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由老兵帅客“有关儒家的想法”想开的 -- 石溪客

共:💬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由老兵帅客“有关儒家的想法”想开的

一些零乱的看法,并非针对原贴。

1。“原教旨”儒家文献中的内容,远不足以代表纷繁复杂的中国“思想史”的全部。它们只是大河的一个大的源头,而这河从一开始,一路上就又不知有多少别的东西汇入。比如汉之后,至少佛教的巨大影响就无法忽视。没有它,就没有宋儒的理学。

举个容易体会的,就是念古代诗词的时候,咱感觉“儒气”“禅气”“仙气”这三者哪个更重?恐怕是不相上下。

2。说儒家只是道德主义,而且统治者好像除了用它的道德主义,就没有别的章法,大概也有失偏颇。有论者早就指出:中国其实一直是“黄老杂用”,“外儒内法”(或者是我记反了,呵呵),俺觉得还是很对的。刚才这里就有同学说到法家和儒家的关系。儒和法并非“政敌”。

闲扯一下,其实原始儒家对人才的训练还是很全面的,骑马射箭音乐都要学,孔子的学生里面各种人才都有,大概因为《六艺》没有完全流传,所以后世的印象里就多剩下手无缚鸡之力的腐儒形象了。当然,孔子(至少在《论语》里)最欣赏那种有道但藏而不用的人。别的方面后来没有好好发展,也可以解释为“社会选择”(市场?)的结果。

又据某些论者,再有最新考古证据支持(咳咳!),道儒两家最初可能是一家。反正它们的共通之处是明显的:做不了官的就隐居山林,古人的角色转换起来似乎毫不费力。

3。“儒”其实不仅仅是儒生政治家以及他们的具体政治活动,它有“教”的一面。现在有许多人就把它作为一种“教”来研究,所谓“儒教”。既然是“教”,那它提供的主要就是一些原则性的东西,或者说是某些理想的状态,广大信奉者奋斗的目标。有如基督教徒要死后升天堂,儒生们的理想就是在世上实现,或者说“恢复”“三皇五帝”的世界。能不能做到,是另一回事了。但儒教比起别的宗教来,非常特殊,它的“现世性”太强了,很少谈“彼岸”“天堂”“灵魂”等等物事――“不知生,焉知死”,它最关注当世的人间秩序,而不是身后的完满。它的理想也是历史性的,认为就在这个世界上,很多很多年以前,有人实现过人生最理想的状态。儒生的最高成功,就在于帮助成就这一理想。它的现实性,成为有人反对将它作为一种教的理由,也让很多人忽视了它的超越的一面,而只从它实际的政治功用一面看待它。

如果从“儒教”的角度出发,那么将历史上的具体政治制度的变革和王朝的兴衰与儒家太紧密地联系,就显得有些不妥了。就好像研究西方政治史,不问其余,直接拿基督教思想和西方国家具体政纲联系起来说事,未免“大而不当”一样。儒的“教性”可以比较好地解释为什么王朝更替可以如走马灯,制度也可以发生巨变,但孔子的“素王”地位自从确立起却没有什么动摇。也能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的政治精神:儒生政治家是有自己传承的信仰与原则的,不全是“奴才”;他们对皇帝的“愚忠”,常常是出于儒教的原则,而并非全是屈服于权贵或者卖身求荣。皇权的形式对他们来说代表着某种天道,是一种“天经地义”的统治形式,是实现理想的必经手段。但皇帝实在“无道”的时候,儒者也会认为他出现合法性问题。皇帝可以换掉,但儒家的“道统”里面却不会“开出”三权分立来。(就像美国的政治家相信只有民主自由才是最好的一样)。

“道统”与“政统”或许在如此“政教合一”的传统社会不容易分清,但区别还是在的,而且很关键。或许正因为有了这一关键区别,前人才能给我们留下相当有独立精神的异常丰厚的史学传统(儒家“文以载道(统)”的“批评武器”)。但就像任何宗教里的“圆满”一样,对一时一地一人来说,获得最高成功并非是必然的,而是个概率问题。这点古人也是有清醒认识的。“道”是“常”的,人事是偶然的。对于个人来说,任务是尽人事,以努力实现“道”。但是不是就能在他那里成功,就不是人力所能及的事情了。这里面是很有一股子精神在的!这样把“儒教”的精神和具体的传统中国政治分开来说,可以使许多事情一下子清楚起来。

