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东线防守大师 - 陆军元帅莫德尔 -- 史鉴

共:💬83 🌺49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东线防守大师 - 陆军元帅莫德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引子

1945年春天,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进入尾声。3月7日,美军夺取鲁登道夫大桥,突破德军莱茵河防线。3月30日,盟军完成了对鲁尔区的合围,德军B集团军群43万官兵成为瓮中之鳖。4月15日, 一名美军上尉出现在德军B集团军群司令部,向司令官莫德尔转交第38空降军军长李奇微中将的劝降信。这绝非一封普通的劝降信,李奇微在信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无论西方历史还是军人职业,都未曾见过比美国的罗伯特-李将军更加高尚的人物、更加卓越的战争艺术大师、更加忠诚的国家公仆。八十年前的今天,他忠实的部队残破凋零,被优势敌军重重包围,并且失去了继续战斗的一切手段。他选择了体面的投降。现在同样的选择摆在您面前。为了一个士兵的荣誉,为了德国军官团的名声,为了您国家民族的未来,请立刻放下武器。您的人民急需您拯救的生命去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您保全的德国城市是民生不可或缺的部分。”

莫德尔仔细看过劝降信,抬头问他的参谋长瓦格纳少将:“我们所做的一切,是否足够对历史有一个交代?一个战败的司令官是否还有别的选择?我知道在古代他们通常服毒自尽。” 思忖再三以后,莫德尔请瓦格纳带给李奇微一个口信,表示他必须遵循对希特勒的誓言,因此不能投降。在以后的几天里,莫德尔发布一系列命令,遣散18岁以下的少年兵和老兵,将库存军火分发给各个部队,允许部队指挥官决定何去何从。

一切安排妥当以后,莫德尔开始走向自己的归宿。他带着几个副官驱车到处乱撞,期望找到美军防线的缝隙得以逃脱。当莫德尔意识到逃跑的努力都是徒劳,自杀这个字眼就频频出现在他的谈话中。忠实的副官试图说服他回心转意,向美军投降,莫德尔无奈回答:“我不能这么做。俄国人已经宣布我是战犯,美国人肯定会把我交给他们绞死。我最后的时刻已经来临。” 4月21日,在杜伊斯堡附近的一个树林旁边,莫德尔从容镇定地跟几个副官一一握手,嘱咐说:“你们可以把我葬在此处。” 然后独自走进树林。几分钟后传来的一声清脆枪声,为陆军元帅莫德尔卓越的军事生涯划上一个沉重的句号。

元宝推荐:海天,1001n,晨枫,MacArthur,逸云三洲,
家园 8. 山穷水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45年1月,莫德尔在西线B集团军群司令部。莫德尔的两鬓斑白,笑容相当勉强。

克雷布斯从“狼穴”回来,向莫德尔通报了希特勒“阿登反击战”的宏大方案。莫德尔当场表态:“这个该死的计划连一条腿都没有,根本立不住。” 他立刻打电话到德军统帅部,要求与约德尔通话。莫德尔在电话里大发脾气:“告诉你的元首,别指望莫德尔执行这个计划!”

老成持重的龙德施泰德建议莫德尔草拟一个切实可行的“小方案”,伺机围歼亚琛附近十几个师的美军。12月2日,莫德尔在两位集团军司令官迪特里希和曼托菲尔的陪同下赶赴柏林,期望说服希特勒接受小方案。龙德施泰德没有前往,大概已经预料到此行不会有任何结果。莫德尔的陈述让曼托菲尔印象深刻,他战后回忆道:“莫德尔一如既往进行了充分准备,而他称职的参谋长提供了必要的事实和数据支持他的观点。他那天独领风骚,最后总结时会议厅里的每一个人都不禁赞赏他的出众能力。就连希特勒都没有打断他的话,显得深受触动。莫德尔以直言不讳的态度,强有力地表达了他的观点。”

然而莫德尔的努力徒劳无功,希特勒依然固执己见,只在一些战术细节上面做出有限让步。此时的希特勒如同输红了眼的赌徒,已经完全失去了理智。12月11日,希特勒在巴伐利亚的“鹰巢”召集西线师级以上将领做战前动员。他板着脸站在讲台上训话:“先生们,如果你们向安特卫普的突破不能成功,这场战争就将面临一个血腥残酷的结局。时间不在我们一边,而在敌人一边。这是我们扭转战局改变命运的最后一次机会。”

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将领,莫德尔明白这场反击战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12月14日,莫德尔视察前线准备工作时,一位担当突击任务的伞兵指挥官罗列了一长串困难,莫德尔问道:“以你所见,这个任务有10%的成功几率吗?”伞兵指挥官点头称是。莫德尔说:“那就足够了,因为整个攻势都不会有超过10%的成功几率。”不出莫德尔所料,阿登反击战耗尽了德军仅存的战略储备,最后以惨败告终。由于莫德尔的消极态度,希特勒对这位昔日的爱将也丧失了信任。1945年1月21日,希特勒发布命令,德军各集团军、各军、各师的指挥官直接向元首汇报,莫德尔发现自己这个集团军群司令官被彻底架空,于是整天酗酒麻醉自己。

为了给司令官一点慰籍,莫德尔的参谋副官们偷偷把他的长子汉斯格尔戈(Hansgeorge)从东普鲁士前线招来,庆祝他54岁生日。汉斯格尔戈陪伴着父亲白天视察前线,晚上饮酒狂欢,和参谋副官们一起打雪仗。休假结束以后,汉斯格尔戈乘车返回东线,莫德尔站在集团军群司令部门外送别。汉斯格尔戈后来回忆道:“他表情严肃,神色黯然,目送我的汽车渐渐远去。这时一个念头闪过脑海,我再也见不到父亲了。”

3月7日,美军夺取鲁登道夫大桥,突破德军莱茵河防线。希特勒发给莫德尔一系列具体指令,要他把美军赶回去。军火部长施佩尔恰好来到B集团军群司令部,他发现莫德尔手捧希特勒的电文怒不可遏,咆哮道:“上面刚刚发来命令,要某军某师反击美军,而这些部队丢失了所有的武器,战斗力还不如一个连!这又是老调重弹,统帅部根本不知道前线的情况!我还得为反击失败负责!”

紧接着希特勒又发来“焦土抗战”的命令,要求德军炸毁鲁尔区所有基础设施,给盟军留下一片废墟。施佩尔劝说莫德尔,为了德国的未来不要执行希特勒的命令,得到了莫德尔的默许。3月30日,美军已经完成了对德军B集团军群的合围。莫德尔居然还抱有幻想,期望在西线同盟军停战。时任第12步兵师师长的恩格尔少将(Gerhard Engel)战后回忆:“我想,无论如何莫德尔还是认为有一线希望。当然我们都被戈培尔的宣传所蒙蔽,相信西方盟国和俄国最终将兵戎相见,而德国有可能在西方阵营找到一席之地。莫德尔显然不抱有这种空洞的幻想。我感到他依然认为我们能够在西线实现停火,然后从战场上走开,让别人来收拾残局,就好像那些十九世纪战争油画里的传奇名将,充满英雄主义浪漫色彩。事实上他只不过是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

4月15日,美军将德军B集团军群劈成两半,许多德军官兵已经自作主张放下武器,莫德尔最后的一线希望也破灭了。梅林津写道:“莫德尔显然内心斗争激烈,苦苦寻求解脱。他屡次到前线暴露在敌人的炮火之下,希望中弹阵亡。然而随着B集团军群官兵的相继投降,几天以后战斗已经完全停息。莫德尔和几个参谋副官躲避美军巡逻队的搜捕,来到杜伊斯堡附近,终于走到了生命的终点。”4月21日,莫德尔走进一片橡树林,举枪自杀。他的遗言是:“我出来没有想到过我会如此失望。我唯一的人生目标是报效德国。”

战争结束时汉斯格尔戈在大德意志装甲师服役,有幸被英军俘虏。跟几百万德军遣散官兵一样,汉斯格尔戈和他的家人熬过了1945年的寒冬,开始了崭新的生活。1955年春天,汉斯格尔戈在几位莫德尔生前参谋副官的指引下,来到杜伊斯堡附近的这片树林,找到了父亲的遗骨,将他移葬到位于许特根森林的德军阵亡将士公墓。这年秋天,汉斯格尔戈加入新组建的西德国防军,后来升至准将,成为一名训练专家。退休以后,汉斯格尔戈花费十年之功搜集整理莫德尔的生平材料,以备将来传记作者之需。

莫德尔直到生命的尽头,都是个谜一样的人物。他保守刻板的道德观和虔诚的基督教信仰,和他对希特勒以及纳粹政权的忠诚对比鲜明。虽然莫德尔的中产阶级出身让希特勒产生好感,他赢得希特勒的信任主要靠的是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严谨缜密的职业素养。莫德尔和许多德军将领一样,将自己的命运紧紧地捆在希特勒驾驭的纳粹战车上,最后形成一荣俱荣、一毁俱毁的关系。莫德尔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愿违背对希特勒的誓言,这要归咎于他强烈的军人荣誉感,而不是纳粹理念。如果我们指责莫德尔是个死硬的纳粹份子,那么绝大多数德军将领都难辞其咎。曼施坦因在回忆录中表示:“作为一个战区指挥官,我不认为自己有权利在战争时期密谋政变,这会导致前线的崩溃和国家的混乱。此外还有军人誓言的问题,以及政治谋杀的道德问题。正如我在(纽伦堡)法庭上所言,如果一个军事统帅成年累月督促将士为赢得战争而流血牺牲,他就不会忍心去做加速战争失败的事情。”

莫德尔不是一个战略家,也缺乏隆美尔、曼施坦因的人格魅力。他最擅长因陋就简,随机应变,对德军战术体系并没有突出的贡献。二战幸存的德军高级将领普遍对莫德尔评价不高。曼施坦因虽然赞扬莫德尔的防守能力,但厌恶他的处事风格,指责他是个纳粹;施拜德尔(Hans Speidel)曾经短暂担任过莫德尔的参谋长,他认为莫德尔有独到的战术眼光,但往往不切实际,高估自己的能力,缺乏宏观把握,虽然系统学习过战略理论,但一生无法超越具体战术细节。

莫德尔在希特勒心目中始终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希特勒在穷途末路之时曾向副官表示,既然莫德尔有勇气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也应该能做到。担任莫德尔参谋长多年的克雷布斯做出同样抉择,他和另外两位高级将领在德国正式投降前一天饮弹自尽。对于莫德尔的悲剧性结局,梅林津评论道:“德军崩溃以后,莫德尔的理想、信念、人生目标都随之而去,因此对他来说很难想像还有比自杀更合理的选择。这是莫德尔对自己最好的一个交代。”

参考书目:

Steven H. Newton, Hitler's Commander: Field Marshal Walther Model - Hitler's Favorite General, Perseus Books 2005

F. W. von Mellenthin, German Generals of World War II,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77

Earl F. Ziemke, Stalingrad to Berlin: The German Defeat in the East, Office of the Chief of Military History, United States Army, Washington, D.C. 1968

