫到死还装洋蒜,说什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无伤百姓。”唱了一辈子的高调

    ,这时候也没忘记再唱一段。杨嗣昌督师的时候,加派臭名昭著的“练饷”,朱由检就说:

    “暂累吾民一年。”结果,它和其他的两个重压在人民头上的巨额摊派(统称“三饷”)直到清军入关以后才得以废除,累了吾民10多年!(从万历年间征收的“辽饷”算起差不多半个世纪)现在,我们就一点一点的揭穿这个糊涂虫兼伪君子和高调大王的画皮:

    1.冤杀袁崇焕。

    袁崇焕是明朝少有的救时人物,他的能力和资质不在于谦之下,如果,他得遇明主的话,女真只能跳梁一时。袁崇焕的两次宁锦大捷,大败清人奉为圭臬的太祖、太宗,明清战争近乎

    70年,以军功之盛,无出崇焕右者!可是就这么一个能人,居然让崇祯给宰了,而且用的是

    凌迟的极刑,刽子手剥去袁崇焕最后一块肉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至今听来令人心酸:“

    袁督师的胆子极大,可惜!”这个刽子手的亲属后来把袁崇焕的事情记录下来,传到后世,

    记得当时很多人争相抢吃袁督师的肉,有的以一两银子去换,何其愚也!就连这个行刑的刽子手都不很相信袁督师能够通敌,然而,崇祯就相信!皇太极让手下人玩的这出把戏不过是

    蒋干盗书的翻版,实在不能说是天衣无缝,然而,糊弄崇祯这个糊涂虫足够了!还有那些随帮唱影的老百姓们知道顺治朝重修《清太宗实录》的时候,才明白袁督师原来是个好人,但是,他们脑袋后面已经留了猪尾巴了,所以,没用的不止是崇祯!

    袁崇焕一心报国,身死西市;吴三桂率先逃跑封为伯爵,这就是崇祯十分可爱的地方,他一直是皇太极的很好的助手,帮着满清拆掉明朝这个大厦的主要栋梁,做的也很成功,因为,

    如果按照狭隘的民 族 主 义的观点看,崇祯也一举拆掉了汉族的大厦的脊梁!他的祖宗明英宗也干过类似的蠢事,但是至少明英宗活着的时候说过于谦这样两句话:设若于谦在,胡虏安敢至此?另一句是:于谦为官,何能如此之贪?崇祯呢?到死都没觉得,所以,说17世纪上半叶的最大糊涂虫就是崇祯!

    2.崇祯五十相。

    这是中国封建史的一大笑谈!短短的十七年间,换了50个宰相!崇祯有一句口头禅:群臣但知肥己。他所信任的为国谋忠的三位高手--温体仁、杨嗣昌、周延儒都是公认的奸佞,其中杨嗣昌还算小有才情,其余都是谄媚的高人。温体仁的奸佞程度不下于严嵩,可是,崇祯

    让他做首辅达七年之久,成为崇祯朝在位年头最久的宰相!

    崇祯一向信人不专,最为恶劣的是推过揽功、汲汲邀誉、摧残人才、果于杀戮!

    作为最高统治者而且是几乎深陷绝境的统治者居然还能和臣下争夺名誉,简直是天方夜谈!

    比如他杀陈新甲,陈是他的忠实奴才,不过是一时的疏忽而已,崇祯自己要和满洲议和,偏偏推诿给下面,说是陈新甲的主意,这样的皇帝,还能笼络手下吗?还会指望别人替他办事

    吗?最高都不肯任事,何况属下?黄道周劝他说:“人才培养差不多要十年的光景,陛下进人太速、杀人太过。”崇祯当场就给老黄一顿板子,然后,竟然让锦衣卫秘密将其杀害,后来顾虑到道周名声太大这才作罢,这种龌龊的事情能够是所谓的中兴之主作出来的吗?

    南迁之事久决不下,其实是群臣和他捉迷藏,谁都知道这个人翻脸不认人、朝令夕改,所以

    ,一律不表态,崇祯自己很想迁都,但是,又想面子过得去,还要有大臣给他当替罪羊,谁

    傻啊?都不说话,最后,崇祯活活给憋死在紫禁城中,活该!

    孟子说: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为寇仇。

    《明史》评价崇祯: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

    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

    这已经是很客气的了!

    刘宗周说他:求治太急、用法太严、布令太繁,进退天下之士太轻,故有人而无人之用,有

    饷而无饷之用!

    崇祯以察察为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种自做聪明的举措,毁了天下。

    3.崇祯的用人。

    崇祯最喜欢杨嗣昌,两个人一见面就是互相吹捧,及其肉麻。崇祯说杨嗣昌是“盐梅上将”

    ,杨嗣昌说崇祯是“真不世出之英主”,结果,盐梅和英主的下场都是一样的,自杀!