3。扯远了,再扯一点就打住。在我的印象里,传统社会法制还是比较发达的,至少老祖宗没少在这方面花心思,也确实建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那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啊。可惜本科的时候俺有机会却没有认真看相关的书籍,以后一定好好补上。至于“人治”、“法治”的问题,我觉得还是不能强求老祖宗。

研究具体的分门别类的历史(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等),要是能配合上了解背后的精神,那会更有帮助吧。钱穆老先生要大家对传统历史带着“温情”“敬意”的同情的了解,是不错的。

各位同学,我绝对不是来教训人的,呵呵。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我也是刚刚开始(在祖国生活了25年之后了,惭愧!),腆着脸胡说一通,还请方家指教!

我一直是学英美文学的,自认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不算太少,这几年,我有一种越来越强的感觉,就是下面这样一些几乎是“天经地义”的看法,未必就是正确的:

因为有了科学和民主,现代人比古人要更好。

因为有了科学和民主,现代人比古人更了解“自然”和“人性”(两个“自然”:Nature and human nature),

所以现代人可以更好的,甚至彻底地改造和征服自然,改造和征服人性(毛主席要全国人民都变成尧舜,就很有代表性――毛泽东其实是很具有“现代性”的,这是个有意思的话题,有兴趣的可以慢慢聊)。

因为以上,所以现代人能为人类安排更好的生活环境,安排更好的社会秩序,让人们更幸福。

都可以慢慢聊,呵呵。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对你最后说的那些非常感兴趣,就等你下次说了
家园 文章不错,一点看法

一。早期儒家和后世儒家的确有所不同,后世儒家的确融入了很多其它学派的学说。但是儒家的入世和世俗化则应该是主流。至于“儒气”“禅气”“仙气”这三个词,前者讲的是儒雅,中者讲的是顿悟,后者讲的是出世,恐怕是有上下的。

二。“黄老杂用”,“外儒内法”一般来说在汉元帝以后就放弃了,除非是修改黄老、儒法的定义。

原始儒家的确讲求六艺,但是后世不再,因为它和做官实在是没有什么关系了,于是射箭就变成了投壶,战争能力变成了一种游戏。

至于儒道一家或者儒法一家或者它们同源之说是最令人难以接受的。

道家以老子、庄周为祖,他们的学说和原始儒家有何相同之处?庄子梦蝶,孔子只会梦周公,相差何止万里?

早期法家和儒家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强调人本恶,因此所有的人都必须守法,都必须控制,不能够依靠道德;而后者强调人本善,认为以德服人是可行的。这样儒家和道家以及法家是截然不同的。后世认为它们同源,真是不知如何说起。

至于说有些法家就是出自儒家门下,如吴起和李斯,但是论者没有提及他们两位都是不同意老师的说法,破门而出,另投他门的,李斯离开的时候似乎对荀卿还颇不敬。以儒家的观点,称李斯为儒士,实在是滑稽。

道家讲的是出世,儒家讲的是入世,二者是截然不同的,如何谈得上相近?

至于后来儒法并用,那是一部分政治家的做法,并不是儒家总体的作为。

孔子的“素王”地位只是儒家自己的看法,历代统治者对此不过是“团结、利用、改造”。

从理论上而言,儒家的确有自己的作人标准和信仰,但是现实中则基本属于空话。毕竟,学而优则仕,十年苦读,终于金榜题名,走上仕途,成为了人上人,这样的金饭碗,有几个会舍得丢弃?明末气节口号喊得山响,北京的士大夫们两个月之内效忠了两次,作人标准和信仰何在?

三。正因为儒家在中国政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以德治国成为唯一的治世思想,法制则成为次要的。刑不上大夫之说贻害至今,例如以党纪替代国法。

三权分立起源于多元社会,目的是相互制约,在彻底的一元化社会里这是无法想象的(谁喜欢给自己多找几个婆婆?),而且我对一元化社会里能否嫁接出三权分立深表怀疑,因为没有那样做的土壤。

太祖的特点就是说的和做的经常是两回事情,上山下乡的口号和目的就是一例,希望全国人民都变成尧舜估计是因为他老人家要做夏启。

四。关于民主和科学。这完全是两回事,科学与治国无关,民主则是解决利益诉求和平衡的方式。小的事情可以在法制的层面上解决,但是大的事情则必须在民主层面上解决,例如美国的解放黑奴和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平等法案。区别在于法制是确定如何根据已有法律来判定对错,而民主则是一种方法,用来决定是否应该和如何建立和修改法律以满足社会需要。不能够说民主一定保医百病,但是至少比“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阻赛言路,强制表面上的一致要强得多。

任何社会形态都需要相应的社会制度来维护,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需要改变自身的服饰,一个现代国家要求女人缠脚也是不现实的。

题外话,以国内现在的风气,考证出秦始皇是女士都是可能的,遑论其它?这都是拜郭沫若所赐。不过这也正常,修改历史以符合现实需要本来就是儒家所长,否则孔子为何斧凿春秋?