David M. Glantz & Jonathan House. When Titans Clashed: How the Red Army Stopped Hitler.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95

David M. Glantz, Zhukov's Greatest Defeat: The Red Army's Epic Disaster in Operation Mars, 1942 (Modern War Studie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2005

Albert Seaton, The Russo-German War, 1941-1945, Presidio Press 1990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Military Improvisations During the Russian Campaign, United States Army, Washington, D.C. Facsimile Edition, 1983

家园 7. 砥柱中流

1944年8月17日,莫德尔到达西线战区司令部。虽然他早有接手烂摊子的心理准备,眼前的糜烂战局依然触目惊心。巴顿的美军第3集团军突破诺曼底防线,将德军G集团军群阻断在法国南部。法国北部的德军B集团军群下属三个集团军,开战以来已经伤亡16万人,目前第5装甲集团军和第7集团军陷在盟军的法莱斯包围圈里,生死悬于一线。相对完整的第15集团军困守法国西北海岸,随时有被英军包抄的危险。莫德尔这个西线总司令无法调动一兵一卒的机动部队。

西线德军与盟军的实力差距异常悬殊,给战局雪上加霜。首先,英美空军在西线具有无可争议的制空权,只要天气情况许可,盟军战机无处不在,德军部队白天寸步难行;其次,在东线德军和苏军的摩托化程度都不高,因此机动性相差无几;而西线盟军部队则实现了彻底的摩托化,推进速度之快超出了莫德尔的想像。8月20日,莫德尔还在考虑如何构筑塞纳河防线时,巴顿的第3集团军就已经进抵巴黎郊外的枫丹白露。8月27日,盟军强渡塞纳河下游,八天以后攻克比利时港口安特卫普,切断德军第15集团军的退路。

8月19日,莫德尔命令德军第5装甲集团军和第7集团军撤离法莱斯地区,这个决定拯救了13万德军官兵。当希特勒要求德军坚守巴黎时,莫德尔嘲弄地回答:“我能守住巴黎,但需要20万增援部队和几百辆坦克。” 不过莫德尔依然对控制局面抱有幻想,期望德军在索姆河–马恩河一线稳住阵脚。8月28日,莫德尔召集B集团军群高级将领开会,阐述他的作战计划。会上第5装甲集团军司令官迪特里希一直嘟嘟囔囔,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最后忍无可忍,粗鲁打断莫德尔,愤懑道:“请你别再说了,这计划简直是天方夜谭。”莫德尔震怒之余,并没有任何表示。

莫德尔很快意识到,德军在法国境内已经无法进行有效抵抗。9月4日,B集团军群的一份报告这样写道:“随着敌人的推进和我方前线的后撤,数十万部队溃退下来. . . 这个洪流大多是残兵败将,每当有组织的队列离开公路整队,大批散兵游勇乱哄哄地继续前进。跟随他们一道的是口哨、谣言、惶惑、无休止的混乱、以及赤裸裸的自私自利。这股失败主义的风气被溃兵带到后方,很快感染了那些完好无损的部队。” 同一天,莫德尔发布一份公告,破天荒地承认失败:“我们输掉了一场战役,但我可以向你们保证,我们将赢得这场战争!目前我不能告诉你们更多,虽然我知道你们有很多疑问不吐不快。无论发生了什么,绝不要对德国的未来失去信心。”

9月初,随着盟军装甲部队的狂飙突进,莫德尔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也到了崩溃的边缘。9月4日这天,莫德尔电告德军统帅部,不切实际地索要25个步兵师和6个装甲师。得知盟军攻克安特卫普,莫德尔竟然命令被围困的德军第15集团军对英军侧翼发动自杀式攻击。这些反常举动体现了莫德尔几近绝望的心态。在西线总司令部全体参谋军官的强烈要求下,希特勒任命老将龙德施泰德为西线总司令,让莫德尔专心致志指挥B集团军群。龙德施泰德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撤销莫德尔给第15集团军的进攻命令,指示他们由水路北撤到荷兰,拯救了这八万德军。

然而否极泰来,9月的第二个星期危机开始缓解。由于盟军无法使用安特卫普港,后勤补给不得不从诺曼底登陆场运上来。随着盟军推进距离越来越远,后勤压力也越来越大。终于在9月初,盟军攻势成了强弩之末,很快停滞不前,最终德军防线在莱茵河畔稳定下来。对于莫德尔来说,更好的消息莫过于施图登特(Kurt Student)新组建的第1空降集团军前来增援。虽然第1空降集团军总兵力只有2万人,极其缺乏重武器,也没有多少野战经验,却是一支领导有方、斗志顽强的部队。9月11日,莫德尔将他的总部迁移到荷兰城市阿纳姆(Arnhem)西郊的美丽小镇乌斯特比克(Oosterbeek),打算享受这段难得的闲暇。

9月15日中午,莫德尔正在总部饭厅里用餐,突然一系列爆炸声震得房屋摇晃。一个参谋军官冲进来喊道:“敌军一个空降师正在我们头顶上空!”莫德尔出来一看,见空中遍布飞机和降落伞,以为这是前来捉拿自己的盟军特种部队。莫德尔立刻命令司令部紧急疏散,自己衣衫不整跳上一辆轿车赶往党卫军第2装甲军军部。

这便是蒙哥马利策划“市场花园”作战。此战盟军投入3个空降师、1个空降旅,总共3万5千伞兵。盟军空降部队将夺取阿纳姆、奈梅亨(Nijmegen)、埃因霍温(Eindhoeven)三个城镇的桥梁,然后英军第30军沿69号公路迅速北上,突破德军莱茵河防线。空降在阿纳姆附近的是英军第1空降师。蒙哥马利的战役部署明显带有轻敌冒进的色彩,而莫德尔将给他一个严厉的教训。

莫德尔来到党卫军第2装甲军军部,听取军长比特里希(Wilhelm Bittrich)汇报军情,敏锐地察觉到盟军战役部署的致命失误。首先,莫德尔十多天前将党卫军第2装甲军调来担任B集团军群的战略预备队,驻扎区域就在阿纳姆附近,距离盟军空投场仅仅十几公里。该军下属党卫军第9、第10装甲师,经过诺曼底战役以后严重减员,此时总共只有7千官兵和一个营的IV型坦克,但都是久经沙场的精兵悍将。不可思议的是盟军情报部门完全忽视了这支部队的存在。其次,盟军为了保险起见,没有直接空降到阿纳姆城区,而是先空降到地形开阔的郊区,这意味着盟军伞兵部队至少需要两个小时才能威胁到城区。莫德尔将充分利用这两个小时调兵遣将,挫败盟军攻势。

当天下午,德军从一架坠毁的滑翔机里找到盟军完整的战役部署。莫德尔立刻命令党卫军第9装甲师反击英军第1空降师的进攻;党卫军第10装甲师南下扼守奈梅亨,反击美军第82空降师的进攻;施图登特第1空降集团军在埃因霍温阻击英军第30军的地面进攻。德军统帅部也意识到形势的危急,很快派来增援部队,其中包括新组建的第107装甲旅,装备37辆豹式坦克和12辆IV型突击炮,是莫德尔主要的反击力量。

市场花园作战,盟军从始至终厄运连连。先是恶劣的天气完全打乱了空投补给和增援部队的计划,然后空降到阿纳姆附近的英国伞兵无线电台不知为何不能使用,各部队跟总部失去了联系。盟军地面推进部队进展缓慢,一路遭到德军伞兵的顽强阻击,69号公路被盟军士兵称作“地狱大道”。原计划英国伞兵只需坚守阿纳姆大桥4天,就能与地面推进部队会合。然而4天过后,英军第30军依然被挡在奈梅亨南面。9月20日,莫德尔发动反击,“瓦尔特”战斗群在107装甲旅的支持下,攻击盟军地面推进部队的侧后,一度截断“地狱大道”,迫使盟军暂停前进,回头反攻,耽误了宝贵的时间。空投到阿纳姆附近的英国伞兵虽然顺利夺取了大桥,但遭到德军凶猛反击,几天以后就弹尽粮绝,支持不住。

最后经过9天激战,英军终于夺取埃因霍温和奈梅亨,推进至阿纳姆以南的莱茵河畔,但此时英军第1空降师已几近覆灭。9月25日,英军伞兵残部乘夜撤过莱茵河。“市场花园”作战宣告失败。盟军伤亡被俘17,827人,损失坦克100余辆。空投到阿纳姆附近的英军第1空降师万余官兵,只撤下来2,400人。德军伤亡不足1万人。

此战以后,莫德尔这个曾经在东线叱诧风云的防守大师完全恢复了信心。10月间,美军第1集团军开始进攻齐格菲防线,付出5千人伤亡的代价以后攻克亚琛(Aachen),进入许特根森林(Hürtgenwald)。莫德尔再次应用了勒热夫突出部的防守战术,依靠纵深防御,防线不断向后弯曲,但绝不破裂,让盟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虽然防守许特根森林的德军两个步兵师严重减员,缺乏重炮,但利用地形展开顽强抵抗。莫德尔陆续将第9、第116装甲师,第12、第47国民掷弹兵师,以及第3装甲掷弹兵师增援许特根森林,一次又一次地挫败美军进攻。美军先后有9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师攻入许特根森林,无不遭受惨重伤亡,狼狈而归。两个月的攻防作战中,美军伤亡3万5千人。德军坚守许特根森林一直到1945年2月。

莫德尔在1944年秋季的防守作战屡次挫败了盟军攻势,粉碎了盟军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梦想。这一系列挫折是盟军高层完全没有料到的,因为诺曼底战役以后德军一溃千里,盟军将领普遍认为对手已经垮掉了。入冬以后,盟军各部队明显露出疲态,士气开始低落,而德军斗志却越来越旺盛。许特根森林战役期间,先后有三个仓促成军的国民掷弹兵师(Volksgrenadier)参战,虽然他们大多是中年人和十几岁的孩子,无论装备还是训练都无法跟美军相比,但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赢得了对手的尊敬。美军第1步兵师这样评价德军第47国民掷弹兵师:“他们是我们所碰到过的最顽强、最不怕死的德军部队。”

10月23日,莫德尔的参谋长克雷布斯(Hans Krebs)奉命赶到东普鲁士的“狼穴”开会。莫德尔并不知道,希特勒已经决定在西线孤注一掷,而他几个月的呕心沥血都将付之东流。

家园 6. 东线防守大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44年春天,莫德尔在北乌克兰前线,右边是第3装甲军军长布莱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44年春天,莫德尔在北乌克兰前线,右边是第24装甲军军长内林。

1944年1月,苏军列宁格勒方面军和弗尔霍夫方面军向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发动强大攻势,第一天就粉碎了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围困,进而将德军防线撕开一个宽100公里的缺口。两个星期的激战中,德军第18集团军伤亡4万余人,却不得不遵照希特勒的命令死守卢加河一线而无法后撤,眼看着就要被苏军围歼。1月31日,莫德尔赶到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看着一张张沮丧绝望的脸,仿佛又回到了两年前的勒热夫突出部。不同以往的是,这一次莫德尔却真的只身前来,没有带一兵一卒的增援部队。