    史书上说:“明季士大夫问钱谷不知,问甲兵不知,于是嗣昌得以才显。”这句话明摆着说的杨嗣昌就是个“矬子里面拔将军”的料,然而,崇祯把杨某视作宝贝,这个宝贝督师两年

    ,崇祯的亲叔叔福王就被他断送了,李自成、张献忠越剿越强大。

    实际上,同时期的名将、名臣洪承畴、孙传庭、卢象?N、郑三俊、孙元化、傅宗龙这些人才能都比杨某强很多,特别是孙传庭、卢象?N、郑三俊、孙元化,结果不但不受到重用,反而

    先后被杨嗣昌陷害下狱。

    崇祯为人色厉内荏,对于没有掌握实际兵权的文臣武将就杀就杀,相反,那些真正的骄兵悍将,却曲加优容,像左良玉、吴三桂等人屡次冒犯军 法,不死反升官,从而令真心报国者心灰意冷!也锻造了一大批为恶不 法的军 阀!

    崇祯有心做中兴之主,却实在是才力不逮,留下了很多笑柄。这样空口说大话的糊涂虫目前

    也很多,且都是自以为是,某人不是一直叫嚣“万丈深渊还是地雷阵,我都义无返顾”吗?

    听来真是耳熟,呵呵。异曲同工,旨在糊弄天下的傻瓜。当人民都是阿斗了。

    崇祯尽管糊涂一生,最后毕竟身殉社稷;那位号称要?M趟地雷阵的呢?他能吗?不能!所以

    ,他连糊涂虫崇祯都不如,甚至不如一死了之的杨嗣昌!

    关键词(Tags): #明思宗(王树)#崇祯(王树)#明史(嘉英)#崇祯(嘉英)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一介书生,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么火。上一篇鲍迪克的另论:宦官政治”:组织的长寿基因!

      对于宦官专政时弊,不少人新论述了它不同史书之好处。觉鲍迪克文笔更有读味!

      链接http://weibo.com/p/1001603936409579853066

      “宦官政治”:组织的长寿基因

      2016年1月28日 23:57 阅读 12万+

      宦官政治的出现,并不属于皇帝“亲小人,远贤臣”主观道德问题,而是家族和职业经理人权斗的产物。宦官势力不是作为皇权的对立面出现,而是皇权的变形和延伸。 —— 陈伟

      在史学家的笔下,宦官或许是集所有负能量之最大成的历史群体,他们道德败坏、无恶不作,不仅造成了政治黑暗和经济腐败,也破坏了行政官僚制度的正常运行,即所谓“宦官乱政”。在职业官僚眼里,宦官几乎要为历代封建王朝的灭亡负全责。

      但从家族企业治理和代际传承维度出发,却给宦官政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视角。如果中国家族企业要做世界500强,不必关注这个群体,但如果想做500年基业长青,则有必要研究一下中国的宦官政治。

      长寿基因还是致命毒瘤?

      宦官在西周时开始出现,当时主要负责杂役、传令等内务工作。宦官政治则从秦朝才开始出现,在封建官僚制度下作为制衡职业官僚阶层的对立集团而存在。宦官也由负责皇宫的勤杂工变成维护皇权的政治势力。

      宦官政治主要集中在汉、唐和明三朝中后期,史学家们把这三个时期一致描绘成政治腐败黑暗的时代,同时也把三个王朝的衰亡归咎于宦官专政。

      但在中国二千年封建史中,先后存在过48个王朝,其中汉人建立的寿命200年以上的王朝仅4个:汉、唐、宋和明,竟有3个是宦官政治最为严重的王朝。如果宦官政治是封建王朝身上的毒瘤,那么其余44个没患这个肿瘤的王朝却早早灭亡了。这个历史数据是不是让人觉得有点邪乎?

      那44个短命王朝中也有不信邪的皇帝,三国时的曹丕显然就受了东汉以来宦官被妖魔化的影响,开国后第一项新政就是废除中常侍这个专为宦官参政设置的职位,同时严禁宦官干政,只能从事皇宫勤杂事务。曹丕还命人把上述政令镌刻在金属简策上,珍藏于石室,等于把“宦官不得干政”写进了宪法。而他之后的魏国皇帝们也确实严格执行了他的遗命。

      但历史却和曹丕开了一个玩笑,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往往有这样的事,人们想进这个房间却进入了另一个房间。魏国不仅没能长命,反而只活了46年,关键原因就在于皇帝缺少对职业官僚集团的制衡力量,一旦产生司马懿这样的强势权臣,职业官僚队伍就几乎全部倒向了权臣集团。

      相反,汉、唐和明这三朝恰恰就是在割了宦官政治这个所谓的“毒瘤”后迅速灭亡,关键原因在于此举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平衡。

      东汉中后期的皇帝多数都是未成年人继位,皇位能顺利传承,完全靠控制着外戚、宦官和职业官僚三股政治势力之间的平衡。桓帝死后,外戚大将军何进和以袁绍为首的职业官僚联合,试图铲除宦官集团。最后外戚与宦官集团同归于尽,政治平衡被打破,中央政权迅速瓦解,中国进入了从群雄逐鹿到三国分争的动乱时代。

      唐朝的灭亡几乎就是东汉的重演,长期受宦官集团打压的职业官僚联系地方军阀铲除了宦官势力,职业官僚集团也被地方军阀投入黄河而与宦官集团几乎同时覆灭。延续100多年政治平衡被打破,权力被军阀所控制,中国进入了极度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

      而在明代后期,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与以东林党为首的职业官僚集团形成了互相制衡的局面。崇祯继位后,铲除了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但仅过了17年,明王朝就在农民军和关外清军的双重打击下灭亡。

      天启皇帝在病逝前曾叮嘱即将接班的崇祯,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崇祯显然没把哥哥的这句遗言放在心上。据冯梦龙《燕都日记》记载,明朝即将灭亡之际,宦官曹化淳曾对崇祯感叹道“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崇祯在上吊自杀前,在龙袍上写下遗言“皆诸臣误朕也”。到了国破家亡的最后关头,他才明白到底谁是最可靠的人。

      辅政还是乱政?