家园 oops!

Oops!

面摊得太大,俺已经兜不住了,嘻嘻。每一点都值得咱摆上多少天龙门阵的。俺去年八月来的时候,身边没带几本中文书,学校的图书馆在这方面又不是那么能救急,真要往细里谈,为难啊。

先对付着说几句,也不嫌脸皮厚了。以后要谈,俺就谈小的。

1.其实所谓那几个“气”,是我自己瞎提的,目的是提醒注意“佛/禅”和“道”的影响。那些儒家的官员,至少从他们的诗词看出,多有“仙风道骨”、禅言佛语的。例子就不举了(王维、苏东坡可作代表)。三家的东西融合于一人,而终究没有闹精神分裂,是让人深思的。

2.“黄老”“儒法”我就不说了,因为确实知道得少,没有发言权。但正如我提过的,中国古代的法制还是相当发达的,要不这个庞大的国家如何维持?真的单靠道德约束?这是不可想象的。经常发生的,倒是法律过于严峻,处刑太过,打击面太大,而不是相反吧。“刑不上大夫”,这个…怎么记得受刑被杀的大夫那么多呢。

大家都熟悉《水浒》吧,还有《三言》《二拍》也行,里面可是反映了许多执法实情的呀。所以,“儒”、“法”是必然并行的呀――当然这里的“法”我就不知道是不是原来那个了。

老毛和我党的事,还是应该和古代分开说吧,毕竟“千年未有之巨变”已经发生,老毛和他的战友们无论如何都是现代人了。

3.可以说孔子还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贵族青年(即社会未来的上层统治者)为目标教育他的弟子的(看过欧洲贵族培养青年子弟的科目,两者不无相合之处;对文治武功都有要求),他的那一套是以前的贵族家里的东西,他很大的功劳在于整理恢复。但孔子所在的时代已经注定他的理想不能实现,要让他感慨道之不行可奈何了。贵族没落,他的弟子学了本事也不能就马上继承权位,治理天下,而是要去新兴的权贵那里以平民身份推销自己,找一份事做。最好能做到王师,通过王权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是平民教育的开创者,但他教给学生的,却是“帝王术”。儒生不会打仗,是根据“市场”需要专业化的缘故吧,呵呵。

4.说“儒”“道”同源,我只是看到过一些说法,并没有经过自己思考得出肯定或者否定的结论。所谓最新的考古证据,是前几年在湖北郭店挖出楚简老子,里面有证据支持这种说法。当时我对这个很热衷了一阵,可惜书全放国内了,现在也不好弄。但有些很明显的现象,如果完全不考虑儒道相通的可能,似乎难以解释:一个就是我在第一条里说的,为什么古人身上儒道精神能结合得这么好。不仅仅是当了官就以儒的精神积极进取,丢了官就拿道家作精神安慰。从来没有如此截然二分的。咱以后可以拿苏东坡和王维做例子,好好分析。当年头一遍念完《道德经》,我不禁感慨:好一部权术秘笈!我能有这样的印象,自己都觉得惊讶。老子教导的,绝不是简单的消极无为,许多地方,毋宁说“以退为进”更合适!儒道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靠着某种东西统一的。我的一种粗浅的感觉是:儒的进取,不会超出“中庸”的限度,遵循的是某种“道”(玄呀!);道的消极,也是为了保存某种“道”:做不做事对两家其实都不是根本,实现“道”才是最高目标。(已经晕了!)孔子为什么最欣赏身怀道术却甘心穷困潦倒的颜回?为什么古人官员与隐居者的角色转换得如此顺利(甚至“大隐隐于朝”)?我远不能说已经知道了答案,但这些问题的确是不能用简单地分了儒道就能解决的。大概宗教的最高追求都在于在“静思冥想”中悟得最高的“道”吧。麻烦!