莫德尔应用勒热夫突出部的成功经验,在整个集团军群内部掘地三尺,搜罗冗员。失去大炮的炮兵、文职人员、勤务兵、辎重兵等上万人被编入前线战斗部队。所有伤愈归队的士兵都被派往第18集团军防线。莫德尔还强行征用战区内所有的空军高射炮营,集中起来为前线部队提供炮火支援。这些应急措施虽然见效很快,却无法解决莫德尔面临的战略难题。第18集团军唯一的出路,是后撤到所谓的“黑豹防线”–德军沿着爱沙尼亚边境修筑的一条防线。然而希特勒固执地要求坚守卢加河,理由依然是政治影响–德国的芬兰盟友已经表现出厌战情绪,倘若德军一下子后撤到爱沙尼亚境内,芬兰人会认为被德国抛弃而退出战争。即使是莫德尔也不敢触犯希特勒的底线。

莫德尔最终找到一个两全之策,既能拯救第18集团军,又不必违抗希特勒的命令。莫德尔首先发布命令,没有他本人的许可,任何部队不许擅自后退一步。北方集团军群的战报里不许出现“黑豹防线”的字眼,莫德尔甚至要求统帅部取消这个番号,以坚强前线部队的抵抗意志。希特勒自然对这种积极态度深表满意。莫德尔趁机向希特勒兜售他最新的战术理念:“剑与盾”(Schild und Schwert)。

莫德尔明白希特勒最讨厌消极防守,于是投其所好。“剑与盾”的战术宗旨是暂时后撤诱敌深入,然后集中兵力发动反击,不但能消灭敌军、恢复防线,还能伺机推进。此时东线德军将领面临苏军进攻时,大多习惯性地要求后撤,莫德尔攻击性十足的战术理念着实让希特勒眼前一亮。希特勒允许莫德尔便宜行事,只要求随时通报反击效果。

1944年2月间,莫德尔不断命令第18集团军有限后撤,然后发动一系列小规模反击。由于兵力火力严重不足,这些反击徒劳无功,导致一万多人的伤亡,却只是略微迟滞了苏军的推进。莫德尔的策略遭到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绝大多数参谋军官的强烈反对,他们战后一致指责莫德尔为了讨好元首,不惜让部队无谓地流血牺牲。然而莫德尔表面上的冷酷无情和战报里的豪言壮语赢得了希特勒的支持和谅解,最终一步一步将第18集团军完整地撤了下来。莫德尔用1万人的代价拯救了20万人,这才是真正的名将本色。3月1日,莫德尔成为德军最年轻的陆军元帅。

莫德尔能够创造奇迹,也有侥幸之处。苏军列宁格勒战线的几个方面军,无论火炮、坦克数量,还是摩托化程度,都远逊东线其他方面军。此次攻势苏军投入两个方面军80万人,仅仅装备650辆坦克,3,680门大炮,既没有兵力的绝对优势,突击能力也差强人意。随着战局发展苏军伤亡渐增,推进距离越远,后勤运输压力越大,许多重炮无法及时跟进,因此渐渐攻击乏力。尽管最高统帅部三令五申,苏军进攻部队很快成了强弩之末,只能眼睁睁目送德军安全撤到“黑豹防线”后面。

不过莫德尔在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任上的一个小插曲,也体现他目光短浅,缺乏全局观。3月38日,莫德尔撰写一份报告,认为北方集团军群有赖于“黑豹防线”的坚固,可以省下两个师增援南方集团军群。这时一份快件送到,希特勒急招莫德尔前往“狼穴”面谈,打算让他替换曼施坦因,出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莫德尔得到消息,立刻修改手边的报告,认为可以调6个师增援南方集团军群。德军总参谋长蔡茨勒(Kurt Zeitzler)表示难以置信,莫德尔便自作主张,下令调走这几个师。最后蔡茨勒颇费一番周折才取消了莫德尔的命令。

4月初,莫德尔来到南方集团军群走马上任(此时已经更名为“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曼施坦因给他留下了一条完整的防线,和一支实力雄厚的队伍。北乌克兰集团军群下属第1、第4装甲集团军,总兵力44万人,拥有坦克811辆,突击炮426辆,火炮1,100门。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官是莫德尔的军校同学胡贝上将;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官则是莫德尔在勒热夫突出部的得力助手劳斯上将;军级将领里也有很多莫德尔的故人,比如哈佩、布莱特、内林等等。

莫德尔指挥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期间,战线基本风平浪静,他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巩固防线上面。莫德尔总结自己在勒热夫和奥列尔的防守经验,推行“区域防守”战术。此前曼施坦因的防守理念立足于机动作战,通常是诱敌深入,然后反击其侧翼,聚而歼之。莫德尔认为德军装甲部队的实力今不如昔,已经无力进行大范围机动作战,因此必须将苏军进攻挫败在防线以外。区域防守理念立足于精心构筑的纵深防御体系,集中而精确的炮火支援,负责各自防区的多兵种战斗群实施短促反击堵住防线缺口。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一批德军将领深受曼施坦因战术思想熏陶,对莫德尔的区域防守理念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他们的代表人物便是第48装甲军军长巴尔克中将(Hermann Balck)。

巴尔克是德军最优秀的装甲部队指挥官之一,他在乌克兰战场胆大心细的长途奔袭,是曼施坦因装甲战术最完美的体现。早在去年的日托米尔反击战中,巴尔克就对劳斯颇有微辞,认为这个奥地利人谨小慎微,屡次丧失战机,不适合指挥装甲部队。巴尔克坚决反对将自己的装甲师化整为零,派去据守固定防线,他和参谋长梅林津多次同集团军司令官劳斯据理力争,认为乌克兰战场的地形特点更适合弹性防守和机动作战,因此集中兵力至关重要。

莫德尔的领导风格简单粗暴,完全不象曼施坦因那样循循善诱。他强迫巴尔克执行劳斯的命令,并亲自到巴尔克的防线考察执行情况。当巴尔克再次表现不满时,莫德尔失去耐心,剥夺了巴尔克的两个装甲师以示惩罚。梅林津在《装甲战》书中直言不讳:“(莫德尔)虽然是个不知疲倦、勇往直前的军人,但根本无法替代曼施坦因。他喜欢干涉具体事务,往往告诉他的集团军和军级指挥官应该如何部署兵力。巴尔克将军对这种风格异常反感。”

1944年6月底,莫德尔突然接到德军统帅部的电话,要他立刻出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官,同时兼任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官。至此半数以上的东线德军归莫德尔指挥,他的军事生涯达到顶峰。踌躇满志的莫德尔没有料到,中央集团军群的烂摊子连他这个“东线消防队员”也无力回天。

6月22日,也就是苏德战争爆发3周年纪念日,苏军集结170万大军,5,800辆坦克,32,700门大炮,向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发动摧枯拉朽一般的猛烈进攻。苏军进攻的时机选得相当好,此时盟军在诺曼同德军激战正酣,德国空军大部西调,苏联空军因此取得制空权。几天之内,德军防线完全崩溃,德军第4、第9集团军和第3装甲集团军被全部或大部包围。6月28日,希特勒私下跟副官坦白说:“陆军元帅莫德尔来的时候,中央集团军群只剩下一个大窟窿。” 此时莫德尔唯一能做的是收拾残部迅速后撤,等苏军进攻势头衰竭以后再重新构筑一条防线。

莫德尔此时名震东线,中央集团军群官兵无不期望他再创奇迹。第9集团军司令部的一名参谋在日记中写道:“6月28日,陆军元帅莫德尔到任的消息传来,大家都无比振奋,满怀信心。” 然而第9集团军官兵看到的希望不过是海市蜃楼而已。担任救援任务的第12装甲师经过三天苦战,推进到波布留斯克郊外,只有大约1万德军官兵冲出重围,同第12装甲师会合,其余6万人走投无路,全部投降。失去自己曾经生死与共的老部队,想必对莫德尔打击很大,他的作战参谋注意到司令官这段时间酒喝得越来越凶了。

莫德尔计划放弃明斯克,缩短整个东线,同时要求北方集团军群放弃爱沙尼亚,后撤到第维娜河一线,这样省下几个师增援中央集团军群,堵住缺口。这个计划如果得以实施,可以减少德军十几万人的伤亡,但希特勒一听到撤退气就不打一处来,没有半点商量余地。希特勒的顽固不化最终葬送了明斯克以东苦苦挣扎的德军第4集团军16万官兵。

面对无以理喻的希特勒,德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忍无可忍,于7月16日同希特勒摊牌,要么同意莫德尔的计划,要么解除自己的职务。希特勒发了一通牢骚,抱怨道:“承担责任的是我,而不是你!”最后无可奈何只得默许。莫德尔从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调来3个装甲师,实施德军装甲部队最擅长的大范围机动作战。阻击苏军的推进。第5装甲师在奥尔沙 - 明斯克一线同苏军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激战,两个星期内击毁苏军坦克486辆,反坦克炮119门,自己也损失了100多辆坦克,不支后撤。

到7月底,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被歼灭了30个师,阵亡19万,被俘16万,其中包括31个将军。苏军损失依然惨重,阵亡18万人,伤残58万人。7月28日,苏军第2坦克集团军进抵华沙城下。希特勒震惊之余,勉强同意动用战略预备队。以后的几天里,德军第4、第19装甲师,党卫军第3、第5装甲师,“赫尔曼-戈林”装甲师,大德意志装甲师相继赶到前线。莫德尔立刻将这些新锐投入战场,对已成强弩之末的苏军发动凌厉反击,重创第2坦克集团军,终于将防线暂时稳定在维斯图拉河一线。

7月20日,施陶芬伯格上校以炸弹行刺希特勒未遂。莫德尔是第一个发电报向希特勒表示效忠的德军将领。8月17日,希特勒在“狼穴”召见莫德尔,亲手将钻石标别在他的骑士铁十字勋章上方,赞扬说:“如果不是您的卓越努力,您的用兵如神,今天俄国人恐怕已经进入东普鲁士,甚至兵临柏林城下了。”授勋仪式结束后,希特勒当场宣布,莫德尔将接替克鲁格,出任西线总司令。

家园 5. 库尔斯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43年8月奥列尔突出部战役形势图,浅灰色箭头为苏军进攻路线,突出部内的三道虚线是莫德尔违命修筑的三条防线。

莫德尔似乎与突出部结下不解之缘。第9集团军刚刚从勒热夫突出部撤出来,就奉命移防奥列尔(Orel),这又是一个突出部。

1943年初,苏军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余威,在南起罗斯托夫、北至布良斯克1,500公里长的战线上向向德军发动全面进攻。在这条战线的北段,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对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的进攻停滞不前;在中段,罗科索夫斯基(K.K.Rokossovsky)指挥的中央方面军狂飙突进400公里,夺取重镇库尔斯克;在南段,曼施坦因著名的“反手一击”挫败苏军西南方面军的进攻,夺回重镇哈尔科夫。3月中旬,这条战线的争夺尘埃落定,出现了三个突出部,即德军占据的北段奥列尔突出部、南段哈尔科夫突出部,和苏军占据的中段库尔斯克突出部。无论苏方还是德方,都打算吃掉对方占据的突出部,因此一场恶战不可避免。