      宦官政治对当今家族企业的借鉴价值,在于不仅提供了制衡职业经理人的政治群体,还提供了制衡职业经理人的一系列制度设计

      东汉时期,宦官只是以个人或群体的形态参与政治,所以只有“十常侍”这样的群体,却没有熟的配套制度。到了唐朝,宦官政治开始形成比较完善的配套制度,这就是史称“南衙北司”体制;到了明代,宦官制度设计达到了顶峰,形成了“票拟-批红”体制和“厂-卫”体制。

      这里重点以“南衙北司”体制为重点介绍。

      “南衙北司”体制成于安史之乱后。南衙指外朝以宰相为首的职业官僚们的办公机构所在地,位于宫城南部;北司指内朝宦官们的办公机构所在地,位于宫城北部。中央权力由此一分为二,职业官僚与宦官互相制衡,以便于皇帝控制。

      “南衙北司”体制从本质上讲,是汉朝内外朝体制的延续。只不过用以制衡外朝官僚的政治力量由外戚替换成了宦官。

      汉朝时用以制衡外朝的行政机构尚书台(省),首长一般由外戚担任。但发展到后来,这项制度设计的初衷被违背,作为临时工的尚书、中书和门下省以及下属机构六曹逐渐演变成为正式机构,这就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全部由外朝职业官僚担任,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就好比尚书省相当于皇帝搭的一个违章建筑,违章建筑用久了,大家反倒这个违章建筑当作了主体建筑。怎么办,皇帝只能再搭一个违章建筑,这就是由宦官担任的北司。

      北司主要有两大职能,一是内侍省,掌管呈进章奏、承宣诏命大权,相当于中央办公厅;另一是枢密院,长官称枢密使,“佐天子执兵政”,相当于特殊历史时期的军委办事组。这由此分割了本属职业官僚的行政权和军权。所以宋代学者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评价南衙北司制是“宰相之外复有宰相,三省之外复有三省矣”。

      唐朝南衙北司体制与汉、明的宦官政治相比,最大特点在于宦官集团自始至终牢牢掌握着中央军权。这是由唐朝中后期的政治形势所决定的。

      唐朝是汉之后第二个超级大国,疆域广阔。这就像一个企业集团规模大了之后,一些事业部和分公司逐渐难以控制。这就是唐朝中后期出现的藩镇现象。安史之乱后,中央权威衰落,既不能有效地对地方官员进行任免,也无法收税,甚至有些藩镇对中央政府还产生了直接威胁。

      唐朝中后期之所以还能保持基本的统一和稳定,完全归功于中央还掌握着一支有一定战斗力的“神策军”,而这支王牌军的最高统帅称为“神策军护军中尉”,简称“中尉”,均由宦官成员担任。

      神策军不仅对外可以扼制藩镇的离心倾向,也是宦官集团制衡职业官僚阶层的权力基础。早在玄宗时, “每四方进奏文表, 必先呈力士, 然后进御, 小事便自决之。高力士已成为实际的内相。再如代宗用董秀掌枢密, 宪宗以刘光琦为枢密使, 参与决策, 宣传诏旨。从文宗开始,以仇士良为首的宦官集凭借掌握神策军控制朝政,“自是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整个唐朝中后期150多年,历任皇帝通过重用宦官及南衙北司制度,不仅加强了对文臣武将的监控, 而且延伸了和加强了皇权。

      乱国还是安邦?

      唐朝皇帝不仅要面临董事会和总经理、各部门经理的关系问题,还要同时面临总部和各分公司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中央政府如何控制地方实力派的权力。这一工作本应该由外朝的兵部、御史等职业官僚来完成,但实施起来皇帝发现,这些职业官僚无法完成这项使命,因此不得不改由宦官集团来承担,从而形成了宦官政治的两大职能。南衙北司体制中北司承载的重要官职,如枢密使、神策军护军中尉等职,都是为实现这两大职能而设置的。

      第一大职能是保卫中央,平定四方。中唐以后100多年,尽管各地时有军阀混战,但由于神策军十万大军坐镇中央,首都地区再未出现大的动乱。唐中后期历次针对地方藩镇和边镜叛乱的战争,神策军也均是主力。到唐末黄巢起义,唯一忠心保唐,独撑唯局的还是宦官杨复光率领的神策军,协调各路兵马,分化瓦解义军,最终收复长安,如果不是其英年逝,病死军中,李氏家族的江山应该还能维持下去。

      第二大职能是蹲点监军。在唐朝前期,对地方的监军由御史台等职业官僚负责。安史之乱后,皇帝认为职业官僚不可靠,监军工作改为宦官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蹲点监督。大文学家韩愈对宦官监军的作用给予高度评价,他写道:“我监军俱公……天子无东顾之忧,方伯有同和之美。”韩愈认为,宦官监军制度有效的解决了天子(皇帝)与方伯(地方藩镇)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为维护中央权威,稳定地方局势,调节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杠杆。