5.孔子的“素王”地位,当然只有儒家自己才真心承认:教主嘛,只有教徒才真心信奉呀。如我上篇所述,如果将儒看作“教”,将“道统”“政统”分开来看,很多事情就明朗许多。拿西方的“政”“教”做点不太合适的比较,或许能使事情更明白吧。愤世嫉俗有如尼采者说,世上只有一个真正的基督徒,而他已经在一千多年前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了。后世的信徒都是假的!或可说世上只有一个真儒者,那人已在公元前几百年就死掉了,后世得儒真精神的,干脆没有!或可说基督口口声声天下人皆兄弟皆姊妹,人与人要相爱,而你看这两千年的西方历史,何曾有人真博爱了!还不是打打杀杀,争纷不休,刚打完世界大战,后脚就进了教堂,刚祷告完,就卖鸦片,如此虚伪!或可说儒者不过道貌岸然,多衣冠禽兽而已!说实话,真有人如此咄咄逼人地问起来,还真的很难给“正方”辩护。但假如这世上没有了基督教、儒教、佛教这些教化的力量,过去人类的历史又会如何?恐怕只会更黑暗。只能说对人性不能太苛求了。人从来就是一半天使一半魔鬼,造了天堂的远景是激发人的天使的一面的。道德教化是尽量平衡人的兽性,把人往上提升的。礼教的无量功德,可惜现在很少人原意去体谅了。有失偏颇啊。BTW,明末还是有不少人自杀的,各地士人的反抗也延续了很多年。或说投降的官员是为了尽量结束混乱局面,让百姓早日在新秩序下安居乐业――且不管统治者的血统,让老百姓尽快安定下来的秩序就是好秩序(是不是有点黑猫白猫的意思?),同时也相信明王朝确实已经“失道”,才效忠新朝的。具体可见《洪业――清朝建国史》,我比较喜欢的海外中国研究的著作。要苛责他们的话,当然可以说那些人是贪生怕死找借口,但客观效果是摆在那里的。再不恰当地比方一下,基督教的传教士是不会在乎去什么地方,在什么政权下生活的,只要他能将上帝的福音带到广大人群中,让尽量多的人做好人。儒者的精神,或可以从这方面理解一下。唉,骂他们的人已经够多,咱且做做和事老,尽量为他们说几句好话吧。

在说现代人与古人、科学与民主,还有我朝太祖等等之前,先让我歇歇,呵呵。这些都是大大的题目,放在大杂烩里说肯定越说越糊涂。这是永恒的话题,不断思考的对象,谁也不能说有了最终答案。来日方长。

oops!
家园 呵呵,不太明白您在说什么

一。中国古代的文人,既想着儒家入仕做官的好处,又想着道家出世的逍遥,还模仿着佛家顿悟的意境。但是核心的东西还是设法做官,以便光宗耀祖,其它的只是挂在嘴头,说说而已。就像使馆被炸事件发生后,学生们今天去使馆扔鸡蛋,明天去使馆办签证。

二。所谓法制,不是指是否有法律,而是指法律能否成为主体,形成普遍遵守的契约,起到公正和让人信服的作用。如果能够做到的话,才可以称为法制,否则那些法律不过是些被人利用的工具,再严密也没有用处。中国古代历朝都有法律,可是真正遵守的又有几个?汉代张汤,根据皇帝的喜好随意解释和增删法律,宽严由己。这样的法律,有什么公正和信用可言?这样的社会,难道可以称为法制社会?

在这个方面,诸葛亮做得很好。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对此有高度的评价,摘录如下: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

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

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

管、萧之亚匹矣。

三。孔子想法中很多只是他的理想,现实中基本不可能。后世的儒家则走向入世,走向现实。至于帝王术,好像和儒家关系不是很大。

四。说到儒道同源,那么孔子向老子问道,老子的回答,您认为和儒家有多少关系?这件事是否意味着他们都是儒家先祖?个人理解,道德经和论语好像是很不一样的两部书。

家园 写的好。中西文化对比绝对欢迎,角度不同

人治也好法治也好,归根结底还是人治,只是法治多了一个制度框架。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感觉儒家作为入世理论,实际上还是试图建立一种可操作的制度,但是太偏重上层,做宪法可以,做刑法,民法什么的恐怕就无能为力,或者根本就没放心思在上面。

一点瞎说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