4月15日,莫德尔接到希特勒关于发动库尔斯克战役的指令。希特勒的语调几乎有些悲壮:“我已经决定发动今年的第一次攻势:堡垒作战。这次进攻极其关键,必须速战速决,必须为我们赢得主动权。因此,所有的准备措施都必须严密周到。最好的部队、最好的武器、最好的指挥官、最充足的弹药将投入这场战役。每一位官兵都必须意识到这次作战的决定性意义。库尔斯克的胜利将让世界瞩目。” 莫德尔将指挥14个步兵师和7个装甲师,向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北侧发动突击,同南侧霍特和坎普夫的两个装甲集群南北对进,腰斩库尔斯克突出部。希特勒将进攻时间定在5月15日。

5月3日,希特勒召集战区高级将领开会,会上莫德尔强烈要求推迟进攻至少一个月,指出第9集团军各师平均只有65%的满员率,装甲战车只有区区800辆;而防守库尔斯克北侧的苏军中央方面军无论兵力、火炮、还是坦克,目前都占据2:1的绝对优势。虽然在场的其他人–包括两位集团军群司令官克鲁格和曼施坦因–都不同意推迟日期,但莫德尔的陈述有理有据,实在难以辩驳。最终希特勒很不情愿地同意推迟进攻至6月中旬。

然而事实证明,推迟库尔斯克战役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德军进攻部队实力增长的速度远远落后于防守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莫德尔对面的苏军中央方面军,4月底总兵力54万人,拥有坦克920辆,大炮7,860门;7月初剧增至70万人,坦克1,785辆,大炮12,500门。战役最终推迟了7个星期,这期间莫德尔接收了362门大炮,罗科索夫斯基则接收了将近5千门大炮。苏军最高统帅部判断德军的主攻方向将在北面,因此中央方面军无论兵力还是火力都明显强过扼守南面的沃罗涅日方面军。莫德尔面对的苏军防御体系包括6道防线,前沿的3道防线拥有20公里的纵深,汇集了方面军绝大多数的兵力和炮火,每道防线火炮密度平均每公里25门,反坦克地雷密度平均每公里2,600颗,防线之间有坦克部队横向机动的通道,随时可以对突破德军实施反击。战役前夕,苏军已经把库尔斯克突出部变成一个巨大的坦克屠场。

莫德尔据守勒热夫突出部15个月,挫败苏军两次大规模攻势,深知强攻坚固防线的愚蠢和徒劳,此刻肯定意识到自己肩负一个无法完成的使命。由于莫德尔本人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后人无从知道他的真实想法。时任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作战参谋的格鲁本少将(Peter von der Groeben),战后参与美国政府的战史编篡项目,撰写了《中央集团军群的崩溃》一文。格鲁本认为,莫德尔的真实意图是利用他对希特勒的影响力不断拖延战役时间表,期待苏军失去耐心而率先进攻,然后打一场他最擅长的防守战。格鲁本此说的主要依据是莫德尔违反希特勒的禁令,在奥列尔突出部距离前沿百余公里的纵深部位构筑了三条防线。

莫德尔的战役部署,表明他缺乏信心,有所保留。鉴于苏军防线坚固厚实,派遣装甲集群冲击敌阵无异于飞蛾扑火。因此莫德尔策划了一次传统的步兵突击,8个步兵师在45公里宽的正面发动强攻,由装甲极厚的虎式坦克和斐迪南歼击坦克掩护,伴以数百辆III型突击炮,以及空中和地面的炮火支援。战役伊始,第9集团军下属7个装甲师只有第20装甲师加入攻击。相比之下,南线的曼施坦因第一天就将所有的装甲部队投入战斗,以高昂的坦克战损换取迅速的突破。莫德尔策划的步兵突击也并非没有软肋,第9集团军的所有步兵师都兵力短缺,战役打响时步兵战斗部队只有68,747人,根本经不起大量消耗。莫德尔寄希望于斐迪南歼击坦克、虎式坦克的厚实装甲和强大火力抵消突击部队的兵力劣势,这显然是一厢情愿了。

7月5日,库尔斯克战役正式打响。头一天第9集团军进展顺利,突破苏军第一道防线,推进距离5公里,德军伤亡7,223人,坦克战损不足50辆。然而从第2天开始,罗科索夫斯基派遣第2坦克集团军发动一系列凌厉反击,德军进攻开始举步维艰,一天苦战下来往往只能推进几百米。无奈之下,莫德尔相继把5个装甲师投入战斗,依然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伤亡数字却迅速攀升。至7月11日午夜,第9集团军伤亡达到22,273人,坦克战损143辆,进攻开始乏力。7月10日,莫德尔在集团军群司令官克鲁格的默许下,决定停止北线的攻势,因为两人都明白苏军的反攻指日可待。为了不惊动希特勒,克鲁格和莫德尔配合默契,在战报里只字不提停止进攻,不声不响地逐步撤出进攻部队。

果然不出莫德尔所料,7月12日苏军发动代号“库图佐夫”的大反攻,苏军从东、北两个方向猛攻奥列尔突出部,打算围歼德军第9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团军。莫德尔早有准备,反应迅捷。哈佩上将(Josef Harpe)的第41装甲军军部当天就撤出库尔斯克前线,北上驰援。同时撤离前线的还有第12、18、20装甲师,第36摩步师,以及装备斐迪南歼击坦克的第653、654猎坦克营。由于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官施密特被解职,莫德尔临时接过该集团军指挥权,统领整个奥列尔突出部的德军。

“库图佐夫”是苏军精心策划的一次大规模攻势,参战苏军包括三个方面军128万人。防守奥列尔突出部东线的德军第35军,只有有4个严重减员的步兵师,196门野战炮,70门反坦克炮,却要据守120公里长的防线,面对苏军两个集团军的攻击。德军第41装甲军防守的北线形势更加严峻,因为这是苏军的主攻方向。苏军最高统帅部以波尔霍夫(Bolkhov)为突击轴心,在其西面部署了巴格拉米扬率领的第11近卫集团军和第4坦克集团军,总兵力18万5千人,坦克720辆;在波尔霍夫东面部署了第3、第63集团军十余万人。为了取得局部的绝对兵力优势,苏军每个集团军的突击面只有9公里宽,突击部队的密度达到每公里6个步兵营、200门大炮、和18辆坦克。

所幸莫德尔麾下有两员悍将,在危急关头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35军军长伦杜里奇上将(Lothar Lendulic)临危不乱,依靠侦查部队获得的敌情预测苏军的攻击目标,然后果断向这段防线增援4个步兵营,26门反坦克炮,以及将近70门野战炮,结果连续两天挫败苏军的进攻。伦杜里奇战后回忆说:“这样做最大的危险,是防线其他地段的兵力极其虚弱,无法抵挡苏军小规模的进攻。如果我打算守住这条防线,就必须冒有算计的风险。” 不过伦杜里奇也明白,此举无异于赌博,不可能总押对宝,因此屡次要求增援部队。然而北线战事更加吃紧,哈佩的第41装甲军更需要增援。莫德尔决定流动增援35军,所有的增援部队最多在东线战斗两天,立刻北上驰援第41装甲军。没有增援部队可派的时候,莫德尔便派出几个中队的斯图卡轰炸机,迟滞苏军坦克集群的推进。伦杜里奇继续与苏军斗智斗勇,依据侦查到的敌情不断变换防守重心,击退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莫德尔对第41装甲军军长哈佩非常器重,将他的指挥部升级为“哈佩集群”,不断调入增援部队。到7月23日,哈佩集群已经拥有3个军部、6个装甲师、3个装甲掷弹兵师、以及8个步兵师,总兵力25万人。哈佩不负众望,展开弹性十足的防守作战,在3个星期的激战中不但保持了防线的完整,还屡次挫败了巴格拉米扬的凌厉攻势。7月31日,希特勒终于同意撤离奥列尔突出部。莫德尔指挥两个集团军且战且退,有条不紊地撤到预先构筑的防线后面。

奥列尔突出部战役是莫德尔的又一个防守杰作,德军两个集团军虎口脱险,从苏军的钳形攻势中全身而退。苏军损失惨重,阵亡和失踪11万人,伤32万人,损失坦克2,600辆,大炮900门,围歼德军的战役目标完全落空。德军伤亡6万余人,损失坦克将近300辆。

1944年1月,莫德尔被任命为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再次肩负力挽狂澜的重任。

家园 4. 火星陨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42年11月,苏军“火星”作战形势图。粉红色箭头是苏军计划推进路线;红色箭头是苏军实际推进路线;蓝色箭头是德军反击路线。

一将名成万骨枯,朱可夫是这句名言最贴切的典范。战争结束以后朱可夫如日中天,形同战神,苏联军史为尊者讳,极力掩盖朱可夫的缺点和败绩。官方历史几乎见不到“火星作战”的记载,朱可夫本人的回忆录也语焉不详。因此很少有人知道,莫德尔曾经让朱可夫遭受其军事生涯最惨痛的一次失败。

朱可夫和许多德军装甲名将一样是骑兵出身,1918年参军,历任各级骑兵指挥官,一直升至苏军骑兵总监。朱可夫的成名之战是1939年在满蒙边境爆发的诺门坎战役。此战朱可夫利用装甲集群,多兵种协同作战,歼灭日军2万人,迫使日本军部放弃北进策略。然而此战苏军占据兵力、炮火、坦克的绝对优势,却付出阵亡9千人,伤1万6千人的惨重代价。经历此战的格里戈连科将军(Petro G. Grigorenko)在回忆录中批评朱可夫的战术安排简单粗糙,迷信正面强攻。苏军另一次代价高昂的正面强攻是1945年4月的柏林战役,第1白俄罗斯方面军强攻德军坚固设防的希罗高地(Seelow Heights),结果3天之内阵亡3万5千人,伤10万人。此战的苏军指挥官又是朱可夫。

1942年春天,朱可夫凭借莫斯科战役的威望,升任苏军副总司令,指挥莫斯科战区的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朱可夫认为苏军冬季大反攻的侧重点应该是莫斯科方向,目标是围歼勒热夫突出部的第9集团军,进而消灭整个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彻底扭转被动局面。斯大林经过考虑权衡,于9月26日做出决定,同时发动两个战略反攻,目标分别是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6集团军,和勒热夫突出部的德军第9集团军。莫斯科方向的反攻由朱可夫指挥,代号“火星”,参战部队两个方面军,总兵力190万,火炮24,000门,坦克3,300辆,战机1,100架;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反攻由苏军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指挥,代号“天王星”,参战部队三个方面军,总兵力110万,火炮15,000门,坦克1,400辆,战机800架。从兵力配置来看,两个战略反攻的主次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火星”作战体现了朱可夫的典型风格。苏军7个集团军将在东、西、北三个方向,以泰山压顶之势对德军第9集团军发起向心攻击,其中主攻方向位于勒热夫突出部的东西两侧。朱可夫打算从这里腰斩德军防线,围歼第9集团军,然后挥师南下,会同其他5个集团军向维亚兹玛发动钳形攻势,进而围歼德军第3装甲集团军。为了避免在恶劣天气下穿越复杂地形,苏军各部队将以装甲集群为突击箭头,对德军防线进行正面强攻。