      宦官分驻各地监军,也掌握了很大一部分地方军权,朱温篡唐的准备工作之一,就是矫诏下令各地捕杀监军的宦官,可见宦官监军制已成为野心家们篡位夺权的绊脚石。

      对家族企业的借鉴

      如果把大唐帝国看成一个现代大型家族企业集团,南衙北司体制就相当于在以职业经理人为主体的现代企业组织架构之中嵌入了一个特殊利益集团和相配套的机构设置,从而形成一种混合型的企业组织架构。

      这个代表家族利益的特殊集团成员,一方面在总部掌握着研发、市场和采购等企业核心资源,一方面派驻到各分公司对高管进行监督。这就是唐朝南衙北司体制的本质功能。

      家族企业走向职业化的最大风险就是职业高管跳槽或创业,带走核心资源和关键团队成员。这在唐朝历史上也屡次发生。如泾原兵变时,唐德宗被迫离开长安逃往奉天。在这危急关头,德宗平素所倚重的一批文臣武将纷纷投靠叛军,唐德宗靠神策军军官李显、邢君牙等宦官与殊死奋战, 才收复京城。安史之乱让唐朝濒临灭亡,之后能起死回生,维持150多年,正是依靠“南衙北司”体制,保保证了这个超大型家族企业的核心资源和关键团队始终掌握在李氏家族手里。

      唐朝宦官专权,这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宦官专的是谁的权?事实上,南衙北司体制专的不是皇族的权,而是企业CEO和分公司总经理的权。宦官政治的出现,并不属于皇帝“亲小人,远贤臣”主观道德问题,而是家族和职业经理人权斗的产物。宦官势力不是作为皇权的对立面出现,而是皇权的变形和延伸。

      为什么宦官政治总是出现在封建王朝的中后期,因为经过王朝前期的权力积累,总部的职业经理高管们通过门生故吏逐渐形成派系,地方分公司则通过多年经营逐渐形成山头,而接班的二代皇帝们,无法像开国皇帝那样对这些派系和山头进行控制。为防止大权旁落,唯一可靠的只有宦官。玄宗即位前诛韦后和太平公主的两次政变, 都曾得到宦官高力士等人的大力协助。玄宗之后,李辅国曾支持肃宗即位, 鱼朝恩有陕州迎驾功。其后,德宗时的窦文场,唐末的杨复光等, 这些宦官们都竭力辅帝于危难之中。

      至于唐朝多次出现宦官废立皇帝的事,通常被认为是宦官乱政的重要证据,但“废掉一个李家皇帝, 拥立的还是李家皇帝,宦官集团与皇室的根本利害是一致的”。这与历史上外朝权臣废帝篡位是有本质区别的。

      现代家族企业可以从外戚政治得到历史借鉴,例如用舅舅和小舅子参与公司治理,以制衡职业经理,那么是否也可以借鉴宦官政治呢?现代企业如何借鉴宦官政治以实现基业长青?详情见最新一期的《北大商业评论》。

      通宝推:阴霾信仰,楚庄王,贼不走空,庄汀,破鱼,西瓜子,柴门夜归,蓝鸟,
      • 家园 不带这么忽悠企业家的

        古时皇族有天然统治合法性,虽然改朝换代的时候不少,但也没那么容易,哪怕曹魏得位不正,司马家仍然用了三代才敢篡权,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立个傀儡皇帝。现在可没这么多讲究,谁会忠于你一家一姓啊,直接篡位了。而且太监生理残疾,当不了皇帝,所以肯定不会篡位,这是宦官政治的最大优点,现在你到哪找太监去。所以能学的只有外戚和特务政治两招。但与其通过学古人不如直接学常公,人家常公可是在非君主时代成功实践过的,打败多少军阀。当然更成功的是TG,但TG的成功是靠阶级斗争,资本家学不了这个。想玩制衡,TG的制度倒也可以学学,省长和省委书记,清代其实也类似,总督巡抚相互制衡,比用太监的招数强多了。不过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是强国,主要矛盾来自内部,灭国这种威胁很少见,所以有条件玩制衡。企业嘛,呵呵,玩制衡之前得先想想会不会先被别人灭了。。。

      • 家园 关键在于权力制衡和继承人选拔

        但在中国二千年封建史中,先后存在过48个王朝,其中汉人建立的寿命200年以上的王朝仅4个:汉、唐、宋和明,竟有3个是宦官政治最为严重的王朝。如果宦官政治是封建王朝身上的毒瘤,那么其余44个没患这个肿瘤的王朝却早早灭亡了。这个历史数据是不是让人觉得有点邪乎?

        呵呵,中国200年以上的王朝可不止这四个汉人王朝。辽朝210年,加上西辽还有93年。元朝从成吉思汗到林丹汗429年,清朝从努尔哈赤起兵到宣统退位295年。西夏稍微短点,190年。

        这些王朝可都没有宦官政治。即使是清朝后期,安德海、李莲英之流虽然地位高却没有实权。也不是像汉、唐、明的宦官政治。

        说得难听点,宦官政治还真是汉人王朝的特产。

        那么这些王朝为啥也能延续几百年?尤其是清朝,政治制度和政府构架完全仿照明朝。宦官不许干政这条明朝的“铁律”到了清朝还真成了铁律。按鲍迪克的说法岂不是早早就该灭亡?

