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国内医院的标准化运动 -- 秦牛
几年前的事情了,不过现在更能看得明白。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突然卫生主管部门要求实行公制,医疗文件的标准化。就以血压来说吧,80\120mmHg,一般的正常血压,大家也都习惯,看得懂。突然要求实行公制,叫千帕斯卡,1mmHg等于0.133千帕斯卡---,很让医生护士忙活了几年,终于接受了,尽管对病人讲的时候,还得是mmHg(病人和家属是不怕卫生部卫生局的。)。21世纪初,突如一阵春风来,废除千帕斯卡,恢复mmHg。因为我们国家医疗的公制化运动太快了,国际交流需要换算,国外的医学期刊不认,医生指着病例上的千帕斯卡要给病人和家属说7.5千帕斯卡等于100mmHg。
还有一个关于维C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学名叫维生素C,自从那时的医疗文件标准化后,医疗文件的名称是维生素丙(当然还有VitA,B,D,维生素甲,维生素乙,维生素丁),因为C不是标准汉语,且兼顾老百姓不认识英文字母的原因吧。还有一个重要的维生素,叫维生素K (非常重要的止血药物),一直没有搞明白是甲乙丙丁后面的哪一个。
很多医疗词语只是医院内部使用的,简捷,高效。都已经不存在了:t.i.d(一日三次),b.i.d(一日两次),glucose (葡萄糖注射液)。各位可能觉得括号里的不是更简洁明了吗?如果让你一早上把葡萄糖注射液在纸上写20遍你就知道了。
楼主说“如果让你一早上把葡萄糖注射液在纸上写20遍你就知道了”,实际上完全可以用电脑操作然后打出处方来的,又不“龙飞凤舞”,还减轻负担。
现在用电脑打处方和化验单了。不过,手写的字还是增加了,因为医疗纠纷和安全的考虑,白纸黑字的证据时刻要准备着。年轻医生的一半时间基本是在伏案写字。另外的题外话,实习生和进修医生,年轻的住院医生,做手术时能少放手就少放手,毕竟不安全,很多年长医生的想法吧。
医生开好了药,等我到药房的时候,药都已经准备好的,不用在等待了。
写病程日志那些才是大头,原先有些是支着实习小同学在那儿写。曾见过一医生周末跑去加班,就是去敲这个,往电脑里录!
秦牛兄是在国内医院工作吗?能不能谈谈现在医院电子化的情况?关于电子病历不知道兄台了解情况吗,如果了解的话,能否介绍一下?我现在作的工作和医疗IT相关,是基于电子病历的,所以特别想了解一下国内的情况。
老牛在国内医院耕作多年,现在东瀛偷闲。电子病历数年前已经开始使用,近来在省会级大医院开始普及。不过因为医院安全管理等问题,还无法彻底实行下去。不过,如jimo提及,处方,化验单电子化,联网,已经给医院工作带来了很多好处。大多数医院的病历基本还是手写,在日本也是这样。
许多单位如大气压、毫米汞柱、公里、公斤都不让用了。有的还好,有的现在我也搞不清与以前用的单位怎么换算。象大气压力以前用N个大气压,现在用千帕或兆帕,怎么换算。
关于维生素丙好象一直是在用C,复合Vb我经常吃,没哪次开到的药叫维生素乙。
t.i.d,b.i.d,在医院病房内用没什么问题,如果是开了药回家吃有几位认识的,就是大学生认识的也不多。这样写药房发药时还要费半天口舌。
也许可以跟中国相比的只有近邻日本了,西方发达国家反而没有中国这样全面采纳公制。
或者标准的XML?我知道财务报表有xBRL
如果公里改千米,公斤改千克,这些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一时变不过来也不要紧,反正慢慢来吧,现在大家叫厘米已经比叫公分的多了。
确实,电子化实施的主要困难还是在于要对当前的工作流程进行大幅度变革,可能需要时间普及和改变。
To 罗博兄,就我所了解的,目前只有美国有国家标准叫CCR,是用XML来编码的。听说中国也于去年开始研究制定国家标准,但具体细节就不是很清楚了。
这个东西可以扩展,岂不是连病人的信用记录都有了?电子病历现在法律上和手写的病历是一样的效力么?
也就是milli的音译。
我第一次听人这么说的时候,想当然地给听成厘米了,一下子就楞在那儿了“嗯?抓一把直径x厘米的螺栓?!”旁边另一老师傅赶紧纠正“就是x毫米。”