朱可夫的战役部署显然低估了德军防守的坚韧和反击能力。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据守勒热夫突出部将近一年,对这块战场了如指掌。德军依托地形构筑纵深防御,将城镇乡村修建成要塞据点支撑防线,精确部署了交叉火力网杀伤突破敌军。除此以外,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拥有强大的战略预备队,战役爆发以后不断增援莫德尔,先期到达的有第9、第14装甲师和大德意志摩步师,后来第12,第19,第20装甲师也奉命驰援。相比之下,顿兵斯大林格勒的保卢斯第6集团军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11月25日,苏军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反攻开始一周以后,“火星”作战正式打响。勒热夫突出部北侧,刚刚重建的苏军第39集团军发动牵制性进攻,突入德军防线10公里以后便停滞不前。勒热夫突出部东侧,隶属苏军西方面军的第20、第31集团军总共20万官兵,在500辆坦克的支持下发动正面强攻,在他们面前,德军第27军4万官兵严阵以待。经过3天激战,苏军第31集团军无法撼动德军第102步兵师扼守的防线,裹足不前。苏军第20集团军的第一攻击波突破了德军前沿防线,由第6坦克军和第2近卫骑兵军组成的第二攻击波立刻向纵深挺进,切断德军的生命线–勒热夫-维亚兹玛铁路。突破苏军一路遇到星罗棋布的德军据点,遭受来自四面八方的火力阻截,暴露在雪原上的骑兵部队伤亡惨重。德军第5装甲师和第78步兵师沿勒热夫-维亚兹玛铁路南北对进,发动凌厉反击,切断突破苏军的后路。29日晚,突破苏军不得不放弃原计划,转头向东突围,经过苦战返回苏军防线。激战5天以后,苏军第20集团军伤亡3万余人,损失200辆坦克,无力再战。

勒热夫突出部西侧,苏军加里宁方面军的进展就可观得多。第41集团军在重镇别尔伊(Belyi)南面成功突破德军防线,索罗马津(M.A.Solomatin)的第1机械化军冲开一个宽达20公里的缺口,突入德军防线40公里。第22集团军在别尔伊以北的卢切萨河谷(Luchesa River Valley)也突破德军防线,卡图科夫(M. E. Katukov)的第3机械化军冲开一个宽8公里,深15公里的缺口。面对苏军的强大攻势,德军防线弹性十足,不断向后弯曲,却不破裂。驻守别尔伊的德军第246步兵师虽然身陷重围,却依托坚固工事沉着应战,吸引了苏军大量预备兵力。突破进来的苏军第1、第3机械化军遭到德军第1装甲师和大德意志摩步师的顽强抵抗,开始举步维艰。

战役进入第二个星期,苏军在东、北、西三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都因为德军顽强的纵深防守而显露疲态,不得不转攻为守。苏军攻势成了强弩之末,莫德尔立刻抓住机会翻盘。12月7日,德军反击突破最深的苏军第41集团军,第1装甲师和大德意志摩步师一个团从北面,第19、第20装甲师从南面,向苏军据守的突出部两侧发动钳形攻势。3天以后,德军南北两路会师, 4万苏军被包围。索罗马津奉命就地死守,等待救援。

朱可夫不是一个轻易认输的人。面对各条战线传来的坏消息,他表现出超人的果敢,孤注一掷将战略预备队投入进攻,企图从勒热夫突出部东侧击破莫德尔的防线,救援被围苏军。12月11日,苏军第5、第6坦克军2万官兵和350辆坦克,在宽仅4公里的正面猛攻德军的坚固防线。第5坦克军的战史这样记载:“一支信号火箭在空中爆炸,战场上立刻回荡着‘为了祖国前进’的呐喊声。这是12月11日上午10点,第243、第247步兵师率先发起人浪冲锋,立刻遭遇敌军凶猛的火力。残酷的战斗进行了一天,整个突破面陷入瘫痪。第5坦克军的装甲集群投入战斗,硬冲德军防线,但是遭到敌军坦克的凶猛反击,被迫后撤。关键的高地几度易手,战场上到处都是燃烧的坦克和被毁的大炮。”

苏军前仆后继的波次冲锋如同海浪冲击礁石,在德军坚固防线和精准炮火前撞得粉碎。经过3天激战,苏军损失坦克300辆,官兵伤亡数万,完全失去了进攻能力。12月16日凌晨,别尔伊以南的被围苏军在索罗马津的带领下丢弃所有重武器向西突围,付出惨重代价以后返回苏军战线。至此“火星”作战以惨败告终。20天的鏖战中,苏军阵亡和被俘26万余人,伤残50万人,损失坦克1,847辆(这个数字超过了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参战坦克的总和),大炮1,100门。德军的伤亡在4万人左右。

德军第9集团军12月15日的战报,算是对朱可夫“火星”作战的盖棺定论:“敌军统帅虽然在战役策划和最初实施阶段展示了不俗的技巧和适应性,但随着攻势的进程再次表现出一系列痼疾。敌军统帅虽然有所长进,但他显然还是不能抓住有利局面扩大战果。历史反复重演,敌军虽然开局雄心勃勃,进展顺利,一旦遭遇不测和伤亡以后,立刻失去理智,疯狂而徒劳地冲击坚固防线。这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现象多次出现。在逆境中俄国人往往丧失逻辑思维能力,决策完全靠本能。俄国人本质上迷信蛮力,崇尚压路机式的战术,盲目遵循战前部署,不会随机应变。”

然而莫德尔来之不易的胜利,却证明了他一贯的看法,坚守勒热夫突出部是一个战略错误。倘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早些弃守突出部缩短防线,就能省下十几个师的防守兵力增援第6集团军,斯大林格勒的悲剧就不会上演。1943年1月,希特勒迫于南线的危急形势,终于同意放弃勒热夫突出部。莫德尔制定了代号“水牛”的作战计划,经过一个月的精心准备,3月1日开始有序后撤。苏军发现德军的真实意图而全线追击,却为时已晚。莫德尔最终将第9集团军25万官兵毫发无爽地撤了下来。

对苏军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光辉胜利完全掩盖了勒热夫突出部的惨败。朱可夫的仕途丝毫没有受到此次败绩的影响。因为朱可夫是一个坚强的斗士,而斯大林此时最需要他这样的斗士。苏联官方历史里,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分享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功劳。一年半以后,朱可夫策划并参与指挥了“巴格拉季昂”攻势,一举歼灭德军第9集团军和第3装甲集团军,总算报了一箭之仇。

家园 3. 勒热夫突出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42年初,勒热夫突出部形势图。蓝色区域是莫斯科战役苏军推进区域,红色实线是莫斯科战役以后的德军防线走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43年初,莫德尔在勒热夫突出部同第1装甲师官兵打雪仗,左边是他的参谋长克雷布斯

莫德尔的任命传达到第9集团军司令部时,到处可见惊愕的表情。对于莫德尔来说,这确实属于破格提拔,因为在中央集团军群有15位将军的资历高过他。许多史学家认为,莫德尔三个月内连升两级,主要得益于希特勒对他的青睐。这个观点以偏概全了。在当时的情况下,莫德尔是少数几个可以立刻上任的高级将领,其他人都在率领各自的部队苦战,无法脱身。莫德尔最终脱颖而出,主要因为他担任过集团军参谋长,而且表现不俗。这时德军高层最看重的资历。

莫德尔接手了一个名符其实的烂摊子。第9集团军纸面兵力26万人,此时只剩下不足6万官兵;战斗序列里的165辆装甲战车,此时只剩下4辆III型突击炮和1辆III型坦克。第9集团军漫长而薄弱的防线被苏军加里宁方面军多点突击,撕成碎片。苏军第39集团军从奥列尼诺(Olenino)突入德军防线纵深100公里,随后跟进的第22、29两个集团军将坚守奥列尼诺的德军第23军包围。第9集团军余下的两个军在勒热夫(Rzhev)附近抵挡苏军16个师的围攻,一股苏军已经打到距离集团军司令部几公里的地方。

莫德尔出现在第9集团军司令部时,看见的是一张张沮丧绝望的脸。作战参谋布劳洛克向新上任的司令官简要介绍了情况,莫德尔立刻在地图上指指点点,打算从这里切断苏军补给线,从那里对苏军侧翼进行反击。布劳洛克目瞪口呆,问道:“您为这次反击带来多少部队?” 莫德尔哈哈大笑:“就我一个人。” 这成为二战史非常有名的一个花絮。

其实莫德尔带来的远远不止他一个人。希特勒在总参谋长海德尔的劝谏下,已经意识到形势的严峻。倘若苏军围歼了第9集团军,就在德军防线上撕开一条无法弥补的缺口,整个中央集团军群就危在旦夕。因此希特勒勉强允许其他三个集团军有限后撤,缩短防线,以抽调部队增援第9集团军。莫德尔到任的两个星期之内,陆续到达的增援部队包括第5、第6、第7装甲师,党卫军“帝国”摩步师,第219、第246、第339步兵师,以及好几个保安团。德国空军奉命调来5个高炮营,全部装备88毫米重炮,大大增强了莫德尔的火力。

然而就在莫德尔信心百倍组织反击,救援被围困在奥列尼诺的第23军时,希特勒又改变主意了。由于苏军第33集团军突破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防线,推进至铁路枢纽维亚兹玛附近,直接威胁到德军唯一的后勤运输线。希特勒打算让第9集团军下属的第47装甲军向南进攻,协助第4装甲集团军歼灭突破进来的苏军。莫德尔得知消息,立刻飞到位于东普鲁士的“狼穴”,希望当面劝说希特勒回心转意。

在会见中,莫德尔以一个参谋军官特有的严谨缜密陈述事实,说明第9集团军必须集中兵力稳固北面防线,而不是分散兵力向南北两个方向进攻。然而希特勒丝毫不为所动。莫德尔异常恼怒,两眼精光四射盯视希特勒,粗鲁地问道:“我的元首,是谁指挥第9集团军,你还是我?”莫德尔的公开顶撞震惊了希特勒,他试图打断莫德尔的陈述,直接下达一个命令给第47装甲军。莫德尔梗着脖子回答:“我不会执行这个命令。”

希特勒又惊又怒,过了一阵子才无可奈何地说:“好吧,莫德尔,你自己看着办,不过一切后果自负。” 事后希特勒望着莫德尔离去的背影,对身边的副官说:“你看见那人的眼神了吗?我很信任他,但我不会愿意在他手下工作。” 当天晚上,希特勒与希姆莱共进晚餐。谈到白天发生的事情,希特勒感慨道:“将军必须冷酷无情,象獒一样固执凶狠。我不信任那些夸夸其谈的将军,我希望看到他们的理论如何贯彻于实践。如果一个将军胜任的话,他就应该得到与身份相符的指挥权限。”