        其实关键还在于权力配置上是否达到了平衡。平衡是关键。但是不是要用太监来平衡就是另一个问题。没有太监平衡,其他四个王朝寿命一点也不短。而正常王朝的权力构架都是从制衡角度出发的。百代都行秦制度。秦朝把兵权、相权(行政权)和监督权分开就是为了平衡权力,不让一家独大。

        那么为啥汉、唐、明到后来还是搞出了太监政治?这与其说是幼主即位不得不依靠太监,还不如说接班人的培养方法不对。这些汉人王朝的接班人,除了开国时的几个,无不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即位前没有任何实际的行政经验,也没有自己的班底。东宫班子虽然理论上是影子政府,是为了下任皇帝即位做准备。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实权,只是太子的家庭教师、陪太子读书的游伴或者是荣誉称号。这就导致接班人在即位之初的无能。

        反观非汉人的几个长命王朝,尤其是清朝,继承人在即位前大多担任过实际职务,对政治有一定了解。清朝甚至搞出秘密建储制度在皇子里搞选拔。

        所以,如果搞太监政治是为了平衡,那么只要制度设计上没问题,不用太监也一样都能达到平衡。关键还在于继承人的培养方式和选拔方式上。具体到家族企业,与其靠小舅子来制衡CEO还不如培养继承人来掌握CEO。小舅子再能干,弄个败家子上去也是没戏的。

        通宝推:盲人摸象,caoban,贼不走空,年青是福,老老狐狸,
        • 家园 不仅仅是继承人培养问题

          主要问题不在这里

          皇帝作为独裁者,要行使权力就必须有手下。但问题是皇权的威力太大,无论任何手下一旦成为皇权的代理就很容易失去制约,皇帝就必须担心手下反噬。

          所以,最理想的皇权代理就是那种没法在底层建立根基的人,这些人如无根之木,只能依附皇权,皇权也就不需要担心他们反噬。最典型的,就是太监。

          当然,其实如果皇权足够强大,直接通过官僚系统行使权力也是可以的,这样就不需要代理了。但是,这个“皇权强大”的前提太苛刻了,一不小心就弄成崇祯了。所以,并不是只有小皇帝即位的时候需要太监,其实平时也是需要太监的。

          与此类似的,外戚其实也是这种人。外戚虽然荣宠,但是一般出身并不高(很多外戚都是屠户),在顶层门阀圈子不受重视。他们的荣光完全来自于皇权,因此皇权不担心反噬。当然,外戚的劣势也不是绝对的,所以外戚相对来说危险很多,历史上也还是有不少皇权玩脱了的事情。

          所以,汉唐明这三个大皇朝都受到太监的困扰,这恰恰说明太监是大皇朝必须的政治工具,正是因为这三个朝代玩太监玩的好,他们才能延续这么久。崇祯朝倒是没太监了,由着官僚系统折腾,结果十几年就把大明玩死了。

          至于三个外族政权,辽基本上算是游牧政权,元返回草原以后也退回了游牧状态,这俩都不用考虑,只说清。清的特殊之处在于,皇帝有一个可靠的政治工具,旗人。旗人是不可能团结汉人反对皇权。所以,皇权可以放心大胆的使用旗人,不用担心旗人反噬,旗人事实上充当了太监的角色。

          通宝推:花大熊,阴霾信仰,caoban,empire2007,林风清逸,pattern,
          • 家园 问题的本质应该还是皇权与相权之争,

            而不是继承人的培养。相权就是官僚行政机构拥有的行政权,因为行政机构以宰(丞)相为首脑,所以称为相权。

            自从秦始皇用皇权统合搞出个大一统以来,能和皇权能正面相抗的合法权力,一般来说就只有相权这一种。这不但有现实的需要,即皇权需要通过官僚行政系统向基层投射进行管理的能力。还有法理道德的基础,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钱穆好像说过,外戚与太监实质都是皇权的延伸,目的都是制衡官僚行政系统的相权。因为外戚的直接权力来源是后宫,而后宫的权力来源,仍然是皇权,太监就更不用说了。不过外戚与太监是有区别的,外戚虽然是通过皇权提拔起来的,但他们是在朝廷上担任官职,往往会与行政系统相结合,成为相权的一部分。这样即使外戚们一旦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也能依靠行政系统与皇帝对抗。

            以东汉为例,皇帝多弱主,往往幼年登基,而且很多早亡,朝中霍光之流的权臣当道,动不动就行废立之事,最近考古挖出来的汉废帝昌邑王墓就是当年的受害者。反正东汉皇帝20岁以后登基的,只有光武帝和明帝两个,而能够活过40岁的,只有光武帝、明帝、献帝三人。

            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出现太后听政的局面,也就是太后代掌皇权。可是虽然因为皇帝年幼暂时把皇权让渡给了她,但一深宫妇人在朝中哪有根基,所以大规模起用自已的亲戚就成必然之选。可这外戚一旦掌握权力,又必然产生独立性并与行政系统的相权同化,成为相权的一部分,同时取得与皇权对抗的力量。

            然后小皇帝长大了,要收回权力,外戚必然不甘,矛盾不可避免。接着皇帝就会发现自己面临一个外戚与相权合流的一个局面。这个时候,皇帝就会发现自已能相信的,也只有跟自已早晚相处的宦官了。对皇帝来说,让渡出自已的一部分权力给太监,让他们作自已的耳目爪牙跟外戚斗就是很自然的事了。而且宦官不像外戚,不能在朝廷上做官,外戚倒后也可以继续使用很长时间。

            上面提到的霍光,行伊霍之事一部分就来自于他,本身也是外戚出身,是霍去病异母弟弟,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卫青又是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这些外戚一旦得势,是绝对会反噬皇权的。

            所以,东汉一朝,和、殇、顺、冲、质、桓、灵诸帝,即位时最大十来岁,政治上只能倚重外戚,待幼主成年,他们唯一可依靠盟友又变为以宦官为主的内侍了。到了汉桓帝,他为了对抗外戚梁氏,重用十常侍。引发外戚和士大夫的强烈不满,导致两次党锢之祸。最后,宦官与外戚两败俱伤,以士大夫、地方诸侯的胜利告终,渔翁得利成功。由此可见,宦官司专权,事实上代表的是皇帝与外戚/豪强世家之间的博弈。后世开科举,文官集团取代了豪强世家,但皇权与相权博弈的本质不变,自汉以降都是一样一样的,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就唐末有点不同,军阀架空了皇权,皇权只能允许太监内结深宫,外在朝廷为官,得把唐末的宦官当外戚看待,不过那个就不展开了。

            (想了下,唐末的问题比较特殊,就再多说两句。唐末是军阀而不是文官系统架空皇权的典型,那些军阀如果不是顾忌其他军阀不服,以及皇权残存的一点军事力量,是随时有能力对皇权来个取而代之的。这导致皇权的代理必需掌握军权与军事能力,否则是无法制约这些军阀。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那如何保证外戚不做同样的事?甚至于,外戚完全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宦官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他们不可能当皇帝,虽然宦官掌握了军权与朝廷大权后,跟外戚一样弊端并不少,但保住了不会取而代之这条底线。)

            到了崇祯这个悲催的皇帝,被东林党完全斗倒了了阉党,东林党马上就利用文官体制架空了皇权,相权完全失控,东林党又是些公知精蝇类的利益集团,只顾个小集团与个人的利益,最后还把锅都甩给崇祯背了,没办法,崇祯只有死前喊两句文官个个可杀,再剑砍公主愿汝生生世世无生帝王家,一死殉社稷。

            那这是继承人培养问题吗?我认为不是。那为什么元朝与满清不重用宦官,那是因为先天性地存在一个相互制衡系统。首先元朝是蒙古人自已掌握了军权,而朝廷上又是蒙古人,色目人与汉人官员相互制衡。又比如满清,军权在八旗,朝廷上满官与汉官相互监督,而且两者几乎没有串通的可能,满清后期重用宦官,那是因为鸦片战争之后,汉人坐大,而满清勋贵本身堕落了,八旗也成了纨绔子弟。所以,不得不重用宦官,一样的建储制度,在皇储中再搞选拔也没用,还是要上宦官来搞平衡。

            通宝推:空格,阴霾信仰,何求,林风清逸,
            • 家园 想起崇祯当年说过的一句话:苟群臣殚心为国,朕何事乎内臣?

              翻译成白话就是,你们这群当官的要是好好干活,我何至于要去用太监?

              那群腐败的士大夫干得令人发指的罪行,远远超过太监。贪腐也远远超过太监。当然这并不妨碍他们心安理得地把亡国的责任往太监身上推。

          • 家园 受困扰的其实不是王朝,而是王朝里的官僚

            当魏晋的大臣痛斥校事官“多此一举”的时候,校事官也困扰了魏晋王朝。然而在消灭了校事官之后,魏晋王朝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无法驾驭官僚。西晋的对策是,削弱基层力量(比如将基层郡县掌握的基本武装“武吏”进行大幅度裁减,限定在几十人以内,基本上从此奠定了皇权不下县的基础),建立封建诸侯(命令王室亲王掌控各州手握重兵)。结果很快就爆发内乱亡了国,而且差点导致灭种。

            汉武帝时代,从司马迁开始设置中书令。结果司马迁一个好好的大人物,在东汉被指为太监。后来的中书令石显,弘恭,一度也捡到了太监的帽子。特别是石显,原本是士人,名声也好,后来因为做了中书令,就变成了令人悲痛地变成了大奸臣。那么中书令是怎么回事呢?中书令是汉武帝以宫廷中朝官僚机构为基础建立的内朝机构的首脑,代表皇帝与代表外朝势力的丞相对抗。根据考古的成果,我们可以确定,中官,在汉武帝后期和西汉后期以及东汉时代以前,并不是太监。但是因为和官僚机构对抗,他们都被迫变成了太监。

            太监,或者说内朝官,或者说皇帝直辖官僚机构,一旦能够代表皇帝发挥作用,就对王朝的官僚机构造成困扰。

            唐朝的皇帝与官僚们发生了很多对抗。武力是他们的权力焦点。唐高宗以元从禁军为基础。唐太宗以北衙禁军为依靠,主要是百骑、飞骑。这两代皇帝都在军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唐高宗的主要对手是官僚。他的主要凭借力量就是自己的皇后——皇后,是内朝之主。武则天也以官僚为对抗对象,她学习唐太宗,依靠宫廷武力。将百骑扩建成为千骑。唐睿宗又进一步扩建为万骑。唐玄宗时代依靠心腹掌握军事力量,比如禁军,比如战马,所以可以随意操弄朝政,一度形成了四年更换一次宰相的传统。唐玄宗能够利用政治斗争,果断更换掌握禁军的武将,保证了自己的权力。