布衣出身的希特勒对德军将领普遍的普鲁士贵族气质有发自内心的反感,莫德尔的粗豪脾气反而很对他的胃口。此前诸如总司令布劳希奇和总参谋长海德尔等德军高级将领,经常被希特勒训斥得灰头土脸,丝毫没有勇气坚持己见。莫德尔证明,希特勒只尊重强力和信念,他是可以被屈服的。

莫德尔回到前线以后,立刻着手实施一系列反击,将防线连成一片。莫德尔的反击兵力着实可怜,奉命救援奥列尼诺被围德军的部队,是党卫军骑兵旅3千人,外加第206步兵师的一个战斗群几百人,装甲火力是4辆III型突击炮。莫德尔认为,苏军官兵随身携带的弹药干粮已经所剩无几,后勤补给时断时续,此时已是强弩之末。这个判断非常准确,突入德军防线的苏军已经断粮,开始屠杀军马充饥。大炮虽多,炮弹奇缺,每天只能打五、六炮骚扰德军。1942年1月21日,德军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向奥列尼诺发起反击。苏军果然一触即溃,短短48小时以后,反击部队就同奥列尼诺守军取得联系。

莫德尔随即命令第47装甲军由塞乔夫卡(Sychevka)出击,切断突入德军防线的苏军第29、第39两个集团军的联系。此次反击担当突前重任的是第5装甲师,这时尚有1,500名摩托化步兵,70辆坦克,以及27门重炮,在前线德军各部队中堪称实力最强。苏军的防守异常坚韧,德军不得不在严寒中同苏军逐村逐镇地争夺。2月5日,德军夺取切尔蒂诺(Cherdino),切断苏军第39集团军的退路。此战苏军第29集团军遭受重创,阵亡26,000人,被俘5,000人。德军击毁苏军坦克187辆,缴获苏军火炮343门。莫德尔的部队伤亡5千人,代价也相当惨重。

1942年春天,德军防线总算稳定下来。第9集团军驻守的勒热夫突出部,南北长150公里,东西宽不足100公里,如同斜斜刺入苏军防线的一把匕首。突出部是防守作战的大忌,守军三面受敌,防线随时都有可能被敌军拦腰斩断,导致围歼。开春以后,希特勒积极酝酿在南线的大规模攻势,北方和中央两个集团军群绝大部分火炮和坦克被抽调至南线。第9集团军的战斗部队不足100个营,总兵力不足5万,装甲战车只剩下区区60辆,却要扼守长达280公里的半圆形防线。

在这种情况下,莫德尔几次向希特勒谏言,要求放弃勒热夫突出部,拉平德军防线,但都遭到希特勒的严词拒绝。希特勒的固执己见主要基于两个战略考虑。首先,勒热夫突出部距离莫斯科不足200公里,直接威胁苏联首都,因此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政治意义非常突出。从勒热夫突出部撤退,会极大损害德国的国际声望,动摇盟友的信心;其次,由于勒热夫突出部的存在,苏军不得不在莫斯科一线保持百万大军,因此无法增援乌克兰方面的苏军,这样有利于德军在南线的攻势。

平心而论,希特勒的考虑不无道理。5月间爆发了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铁木辛哥元帅策划的攻势遭到德军凌厉反击,苏军4个集团军被围歼,20万官兵被俘。虽然苏军惨败的原因很多,兵力不足肯定是关键因素。拱卫莫斯科的朱可夫指挥两个方面军,下属16个集团军两百万雄兵,却无法驰援南线,只得将满腔怒火倾斜在莫德尔身上。第9集团军扼守勒热夫突出部的一年间,苏军发动两次方面军规模的攻势,局部小攻势则不计其数。

对于莫德尔来说,心腹之患还不是勒热夫突出部周围虎视眈眈的百万苏军,而是1月份突破进来的苏军第39集团军。这股苏军大约6万人,盘踞在勒热夫以南地区,频频骚扰德军的后勤补给线,着实让莫德尔感到如芒在背。由于德军兵力不足,一直未能彻底切断这支苏军与后方的联系。7月初,莫德尔策划了“塞德利兹作战”(Operation Seydlitz)肃清这支苏军。此战莫德尔又有神来之笔,他临时组建的一支特种部队“莫德尔骑兵旅”,在战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苏军第39集团军占据一片长80公里、宽50公里的椭圆形区域,大部分是人迹罕至的森林沼泽,只有奥列尼诺公路穿越该地区的西北一侧。苏军在这条公路两侧构筑坚固防御工事,部署重兵把守。莫德尔认识到苏军占据地利条件,正面强攻必然伤亡惨重,必须派遣一支奇兵穿插迂回到苏军防线的后方。这支奇兵必须具备穿越森林沼泽的机动能力,和深入敌后孤军作战的胆气。莫德尔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将麾下8个步兵师的侦查营集中起来,临时组建一支特种部队,番号为“莫德尔骑兵旅”。

莫德尔骑兵旅总兵力大约2千人,旅部直属1个工兵连,1个卫生连,1个摩托化辎重连。骑兵旅下属3个团,每团包括2个骑兵连、3个自行车连、和一个炮兵连(6门75毫米轻榴弹炮)。骑兵旅官兵人手一支MP-40冲锋枪,每个连配备24挺MG-34机关枪,两辆马车装载弹药给养。为了增强突击能力,骑兵旅额外配属了6个炮兵连和1个坦克连(14辆)。试想这支部队行进在路上会是怎样一幕古怪景象,坦克和马车并驾齐驱,骑兵队伍疾驰而过,后面跟着气喘吁吁狂蹬自行车的士兵。

经过6个星期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强化训练,莫德尔骑兵旅奉命出击。7月2日凌晨3点,德军从四个方向同时发动进攻,第1装甲师沿着公路由北向南强攻苏军西北防线,而骑兵旅从东北方向穿过15公里的原始森林,向苏军防线侧后穿插。果然不出莫德尔所料,苏军沿公路的防守层次分明,阵地伪装严密,第1装甲师受到地形限制,部队无法展开,进展缓慢。苏军不认为德军能够穿越森林沼泽,因此骑兵旅的突击方向只遇到微弱抵抗。

骑兵旅推进几公里以后进入沼泽,坦克和机动车辆无路可走,只得停下来。骑兵旅自行车连官兵跟在骑兵后面徒步跋涉深及膝盖的泥潭,继续前进。经过一整天的强行军,骑兵旅在傍晚抵达目的地,重装备直到次日凌晨才陆续赶到。正午时分,骑兵旅突然从森林杀出,猛攻苏军后勤部队,迅速控制了一段公路。然后骑兵旅沿着公路由南向北进攻,苏军西北一侧防线腹背受敌,很快瓦解,引发雪崩效应。经过11天的激烈战斗,苏军第39集团军被全歼,阵亡1万,伤俘5万,德军缴获坦克230辆,火炮760门。

莫德尔还没来得及庆祝胜利,朱可夫便还以颜色。7月31日,苏军4个集团军35万大军向勒热夫突出部发动强大攻势,3天之内便在德军防线上撕开几个缺口。苏军进攻时莫德尔正在德国养伤,他得知情况危急,立刻赶回前线,施展通天本领,索要增援部队。在希特勒的支持下,德军统帅部先后向第9集团军增援了5个装甲师和6个步兵师。苏军猛攻将近两个月,导致第9集团军6万人伤亡,却未能撼动德军防线。9月23日,苏军精疲力竭,停止进攻。第9集团军又逃过一劫,莫德尔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了。

然而短短两个月以后,朱可夫卷土重来,再向勒热夫突出部痛下杀手,这就是苏军代号“火星”的第二次勒热夫战役。此次进攻朱可夫志在必得,投入12个集团军,31个坦克旅,54个炮兵团,总共140万官兵,2,300辆坦克,超过1万门大炮。德军第9集团军只有不足10万官兵,大约200辆坦克,以及1,800门大炮。莫德尔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家园 2. 第3装甲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41年夏天,莫德尔在苏德战场

第3装甲师成立于1935年10月,是德军最早组建的三个装甲师之一。现任师长斯腾普夫(Horst Stumpff)和现任第5装甲旅旅长布莱特(Hermann Breith)是初创元老,无论在波兰还是在西线都有卓越表现。因此无论如何也轮不到莫德尔这个外人来当师长。由于德国装甲部队西线“闪电战”的成功,装甲师师长成了德军将领趋之若鹜的热门,竞争异常激烈,德军人事部对候选人的资历要求极高。1939年底,第2轻步兵师改编为第7装甲师,隆美尔要求担任该师师长,人事部就予以拒绝,认为他的资历只够指挥一个山地师。后来还是希特勒亲自干预,隆美尔才如愿以偿。

无独有偶,莫德尔的意外升迁也归功于高层人物的破格提拔,此人便是德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布劳希奇对这位昔日的下属照顾有加,为了给莫德尔腾出位置,不惜将斯滕普夫调到新成立的第20装甲师当师长。莫德尔上任伊始就展开大练兵。他完全打乱各部队的隶属关系和战斗序列,随机组建多兵种混成的战斗群。第3步兵团团长曼托菲尔(Günter von Manteuffel,名将曼托菲尔的哥哥)经常发现自己的一个步兵营被调走,然后临时配属好几个连的工兵、反坦克炮、榴弹炮、以及装甲战车。这个做法让很多观念陈旧的指挥官怨声载道。虽然短短几个月以后的苏德战场,随机应变的各种战斗群成为德军的主要作战编制,此时并没有多少指挥官能够具备和莫德尔一样的远见卓识。

莫德尔的魔鬼训练并非无缘无故,他已经得知希特勒打算进攻苏联。莫德尔和大多数德军将领一样,对苏德战争的前景并不乐观。他曾经私下跟总参谋长海德尔说,如果德军在春天入侵苏联,必须在圣诞节前赢得战争,否则就根本别想打赢。正是基于对这场战争残酷性的充分认识,莫德尔才驱使自己的部队埋头苦练。

1941年5月间,莫德尔终于接到参战命令。第3装甲师编入施维彭伯格中将(Leo Geyr von Schweppenburg)的第24装甲军,隶属中央集团军群的第2装甲集群,司令官便是大名鼎鼎的古德里安。按照“巴巴罗萨计划”的部署,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和霍特(Hermann Hoth)第3装甲集群一南一北展开钳形攻势,围歼苏军西方面军。莫德尔的第3装甲师,将充当古德里安的突击箭头。此时第3装甲师拥有198辆坦克,包括58辆II型,108辆III型,以及32辆IV型坦克。

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古德里安和霍特的两个装甲集群长驱直入,势如破竹,仅仅花费6天就攻入明斯克,完成了对苏军3个集团军的围歼。此战俘虏苏军官兵28万余人,缴获坦克2,585辆。斯大林怒不可遏,枪毙了司令官巴甫洛夫大将为首的一批西方面军高级将领。