            安史之乱后,唐廷禁军崩溃,唐肃宗在灵武仓促继位,武将对他毫无礼遇。唐玄宗一度也打算依靠诸王对抗叛军,顺便分化太子的力量。结果因为唐玄宗慢了一步,肃宗已经登基了。面对名义上掌握着朔方精锐的肃宗,玄宗不得不退让。而后肃宗时代,宦官兵变,杀了皇后,肃宗迅速死掉了。之后,唐朝就迅速开启了宦官专权时代。因为宦官已经掌握了禁军。此后宦官、官僚与军阀的对抗成为唐朝的常态,三者全部失控,唐朝再也不能恢复统一。所以,宦官也并不一定是皇权的真正支持者,只不过相比于官僚,更加倾向于是支持者罢了。

            宋朝对宦官的压制比较彻底:宦官到了一定等级,就要进入文官系统晋升。实际上是文官系统压制了宦官系统。其原因,似乎是因为掌握军事的枢密使由文官掌握了。而文官独大之后,宋朝爆发了典型的文官政权的通病:

            腐败,惊人的腐败。

            在近现代国家里,很多国家都是文官政府与军人政府交替出现,原因就是因为文官政府惊人的腐败导致相对清廉和稳固的军人忍无可忍,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文官政府。此后,军人政府长期执政,逐渐老化、腐化,然后让位于民选。然后民选出来的文官政府继续爆发惊人的腐败……美国似乎是一个特例,但是我琢磨着,美国似乎是建立在英式政治的基础上,他们没有出现军政府与腐政府交替的现象,是因为他们的军人贵族化,直接建立了元老院,形成了贵族驾驭文官的格局。然后贵族们又脱离了军队,不再是军人。这样又离开了军政府的窠臼。所以如果一个国家真的打算建立美式民主,那么首先他们需要建立一个贵族阶层,其次保证这个贵族阶层可以决定选举结果,最后才是进行民主选举。换句话说,美式民主必须是下位选举,是仅限于下位者的选举:只能选首相,不能选皇帝。

            宋朝的文官政府,可以腐败到出卖国防。在讨论宋代马政的时候人们可以看到,北宋真宗时代的文官们可以大言不惭地说什么四境平静天下太平,然后鼓动皇帝大批量出卖战马。可是,宋朝也有脸说四境平静天下太平?

            元朝疆域广大,建立了行省制度,文官权力更大。元朝政治常态是贪腐成风。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了明代。明太祖强硬推行制度管理,才扭转了这种风气(典型的就是空印案)。

            明朝对宦官的控制不再依靠文官。结果明朝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抗文官。至少,沿袭了元朝强烈腐败风气的明朝,腐败程度居然一点也没有宋朝那么惊人。

            但是官僚们对宦官的攻击连绵不绝。比如蝙蝠不禽不兽的笑话:

            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倨傲乎?”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个无奈他何!”(明,冯梦龙)

            当初看这笑话,不甚明了,尤其是最后麟凤相会时所说的话。后来看得事情多了,才知道其中含义。

            很早以前读书,经常看到宦官专权四个字,最初也是觉得很令人愤慨的事情。然而时间久了,觉得有些奇怪:

            虽然说谁专权都是不对的,可是如果是合理的行政,那又何必管是不是太监呢?

            现在才渐渐明白,其实问题不在于宦官专权,而在于他们与官僚系统不是一条心。利益争夺导致了对立。

            由此可见,在现代官僚体制建立之后,国家元首早就不是一个好活了。

            现在有党这个组织,提供了类似于皇室的组织,所以国家首脑才可以控制政府首脑。很多人喊多党制,喊废除一党制,其实根本解决不了对官僚机构的管理问题。就连美国都只能采用一些特殊手段来限制官僚,比如培养类似于贵族的参议员,据说应该翻译成长老、元老。

            几千年的实践很明白,自秦晋以来,没有公族、王族、皇族作为依靠,皇权根本无法对抗相权。官僚机构的进化超越了首脑机构的进化太多了。

            关键词(Tags): #官僚机构#文官政府#校事官通宝推:本嘉明,飒勒青,白玉老虎,
          • 家园 这个教训从晋国无公室开始就已经表现出来了

            晋无公室,而后六卿始强,然后以异姓为公族,最后三家分晋。

            开头,是晋公族的小支曲沃一方攻击大宗,取得胜利,成为新的大宗。旧的晋国公族沦丧。由此奠定了晋国公族为分支的忌惮。曲沃武公算是新大宗的第一个,又称晋武公。

            然后,曲沃武公的儿子献公,打算废太子申生,立奚齐,驱逐诸公子,爆发了长达数十年的内乱。诸公子争位,死了四个国君,才落到晋文公重耳的手上。晋文公是晋献公的儿子,在新晋国排在第三世,却已经是第七个国君了。

            新的晋国公族原本不算很庞大,再经过这一系列内战,晋国公族基本上已经全都废掉了。

            晋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才回国,其子弟教育都受到很大影响。在位九年,就莫名其妙的死了。据说死了以后出殡的时候,棺材里发出像牛哞哞叫一样的声音。在封闭空间发生本来就容易发闷,棺材里面就晋文公一个人在,那是谁在棺材里面呼喊呢?

            第四世第八君晋襄公是晋文公的继承人,他的父亲就是这样被埋葬的。随后晋襄公在公卿影响下,首次将军权与政权同时交给一个大臣,创造了正卿一职,赵氏成为第一个正卿。

            正卿一职的出现标志着晋国国君权力的重大削弱和公卿权力的重大提升。在此过程中,亲附国君的势力的公卿在不断遭到清洗,其他公卿则不断营造出一副正直贤明且与国君保持距离的形象。

            晋襄公的儿子晋灵公,第五世第九君,被第一个正卿赵盾的家臣所杀。那个,历史上说晋灵公荒淫无耻残暴不仁,又说赵盾贤明正直,连刺客都不愿意刺杀赵盾。

            之后即位的还是晋文公的儿子,晋成公。这样还是第四世,第十君。在前边晋国君主各种神奇经历的背景下,他决定以公卿为公族。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让步。

            晋成公的儿子晋景公,第五世第十一君,借故族灭赵氏。这引起公卿不满,说赵衰赵盾都有大功,不当绝嗣。

            晋景公在死前一个多月,令太子继位,是为晋厉公。这是第六世第十二君。晋厉公借助外戚力量,取代公卿。史书上说他是有很多宠姬,并且任用宠姬的家人,排挤高贵而正直的公卿。最后晋厉公被公卿所杀。

            接替晋厉公的是晋悼公。晋悼公不是晋灵公一系的公族。他的祖父是晋襄公的小儿子。就是说,刚才写了那么大一段,晋灵公一个,晋成公一直到晋厉公,第九君,和第十到第十二君,两个系列,一下子抹平,没了。

            晋悼公即位时才十四岁!二十九岁就死了。

            然后“我大晋国”就“众正盈朝”,进入到了政治平稳的时代。晋悼公的子孙安安稳稳的“掌管”着晋国,一直到五代之后才出了一点小动荡,不过谱系还是晋悼公的,直到彻底灭亡。

            现在我一看见“众正盈朝”,就好像看见一个被当成傻瓜的君主坐在朝堂上被当猴耍。

            关键词(Tags): #晋无公室#众正盈朝通宝推:花大熊,caoban,逍遥清风V5,
          • 家园 那么多尔衮又算什么呢?

            清的特殊之处在于,皇帝有一个可靠的政治工具,旗人。旗人是不可能团结汉人反对皇权。所以,皇权可以放心大胆的使用旗人,不用担心旗人反噬,旗人事实上充当了太监的角色。

            那么多尔衮又算什么呢?多尔衮是标准的权臣篡位的路子。到后来号称“皇父摄政王”。要不是莫名其妙地死掉了,很可能就篡位了。但是,尽管有这样的情况,清朝后来也没有搞太监政治。

            我在另一个帖子里举了很多少数民族权臣篡位的例子。并不是少数民族政权内部就一定没有权臣,就一定一致对外。大利之所在,是不是少数民族政权其实关系不大。

            • 家园 正好说明当时的情况

              多尔衮掌权时在关外,不能臣民还是公卿多是满旗,所以才形成权臣。入关后,旗人已经是少数,满眼都是汉人,虽枢机以旗人为多,但总体汉人数量威胁已天然存在,他们总体上就不敢大意了。

        • 家园 少数民族政权中的少数民族官僚和汉族官僚天然相互制约

          因此不需要宦官来参与制衡。清朝的各个时期,皇帝都不会缺少满族官僚来督促和鞭策汉族官员努力工作,并且又能防止其一家独大。

          而且,官僚集团不是简单地分成几个山头就能互相制约的,还要解决这些山头对皇帝的忠诚。正是由于忠诚的问题,导致能力不足的皇帝们不得不选择宦官这个天然对自己忠诚的群体来对抗官僚。

          关键词(Tags): #官僚#宦官#制衡
          • 家园 天然相互制约这种事情最好还是别相信

            其实,少数民族政权一样会产生权臣。尔朱荣随便废立皇帝。宇文氏篡了西魏,高氏篡了东魏,杨氏又篡了北周。这些权臣有些是少数民族,有些是汉族。在他们建立大权独揽,架空皇帝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天然对立的情况。他们的政敌可以是同族,也可以是异族。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放在政治上谁相信谁死,而且死的很难看。

            皇帝的确要解决忠诚问题。而如果没有自己的班底,忠诚就无从谈起。依靠宦官的皇帝们为啥只有宦官可以信赖?无非是他们没有自己的政治班底,只能把自己身边的奴仆当作班底来用而已。这就又回到了继承人培养的问题上来了。如果继承人是有实际政治经验的,有实际工作经历的,那么他们在工作中就能建立自己的班底,也就不需要太监了。

            另外,太监的忠诚其实也是和其掌握的权力资源相关。唐朝的太监废立皇帝如家常便饭。关键就在于掌握了军权,尤其是近卫军的军权。这种太监对于皇帝来说其实和权臣没啥两样。而明朝的太监没有兵权,也就只能在大多数时间里充当皇帝的机要秘书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