莫德尔的第3装甲师作为突击箭头狂飙突进,8天内推进了500公里,先头部队于7月3日抵达第聂伯河,在东岸构筑一个桥头堡。这时军长施维彭伯格担心部队推进过快,他麾下的4个师散布在200公里长的战线上,侧翼防御异常虚弱。施维彭伯格主张暂停攻击,等待步兵部队跟进。古德里安不为所动,指示装甲集群各部队指挥官,不要理会来自侧翼和后方的威胁,绕过固守第聂伯河据点的苏军,坚决果断向纵深推进。施维彭伯格接到命令,第24装甲军向斯摩棱斯克西南150公里的克里乔夫(Krychev)进攻,掩护装甲集群其他部队完成对斯摩棱斯克的包围。7月10日,莫德尔的主力部队渡过第聂伯河,5天以后拿下克里乔夫。7月16日,斯摩棱斯克陷落,苏军第16、19、20集团军被合围。

斯摩棱斯克失守前两天,新上任的苏军西方面军司令官铁木辛哥元帅集结7个集团军,向德军南北两个侧翼发动猛烈反击,企图撕开斯摩棱斯克包围圈。库兹涅佐夫大将(F. I. Kuznetsov)指挥的第21集团军猛攻第24装甲军防守的南面侧翼。这是一次计划周密的攻击,库兹涅佐夫发动正面进攻的同时,还派遣一个骑兵军从西面插入德军背后,切断第24装甲军的补给线。在此后一个星期的激烈战斗中,第3装甲师是德军防线的中坚力量,莫德尔不但要坚守自己的阵地,还派遣一个战斗群充当消防队,到处堵塞防线的漏洞。莫德尔频频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发号施令,鼓舞士气。7月19号这天,莫德尔先在比霍夫指挥官兵堵住苏军的突破口,接着又出现在普罗布留斯克组织防御苏军的重型坦克,而这两个地方相距50公里远。

苏军反击虽然猛烈,但部队之间缺乏协调,支援炮火贫乏,后勤补给跟不上,攻势很快难以为继。一个星期以后,落在后面的德军步兵师陆续赶到,接替装甲部队的防守任务。古德里安一旦腾出手来,立刻展开机动作战,上演包抄合围的拿手好戏。他调遣第24、47两个装甲军奔袭罗斯拉夫尔(Roslavl),又将苏军第28集团军装进口袋。8月5日,斯摩棱斯克包围圈内,30万苏军放下武器,德军缴获坦克3千多辆。3天以后,德军又在罗斯拉夫尔俘虏3万8千苏军官兵,缴获坦克200辆。

苏军最高统帅部认定德军的攻击目标是莫斯科,因此在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之间部署了11个集团军,莫斯科东面还有4个集团军正在组建。然而扼守乌克兰的西南方面军后方,苏军只有3个集团军的预备队。斯摩棱斯克战役结束之后,德军没有继续前进,斯大林误以为铁木辛哥代价高昂的反击战挫败了德军攻势,于是指示宣传部门大造舆论。此时斯大林并不知道,德军已经改变攻击方向,古德里安装甲集群奉命挥师南下,迂回到基辅背后,配合南方集团军群围歼基辅附近的苏军西南方面军。

莫德尔再次领衔担当攻击箭头。他的任务异常艰巨,第3装甲师将单刀直入,渡过三条河流,深入苏军防线275公里,期间没有兄弟部队提供侧翼掩护,后勤补给完全依靠空投。而此时第3装甲师只有41辆坦克能够作战。8月26日,第3装甲师强渡杰斯纳河,插入苏军第13、21两个集团军的结合部。倘若这两个集团军反应敏捷,协同作战,两面夹击,莫德尔的部队无疑将遭到重创。然而苏军第13、21集团军隶属两个不同的方面军,彼此缺乏协调。自从巴甫洛夫大将被枪毙以后,苏军将领变得谨小慎微,没有最高统帅部的命令便不敢轻举妄动。因此苏军两个集团军坐失良机,眼睁睁地看着第3装甲师从容渡河,长驱直入。

两个星期以后,莫德尔的先头部队抵达基辅东面180公里的罗姆尼。此时军长施维彭伯格再次表现出极度的忧虑。第24装甲军在乌克兰的泥泞土路上挣扎前进,队伍绵延230公里,途中不断遭到苏军炮火、坦克、甚至轰炸机的攻击。施维彭伯格的军部遭遇一股苏军突袭,他本人险些成了俘虏。古德里安来到第24装甲军军部时,惊魂未定的施维彭伯格声称遭遇强大的苏军坦克集群,强烈要求转攻为守,花几天时间聚拢部队。

这时连胆大包天的古德里安也犹豫起来,决定视察第3装甲师以后再做打算。古德里安途中屡次遭遇苏军炮火和飞机轰炸,到达第3装甲师师部以后却没有发现莫德尔的踪影,只见作战参谋庞陶少校急得发疯,因为第3装甲师敌敌军三面进攻,只剩下10辆坦克能够运转,这个节骨眼上却没人知道师长在哪里。古德里安驱车赶到先头部队所在的罗姆尼,果然发现了莫德尔。古德里安后来在回忆录中记述了这次邂逅:“天黑的时候,我到达莫德尔的指挥部。他身边只有一个团,其他部队依然远远落在后面。他告诉我,周围聚集的苏军主要是后勤部队,只有少数具备野战能力。发现的苏联坦克大多是为了掩护苏军撤退从附近维修站临时调来的。”

尽管麾下只有区区数千兵力,莫德尔依然决定勇往直前。9月14日,莫德尔派遣一个连的装甲掷弹兵,由仅存的10辆坦克开路做最后冲刺。这天下午6点,该战斗群同北上的第16装甲师一部胜利会师。基辅包围圈终于合拢了。

基辅战役是德军开战以来最大的一次围歼战,被围苏军包括西南方面军司令部以及第5、21、26、37四个集团军,官兵70余万人。斯大林直到9月17日午夜才勉强允许西南方面军突围,但为时已晚。经过一个星期的激战,西南方面军只有1万5千人成功突围,司令官基尔波诺斯大将阵亡,66万5千苏军官兵走进战俘营。第3装甲师斩获甚丰,俘虏苏军第5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M. I. Potapov)和他的整个参谋部。波塔波夫是苏德战争初期表现最优秀的苏军将领之一,他在基辅前线的坚韧防守,曾经让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龙德施泰德一筹莫展。

基辅战役结束以后,古德里安装甲集群回师中路,加入德军向莫斯科的最后冲击。德军面对的苏军防线无比宽广,两个方面军下属的13个集团军125万官兵严阵以待。然而苏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命令各部队坚守阵地,不许擅自移动一步。这个愚蠢的命令给了德军装甲部队迂回穿插的天赐良机。古德里安装甲集群的任务是围歼布良斯克附近的苏军两个集团军。第24装甲军再次一马当先,不过这次轮到第4装甲师担任突击箭头,莫德尔的部队掩护侧翼。

此战德军遭遇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列留申科少将(Dmitri D. Lelyushenko)指挥的第一近卫军展现了苏军罕见的战术素养,该部装备T-34坦克的两个坦克旅成功伏击了轻敌冒进的德军第4装甲师,击毁击伤德军坦克一百多辆。古德里安震惊之余,不得不承认对手善于学习,提高得很快。然而个别苏军部队的优异表现并不能挽回败局。10月25日维亚兹玛-布良斯克战役落幕。苏军又有6个集团军覆灭,70万官兵被俘。战役结束的第二天,莫德尔双喜临门,荣升装甲兵上将,并调任第41装甲军军长。

第41装甲军隶属德军第3装甲集群,奉命从西北方向冲击莫斯科。此时挡在第3装甲集群前面的苏军,是科涅夫大将指挥的加里宁方面军,包括4个集团军大约30万人。莫德尔接手时,第41装甲军只剩下第1、第6两个装甲师,兵力严重不足,直到11月底才配属了第23步兵师。雪上加霜的是,莫德尔上任不久便碰上秋雨连绵的天气,道路成为泥潭,部队举步维艰。莫德尔坚信苏军正处在崩溃的边缘,只要坚持不懈,胜利就在眼前。他一如既往亲临前线,鞭策部队,振奋士气。一个参谋副官指出,第41装甲军此时只剩下40辆坦克,莫德尔大声回答:“没什么可抱怨的,我在基辅作战时只有10辆坦克。”

第6装甲师刚从列宁格勒前线调来,未及修整就披挂上阵。莫德尔打乱编制,把第1装甲师的一个战斗群和第23步兵师的一个团配属给第6装甲师,组成一个强有力的攻击箭头,直扑莫斯科。第6装甲师从苏军第16和第31两个集团军的结合部突入,和第7装甲师一道齐头并进。12月初,两支部队推进至莫斯科以北50公里的雅霍罗马小镇,而第7装甲师的卢克战斗群单刀直入,进入莫斯科北郊35公里。德军装甲部队在西北方向的犀利突破惊动了斯大林,他焦急询问朱可夫:“你确信我们能守住莫斯科吗?” 朱可夫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们一定守得住。”

朱可夫决非盲目乐观,他集结了110万苏军,正等待时机迎头痛击进犯德军。12月4日,机会终于到来。这天气温骤降至摄氏零下40度,德军的进攻陷于瘫痪。第6装甲师师长劳斯(Erhard Raus)在回忆录中写道:“酷寒天气下,德军士兵冻得浑身僵硬,无法端起步枪瞄准射击;步枪枪栓卡住,撞针一击即碎;机枪结了一层冰壳,润滑油冻在枪膛里;弹药供给中断;迫击炮弹钻进深深的雪窝里发出一声空洞无害的爆炸声;地雷完全失效。”

12月5日,苏军的大反攻正式打响,坦克、骑兵、和雪橇兵组成的突击部队如同暴风雪一般扫荡德军防线。12月14日,德军总参谋长海德尔未经希特勒批准,允许德军前线部队相机后撤。两天以后,希特勒撤销了这个命令,要求德军坚守阵地,不得后退一步。德军早在一战就确立了“弹性防守”的战术原则,并不死守固定防线,而是逐步后退,依靠纵深部署的防御阵地集中火力消灭敌人。希特勒的这个命令遭到大批德军高级将领的强烈反对。希特勒针锋相对,在以后的一个月里相继撤换德军总司令布劳希奇,三位集团军群司令官,以及包括古德里安在内的三十多位高级将领。

莫德尔率领第41装甲军且战且退,后撤至拉玛河一线构筑防御工事。由于天寒地冻,德军士兵的铁锹毫无用处,而第41装甲军没有任何挖掘机械。莫德尔命令工兵用炸药开掘防御工事。依靠这样一条由弹坑连接而成的防线,第41装甲军打退苏军多次进攻,坚守阵地整整10天。1942年1月初,由于西面的德军防线被苏军多处突破,第41装甲军岌岌可危,被迫后撤至安全地带,不久第1、第6两个装甲师相继被调走。莫德尔牢骚满腹,向集团军群司令部抗议,却得到一份出人意料的礼物 - 第9集团军司令官的委任状。

虽然三个月里连升两级,莫德尔此刻的心情却并不轻松,因为今后的几个月里他将面临生死悬于一线的残酷考验。

家园 1. 出身布衣的将军

二战历史著作浩如烟海,但关于莫德尔的专著却凤毛麟角,这与他的军事成就极不相称。战后最为流行的三本德军将领回忆录–古德里安《装甲部队指挥官》、曼施坦因《失去的胜利》、以及梅林津《装甲战》–长篇累牍记述东线战事,却很少提及莫德尔。其他历史著作即使谈到莫德尔,也大多只有寥寥几笔脸谱化的勾画,大多表现他的永不疲倦、口无遮拦、以及对希特勒的鞠躬尽瘁。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托兰(John Toland)对莫德尔的评价非常具有代表性:“莫德尔是希特勒的狂热信徒,一丝不苟地执行他的命令,坚守每一寸土地直到最后关头。”因此很多读者形成这样的错误印象:莫德尔浪得虚名,完全依赖希特勒的惠顾才成为德军最年轻的陆军元帅。

莫德尔在东线征战三年,屡次临危受命,力挽狂澜。他在勒热夫突出部的坚韧防守和犀利反击,使朱可夫遭受其军事生涯最为惨重的失败;1944年秋天他接手西线,指挥残兵败将挫败了盟军“市场花园”攻势,稳定了防线,使盟国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梦想成为泡影。德军名将曼托菲尔(Hasso von Manteuffel)在战俘营接受利德尔-哈特的采访时说:“莫德尔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战术家,防守时的表现比进攻时更好。他很善于把握一支部队的长处和短处。他处事风格简单粗暴,经常让德军高层无法接受,却受到希特勒的欣赏。莫德尔当面顶撞希特勒的做法是其他任何人不敢想象的。” 这个评价才算客观中肯。

德军将校大多出身普鲁士容克贵族,在这个群体中,莫德尔是个另类,他和隆美尔、凯塞林一样,出身中产阶级的小知识分子家庭。莫德尔1891年生于根特海姆(Gentheim),父亲是当地一所女子学校校长,祖上没出过一个职业军人。少年莫德尔身材瘦小,体质羸弱,没有展现任何军事天赋,最喜欢的课程是希腊文、拉丁文、和历史,另外还是文学社的活跃成员。莫德尔常去的教堂旁边驻有一个轻步兵营,15岁那年莫德尔偶然观看了一次部队操练,印象深刻,鬼使神差地萌发从军的念头。正巧莫德尔当银行家的叔父是勃兰登堡步兵团的一名预备役军官,17岁时莫德尔借助叔父的关系进入奈斯军校,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两年的军校生活对莫德尔来说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考验,他几乎没能坚持下来。莫德尔的同窗士官胡贝(Hans-Valentin Hube)回忆,莫德尔在军校期间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名将潜质,班长经常训斥他,说他缺乏一个军人必不可少的韧性(胡贝后来成为德军一员悍将,在东线指挥一个装甲集团军)。这也难怪,传统的普鲁士士官体制强调循规蹈矩,古德里安当士官时就抱怨说:“这个体制不适合有雄心壮志的人,只适合平庸之辈。”

1910年8月,莫德尔结束学业,成为第52步兵团的一名中尉。很快一战爆发,莫德尔随部参战,在色当战役中作战英勇,多处负伤,因此荣获一级铁十字勋章。由于德军越来越庞大,战损越来越严重,各部队都急需参谋军官。1916年4月,莫德尔得到部队首长推荐,接受总参谋部培训。

德军总参谋部有一百年的历史,培养参谋军官的柏林战争学院被誉为德军的研究生院,二战中大多数德军高级将领都是参谋部出身。和平时期总参谋部培训为期三年,战时压缩为八个月,砍掉了政治学、经济学、法律、物理、化学等科目,只留下数据统计、战史、战术、防御工事、围城作战、以及通讯等核心课程。莫德尔完成学业以后返回原部队,按照惯例交替担任旅部参谋和前线连队指挥官,以开阔视野、增长经验。1917年底,莫德尔奉命参加一个军事代表团,前往土耳其考察,该团领队便是二战德军的缔造者西克特少将(Hans von Seeckt)。任务完成以后,莫德尔返回部队,而西克特应邀留任土军总参谋长。次年一战结束时,莫德尔正担任第36步兵预备役师上尉军需官。

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只能拥有10万国防军,其中包括4千军官。国防军部队署署长西克特担负改组德军的重担。尽管停战以后大规模遣散部队,此时德军依然有现役官兵40万人,包括11,000名军官。西克特拟定4千人的军官团名册时煞费苦心,而最终名册上便有莫德尔的名字。显然几年前的土耳其之行,莫德尔给西克特留下很深的印象。1920年初,正打算脱下军装另谋生路的莫德尔收到一纸委任书,来到第14步兵团担任连长。

魏玛时期的国防军升迁缓慢,莫德尔熬了9年才晋升少校。1930年,莫德尔调到部队署训练处,在这里有机会接触到德军最先进的战术理论和实践,并且有幸结识一些重要人物。后来出任德军总司令的布劳希奇(Walther von Brauchitsch)这时是莫德尔的顶头上司;二战期间相继担任德军总参谋长的海德尔(Franz Halder)和凯特尔(Wilhelm Keitel),此时都是莫德尔的同事。1931年,训练处派出一个代表团秘密前往苏联考察,莫德尔随行参观了苏军部队和军事设施,回来撰写一篇考察报告。此时的莫德尔肯定没有料到,10年以后他将与这支军队进行殊死搏斗。

1933年,莫德尔在训练处任上迎来了德国政坛的剧变。平心而论,莫德尔对希特勒上台的态度符合德国军官团的主流立场。莫德尔仇视布尔什维克,厌恶魏玛共和国以社会秩序为代价的民主制度,而纳粹政权带来的社会变革让德国军人耳目一新。陆军元帅凯塞林(Albert Kesselring)回忆说:“必须承认,我的所见所闻留下深刻印象,我非常敬佩他们完善严密、运转有效的组织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莫德尔始终是一个虔诚的路德派基督教徒,并没有屈从于纳粹宣传而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

无论如何,纳粹政权给德国军人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1935年,希特勒公开宣布大规模扩军,德军再也不用偷偷摸摸地发展了,军官晋升的机会剧增。这年10月,莫德尔晋升上校,出任总参谋部八处处长,负责新式装备。莫德尔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这项工作,主持研发突击炮和240毫米自行火炮。他同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内林等少壮军官一道,大力提倡将坦克部队集中起来扩编为装甲师和装甲军,担当攻击箭头。这个先进理念显然与德军传统步兵战术背道而驰,因此遭到军方保守派的压制。为了克服阻力,莫德尔频频与纳粹党领导层接触,后来经戈培尔牵线见到了希特勒。希特勒对装甲战理念的热衷和对先进武器的酷爱,让莫德尔满怀知遇之恩。

1938年,“苏台德危机”爆发,希特勒命令德军做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准备。以总司令布劳希奇和总参谋长贝克为首的德军高层认为德军没有能力发动一场全面战争,于是想方设法阻挠备战,并暗地里策划军事政变,试图推翻纳粹政权。希特勒对军方高层的束手束脚非常不满,几次大发脾气。莫德尔虽然位卑言微,但丝毫不惮于表现自己。他组织了对苏台德地区捷克要塞的一次模拟进攻,并邀请军政首脑现场观看。这次演习让总参谋长贝克非常恼火,却赢得希特勒的赞赏。不久英国首相张伯伦签署《慕尼黑协议》,出卖捷克斯洛伐克,德军兵不血刃开进苏台德地区。希特勒的豪赌赢了个大小通吃,立刻抓住机会清洗德军高层,莫德尔过去的同僚海德尔替换贝克,出任德军总参谋长。莫德尔有昔日的首长和同僚主持德军统帅部,从此官运亨通。

1938年3月,莫德尔晋升少将。同年11月,莫德尔离开总参谋部,来到德累斯顿的第4军担任参谋长。次年9月德军入侵波兰,第4军隶属南方集团军群参战。莫德尔表现出色,很快调到新成立的第16集团军担任参谋长,并晋升中将。1940年6月,德军发动法国战役,莫德尔所在的第16集团军部署在阿登山区的南侧,进攻路线是向南突破法军防线,然后折向东迂回到马其诺防线背后,策应正面进攻的第1集团军围歼法国守军。

第16集团军下属3个军13个步兵师,司令官布施上将(Ernst Busch)头脑愚钝,能力平庸,指挥二十万将士的重担大部分落在莫德尔肩上,这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考验。莫德尔不负众望,细致周密地制定了一揽子作战方案。由于第16集团军并不处在主攻方向,德军统帅部非但不提供空中支援,还釜底抽薪,将集团军直属的14个重炮营调走6个,2个突击炮营全部调走。莫德尔虽然牢骚满腹,也只能因陋就简,屡次修改作战计划,寄希望于古德里安第14装甲军的进攻吸引大部分法军主力。事实证明莫德尔的判断准确无误,开战以后南面的法军防线只坚守两天就崩溃,第16集团军长驱直入,短短两个星期之内就与第1集团军会师,完成了对马其诺防线的包抄合围。6月25日法国投降,在德军第1、第16两个集团军的包围圈里,40万法军官兵放下武器。

法国战事结束以后,第16集团军被调到法国北部,准备入侵英伦三岛。莫德尔意识到跨海登陆作战不同于陆地作战,第一攻击波登陆以后18个小时以内不会有后续部队增援。因此莫德尔将每个师分为前后两个攻击波,担任第一攻击波的战斗群(Kampfgruppe)由两个加强团组成,总兵力6,762人,装备机枪372挺,迫击炮226门,反坦克炮27门,榴弹炮22门,高射炮12门,装甲战车58辆,卡车127辆,摩托车181辆,自行车1,908辆。这种突击战斗群的编制集火力、突破能力、机动性于一身,具备长时间独立作战的能力。不过该战斗群编制中的两千辆自行车,也折射出德军步兵师机械化水平的低下。这个缺陷一直到战争后期都没有改观。

由于德国空军无法夺取制空权,德军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最终成为泡影。1940年11月,莫德尔接到一纸委任状,调任第3装甲师师长。

家园 送花!!!
家园 先花后读
家园 真的很专业,花
家园 写得真好啊,一动不动看了整整两个小时

一边细读一边思考,没有吃午饭的原因是完全忘了饿……

逐篇花,推荐——好久没干过这事儿了,结果

恭喜!!撞大运了!!此帖在您这里成为【西西河名帖】!

推荐成功!

可明明在我推荐以前,它就已经显示为名帖了啊……看来老兄写得好,不到三个小时就已经被公认了

家园 Me too. Forget to have dinner!
家园 嘿嘿,在第一时间就被我加了麦乳精

史鉴出手,必是佳作...

好久没看过这么好的贴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